-
老年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长期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老年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术后长期生存状况,并分析可能影响患者术后长期生存的因素。方法: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甲乳外科术后完成5年随访的80例老年DTC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生存情况及生存时间,比较不同基本情况患者病死率的差异,Cox回归分析老年DTC术后5年长期生存状况的危险因素。结果:80例老年DTC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4.53±0.41)年,随访期间病死18例,病死率为22.50%(18/80),生存率为77.50%(62/80);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组织学类型(滤泡状甲状腺癌)、手术方式(单侧腺叶切除术)、未经颈部淋巴结清扫、碘治疗剂量低均是老年DTC患者术后5年长期生存状况的影响因素( OR=5.888、5.795、6.753、4.923, P=0.004、0.004、0.002、0.003)。 结论:老年DTC患者5年长期生存状况可能受组织学类型、手术方式、颈部淋巴结清扫、碘治疗剂量的影响,临床应重视上述影响,针对可能的生存风险因素应针对性给出合适的干预方案,可能对改善患者远期生存状况有积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入路行单侧甲状腺叶切除术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比不同入路行单侧甲状腺叶切除术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 carcinoma,PTMC)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在太和医院甲乳外科和国药东风总医院甲乳外科70例PTM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口腔组35例,采用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trans-oral endoscopic thyroidectomy,TOET)男11例,女24例,年龄(40.71±5.09)岁,范围23~60岁;经腋窝组35例,采用经腋窝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laparoscopic thyroidectomy through axillary approach,LTTAA)男13例,女22例,年龄(40.25±5.06)岁,范围24~59岁。记录两组围术期指标、炎性因子、应激指标水平、并发症,随访3个月评估手术切口美观度情况。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 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经口腔组淋巴结清扫数目、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优于经腋窝组[(8.71±0.93)vs(6.85±0.82)个、(23.05±3.51)vs(26.14±3.96) ml( t=8.88、3.46, P<0.05)];术后1 d经口腔组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显著低于经腋窝组[(275.31±30.41)vs(300.22±33.25) ng/L、(180.25±19.75)vs(205.36±22.41) nmol/L( t=3.27、4.97, P<0.05)];术后1 d经口腔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水平显著低于经腋窝组[(7.05±0.86)vs(8.74±1.02) mg/L、(4.33±0.62)vs(6.45±0.81) pg/L( t=7.49、12.30, P<0.05)];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经口腔组手术切口美观度(94.29%)显著高于经腋窝组(77.14%)( χ2=4.200, P<0.05)。 结论:PTMC给予单侧甲状腺叶切除术治疗时,TOET较ETTAA创伤性更小,手术切口美观度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囊性成分为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回顾分析7例以囊性成分为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肿瘤囊性成分均>50%,术前超声表现为囊肿内壁低回声突起伴点状强化。手术方式为患侧腺叶切除及中央区清扫。术后病理检查均为囊肿壁单灶经典亚型甲状腺乳头状癌,无淋巴结转移。远期效果满意,无转移或复发病例。这类甲状腺癌恶性程度低、预后好,治疗可选择积极监测或适当的切除术,术后仅需左旋甲状腺素钠替代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腔镜下免充气甲状腺手术对患者特异性免疫功能和炎性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腔镜下免充气甲状腺手术对患者特异性免疫功能和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甲状腺结节患者6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行经乳晕二氧化碳充气腔镜下甲状腺单侧腺叶+峡部切除术,观察组行经乳晕免充气腔镜下甲状腺单侧腺叶+峡部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 1)、腺体切除时(T 2)、手术结束时(T 3)、术后第1天(T 4)及术后第2天(T 5)细胞免疫相关指标、体液免疫相关指标、炎性反应相关指标,以及T 1、T 2和T 3时点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 2)及呼气末二氧化碳(end-tidal carbon dioxide,P etCO 2)水平。计量资料以 xˉ± 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组间多时点比较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 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 2检验。 结果:在T 1时点,两组患者细胞免疫相关指标、体液免疫相关指标和炎性反应相关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T 2、T 3、T 4、T 5时点,两组患者血清CD3 +、CD4 +、CD4 +/CD8 +值和血清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G水平均低于本组T 1时点[对照组:(31.49±5.37)%、(26.76±6.11)%、(34.75±5.99)%、(38.92±5.37)%比(51.78±5.90)%,(25.37±8.23)%、(19.12±7.13)%、(29.15±9.85)%、(33.49±8.03)%比(40.12±6.05)%,(0.97±0.28)、(0.71±0.30)、(1.11±0.36)、(1.21±0.39)比(1.69±0.41),(0.95±0.13)、(0.91±0.14)、(0.82±0.13)、(0.96±0.16)g/L比(1.21±0.20)g/L,(7.74±1.26)、(7.33±1.31)、(7.16±1.28)、(7.82±1.31)g/L比(9.18±1.52)g/L,(0.87±0.14)、(0.86±0.13)、(0.73±0.16)、(0.88±0.15)g/L比(1.16±0.22)g/L;观察组:(35.82±5.71)%、(30.85±5.86)%、(39.43±5.68)%、(42.53±5.64)%比(51.36±6.28)%,(30.39±9.76)%、(23.34±8.64)%、(34.68±11.37)%、(38.92±9.82)%比(40.75±5.68)%,(1.15±0.35)、(0.89±0.38)、(1.31±0.33)、(1.52±0.37)比(1.63±0.35),(1.04±0.17)、(0.98±0.10)、(0.91±0.11)、(1.07±0.14)g/L比(1.24±0.18)g/L,(8.51±1.35)、(8.07±1.32)、(7.93±1.34)、(8.56±1.39)g/L比(9.12±1.47)g/L,(0.95±0.11)、(0.93±0.12)、(0.83±0.18)、(0.97±0.14)g/L比(1.19±0.21)g/L],且对照组均低于观察组,两组患者CD8 +值均高于本组T 1时点,且在T 4时点对照组高于观察组[(29.89±8.99)%比(25.70±6.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T 2、T 3、T 4、T 5时点,两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本组T 1时点[对照组:(3.92±1.80)、(4.16±1.86)、(5.81±2.14)、(4.46±1.87)ng/L比(1.36±0.61)ng/L,(5.76±2.78)、(6.68±3.12)、(9.73±3.12)、(4.65±2.78)ng/L比(0.92±0.60)ng/L,(1.02±0.42)、(1.30±0.61)、(7.82±2.28)、(6.65±2.16)mg/L比(0.57±0.10)mg/L,(4.48±2.04)、(4.97±2.14)、(6.45±2.52)、(5.33±2.15)ng/L比(2.86±1.03)ng/L;观察组:(3.04±1.09)、(3.29±1.14)、(4.56±2.01)、(3.52±1.34)ng/L比(1.65±0.63)ng/L,(4.12±2.11)、(5.07±2.98)、(8.07±3.15)、(3.22±2.69)ng/L比(0.98±0.53)ng/L,(0.81±0.34)、(1.00±0.50)、(6.65±2.03)、(5.43±1.93)mg/L比(0.56±0.12)mg/L,(3.39±1.81)、(3.84±1.93)、(5.11±2.10)、(3.96±2.03)ng/L比(2.91±1.09)ng/L],且对照组均高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T 1时点,两组患者PaCO 2和P etCO 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T 2、T 3时点,对照组PaCO 2[(44.1±4.1)、(45.8±4.0)mmHg(1 mmHg=0.133 kPa)]和P etCO 2[(40.8±4.0)、(42.1±3.5)mmHg]水平均高于本组T 1时点[(38.4±1.8)、(36.3±1.9)mmHg]和观察组同时点[PaCO 2:(38.3±2.0)、(38.6±2.6)mmHg;P etCO 2:(36.3±1.9)、(36.5±2.9)mmHg](均 P<0.05),而观察组与本组T 1时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免充气腔镜下甲状腺手术相比充气腔镜下甲状腺手术对患者特异性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较小,且对患者产生的炎性反应较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癌合并肝内胆管癌手术切除联合综合治疗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58岁,2022年2月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反复绞痛4 d”来本院治疗。既往有肝吸虫及胆囊炎病史十余年。实验室检查:AFP 1 599 μg/L,PIVKA-Ⅱ 27 mAU/L。上腹部增强CT:肝右后叶下段混杂密度占位,不排除肝细胞癌(图1);右后叶上段类圆形稍低密度灶,不排除转移瘤(图2)。胸部CT:右肺下叶实性结节,大小约3 mm。初步评估患者Child-Pugh评分A级,无绝对手术禁忌,患者接受了右半肝切除术+胆囊切除术。术后病理:被切除的肝脏组织包含2个结节,其中较大者体积为11 cm×10 cm×3.5 cm,质软,另一较小结节大小为1 cm×0.9 cm×0.5 cm,质地较韧。大结节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突触素(Syn)及CD56阳性,嗜铬粒蛋白A(CgA)及AFP等阴性,核增殖抗原(Ki-67)指数>80%,考虑该肿物性质符合神经内分泌癌,甲状腺转录因子-1阳性表明该肿瘤由肺转移的可能性不大,根据影像学表现及术中所见考虑为肝神经内分泌癌(PHNET)(图3)。小结节HE染色可见癌组织呈腺样分布(图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K7表达阳性,符合胆管癌表现。行基因检测,大结节检测到TP53基因变异,小结节检测到CDKN2A基因发生移码突变。患者出院25 d后返院复查,AFP水平明显下降(6.3 μg/L),PIVKA-Ⅱ 20.6 mAU/L,AST、ALT、胆红素等指标均正常。复查上腹部CT及MRI未见明显复发。由于患者同时存在PHNET和胆管癌,笔者采用静脉输注依托泊苷0.3 g+顺铂120 mg,同时口服索凡替尼300 mg。依托泊苷分3 d完成,每天通过静脉输注0.1 g,第一次疗程因患者无法耐受,第2天及第3天未输依托泊苷。后患者每隔1个月返院行化疗,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均未见明显复发。至2022年9月患者返院复查,上腹CT示术区类圆形稍低密度灶,考虑复发(图5),行CT引导下肝脏活组织检查病理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CK19(+)、CgA(-)、Ki-67>90%,CD56仍呈阳性。住院期间行CT引导下肝脏肿物射频消融术。1个月后患者返院复查,行PET/CT示右侧心膈角及腹腔内可见肿大淋巴结及转移灶(图6),肝右叶消融病灶边缘代谢稍活跃,综合考虑后行射频消融及卡瑞利珠单抗200 mg免疫治疗。2023年2月患者因上腹胀痛不适行CT平扫,可见肝区一巨大肿块(图7),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术中灌注重组人5型腺病毒1 ml+雷替曲塞2 ml+洛铂30 mg,同时继续静脉滴注卡瑞利珠行免疫治疗及加用白蛋白-紫杉醇200 mg,每3~4周1次。1个月后患者返院复查,CT见肿物无明显缩小,经与肿瘤科医师讨论后决定加用口服安罗替尼12 mg,每日1次。2023年5月患者返院复查,CT图像上可见肿瘤明显缩小(图8),且综合治疗期间无明显不适,上腹胀痛症状明显缓解,考虑肿瘤对综合治疗方案敏感,继续规律接受免疫治疗。患者最后1次复查是在2023年6月,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AFP 10.4 μg/L,PIVKA-Ⅱ 34.02 mAU/ml,针对先前右肝可疑复发灶行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1 d后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无不适后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伴有乳头状结构的颅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探讨伴有乳头状结构的颅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临床病理特征和诊断要点。患者女,56岁。因枕叶占位切除术后17年头晕、头痛入院,外院CT平扫示枕叶占位伴梗阻性脑积水,磁共振成像(MRI)提示右侧侧脑室内囊实性血供丰富的占位性病变,考虑脉络丛乳头状瘤可能。低倍镜下,肿瘤与周围脑组织境界清楚,90%以上区域排列呈乳头状,胖梭形或立方状瘤细胞围绕血管,且远离血管轴心,近血管轴心可见一无细胞区。血管壁玻璃样变性明显。高倍镜下,肿瘤细胞排列无序,细胞密度高,由单一形态的胖梭形或立方细胞组成,细胞胞质稀少,细胞核呈卵圆形,染色质致密,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易见。免疫表型:肿瘤细胞均表达STAT6、CD34,不表达上皮细胞膜抗原、SSTR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Olig2、孕激素受体、S-100蛋白、广谱细胞角蛋白和甲状腺转录因子1。病理诊断为伴有乳头状结构的SFT(3级)。本例肿瘤几乎全部排列呈乳头状,不管颅内或颅外的SFT,乳头状生长模式非常罕见,与颅内原发乳头状肿瘤及转移性乳头状癌鉴别诊断挑战巨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耳廓后沟和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效果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经耳廓后沟入路和经口腔前庭入路单孔腔镜甲状腺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头颈外科2021年6—8月开展的10例经耳廓后沟入路单孔腔镜甲状腺手术病例(耳后组)和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同中心开展的21例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病例(口腔组)的资料。耳后组男性2例,女性8例,年龄(48.2±13.9)岁(范围:28~67岁);口腔组男性5例,女性16例,年龄(31.3±8.2)岁(范围:21~49岁)。两组患者均接受单侧腺叶+峡部切除。耳后组通过耳后沟处长3 cm单孔切口建腔,置入“手套式”套管,保留肩胛舌骨肌,左右拉开胸锁乳突肌和颈前肌,暴露并连续完整切除甲状腺单侧腺叶及中央区淋巴结。采用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 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等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结果。 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耳后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口腔组[(256.8±77.0)min比(201.2±54.9)min, t=2.31, P=0.028],耳后组术后24 h C反应蛋白较术前增幅低于口腔组[8.58(13.24)mg/L比46.24(48.88)mg/L, Z=-4.311, P<0.01]。耳后组与口腔组淋巴结清扫数目无差异[2(5)枚比2(3)枚, Z=-0.326, P=0.759]。耳后组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与经口腔前庭入路相比,经耳廓后沟单孔腔镜甲状腺单侧腺叶+峡部切除术将切口隐蔽至耳后,解剖量小,能达到肿瘤连续完整切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无充气经腋窝腔镜甲状腺手术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无充气经腋窝腔镜甲状腺手术的有效性、安全性和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浙江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收治,采用单侧无充气经腋窝腔镜甲状腺手术(腔镜组)与采用单侧传统开放甲状腺手术(开放组)的患者334例,其中男45例,女289例,年龄12~72岁。腔镜组患者139例,开放组患者19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28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41例,甲状腺腺瘤11例。绘制腔镜组手术探索发展曲线,划分技术探索期和技术稳定期,并比较技术稳定期腔镜组与开放组在手术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和切口满意度上的差异。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患者年龄上腔镜组小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3±9.5)岁比(48.1±10.6)岁, t=11.31, P<0.01]。根据探索发展曲线,腔镜组技术探索期为51例,技术稳定期为88例。在单侧甲状腺癌根治术和单侧甲状腺腺叶切除术上,技术稳定期腔镜组的手术时间[(90.6±18.6)min、(93.5±22.0)min]和术后引流量[(121.5±87.6)ml、(155.5±69.1)ml]大于开放组手术时间[(61.6±15.6)min、(46.5±8.4)min]和引流量[(93.2±42.3)ml、(78.9±48.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2.28、7.23、3.35、3.05, P值均<0.05),这2组在手术出血量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7±6.8)ml比(13.5±7.7)ml,(16.3±14.1)ml比(11.9±5.1)ml, t值分别为0.74、1.05, P值均>0.05]。术后并发症方面技术稳定期腔镜组在颈前吞咽不适发生率以及切口满意度评估方面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比29.2%, P<0.01;(1.1±0.5)分比(2.8±0.7)分, t=21.12, P<0.01],但其术后锁骨上(下)区域麻木的发生率较开放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7%比0, P<0.01)。在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术后出血、术后血肿、术后感染、术后淋巴漏或乳糜漏的发生率上,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单侧无充气经腋窝腔镜甲状腺手术是一种安全性好且美容满意度高的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口腔前庭入路单线悬吊吸引杆辅助混合建腔甲状腺手术经验和学习曲线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经口腔前庭入路单线悬吊吸引杆辅助混合建腔甲状腺手术经验和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2019年9月至2021年12月完成的138例经口腔前庭入路单线悬吊吸引杆辅助混合建腔甲状腺手术患者临床病例数据。采用累积和法(cumulative sum,CUSUM)及最佳拟合曲线分析比较学习曲线不同阶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中央区淋巴结数目及术后相关并发症等各指标的差异。结果:138例全部实施经口腔前庭入路单线悬吊吸引杆辅助混合建腔甲状腺手术,其中1例因肿块较大术中出血而中转开刀。男14例,女124例,年龄(36.07±8.49)岁,范围20~55岁,肿瘤(7.74±6.49)mm,范围2.4~50.0 mm,接受甲状腺次全切除术5例,单侧腺叶切除+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129例,双侧甲状腺近全切除+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4例。CUSUM学习曲线顶点对应的手术例数为45例,由此为界将学习曲线分为学习提高期(1~45例)和熟练掌握期(46~138例)2个阶段。熟练掌握期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下颏麻木感均低于学习训练期( P<0.05),清扫中央区淋巴结数目多于学习提高期( P<0.05),而2个阶段的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经口腔前庭入路单线悬吊吸引杆辅助混合建腔甲状腺手术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掌握该项技术需积累的手术例数为45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耳后达芬奇机器人甲状腺手术的初步经验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总结耳后入路达芬奇机器人甲状腺手术的经验,探讨此术式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12月,在北京和睦家医院采用无注气耳后入路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的甲状腺癌患者5例,其中男1例,女4例,年龄18~37岁。其中1例为甲状腺癌甲状腺全切除术后颈部淋巴结复发。分析总结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5例患者中行单侧甲状腺腺叶切除术1例,甲状腺全切除术3例,4例行颈侧清扫术,1例术中中转。5例病理均为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平均肿瘤大小1.3 cm,每侧平均手术时间约375 min。术后发生声带麻痹和低钙各1例次。结论:对部分经选择的甲状腺肿瘤患者,初步尝试经耳后机器人手术是可行的,是颈外入路甲状腺手术的选择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