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起始部呈陡直负向形态双极电图在右室流出道起源室性早搏消融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在右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患者(RVOT-PVC)射频消融中,应用起始部呈陡直负向形态双极电图指导靶点选择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15例特发性频发RVOT-PVC患者临床资料,消融术前24 h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PVC)数目为(19 802.6±4 916.7)次,负荷为(20.3±5.0)%。使用强生Carto 3.0系统指导RVOT-PVC射频消融,观察成功消融靶点腔内双极电图的形态特征。根据Carto3.0系统记录消融导管远端双极电图起始部是否呈陡直负向形态状将患者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两组患者消融成功率、有效放电时间、总消融时间等指标差异。结果:87例(75.7%)患者有效靶点部位双极电图起始部记录到陡直负向波,在激动标测、单极形态基础上,结合上述双极电图起始部形态,患者的消融成功率为95.4%(83/87);阳性组患者放电后PVC消失相较阴性组更快[(6.9±2.3)s vs (10.2±2.9)s, P<0.05],总消融时间更短[(187.5±35.7)s vs (267.3±54.1)s, P<0.05]。3个月时门诊复查动态心电图,阳性组及阴性组各有1例复发,远期复发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22)。 结论:传统标测基础上结合起始部呈陡直负向形态双极电图可作为供选择的RVOT-PVC消融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射频消融针热损伤区域研究和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22
针对射频消融针消融过程中热损伤区域控制偏离预期以及肿瘤消融不彻底的问题,利用COMSOL仿真软件,研究不同属性的电极材料、冷却循环水、电极结构射频消融针对组织消融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电导率和热导率材料的消融针,升温更快,可以更加有效的加热组织;靠近针尖的位置,温升由焦耳热决定,而远离针尖位置处的温升,主要由热传导决定;消融针中的冷却循环水,不会改变焦耳热和热传导,但会控制消融针表面温度,降低表面组织吸附量,让组织温升更均匀,从而扩大消融区域;多级针和单极针比,相当于有多个单极针加热源;多个加热源形成的消融区域随时间增大,在组织中相互重叠,可以形成更接近肿瘤形状的消融区域;消融针的弯曲程度趋近180°时,会导致消融区域横向直径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单极与双极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临床效果对比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以回顾性研究探讨二尖瓣病变合并房颤的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同期应用单极笔或双极钳行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的疗效对比.方法 2009年1月至2015年6月193例因二尖瓣病变合并房颤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MVR)同期应用Medtronic单极笔或Atricure双极钳行房颤射频消融术,根据所选射频消融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单极组、双极组,其中单极组101例应用单极笔行房颤射频消融术,双极组92例应用双极钳行房颤射频消融术.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均无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1年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左心房直径、左室舒末内径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术后1年复查心电图149例患者为窦性心律,窦性心律转复率为77.20%.两组患者在术后半年、1年、2年窦性心律转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术后1年、2年单极组的窦性心律恢复率分别为81.00%、78.00%、69.70%,双极组的窦性心律恢复率分别为82.42%、76.92%、70.33%,两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二尖瓣置换术同期使用单极笔或双极笔行房颤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均有较好的疗效,两种术式术后窦性心律的中远期转复率及并发症、死亡率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全胸腔镜心脏手术在老年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总结全胸腔镜心脏手术在>60岁心脏疾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经验,并评价其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7月于该院接受了全胸腔镜心脏手术治疗>60岁心脏疾病患者14例.患者采用全身麻醉双腔气管插管,右侧股动、静脉+上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右侧胸壁第3~5肋间隙分别戳孔1个,全胸腔镜下完成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左心房黏液瘤切除术、三尖瓣成形术、二尖瓣成形或置换术、单极射频消融术及左心耳内口缝闭术等手术操作.结果 全组无中转前正中开胸,无死亡,均痊愈出院.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为(130.71±34.3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69.14±36.08)min,手术时间为(252.50± 80.14)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为(8.93±5.40)h,术后ICU停留时间为(24.93±16.08)h,术后住院时间为(9.93±3.03)d.术中失血量为(160.71±84.10)ml,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为(108.57±55.59)ml,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为(2.65±1.47)d,平均输血量为(375.00±183.71)ml.出院前复查心脏彩超未见异常.患者随访(10.21±7.63)个月,无死亡,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较术前改善(P <0.05);心脏彩超提示左心房内径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比术前缩小(P <0.05).结论 在>60岁心脏疾病患者中采用右侧股动、静脉+上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右侧胸壁戳孔,全胸腔镜下完成心脏手术操作,创伤小,出血和输血少,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安全可靠,效果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用于房颤治疗的射频消融技术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房颤及其并发症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射频消融技术逐渐成为房颤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目前房颤射频消融治疗通常使用单极消融方法,由于其是逐点消融,不仅两消融靶点之间不易形成有效的消融交汇,以致治疗房颤的成功率下降,而且需要较长的治疗时间.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该文介绍了双极消融方法以及可快速实现线性损伤或点状损伤的多路心脏射频消融技术,并对几种射频消融技术的工作原理进行了阐述,特别介绍了多路心脏射频消融技术的临床研究以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并发心房颤动患者单极和双极射频消融的疗效对比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单极或双极射频消融技术应用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并发心房颤动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差异,为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2012年11月至2017年6月期间,对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收治的80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并发心房颤动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均分为对照组(单极射频消融)和实验组(双极射频消融),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术前、出院时、出院后3个月、出院后6个月)超声功能参数(包括左心房横径、左心室收缩末期横径、左心室舒张末期横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心房颤动发病率及即刻心率情况(即刻心率包括窦性心率不齐、心房扑动、交界心律),心功能分级,围术期并发症(包括再开胸止血、顽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心律失常、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使用、传导阻滞、肺部感染等)的统计学差异.结果 两组不同治疗时点左心房横径、左心室收缩末期横径、左心室舒张末期横径、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两组治疗出院3、6个月后左心室收缩末期横径、左心室舒张末期横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心房颤动发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即刻心率情况指标中窦性心律不齐、交界心律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院后6个月心功能分级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围术期并发症指标中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使用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论单极还是双极射频消融治疗技术,对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并发心房颤动患者的心功能均有积极治疗和促进作用,同时双极射频消融治疗技术相对而言,更能降低患者心房颤动发病率、恢复正常的窦性心律,手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也相对更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射频消融治疗对室性期前收缩高龄患者心电图特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治疗对室性期前收缩高龄患者心电图特征的影响.方法 室性期前收缩高龄患者9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选择双极冲洗式射频消融手术,对照组选择单极冲洗式射频消融手术,在治疗前后都进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的检测,同时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 患者都完成射频消融治疗,治疗后两组左室收缩末期横径与左室舒张末期横径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同时治疗后观察组左室收缩末期横径与左室舒张末期横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窦性心律发生率(87.0%)明显高于对照组(67.4%,P<0.05).治疗后观察组右室扩大、室壁运动不协调、感染、传导阻滞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射频消融治疗室性期前收缩高龄患者有利于心电图特征的改善,促进心功能提高,能减少对心肌的损伤,是一项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经皮导管消融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男性,55岁,因胸闷、心悸不适10年,加重1周入我院治疗.入院时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可见部分频率为60~75次/分,P波消失,窄的畸形QRS波(88 ms),不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缓慢起始,缓慢终止,与窦性心律交替出现,临床诊断为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AIVR).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显示室性早搏负荷为57%,经心脏超声、心肌酶学、冠状动脉造影、同位素心肌显像等检查排除器质性及继发性因素后决定行电生理检查.EnSite NAVX三维标测系统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均提示AIVR起源于右室后侧壁,于此处标测到理想靶点(单极电图呈QS型且领先体表QRS波42 ms),行导管射频消融获得成功.术后患者症状改善,3个月后随访Holter未再出现AIVR.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双极射频消融在心律失常领域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射频消融术在心脏电生理领域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心律失常的治疗.传统单极导管射频消融术(单极消融)治疗复杂心律失常存在复发率高的弊端.据文献[1-2]报道,单极消融治疗房颤复发率可达12%~34%,室性心律失常的复发率可达12%~47%.单极消融难以形成透壁损伤可能是消融失败与高复发率的原因.研究表明双极导管射频消融(双极消融)可克服单极消融的上述不足,获得透壁损伤而不增加爆裂的风险,有望成为治疗复杂心律失常比较有前景的技术[3].本文旨在系统概述双极消融在心律失常领域中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右心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消融靶点电生理特性分析及其判断标准的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右心室流出道(RVOT)起源室性心律失常(VA)的消融靶点分布特点、电压特点及单极电位的电生理特性,探讨并优化RVOT起源VA成功消融靶点的判断标准.方法 对2016年6月至2017年8月146例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射频消融术且心电图提示RVOT起源的VA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中共记录到室性早搏(室早)153种,室性心动过速(室速)6种;共记录成功消融靶点(ST) 141个,失败消融靶点(FT) 192个.消融术中通过行电压标测对RVOT进行分区,电压<0.5 mV区域定义为低电压区;电压在0.5 ~1.5 mV区域为电压移行区;电压>1.5 mV区域为正常电压区.结果 134例患者(141个靶点)消融成功,12例患者消融失败,其中消融靶点位于电压正常区23例,位于电压移行区95例,位于低电压区23例.ST组的单极电位下降支最大斜率(MSDL)与FT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T组单极电位激动提前时间(LAPT)高于FT组[(29.7+4.5) ms对(23.0±6.5)ms,P<0.001],ST组的MSDL间期(IMSDL)低于FT组[(11.80+10.39) ms对(21.64+11.83) ms,P=0.001].IMSDL和LAPT对于成功靶点有预测价值[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70.7%和81.1%],但两者联合应用时对于成功消融靶点的预测价值更好(AUC 89.3%,预测灵敏度为75.8%,特异度为90.4%).结论 肺动脉瓣下电压异常区域是RVOT心律失常好发部位,联合LAPT和IMSDL能更好地预测成功消融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