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链氨基酸代谢物对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体外循环术后低心排血量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支链氨基酸代谢物对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病人行体外循环术后发生低心排血量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 2019年 1月—2022年 1月我院收治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病人 15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体外循环术后是否出现低心排血量,将病人分为低心排血量组(52例)和非低心排血量组(102例).对比分析两组病人情况,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低心排血量事件的影响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调整混杂变量,分析支链氨基酸代谢物和传统标志物与低心排血量事件的关联性.GRACE风险评分探讨支链氨基酸和传统标志物结合后对低心排血量的预测能力.Cox回归评价支链氨基酸代谢物和传统标志物之间的交互作用.建立回归方程y=1-1/(1+e-z)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脑钠肽、肌钙蛋白 I、亮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等是低心排血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脑钠肽、肌钙蛋白 I、亮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水平的升高,与低心排血量事件的关联效应也更强.支链氨基酸代谢物和传统标志物结合,会提高 GRACE风险评分对低心排血量的预测能力.异亮氨酸联合脑钠肽前体对低心排血量事件的预测效应最高.经Bootstrap自抽样,预测模型区分度、准确度较好.结论:支链氨基酸代谢物和低心排血量密切相关.支链氨基酸代谢物加入传统标志物中,会提高对低心排血量的预测能力,有助于改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病人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990~2019年中国非风湿性瓣膜性心脏病疾病负担及变化趋势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 1990~2019 年中国非风湿性瓣膜性心脏病(non-rheumatic valvuiar heart disease,NRVHD)疾病负担及变化趋势.方法:基于 2019 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收集 1990~2019 年中国NRVHD相关数据,分析这一时期NRVHD的粗发病率、粗患病率、粗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及其年龄标化率等数据,并通过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相应的变化趋势.利用灰色预测模型GM(1,1)预测 2020~2029 年中国NRVHD负担状况.结果:中国NRVHD粗发病率、粗患病率和粗DALY率从 1990 年的 7.87/10 万、123.21/10 万和 9.83/10 万上升到 2019 年的 22.85/10 万、374.16/10 万和 11.95/10 万;年龄标化发病率、年龄标化患病率从 1990 年的 9.22/10 万、169.04/10 万上升到 2019 年的 15.30/10 万、262.85/10 万,女性均高于男性;年龄标化DALY率从 1990 年的 13.43/10 万下降到 2019 年的 9.07/10 万,女性均高于男性.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标化发病率、年龄标化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年龄标化DALY率呈下降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别为 1.86%、1.72%和-1.66%],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1990~2019 年不同年龄组人群的疾病负担整体呈上升趋势,其粗发病率、粗患病率及粗DALY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60 岁以上的老年人群是疾病负担的主要群体.灰色预测模型GM(1,1)结果显示,至2029年年龄标化发病率和年龄标化患病率分别增加到18.51/10万、303.26/10万,年龄标化DALY率下降到7.42/10万.结论:1990~2019 年中国NRVHD的年龄标化发病率、年龄标化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年龄标化DALY率均呈下降趋势.NRVHD的疾病负担仍然较重,女性和高龄人群尤其需要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心源性卒中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20)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心源性栓塞性卒中,简称心源性卒中,是指来自心脏和主动脉弓的心源性栓子通过循环导致脑动脉栓塞引起相应脑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与其他病因所致的缺血性卒中相比,心源性卒中的病情程度相对更重、预后更差、复发率更高.其病因主要包括持续性或阵发性房颤、心力衰竭、急性冠脉综合征、卵圆孔未闭、主动脉弓粥样硬化、风湿性心脏病、人工心脏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扩张性心肌病和心脏黏液瘤等.目前心源性卒中无统一的诊断标准,鉴于此,我们组织国内专家撰写了心源性卒中的诊断专家共识,基于临床特征和神经影像学特点,结合血管和心脏评估检查等要素,将心源性卒中分为"确诊的"(definite)、"很可能(probable)"和"可能的(possible)"3个等级.对于心源性卒中的治疗,在急性期治疗时间窗内进行静脉溶栓和(或)血管内治疗,以尽可能最大程度地挽救缺血半暗带,减少神经功能残疾;针对心源性卒中的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预防脑卒中的复发,并积极进行神经康复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慢性Q热12例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和分析慢性Q热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08年1月至2022年12月确诊的慢性Q热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治及预后。结果:共12例患者确诊为慢性Q热。男性11例,女性1例。诊断时患者中位年龄58(47,68)岁,从出现症状到确诊中位时间9.5(4.0~28.5)个月。10例患者有发热,其他常见症状包括虚弱(6例)、体重下降(5例)、胸闷气短(3例),肝脾大患者7例。1例患者心脏瓣膜和动脉同时受累,8例患者有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患者有动脉瘤,2例患者未找到明确感染部位。7例患者血肌酐升高。8例患者检测类风湿因子,水平均升高。9例患者给予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羟氯喹两药联合治疗,3例应用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单药治疗。随访时间3个月~14年,7例经抗菌药物治疗12~30个月后停药,体温正常;1例因心力衰竭于诊断6个月后死亡;1例失访;2022年诊断的3例患者仍继续口服药物治疗,目前病情稳定。结论:慢性Q热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动脉瘤是慢性Q热的常见表现。对于长期发热,伴有新发心脏瓣膜功能受损或感染性动脉瘤的患者,需要考虑到慢性Q热的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心脏瓣膜外科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心脏瓣膜病依然是目前我国最为常见的心脏疾病之一,据2019年中国体外循环数据统计显示,中国心脏瓣膜手术量保持持续增长趋势,年手术7.3万例,约占所有心脏手术量的30% [1]。心脏瓣膜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人工瓣膜置换及瓣膜成形修复术。机械瓣膜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用于临床,由于较好的耐久性,而受到众多患者的青睐;同时结合我国心脏瓣膜病的疾病谱特点(中年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占比较高),机械瓣膜一直是主要的置换瓣膜种类,但受限于终身服用抗凝药,机械瓣膜置换后势必带来血栓栓塞及出血相关并发症。目前随着我国心脏瓣膜疾病特点的改变(风湿性瓣膜病的比例在下降,而老年退行性瓣膜病在增加)、生活理念的变化以及介入瓣膜的兴起,生物瓣的使用频率及占比正在逐年增加,但是生物瓣置换术后早期仍存在一定的血栓栓塞风险 [2]。因此心脏瓣膜术后规范的抗凝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可以有效预防血栓栓塞风险,降低抗凝相关出血并发症,同时也是改善远期生存和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二尖瓣成形术与二尖瓣置换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心脏病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系统评价二尖瓣成形术(MVP)与二尖瓣置换术(MVR)治疗风湿性二尖瓣心脏病的疗效,并进行对比。选取我院在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治疗的178例患者,按所行术式分为MVP组(29例)和MVR组(149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围手术期一般资料和超声心动图指标。两组患者在术中指标、术后ICU停留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及辅助设备应用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MVP组病死率低于MVR组( χ2<0.05)。术后MVP组跨瓣压差及反流严重程度高于MV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对于风湿性二尖瓣瓣膜病的患者,行MVP治疗可以取得与MVR相同的治疗效果,且死亡风险更低。对于二尖瓣反流严重的患者,可考虑行MVR手术,或在MVP基础上行瓣周修复术降低术后反流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病理类型的风湿性二尖瓣病变行瓣膜修复手术体会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收集风湿性二尖瓣病变行二尖瓣修复手术的早期疗效分析及随访结果,总结报道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高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48例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患者进行二尖瓣修复术的临床资料。风湿性二尖瓣修复手术根据二尖瓣病变情况联合采用交界切开、瓣叶削薄、钙化剥除、腱索松解及乳头肌劈开方法,全部应用二尖瓣人工瓣环。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采用人工瓣环(C型环)固定,合并房颤患者均采用迷宫射频消融(Maze-Ⅳ)术式进行射频消融。收集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术后主要并发症等资料。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估二尖瓣、心功能及心律等情况。结果:根据病理分型,术中探查可见,Ⅰ型9例,Ⅱ型31例,Ⅲ型8例。其中Ⅰ、Ⅱ型病例均修复成功,Ⅲ型中出现1例患者因术中心脏复搏后出现二尖瓣中度反流而中转行二尖瓣生物瓣置换术。体外循环时间(110.62±27.6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76.63±17.63)min,ICU停留(46.16±11.37)h,机械通气(21.60±10.89)h。全组术后30天无死亡,术后出现急性肾衰竭1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肺部感染3例,无卒中、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对完成瓣膜修复的47例患者进行随访,随访(9.86±6.78)月,随访率100%,随访期间无死亡、恶性心律失常、再次手术等事件发生,随访心脏功能获得明显改善( P<0.001)。 结论: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修复,保留了完整的二尖瓣结构,有利于维持心脏功能,具有良好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在熟练掌握心脏瓣膜修复的基础上,熟悉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解剖特征,严格把握适应证,术前充分评估,开展风湿性二尖瓣修复手术是可行的,针对不同的病理类型而采取相应策略,术后早期临床效果满意,远期效果建议长期随访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5E理念综合康复护理模式对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心功能改善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5E理念综合康复护理模式对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心功能改善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02例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抽签法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患者基于5E理念综合康复护理模式,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对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实施基于5E理念的综合康复护理模式后,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心功能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的心血管病人生活质量评估问卷CQQC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的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与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基于5E理念的综合康复护理模式的实施,能有效提高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改善患者心理健康问题,该护理真正做到了以患者康复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为风湿性心脏病的临床康复提供有效可靠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二次开胸止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二次开胸止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外科2013年12月至2020年10月行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手术的373例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术后是否进行二次开胸止血术分为二次开胸组和对照组。收集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二次开胸止血的危险因素。 结果:373例患者中,二次开胸组62例(16.62%),对照组311例(83.38%)。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性别、院前心功能分级、肺动脉压力、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时间、手术时间、合并高血压病、术中输血量与术后二次开胸止血的发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非条件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院前心功能分级、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及合并高血压病是导致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二次开胸止血的危险因素。 结论:通过有效地控制危险因素,可降低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二次开胸的发生率,降低二次手术导致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以急性心力衰竭为首发症状的儿童风湿性心脏炎10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以急性心力衰竭为首发症状的儿童风湿性心脏炎的临床表现、病变特点和治疗预后,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2年2月深圳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0例以急性心力衰竭为首发症状的急性风湿性心脏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资料和诊治预后资料。结果:10例患儿男4例,女6例,平均就诊年龄9.1岁(3岁1个月~11岁3个月),起病时间(9.3±3.2) d(4~14 d)。10例患儿病程初期除心脏症状外,4例有关节症状,3例有神经系统症状,2例有皮肤症状。超声心动图示患儿均有二尖瓣病变,其中复合瓣膜病变5例,单纯二尖瓣关闭不全3例,二尖瓣联合病变(二尖瓣关闭不全伴二尖瓣狭窄)2例。所有患儿经抗风湿、抗感染和抗心力衰竭治疗后心功能改善,瓣膜病变减轻。随访6个月~6年,6例遗留慢性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结论:以急性心力衰竭为首发症状的风湿性心脏炎临床发病早,有典型的风湿热表现,主要病变为二尖瓣病变,超声心动图有助于早期诊断。内科治疗有效,但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后遗症发生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