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联合右心造影及卵圆孔三维重建技术在精准诊断卵圆孔未闭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研究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联合右心造影(contrast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cTTE)及卵圆孔三维重建技术在精准诊断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2021年5月到2023年2月在梅州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70例PFO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实施TEE检查、cTTE检查以及卵圆孔三维重建技术检查,比较各种检测方式检出率、联合检测的检出效能,以及cTTE分流量与TEE检测的相关性.结果 cTTE共检测出57例PFO,检出率为81.43%,TEE共检测出58例PFO,检出率为82.86%;TEE联合cTTE对于PFO的诊断价值显著提高,其检出率为90.00%(63/70),而TEE+cTTE+三维重建对于PFO的诊断价值最高,其检出率为100.00%(70/70).cTTE检测结果显示,cTTE分流量为大量者最多,达到34例,而TEE检测显示的PFO长径平均高达11.39 mm,PFO短径则平均达到6.11 mm,PFO宽径平均为1.58 mm.根据Spearman法分析相关性发现,TEE所测PFO的短径、长径、宽径与cTTE检测的分流等级均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TEE联合cTTE及卵圆孔三维重建技术在精准诊断PFO中的临床价值较高,联合诊断检查的临床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CT三维重建技术在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技术在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中的应用。方法: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5月至2018年8月采用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31例,所有患者术中均使用移动CT扫描并采用三维重建软件分析测量卵圆孔外口至岩骨脊的距离、穿刺针与岩骨脊及斜坡的夹角,记录患者术后即刻效果及随访10~12个月后预后情况。结果:术中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测得卵圆孔外口至岩骨脊的距离为(2.14±0.17)cm,范围为1.83~2.42 cm。穿刺针与岩骨脊的夹角为(102.03±7.60)°,范围为91.00~116.00°。穿刺针与斜坡的夹角为(68.03±7.06)°,范围为52.00~80.00°。在CT三维重建技术辅助下,31例患者卵圆孔均穿刺成功。术中球囊充盈体积为(0.42±0.05) cm 3,范围为0.30~0.47 cm 3;压迫时间为(4.72±0.53) min,范围为3.00~5.00 min。术后复视发生率为3.23%,眼睛干涩及角膜感觉减退症状发生率为12.90%。随访期间1例患者术后10个月复发,余患者均痊愈,并发症消失。 结论: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可降低手术过程中卵圆孔穿刺难度,辅助术中球囊形状的判断及调整,提高手术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3D CT三维重建观察三叉神经痛立体定向穿刺方向小卵圆孔2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6
经颜面穿刺三叉神经痛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RFT)手术,是治疗原发三叉神经痛的一个重要的办法[1-3].RFT手术的主要过程是经卵圆孔(Foramen Ovale,FO)穿刺达到三叉神经痛半月神经节.立体定向手术是神经外科的一种精确定位的手术方式[4,5].我们应用立体定向技术对两例经3D CT三维重建显示纵径极小的卵圆孔患者进行了RFT手术,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改良Hartel入路在卵圆孔穿刺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模拟卵圆孔穿刺,评估改良定位方法(口角外2 cm,下1 cm)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10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头颅CT薄层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模拟卵圆孔穿刺,每例进行3种方法模拟穿刺,分别为改良进针点(方法O)、传统进针点A(方法A)和传统进针点B(方法B).方法O选取口角外2 cm、下1 cm作为进针点;方法A选取口角外2.5 cm为进针点;方法B选取口角外延线与外侧眼角垂线交点为进针点.每组均在三维影像上沿进针点与卵圆孔中心点连线方向模拟穿刺.观察穿刺路径骨质遮挡情况并测量穿刺方向上可获得的卵圆孔面积及短径.结果 方法O、A、B分别有15、28、31例穿刺路径有遮挡,方法O被遮挡率明显低于方法A和B(P<0.01或P<0.05).方法O、A、B在穿刺方向上可获得卵圆孔面积分别为(9.45±6.57)mm2、(6.91±5.96)mm2、(6.59±5.86)mm2,方法O明显大于方法A和B(P<0.01或P<0.05);卵圆孔短径分别为(2.25±1.04)mm、(1.81±0.97)mm、(1.71±0.92)mm,方法O明显长于方法A和B(P<0.01或P<0.05).结论 与传统的定位方法比较,改良定位法可为Hartel前入路卵圆孔穿刺提供更佳的穿刺条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解剖定位在卵圆孔穿刺规划中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omputer-assisted design,CAD)规划三叉神经毁损术卵圆孔穿刺路径与解剖定位法在穿刺参数方面的差异,提出解剖定位法的优化方案.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接受3D导航模板引导下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57例,男22例,女35例.回顾分析每例患者的穿刺方案(CAD法),并与模拟的传统前入路定位方案(解剖定位法,取口角外2.5 cm作为进针点)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穿刺路径被遮挡情况.结果与传统解剖定位法比较,基于三维影像的CAD路径规划明显降低穿刺路径被遮挡率(P<0.05),该方法在穿刺方向上的可获得卵圆孔面积及短径明显大于传统解剖定位法(P<0.05).91.2%患者通过CAD三维影像法规划的进针点分布在口角外2.5 cm进针点的内下方.结论将传统解剖定位法进针点向内下方调整,可以减少穿刺过程遮挡,获得一定的针道调整空间,有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CT及MRI三维重建辅助经皮穿刺半月节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总结分析CT及MRI三维重建辅助经皮穿刺半月节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纳入2017年10月-2019年2月2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例,术前利用CT及MRI三维重建技术获取卵圆孔及麦氏囊大小数据以指导卵圆孔穿刺、球囊注射,术后统计分析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CT三维重建后测量卵圆孔外口横径范围2.6~6.7 mm、纵径范围4.1~8.3 mm,卵圆孔内口横径范围2.5~7.0 mm、纵径范围4.4~9.0 mm.MR三维重建后测量麦氏囊体积范围320.2~1 102.3 mm3.术后即刻缓解者24例,延迟缓解者3例,无缓解者1例,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而CT及MRI三维重建可以为初学者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C臂CT三维重建技术在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评价C臂CT三维重建技术在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中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利用C臂CT三维重建技术指导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15例,术前及术后分别计算视觉模拟评分(VAS),研究术后近期临床疗效、出现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术中球囊在三维重建下均显示位于Meckel腔内,并根据Meckel腔形状在三维重建下呈现不规则的"三角锥"型,术后疼痛均有所缓解,术后1 d、1个月、3个月VAS评分明显下降,较术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率分别为100%,93.3%,86.7%,无严重不良作用产生.结论 C臂CT能快速、安全、简便地完成卵圆孔穿刺并提供了比经典的"梨形"图像更精细的三维图像.C臂CT三维重建技术指导进行球囊压迫有穿刺准确、节省时间、疗效确切的优点,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多层螺旋CT对上腔静脉窦缺损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上腔静脉窦缺损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收集经临床及MSCT诊断为上腔型房间隔缺损合并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6例,并经手术证实为上腔静脉窦缺损,分析其CT特点.结果 MSCT可清晰显示相邻的右上肺静脉与上腔静脉入口壁间缺损,形成所谓"房间交通".可见右上肺静脉保留着与左心房的入口.右上肺静脉与上腔静脉壁间缺损最大处22 mm,平均直径(15.7±7.3)mm,CT显示心内房间隔完整,仅1例合并卵圆孔未闭.6例均经手术证实为上腔静脉窦缺损合并部分型肺静脉畸形引流,与CT诊断一致.结论 MSCT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可清楚地显示上腔静脉、肺静脉、左右心房局部解剖关系,对上腔静脉窦缺损的位置、大小,特别是对受累肺静脉及发生异位引流的检出均可准确诊断,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具有重要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3D-DSA双容积重建在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微球囊压迫术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3D-DSA双容积重建技术辅助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7月采用3D-DSA双容积重建技术辅助PBC治疗的4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颅底Dyna-CT三维重建,并辅助引导C臂透视下穿刺卵圆孔.抵达卵圆孔后将球囊导管置入麦克氏(Meckel)囊,注入造影剂充盈球囊压迫三叉神经半月节.相同位置再行颅底Dyna-CT三维重建,利用3D-DSA双容积重建引导调整球囊进行最优位置压迫并评估疗效.结果 术后36例疼痛症状治愈,3例明显缓解,1例无缓解,总治愈率97.5%.术中梨形显影38例,显影治愈率100%.术后出现口角疱疹3例,患侧面部麻木2例,咀嚼无力2例,均经治疗后痊愈.手术前后各时间段视觉模拟量表(VAS)和患者满意度(PSS)评分显示疗效较好(P<0.05).结论 3D-DSA双重容积重建技术辅助PBC疗效明显,术后并发症轻微且满意度理想,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