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定位技术比较及Hartel穿刺法学习曲线探讨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比较经皮穿刺半月节球囊压迫术(PMC)治疗三叉神经痛不同定位技术的疗效,探讨Hartel穿刺法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0例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特色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4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对3名神经外科医生进行3个阶段的手术培训,第一阶段分别采用Hartel穿刺法(Hartel穿刺组)、立体定向辅助穿刺法(立体定向组)及神经导航辅助穿刺法(神经导航组)各治疗20例患者,第二、三阶段分别采用Hartel穿刺法各治疗20例患者。比较第一阶段3种不同穿刺法的疗效,比较培训3个阶段Hartel穿刺法的手术疗效,并根据手术时间和穿刺次数绘制Hartel穿刺法的学习曲线。手术疗效的评价指标包括:穿刺次数、手术操作时间、手术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第一阶段:3组的性别、年龄、病程、手术操作时间、手术有效率及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手术穿刺次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费用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其中Hartel穿刺组的穿刺次数最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最高,但住院费用最少。Hartel穿刺法培训3个阶段,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手术有效率及住院费用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随着培训阶段增加,手术穿刺次数越来越少,操作时间越来越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住院时间缩短(均 P<0.05)。通过绘制Hartel穿刺法的学习曲线发现,手术例数达到40例后,医生的的操作水平逐渐趋于平稳。 结论:对于手术初学者采用立体定向和神经导航的方式进行卵圆孔穿刺会显著降低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会增加医疗费用。采用Hartel穿刺法手术例数达到40例后,术者的手术操作水平可趋于平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双水征:一种用于评估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神经血管压迫的新影像学征象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影像学征象——"双水征"在评估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患者神经血管压迫关系中的应用。方法:纳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85例TN患者进入研究。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RI平衡射频重聚脉冲三维快速自旋回波(3D-T2W-DRIVEN)序列检查,并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技术进行后处理,将重组平面上依次出现的神经(较低信号)-脑脊液(高信号)-血管(低信号)-脑脊液(高信号)-神经(较低信号)征象命名为"双水征"。结合显微血管减压术(MVD)中情况,计算"双水征"预测神经血管压迫关系的敏感性、特异性并比较存在/不存在"双水征"征象患者神经血管压迫程度的差异。结果:85例TN患者中,46例(54.12%)患者出现"双水征",其敏感性为57.14%,特异性为75.00%,阳性预测值为95.65%,阴性预测值为15.38%。存在/不存在"双水征"征象患者神经血管压迫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存在"双水征"征象患者的血管神经压迫程度更重。 结论:"双水征"征象可评估TN患者神经血管压迫关系并提示神经血管压迫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血流动力异常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以三维重建结合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患者中是否存在血管神经关系特异性。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20例PTN患者(PTN组)疼痛侧和10例无症状却存在血管接触三叉神经者(对照组)的三叉神经血管接触区域行磁共振数据三维重建,并使用ANSYS 19.2软件对血流、血管壁与神经之间瞬态双向流固耦合模拟,分析比较两组间血管神经接触特点及血管壁对神经压迫情况。结果:PTN组中血管襻曲率[0.21(0.12)mm -1]及血管襻和神经间夹角[69.70(30.67)°]明显大于对照组[分别为0.13(0.07)mm -1, U=34.00, P<0.05;43.40(37.21)°, U=38.00, P<0.05],且PTN组[(4.23±1.29)mm]较对照组[(5.54±1.85)mm, t=-2.26, P<0.05]血管襻压迫神经部位更接近神经入脑干处。PTN组中血管壁对神经产生的平均剪切应力[15 952.48(5 365.56)Pa]和平均等效应力[24 965.65(7 693.22)Pa]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2 501.97(6 355.26)Pa, U=53.00, P<0.05;14 992.99(9 824.08)Pa, U=32.00, P<0.05]。血管襻弯曲程度与平均剪切应力( r=0.931, P<0.05)和等效应力( r=0.962, P<0.05)呈正相关;受压部位神经形变与平均剪切应力( r=0.787, P<0.05)和等效应力( r=0.853, P<0.05)呈正相关。 结论:在PTN患者中存在异常的神经血管冲突,主要表现在血管明显屈曲、血管压迫神经根部以及血管襻平面以更大的夹角压迫神经。而这些结构的异常能导致神经受力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眶上孔变异情况对射频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V1支疼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比较不同眶上孔变异情况对射频治疗三叉神经V1支疼痛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2011年2月至2017年8月原发性三叉神经V1支疼痛择期行CT引导下眶上神经射频热凝术的62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侧眶上孔形态,将患者分为有孔组( n=28)和切迹组( n=34)。记录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时间、CT扫描次数,统计分析术前、术后1 d、术后6个月、术后1年、术后2年疼痛数字评分(NRS)的平均秩次和有效率(NRS≤1分为有效),以及术后1 d、术后2年麻木程度的差异。并随访记录患者术后出现的近期和远期并发症。 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时间、CT扫描次数、术前NRS、术后各时间点NRS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术前NRS相比,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NRS的平均秩次值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有孔组术后1 d的Ⅰ、Ⅱ、Ⅲ、Ⅳ级麻木发生率分别为0、53.6%、46.4%和0,术后2年分别为42.9%、46.4%、10.7%和0;切迹组术后1 d的Ⅰ、Ⅱ、Ⅲ、Ⅳ级麻木发生率分别为0、29.4%、67.6%和2.9%,术后2年分别为55.9%、38.2%、5.9%和0;两组患者术后2年麻木程度较术后1 d麻木程度均有所减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有孔组与切迹组患者术后2年有效率分别为78.6%和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406, P<0.05)。患者在术后除不同程度的穿刺点肿胀外,无其他近期及远期严重并发症。 结论:对于不同解剖变异类型,眶上孔射频治疗三叉神经V1支疼痛的近期和远期有效率均较高;有孔型眶上孔远期有效率更高,除麻木外,无其他严重的不良反应,患者接受度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靶区勾画和计划设计指南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重要治疗方式。规范开展放射外科治疗对患者疼痛的控制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指南涵盖了基于伽玛刀、射波刀等不同系统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放射外科治疗过程的全流程质量标准,包括靶区定位和勾画、计划设计与优化、危及器官剂量限制和疼痛复发的影响因素及处理方式。以期基于不同单位实际条件及患者治疗情况,提高各级放疗单位针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放射外科治疗的规范化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改良Hartel入路在半月节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评估改良Hartel入路在半月节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纳入徐州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学院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共89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 n=45)和对照组( n=44)。试验组男19例,女26例,年龄(67.6±8.8)岁;在CT引导下,采用改良Hartel入路行经卵圆孔半月节射频热凝术,选取口角外2.0 cm、下1.0 cm作为进针点。对照组男19例,女25例,年龄(64.8±11.7)岁;在CT引导下,采用传统Hartel入路行经卵圆孔半月节射频热凝术,选取口角外2.5 cm为进针点。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次数、穿刺时间、手术时间、疼痛数字评分(NRS)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 结果:试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64.4%(29/45),高于对照组的31.8%(14/44)( P<0.05)。试验组穿刺次数[ M( Q1, Q3)]、穿刺时间[ M( Q1, Q3)]、手术时间分别为1(1,2)次、218(206,378)s、(19.9±2.7)min,均低于对照组的2(1,3)次、390(231,598)s、(27.0±3.9)min(均 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1 d、1个月、3个月的NRS评分[ M( Q1, Q3)]分别为1(1,2)、1(0,2)、1(0,1)分,均低于术前的6(6,7)分(均 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1 d、1个月、3个月的NRS评分[ M( Q1, Q3)]分别为1(1,2)、1(0,2)、1(0,2)分,均低于术前的6(6,7)分(均 P<0.05);两组患者术后同一时间点的N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面部肿胀发生率分别为25.0%(11/44)、8.9%(4/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间恶心呕吐、面部麻木、咀嚼肌力下降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试验组有2例患者穿刺针进入口腔,及时发现并更换穿刺针,未发生感染。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脑脊液漏、角膜反射减弱。 结论:改良Hartel入路可提升经卵圆孔半月节射频热凝术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面部肿胀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穿刺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分析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患者显微血管减压(MVD)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1月至2022年4月采用MVD术治疗的178例PTN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Brisman的疗效判断标准评估患者的手术疗效。比较不同临床特征、不同神经血管特征患者手术疗效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患者手术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患者均随访2年左右,末次随访时疗效良好164例(92.13%),包括治愈130例、显效28例、好转6例;疗效不良14例(7.87%),包括无效10例、复发4例。不同性别、年龄、疼痛侧别、病程、疼痛范围患者手术疗效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三叉神经和血管接触程度、垫隔后三叉神经和血管的距离、垫隔后三叉神经弯曲程度患者手术疗效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三叉神经和血管接触程度( OR=0.233,95% CI:0.080~0.675, P=0.007)、垫隔后三叉神经和血管的距离( OR=6.991,95% CI:3.261~14.984, P<0.001)、垫隔后三叉神经弯曲程度( OR=0.351,95% CI:0.158~0.776, P=0.010)是患者手术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三叉神经和血管接触程度较轻、术中垫隔后三叉神经和血管的距离大于1倍三叉神经中段宽度(WTN)、垫隔后三叉神经弯曲成弧形的弦高小于1/2 WTN的患者MVD手术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伽玛刀再治疗首次治疗无效或复发的药物难治性三叉神经痛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观察分析伽玛刀再次治疗首次治疗无效或复发的药物难治性三叉神经痛(TN)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6月至2019年9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伽玛刀中心采用伽玛刀治疗823例原发性药物难治性TN患者,其中16例(1.9%)因治疗无效或复发再次行伽玛刀治疗,回顾性分析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巴罗神经学研究所(BNI)疼痛评级标准评估疼痛缓解程度(Ⅰ~Ⅲb级为有效,Ⅳ~Ⅴ级为无效);随访与放射治疗相关的脑神经功能损伤情况,采用BNI面部麻木评分标准评估面部麻木程度。结果:首次治疗后10例患者有效,6例无效;中位显效时间为30(1~180)d。首次治疗至复发的中位时间为28.4(6~60)个月。再次治疗后,13例有效,3例无效;中位显效时间为7(1~180)d。再次治疗后中位随访时间为30.5(16~92)个月,有效的13例患者中,2例在治疗后第3、5个月症状完全复发。末次随访治疗有效者11例(11/16),BNI疼痛缓解评级Ⅰ级者7例,Ⅱ级者2例,Ⅲa、Ⅲb级者各1例;5例无效或复发者,BNI评级均为Ⅴ级。首次治疗有效的10例患者中,再次治疗后9例有效;首次治疗无效的6例中,再次治疗后仅2例有效( P=0.035)。2次治疗共12例患者发生了放射相关损伤,其中同侧面部麻木11例,味觉受损2例。治疗后至出现面部麻木的中位时间为2.5(1~18)个月,其中轻度7例,中度4例。再次治疗的中位中心剂量、边缘剂量分别为73.0 Gy、36.5 Gy,与首次治疗的85.0 Gy、42.5 Gy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 结论:采用伽玛刀治疗后复发或无效的TN患者,再次行伽玛刀治疗大部分患者仍然有效,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但均相对较轻;其中首次治疗有效者再治疗后疗效可能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CT引导下三叉神经出颅孔道穿刺射频消融在三叉神经痛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探讨CT引导下颅外非半月神经节射频消融治疗三叉神经痛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3年1月—2022年12月嘉兴市第一医院、海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和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疼痛科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1 213例,其中男722例、女491例,年龄31~103(64.3±7.6)岁。疼痛位于三叉神经第Ⅰ支、第Ⅱ支、第Ⅲ支、第Ⅰ+Ⅱ支、第Ⅱ+Ⅲ支、第Ⅰ+Ⅱ+Ⅲ支者分别为188、312、447、63、176、27例,均接受颅外非半月神经节射频治疗,分别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至患侧眶上孔、圆孔、卵圆孔、眶上孔+圆孔、圆孔+卵圆孔和眶上孔+圆孔+卵圆孔,电生理测试确认后对责任神经分支给予95 ℃、180s射频消融治疗。疗效评估:以术后发作性疼痛消失且至少持续1个月不发作为治愈,以术后仍有疼痛发作但发作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较术前降低25%以上为有效,且治疗有效患者术后第3天再次行射频消融治疗后疼痛发作消失者仍记为治愈;记录术中、术后并发症;观察三叉神经痛复发率,以治愈1个月以上再次出现发作性三叉神经痛为复发。结果:本组1 213例均治愈,患者原疼痛区均遗留明显的皮肤感觉麻木:其中1 153例经一次射频消融治疗后痊愈,术后第2天未再出现发作性疼痛;另60例一次射频消融治疗后第2天仍有疼痛发作,但发作时VAS评分由术前的5~9(6.43±2.31)分下降至4~6(3.72±0.46)分,下降幅度均>25%,显示治疗均有效,于术后第3天予以再次射频消融治疗后均治愈。全组患者围术期均无心、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无穿刺部位或颅内感染,无非疼痛区域感觉减退;其中94例术后面部肿胀,经序贯冷、热敷3 d肿胀渐消退。原疼痛累及第Ⅲ支的650例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张口困难和咀嚼无力,患侧颊、舌黏膜感觉减退,上下牙列对位稍不齐。本组1 213例患者术后随访0.5~10年,1年、3年、5年、10年复发率分别为7.3%(79/1 082)、19.2%(132/687)、31.8%(125/393)、51.4%(38/74)。结论:将三叉神经痛的射频消融治疗靶点由颅内半月神经节转移至各分支出颅孔道是安全、可行的,且临床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iPlan Stereotaxy软件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目的:探讨具有多模态影像融合三维重建功能的iPlan Stereotaxy软件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显微血管减压(MVD)术前评估中的准确性。方法:分析从2021年5月至2022年3月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行MVD治疗的PTN患者共54例,所有患者术前均完善颅脑三维可变翻转角快速自旋回波和三维时间飞跃磁共振血管成像序列扫描,将扫描数据导入iPlan Stereotaxy软件进行影像配准融合并重建出患者的血管、三叉神经和脑干三维立体影像,根据重建的三维立体影像,对责任血管类型和神经血管关系进行术前评估。最后,以术中对责任血管类型和神经血管关系的探查结果为金标准,采用Kappa检验判断术前评估结果与术中探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iPlan Stereotaxy软件重建的三维立体影像在术前评估责任血管类别以及责任血管与三叉神经的接触位置、接触方向和接触程度方面,与术中探查结果比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是0.923、0.878、0.946和0.841, P均<0.01。 结论:术前应用iPlan Stereotaxy软件进行MVD术前评估的结果与术中探查结果高度一致,可用于制定手术计划和指导手术操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