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伏邪温病"理论探讨EB病毒感染的中医病机与治疗思路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EB病毒可长期潜伏于宿主体内,是其自身蛋白作用和基因调控的双重影响,从而逃避宿主免疫反应攻击.伏邪温病是因外邪侵袭、邪气伏藏、过时而发的一种特殊温病类型.这与EB病毒免疫逃逸机制、发病临床特点类似.本文基于分析伏邪温病学说理论、病机、发病特点、治疗原则,探讨其与EB病毒免疫逃逸机理的联系,为中医药防治EB病毒提供治疗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伏毒"学说审因论治结直肠癌
编辑人员丨2024/7/20
伏毒作为介导结直肠癌发病、转移和复发的重要病理因素,贯穿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多个阶段,根据伏毒成因不同,可分为外淫伏毒和内生伏毒,审因论治结直肠癌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祛除外淫伏毒,以宣透疏散为要;对于内生伏毒,兼顾扶正与祛邪.扶正者,须注重健脾益肾、气血双补、通补兼施;祛邪者,当针对不同伏毒,分别予以燥运除伏湿、健脾化伏痰、活血化伏瘀等法.运用"伏毒"学说可对结直肠癌进行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以把握时机,标本兼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刘红霞教授基于"阴证学说"治疗难治性银屑病的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3/30
银屑病为皮肤科常见慢性炎症性疾病,反复发作,难以治愈,极易进展为难治性银屑病.刘红霞教授基于王好古"阴证学说"的思想,并结合新疆的地域特点,指出新疆地区难治性银屑病患者"本虚"的体质特点,燥、湿、瘀邪气蕴积成毒,本虚伏毒是发病的核心病机,病位在肝脾肾.刘红霞教授将难治性银屑病分为脾虚湿蕴证、脾肾两虚证、上热下寒证,提出健脾解毒、脾肾双补、引火归原、养血润肤的治疗原则,以健脾解毒汤为基础方,并根据病证特点加减用药,强调配合走罐、火疗、中药药浴法等中医外治疗法,内外同治,协同增效,为临床辨治难治性银屑病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黄帝内经》"毒"邪思想对类风湿关节炎防治的启示
编辑人员丨2024/1/20
"毒"邪思想源于《黄帝内经》,其奠定了"毒"邪致病的理论基础.类风湿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的、难治性风湿病,通过梳理《黄帝内经》及相关古籍中的"毒"邪理论,结合现代医学观念,从"双毒学说"角度阐述对类风湿关节炎防治."双毒学说"包含外感邪毒及内生伏毒,外感邪毒指从外向内进入机体导致疾病的毒邪,包括六淫邪毒和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内生伏毒指从内产生或伏于体内而后发病的毒邪.外感邪毒与内生伏毒相互滋生,互为因果,互助为虐,共同导致疾病的发生,希冀从"双毒学说"角度为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治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穴位贴敷是一种以中医基础理论为理论依据,根据中医的整体观、经络学说,应用腧穴独特的生理功能及双向调节作用,将中药药物敷贴于特定穴位,以达到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作用的一种中医适宜技术[1-2].皮肤给药是中药传统两大给药途径之一,因其无肝脏首关效应,能够使血药浓度维持恒定状态,可以延长作用时间,增强治疗效果[3-4].应用时根据药物特性及期望达到的疗效采用合适的赋形剂如醋、酒、蜂蜜等调和,形成膏剂、丸剂、饼剂,贴敷于穴位之上,使其产生相应的作用.本文对中药穴位贴敷的临床操作应用研究展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从巴甫洛夫的神经论观点谈传染与免疫问题
编辑人员丨2023/8/6
传染病学与细菌学书籍中千篇一律地写着,传染不过是微生物和人体的一场斗争,微生物是外在的侵袭者,而机体是防御者。以大叶性肺炎的发生为例,肺组织被肺炎双球菌侵入后,就发生炎症反应以对抗双球菌及其毒素的侵袭;双球菌致病力的强弱与剂量的大小决定病的轻重。免疫学说也以“细胞病理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认为免疫现象仅由机体的外表性防御机制所构成,富有此种机能者有吞噬细胞、抗体、由皮肤粘膜与组织血液等各防线所组成的机械性防御机构、及肾脏排泄毒素之机能等。这种外表性的防御机构,能使侵入体内的细菌死亡或局限化,并能中和细菌的毒素。如此则认为免疫是组织与组织产物(抗体)所主宰的防御性反应,而忽视了整体的反应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双向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双向性心动过速是一种罕见而严重的心律失常,文献报道至今不到50例。其中多数见于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疾患,常同时伴有洋地黄中毒。因此普遍认为出现这种心律失常后预后不良。有关其产生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较多提及者有以下四种学说:①来自两个室内节律点;②室内环状运动;③一个室上节律点伴有交替性束枝传导;④有两个节律点,一在室上,另一在室内。兹将本院近三年来所见五例作一报道,并根据其中三例记录较完整的心电图,对其发生机制作一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双生儿的SLE
编辑人员丨2023/8/6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系一自体免疫性疾患,病因尚未阐明。本文介绍有关遗传学说和病毒学说的若干最新资料。1972年,在日本进行了全国SLE普查。估计全国SLE患者总数约6300~8500名。即每10万人口中有6.6~8.5个患者。据美国1950年普查,发病率为2/10万;最近普查,发病率为19~50/10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双毒学说”探讨分期论治痛风性关节炎
编辑人员丨2023/8/5
痛风(Gout)是由于单钠尿酸盐沉积引起的一种晶体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痹病”范畴.应森林教授根据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对痛风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有独到的见解,提出“双毒学说”为痛风性关节炎发病的主要病因病机,认为本病之核心病因病机在“毒”,又因其发病时间、感邪性质、致病特点等不同,主张分期治疗,急性期(亦称外毒期或邪毒期)以“外感邪毒”为主,缓解期(亦称内毒期或伏毒期)以“内生伏毒”为主,基于“双毒学说”指导下分期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恰可为痛风性关节炎分期论治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胶质淋巴系统探讨“毒损脑络”
编辑人员丨2023/8/5
络脉是经脉系统的分支,具有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的作用,在支持气血运行方面呈现双向流动的特性,具有物质交换和新陈代谢的功能.脑为诸阳之会,脑络纵横交错,脑络渗灌气血以充实脑髓并敷布阳气以温煦脑神,为“脑主神明”提供物质基础和源动力.病理情况下脑络不通,毒邪内生,而致“毒损脑络”.“毒损脑络”病机学说不仅应用于中风病机研究中,而且拓展到痴呆等其他脑病中,推动了中医脑病病机理论的发展.新近发现脑内存在“胶质淋巴系统”,是星形胶质细胞介导的脑脊液-脑间质液的交换流动系统.胶质淋巴系统把脑脊液中的葡萄糖、脂质、电解质和载脂蛋白E等营养物质和神经活性物质运送到脑组织,也能清除脑内代谢产物(如乳酸)、可溶性蛋白(如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和异物,这是维持脑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液体流动系统.胶质淋巴系统的发现为神经系统疾病病理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可能成为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干预的新靶点.作为脑内广泛分布的代谢废物排出途径和物质运送系统的胶质淋巴系统可能是“脑络”病变的生物学基础,是中西医对“毒损脑络”认识的交叉点,从胶质淋巴系统探析“毒损脑络”,有可能为揭示“毒损脑络”的现代内涵提供新的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