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纯血浆置换或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对肝衰竭治疗价值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系统分析单纯血浆置换治疗与半量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后肝衰竭患者血清学指标、有效率和生存率。方法:检索建库至2020年6月在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万方、维普、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关于本研究的随机对照试验,经文献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884例患者,其中425例采用联合治疗,459例采用单纯血浆置换治疗。联合治疗组总胆红素( MD=-28.58,95% CI:-37.42~-19.75, P<0.01)和白蛋白( MD=-2.00,95% CI:-2.61~-1.39, P<0.01)水平低于单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血红蛋白( MD=5.96,95% CI:1.52~10.40, P=0.009)、有效率( OR=1.92,95% CI:1.29~2.85, P=0.001)、生存率( OR=1.63,95% CI:1.13~2.36, P=0.009)均高于单纯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治疗方式对患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直接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血小板水平的改善均有较好的疗效( P<0.05),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相较于单纯血浆置换治疗,半量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不仅可以有效改善高胆红素血症、提高有效率和生存率、显著减少血浆用量,而且对肝衰竭患者血红蛋白下降影响更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血源紧张条件下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早中期肝衰竭患者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在血源紧张条件下采用半量血浆置换(PE)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肝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 40例肝衰竭患者接受半量PE联合DPMAS(对照组),另40例接受更少量PE联合DPMAS治疗(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近期疗效.结果 在治疗后,两组患者肝功能较前明显好转,但观察组患者血清TBIL水平为(144.6±69.5)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20.8±65.4)μmol/L,血清ALB水平为(30.3±5.2)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5±5.2)g/L(P<0.05);经过2周内科综合治疗后,患者腹胀、恶心等消化道症状和乏力较前明显好转,PTA较前改善.对照组有效率为75.0%,观察组有效率为7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08,P>0.05);在行人工肝治疗过程中,发生皮疹、低血糖和口唇周围麻木等,经对症处理后恢复.结论 少量血浆PE联合DPMAS治疗肝衰竭早中期患者也有一定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半量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炎性反应、免疫功能及肝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观察半量血浆置换(LPE)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炎性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石家庄市第五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ACLF患者129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E组、PE+DPMAS组和LPE+DPMAS组,每组43例.PE组给予单纯PE治疗,PE+DPMAS组给予全量PE(2500~3000 ml)联合DPMAS治疗,LPE+DPMAS组给予半量PE(1200~1500 ml)联合DPMAS治疗,治疗7 d,分析各组炎性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及肝功能变化,并评价短期疗效.结果 3组均无患者死亡.治疗总有效率比较,PE+DPMAS组、LPE+DPMAS组高于PE组(χ2/P=7.527/0.000);治疗后PE+DPMAS组、LPE+DPMAS组IL-10、TGF-β高于PE组(F/P=18.241/0.000、41.535/0.000),IL-6、TNF-α、CRP低于PE组(F/P=39.267/0.000、64.026/0.000、58.570/0.000);PE+DPMAS组、LPE+DPMAS组CD4+、CD4+/CD8+高于PE组(F/P=6.297/0.002、7.502/0.001),CD8+低于PE组(F/P=4.873/0.009);PE+DP-MAS组、LPE+DPMAS组TBil、DBil、ALT低于PE组(F/P=14.168/0.000、31.911/0.000、21.816/0.000),PTA高于PE组(F/P=16.138/0.000);治疗后PE+DPMAS组、LPE+DPMAS组上述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联合DPMAS治疗ACLF患者效果优于单独PE治疗,能更好地抑制炎性反应,提高免疫能力,促进肝功能恢复;且半量PE联合DPMAS与全量PE联合DPMAS治疗效果相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半量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短期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分析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半量血浆置换(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bsorb+Plasma exchange,DPMAS+PE)对肝衰竭治疗的短期疗效.方法 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中心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128例肝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内科综合治疗的60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半量血浆置换(DPMAS+PE)治疗的68例患者为试验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入院7 d后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r-谷氨酸转肽酶(GT)、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PT活动度(PTA%)、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炎症指标包括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患者出院后电话随访90 d,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存活率.结果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试验组治疗后WBC水平升高,ALB、DBiL、IBiL水平均下降,PCT、IL-6、CRP水平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PTA%、FIB、I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出院7 d内死亡6例,14 d死亡13例,28 d死亡15例,90 d死亡18例,失访1例.试验组治疗后出院7 d内死亡10例,14 d死亡11例,28 d死亡16例,90 d死亡16例,失访2例.结论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半量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能改善患者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水平,提高患者存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半量血浆置换联合DPMAS与联合血浆灌流加CRRT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半量血浆置换(HPE)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与HPE联合血浆灌流加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组合模式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81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1例患者进行血浆置换(A组),27例患者进行HPE联合血浆灌流加CRRT(B组),23例患者进行HPE联合DPMAS治疗(C组).观察3种人工肝模式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凝血象,感染指标[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血氨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总胆红素(TBIL)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C组治疗前TBIL水平高于A组(P<0.05),但治疗后3组患者TBI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后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B、C组患者治疗后血氨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而A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氨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C组治疗后CRP明显降低(P<0.05),而A、B组治疗前后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患者治疗后IL-6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A组患者治疗前后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58.06%、66.67%、73.91%,90 d内无肝移植的存活率分别为74.19%、74.07%、82.61%,3组患者的有效率和存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E联合DPMAS治疗肝衰竭,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血浆置换和HPE联合血浆灌流加CRRT两组方案,并可提高近期生存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半量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两种预冲方法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优化预冲流程的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联合半量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中心收治的100例采取DPMAS联合半量血浆置换治疗的肝衰竭患者,按照不同预冲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优化预冲方法)和对照组(传统预冲方法)各50例,比较2组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2组患者均完成DPMAS联合半量血浆置换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的肝功能、凝血功能、血常规及血浆氨等各项实验室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发生堵管、提前下机及不良反应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操作步骤更少,其操作时间及操作失误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优化预冲流程的DPMAS联合半量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及血氨,还因其操作更为简便、省时、失误率少,较传统预冲流程具有更高的护理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重肝汤剂联合组合型人工肝治疗对HBV相关肝衰竭患者疗效、肝功能、凝血功能、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分析重肝汤剂联合组合型人工肝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期间沧州市第三医院收治的经人工肝治疗的HBV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患者120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两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重肝汤剂联合组合型人工肝[即半量血浆置换(LPE)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对照组:单纯血浆置换(PE)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后的肝功能、凝血功能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其前白蛋白、白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总胆汁酸等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肝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组间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凝血功能指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其CD4+、CD4+/CD8+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CD8+明显低于治疗前,且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的CD4+、CD8+、CD4+/CD8+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与对照组(8.33%vs.1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肝汤剂联合组合型人工肝治疗HBV相关肝衰竭的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肝肾功能及血清前白蛋白等其他指标水平,安全性较佳,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中医辨证运用重肝汤剂结合组合型人工肝对早期肝衰竭患者细胞因子水平及转归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运用重肝汤剂结合组合型人工肝对早期肝衰竭患者细胞因子水平及转归的影响.方法: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住院的乙型肝炎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并接受人工肝治疗的病例共120例,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患者采用重肝汤剂联合组合型人工肝,即半量血浆置换(PE)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平均每人治疗2~5(3.46±1.03)次.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PE,平均每人治疗2~5(3.51±0.89)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INR水平、细胞因子水平及MELD评分变化,收集治疗期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为期6个月的跟踪随访,统计两组患者3、6个月存活率,综合分析两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83%,显著高于对照组(81.25%,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Bil、Cr、TBA及INR均显著下降(P<0.05),研究组患者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TNF-α、IL-6、IL-8水平及MELD评分均降低(P<0.05),研究组患者降幅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显著低于对照组(20.00%,P<0.05);研究组患者3、6个月存活率分别为85.00%和63.3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0%、4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运用重肝汤剂结合组合型人工肝对早期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调节患者的细胞因子水平,改善肝功能,不良反应较少,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早期生存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DPMAS联合LPE与PE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早期肝衰竭的疗效对比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比较血浆置换(PE)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联合半量血浆置换(LPE)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的早期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的临床疗效,并寻找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将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沧州市第三医院收治的80例早期HBV-ACLF患者纳入本次回顾性研究,根据人工肝治疗方案选择的不同,分为PE组(n=40)和DPMAS+LPE组(n=40).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治疗28 d后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凝血功能[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血常规指标[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早期HBV-ACL患者短期生存的影响因素.结果 DPMA+LPE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0.00%,显著高于PE组(5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 d后,两组的肝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DPMAS+LPE组治疗后的ALT、AST、总胆红素均较PE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 d后,两组的PT、INR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而PTA刚好相反,DPMAS+LPE组治疗后的INR、PT与PE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TA明显高于P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 d后,两组的CRP、TNF-α、IL-6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DPMAS+LPE组治疗后的CRP、TNF-α、IL-6均较PE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PMAS+LPE组治疗后的PLT、血红蛋白与PE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WBC明显高于P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与生存组在ALT、AST、总胆红素、PT、INR、PTA、WBC、PLT、CRP、TNF-α、IL-6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显示:总胆红素、PTA、WBC、IL-6是影响患者短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DPMAS+LPE治疗早期HBV-ACLF患者效果优于单独PE治疗,能更好地抑制炎性反应,促进肝功能和凝血功能恢复.回归分析提示总胆红素、PTA、WBC、IL-6是影响患者短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关注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