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模式选择及其疗效判断标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人工肝是治疗肝衰竭的有效方法之一。肝衰竭患者病情危重、病情个体化差异较大,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具体方案应个体化。常用的非生物型人工肝模式包括单纯血浆置换、双重滤过血浆置换、血浆透析滤过、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血液透析滤过、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组合模式人工肝治疗等。在人工肝治疗后,应从患者症状、实验室检查指标、生存率等方面对其疗效做出恰当的判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肝移植术后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肝移植(liver transplantation,LT)受者术后再次出现恶性肿瘤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的临床应用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44岁男性肝移植受者移植术后11个月肿瘤复发并接受ICIs治疗的临床资料。以"肝移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排斥反应"和"liver transplantation OR LT""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OR ICIs""rejection reaction"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数据库(VIP)、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及Google scholar等中外文数据库中有关肝移植受者出现恶性肿瘤后接受ICIs治疗的文献报道并予以分析。检索时间从数据库建立至2021年12月31日。分析肝移植受者术后出现恶性肿瘤使用ICIs治疗后疾病应答、不良反应及预后情况。结果:本例受者经肝穿刺活检证实为慢性排斥反应合并药物性肝损伤,经间断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血浆置换及抗排斥反应等治疗后,最终于术后37个月死于肿瘤复发。经检索,本研究最终纳入28篇文献,共47例受者。其中,男性37例,女性10例;中位年龄57(14~71)岁。移植术后发生肝细胞肝癌28例(59.6%),恶性黑色素瘤11例(23.4%),非小细胞肺癌3例(6.4%),结直肠癌、胆管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咽下鳞状细胞癌及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各1例(2.1%)。单用PD-1单抗治疗者42例,其中单用纳武利尤单抗(Nivolumab)者23例,单用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者11例,单用卡瑞利珠单抗(Camrelizumab)者3例,单用特瑞普利单抗(Toripalimab)者5例;单用CTLA-4单抗治疗者3例,均采用依匹木单抗(Ipilimumab)3例;采用Pembrolizumab+Ipilimumab联合方案治疗者2例。随访时间为37.9(20.5~84.7)个月。ICIs治疗的总体缓解率为29.8%(14/47),疾病进展率为68.1%(32/47);有31.9%(15/47)的受者发生了排斥反应,病死率为61.7%(29/47),中位生存时间为6.5(0.3~48.0)个月。结论:目前肝移植术后出现恶性肿瘤受者使用ICIs治疗后的移植物排斥反应发生率及病死率均较高,此类受者应慎重考虑ICIs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单纯血浆置换或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对肝衰竭治疗价值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系统分析单纯血浆置换治疗与半量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后肝衰竭患者血清学指标、有效率和生存率。方法:检索建库至2020年6月在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万方、维普、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关于本研究的随机对照试验,经文献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884例患者,其中425例采用联合治疗,459例采用单纯血浆置换治疗。联合治疗组总胆红素( MD=-28.58,95% CI:-37.42~-19.75, P<0.01)和白蛋白( MD=-2.00,95% CI:-2.61~-1.39, P<0.01)水平低于单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血红蛋白( MD=5.96,95% CI:1.52~10.40, P=0.009)、有效率( OR=1.92,95% CI:1.29~2.85, P=0.001)、生存率( OR=1.63,95% CI:1.13~2.36, P=0.009)均高于单纯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治疗方式对患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直接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血小板水平的改善均有较好的疗效( P<0.05),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相较于单纯血浆置换治疗,半量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不仅可以有效改善高胆红素血症、提高有效率和生存率、显著减少血浆用量,而且对肝衰竭患者血红蛋白下降影响更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液吸附疗法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血液吸附疗法作为血液净化技术之一,可分为血液灌流及免疫吸附两种。近年来,组合型吸附疗法如双重血浆分子吸附也广泛应用于临床。吸附疗法主要依赖于吸附剂特定吸附体内致病物质来治疗疾病。血液灌流常用的吸附剂有活性炭和树脂两种,免疫吸附常用的吸附剂有生物亲和型和理化亲和型两大类。吸附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从最初用于治疗各种中毒,到现在已涉及脓毒症、器官移植、系统性红斑狼疮、肝衰竭、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诸多病种的治疗。文章将阐述吸附疗法近年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疗效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plasma exchange combined with dual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PE+DPMAS)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 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HBV-ACLF)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差异。方法:纳入2014年6月至2018年1月于泸州市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并进行PE+DPMAS治疗的114例HBV-ACLF患者,依据不同肝病基础分为A、B和C型;回顾性分析患者PE+DPMAS治疗前及治疗后48 h的实验室指标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MELD)评分,以及患者90 d预后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配对样本 t检验、非参数检验、方差分析、 χ2检验。 结果:A型(22例)、B型(39例)和C型(53例)患者临床分期以早期(7、17、24例)和中期(8、14、20例)为主。PE+DPMAS治疗前,3组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前白蛋白、白蛋白、肌酐、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凝血酶原活动度和MELD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PE+DPMAS治疗后,A型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MELD评分、前白蛋白、白蛋白和凝血酶原活动度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5.104, t=5.555、4.974、4.481、7.984、-5.396、-2.784、-6.752,均 P<0.05);B型患者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和MELD评分下降,前白蛋白和凝血酶原活动度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5.428, t=4.867、4.405、4.179、6.186、-6.290、-4.533,均 P<0.01),C型患者丙氨酸转氨酶、前白蛋白和总胆红素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5.723, t=-2.525、2.462,均 P<0.05);3组患者治疗前后肌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A型患者住院时间最短[(17.95±5.92) d],C型患者最长[(25.77±7.02) d] ,B型患者为(21.79±6.72)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1.317, P<0.01)。随访90 d后,A型患者死亡4例(18.18%),B型患者死亡9例(23.08%),C型患者死亡25例(47.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615, P=0.013)。 结论:PE+DPMAS治疗对A型、B型HBV-ACLF患者疗效较好,对处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C型HBV-ACLF患者疗效欠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序贯半剂量血浆置换对早中期肝衰竭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单纯血浆置换(PE)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序贯半剂量PE(DPMAS+PE)治疗早中期肝衰竭的短期疗效与长期生存率。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2021年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经人工肝治疗的早中期肝衰竭患者(67例),按照不同人工肝治疗模式分为PE组(42例)和DPMAS+PE组(25例),比较治疗后肝功能与凝血指标的变化与4周、48周无肝移植存活率。结果:PE组经(2.88±1.35)次,DPMAS+PE组经(3.10±1.01)次人工肝治疗后,PE组TBil总体下降率、DBil总体下降率分别为(38.19±36.36)%和(45.03±29.58)%,均低于DPMAS+PE组( t=-3.83和-3.69, P均<0.001);INR总体下降率为(32.71±22.68)%,高于DPMAS+PE组( t=2.93, P=0.005);治疗后72 h PE组TBil、凝血酶原时间、INR反弹率分别为(44.25±40.74)%、(26.95±29.52)%和(31.02±35.87)%,均高于DPMAS+P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25、4.43和4.56, P均<0.05)。此外,PE组治疗后4周( χ2=4.72, P=0.030)、48周( χ2=4.32, P=0.038)无肝移植存活率低于DPMAS+PE组。 结论:DPMAS+PE较单纯PE更能改善肝功能,提高早中期肝衰竭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很有可能是早中期肝衰竭患者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e adsorb system, DPMAS)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CLF)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接受人工肝支持系统(以下简称人工肝)治疗的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人工肝治疗方法分为DPMAS组(69例)和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 PE)组(75例),使用倾向性评分1∶1匹配两组患者,实际配对每组各64例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DPMAS组患者行DPMAS治疗,PE组患者行PE治疗。收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及不良反应,计算人工肝治疗后的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 TBIL)清除率、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time activity, PTA)升高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有效率)和末次人工肝治疗结束后28 d生存率。结果:人工肝治疗后DPMAS组AST、ALT、白蛋白(albumin, ALB)、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 DBIL)及外周血RBC、Hb、血小板(platelet, PLT)、WBC、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NE)、CRP浓度均低于PE组( P<0.05),PTA、TBIL清除率及PTA升高率高于PE组( 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AST、ALT、TBIL、DBIL、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INR)及外周血RBC、Hb、PLT、CRP浓度降低( P<0.05),PTA升高( P<0.05);DPMAS组外周血ALB、WBC、NE浓度降低。DPMAS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PE组( P<0.05),治疗有效率和末次人工肝治疗结束后28 d生存率高于PE组( P<0.05)。其他指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DPMAS治疗ACLF患者疗效显著,可以有效清除TBIL,升高PTA,减轻炎症反应,改善末次人工肝治疗结束后28 d生存率,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均优于PE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清单式护理管理结合不同人工肝治疗模式在肝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清单式护理管理结合不同人工肝治疗模式在肝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为类实验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在山西白求恩医院住院治疗的53例肝衰竭患者为对照组,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63例肝衰竭患者为干预组。2组患者人工肝治疗模式均涉及血浆置换(PE)模式、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模式及PE + DPMAS治疗模式3种。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采用清单式护理管理。分别比较实施前后不同治疗模式2组间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指标变化,及治疗后2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基线资料及治疗模式的组间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干预组接受DPMAS和PE + DPMAS治疗模式的患者的白蛋白水平分别为25.3(24.0,27.9)、23.2(22.4,26.3)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2(26.3,29.7)、29.4(27.2,30.0)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 = 2.47、3.55,均 P<0.05)。治疗后干预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在3个治疗模式上分别为15.8(14.8,16.8)、22.7(19.2,26.2)、16.0(14.6,20.0)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4(15.9,20.9)、26.3(21.4,36.4)、21.2(16.9,23.4)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 = 2.10、2.07、2.21,均 P<0.05)。干预组DPMAS治疗模式患者低血压、过敏反应、出血、凝血及感染并发症共计6例,与对照组的11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97, P<0.05);干预组PE + DPMAS治疗模式患者上述并发症发生共计4例,与对照组的11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6.87, P<0.01)。 结论:人工肝治疗可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及凝血,清单式护理管理可能有助于提升人工肝治疗的效果;可提升护士的风险预判意识,降低治疗过程中的各类风险,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升医护及患者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本期导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一种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恶化,伴随肝脏和肝外器官衰竭的高病死率复杂综合征,内科综合治疗的短期病死率较高。李君教授等对目前ACLF定义和诊断标准、预警预测模型和发病机制等进行了总结分析(李佳琪等,第121~126页)。肝衰竭患者病情危重、病情个体化差异较大,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有效且应个体化。陈煜教授等从单纯血浆置换、双重滤过血浆置换、血浆透析滤过、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血液透析滤过、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等方面分析常用人工肝治疗模式的选择,并总结了从患者症状、实验室检查指标、生存率等方面对其疗效做出恰当的判断(周莉等,第127~130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血浆置换单独与联合治疗肝衰竭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比较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血浆置换(PE)单独与联合治疗肝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75例确诊肝衰竭并接受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DPMAS+PE组、DPMAS组及PE组各25例.比较三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变化,计算4周有效率、12周生存率及终末期肝病模型3.0(MELD3.0)评分.结果 三组治疗后RBC、PLT、Hb、TBil、DBil、TBA、ALB、MELD3.0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三组治疗后TBil、DBil、TBA、AL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DPMAS、PE组相比,DPMAS+PE组治疗后TBil、DBil、TBA更低,DPMAS组与PE组治疗后TBil、DBil、TB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DPMAS+PE组、PE组相比,DPMAS组治疗后ALB更低,DPMAS+PE组与PE组治疗后AL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PMAS+PE组、PE组治疗后PTA均高于治疗前,PT及INR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DPMAS+PE组比较,PE组治疗后PTA更高,PT及INR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PMAS组治疗后PTA低于治疗前(P<0.05),PT及INR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三组治疗后PT、INR、PT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组间两两对比,治疗后PT、INR、PT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组治疗后4周有效率DPMAS+PE组更高,MELD 3.0评分DPMAS+PE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组12周无肝移植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DPMAS+PE、DPMAS、PE均可改善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但DPMAS+PE更具优势,短期疗效及预后更好;三种模式对肝衰竭患者长期疗效的改善作用相当,DPMAS+PE和PE均可改善肝衰竭患者凝血功能,但PE更具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