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uckⅡ型尺骨茎突骨折的三种内固定治疗方法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双根克氏针固定法、双根克氏针联合张力带固定法、骨锚钉固定法三种方法治疗Hauck Ⅱ型尺骨茎突骨折的临床效果,为临床上该类骨折内固定方法的选择提供循证理论及实践依据。方法:自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我们共收治24例Hauck Ⅱ型尺骨茎突骨折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双克氏针固定组(A组)8例,双克氏针联合张力带固定组(B组)5例,骨锚钉固定组(C组)11例。对患者年龄、性别、术中骨折固定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随访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康复介入时间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的腕关节功能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这三种方法的综合疗效。结果: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术中骨折固定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随访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改良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术后康复介入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组间两两比较,C组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的改良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术后康复介入时间均优于A、B组。 结论:Hauck Ⅱ型尺骨茎突骨折采用骨锚钉固定优于双根克氏针固定法和双根克氏针联合张力带固定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关节镜下带线锚钉双排修复创伤性与退变性冈上肌肌腱中撕裂的中期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带线锚钉双排修复术治疗创伤性与退变性冈上肌肌腱中撕裂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8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学中心关节镜下带线锚钉双排修复术治疗的23例创伤性和退变性冈上肌肌腱中撕裂患者资料。根据撕裂原因分为2组:创伤性组8例(创伤性冈上肌肌腱撕裂),男5例,女3例;年龄(46.1±4.3)岁;撕裂大小(1.3±1.0)cm 2。退变性组15例(退变性冈上肌肌腱撕裂),男4例,女11例;年龄(59.9±8.1)岁;撕裂大小(4.1±1.1)cm 2。术前、末次随访时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肩关节疼痛程度,采用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评分)和简明肩关节功能测试(SST)评价肩关节功能,同时记录末次随访时肩关节主动活动范围较术前改善幅度。 结果:创伤性组与退变性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创伤性组、退变性组患者术后分别获(40.3±11.2)、(36.4±12.4)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退变性组前屈活动度及内旋椎体秩次较术前的改善幅度[55.3°±33.6°、(4.1±1.3)级]大于创伤性组的改善幅度[27.5°±22.5°、(2.3±1.9)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退变性组VAS评分、ASES评分、Constant评分和SST评分较术前改善幅度分别为(3.7±0.8)、(40.9±14.0)、(38.4±9.4)、(6.5±1.4)分,均优于创伤性组的(2.3±0.7)、(19.6±14.6)、(19.2±7.9)、(3.8±0.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关节镜下带线锚钉双排修复术治疗创伤性与退变性冈上肌肌腱中撕裂均能显著改善肩关节功能,但退变性冈上肌肌腱中撕裂的功能改善幅度优于创伤性冈上肌肌腱中撕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关节镜下双排锚钉缝线桥固定技术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单纯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双排锚钉缝线桥固定技术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单纯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7年3月南通大学附属建湖医院骨科治疗的40例单纯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的患者资料。男23例,女17例;年龄25~70岁,平均53.2岁。所有患者骨折移位>5 mm、骨折块面积<3 cm×3 cm,无其他损伤(如肩袖损伤、SLAP损伤、Bankart损伤)。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18例患者采用关节镜下双排锚钉缝线桥固定技术治疗(关节镜组),22例患者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切开组)。术后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关节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美国肩肘外科医师(ASES)评分。结果:关节镜组和切开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关节镜组和切开组患者术后分别获平均19、20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在术后3个月内均获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关节镜组和切开组患者肩关节前屈活动度分别为152.7°±13.3°、137.7°±19.2°,外展活动度分别为146.0°±16.4°、132.4°±20.5°,VAS评分分别为(0.8±0.4)、(1.3±0.6)分,ASES评分分别为(91.8±4.1)、(87.4±5.8)分,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切开组有2例患者发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待骨折愈合取出钢板后症状缓解;1例肩关节僵硬,麻醉下进行手法松解后好转。 结论:相对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关节镜下双排锚钉固定治疗单纯性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更好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关节镜下内侧副韧带锚钉缝合固定联合前后交叉韧带重建治疗KD-ⅢM型膝关节脱位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内侧副韧带(MCL)锚钉缝合固定与不修复联合前后交叉韧带重建治疗KD-ⅢM型(Schenck分型)膝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41例KD-ⅢM型膝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15例;年龄15~62岁[(37.7±13.9)岁]。21例关节镜下前后交叉韧带重建加MCL锚钉缝合固定(修复组);20例关节镜下前后交叉韧带重建,MCL不予修复(未修复组)。观察围术期并发症。比较两组术前、术后4个月及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关节屈伸活动度,以及末次随访时双下肢应力X线片的内侧开口距离。结果:患者均获随访48~66个月[(54.4±5.1)个月]。均未见围术期并发症。两组间术前Lysholm评分、IKDC评分、VAS及关节屈伸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内术后4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以上相关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P<0.05)。修复组术后4个月和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为(69.7±5.1)分和(83.8±4.9)分,较未修复组的(61.0±5.5)分和(74.6±6.0)分显著提高( P<0.05)。修复组术后4个月IKDC评分为(71.8±4.0)分,较未修复组的(71.1±3.9)分显著提高( P<0.05);末次随访时IKDC评分为(82.3±5.1)分,与未修复组的(83.2±4.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修复组术后4个月VAS为(2.5±0.6)分,较未修复组的(3.2±1.2)分显著降低( P<0.05);末次随访时VAS为(2.0±1.4)分,与未修复组的(2.2±1.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修复组术后个4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关节屈伸活动度为(107.6±6.9)°和(125.9±7.8)°,较未修复组的(89.6±4.0)°和(120.9±5.2)°显著增加( P<0.05)。修复组末次随访时内侧开口距离为(2.3±0.2)mm,较未修复组的(3.1±0.2)mm显著降低( P<0.05)。 结论:关节镜下MCL锚钉缝合固定或不修复联合前后交叉韧带重建治疗KD-ⅢM型膝关节脱位均可获得较为满意功能恢复,但MCL修复的患者功能恢复、疼痛缓解更快,关节稳定性更加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关节镜下改良阻挡线减张技术与缝线桥技术治疗大型肩袖撕裂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改良阻挡线减张技术(mLSRS)与缝线桥技术治疗大型肩袖撕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浙江省东阳市人民医院关节与运动医学科收治的68例大型肩袖撕裂患者资料。男26例,女42例;年龄(63.4±1.0)岁(45~84岁);右侧56例,左侧12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mLSRS组32例(行mLSRS术)和缝线桥组36例(行双排线桥缝合术)。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Murley评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Sugaya分类肩袖愈合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44个月(平均19.7个月)。无一例患者出现关节感染、锚钉退出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mLSRS组VA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UCLA评分、ASES评分分别为(0.9±0.6)、(85.3±4.8)、(33.1±1.0)、(86.4±5.0)分,较术前[(7.2±0.8)、(47.0±3.1)、(15.8±3.0)、(48.5±4.5)分]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以上指标缝线桥组分别为(1.1±0.6)、(86.6±3.4)、(33.2±1.1)、(86.9±4.6)分,较术前[(7.3±0.7)、(46.5±4.7)、(14.4±2.7)、(48.8±4.3)分]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根据Sugaya分类,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肩袖愈合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根据再撕裂位置类型分类,缝线桥组Ⅱ型再撕裂发生率(20%,2/10)较mLSRS组更高(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关节镜下采用mLSRS技术与缝线桥技术治疗大范围肩袖撕裂在肩关节功能和肩袖愈合方面均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与缝线桥技术相比,关节镜下采用mLSRS技术可能可以降低术后Ⅱ型再撕裂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踝关节Logsplitter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踝关节Logsplitter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26例踝关节Logsplitter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6例,女10例;年龄(49.54±12.81)岁(范围26~68岁)。开放性损伤17例,Gustilo-AndersonⅡ型6例、ⅢA型11例;闭合性损伤9例。骨折AO/OTA分型:44B型4例,44C型22例;Langue-Hansen分型:旋前外展型16例,旋前外旋型10例;Maisonneuve骨折4例,其中3例为双Maisonneuve骨折。踝关节脱位方向:前脱位10例,中立位7例,后脱位9例。腓骨骨折26例,内踝骨折24例,三角韧带断裂2例,后踝骨折13例,前踝骨折8例。对所有闭合性损伤行急诊复位石膏托固定,开放性损伤行清创、复位、跟骨牵引或跨关节克氏针固定,待局部软组织条件允许后行手术治疗。术后采用Burwell-Charnley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评价踝关节功能,采取Kellgren-Lawrence分级标准评估创伤性关节炎严重程度。结果:4例患者急诊复位困难,术中证实难复原因均为胫后肌腱脱位前置于下胫腓联合前方。26例患者中腓骨钢板固定25例;内踝骨折固定24例,其中采取空心螺钉固定23例、克氏针固定1例;后踝骨折固定12例,其中采取空心螺钉固定9例、解剖型锁定钢板固定3例;前踝骨折固定7例,其中采取带线锚钉缝合固定1例、空心螺钉固定6例;下胫腓联合固定16例,其中采取1枚螺钉固定12例、2枚螺钉固定2例、采取TightRope带袢钛板固定2例。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0.23±9.70)个月(范围12~60个月)。术后Burwell-Charnley骨折复位评价:解剖复位22例,复位可4例。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6.31±3.64)周(范围10~24周)。踝关节活动范围:背伸10.38°±6.66°(范围0°~30°),跖屈34.04°±7.20°(范围15°~45°)。AOFAS踝与后足评分(83.30±13.94)分(范围24~100分)。10例(38%,10/26)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其中Kellgren-Lawrence分级Ⅰ级5例、Ⅱ级2例、Ⅲ级2例、Ⅳ级1例。术后2例出现伤口渗液,经清洁换药后伤口愈合;2例内侧皮肤发生坏死缺损,分别通过植皮和皮瓣转移治愈。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感染、骨不连和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结论:踝关节Logsplitter损伤多见于高能量损伤,骨折形态特征多样化。对于骨折脱位急诊难以复位时需要警惕胫后肌腱脱位嵌插的可能。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解剖复位、注重软组织的保护和可靠固定是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但是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关节镜下胫骨骨道联合双排锚钉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胫骨骨道联合双排锚钉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北京市顺义区医院骨科并接受关节镜辅助下胫骨骨道联合双排锚钉固定手术治疗的23例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5例,女8例;平均年龄35.5岁(12~55岁);均为单侧损伤(右侧14例,左侧9例)。胫骨髁间棘骨折根据改良Meyers-Mckeever分型标准:Ⅱ型2例,Ⅲ型18例,Ⅳ型3例。收集并比较术前与术后1个月、12个月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测量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时CT的胫骨前坡角(ATSA)并评估骨折复位情况。结果:23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3个月(12~52个月)随访。术后2例患者存在膝关节活动受限,1例患者骨折未达到解剖复位。患者术后1、12个月的Lysholm评分[(61.4±3.5)、(90.4±4.3)分]、IKDC评分[(69.6±4.2)、(88.5±3.0)分]均较术前[(45.4±6.8)、(49.6±3.9)分]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TSA由术前的4.2°±5.7°恢复到术后1个月的-11.7°±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关节镜下胫骨骨道联合双排锚钉固定手术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可以达到解剖复位和牢固固定,可获得满意的手术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套圈法与带线锚钉法治疗急性拇指Stener损伤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双套圈法和带线锚钉法治疗急性拇指Stener损伤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9年1月-2021年7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急性拇指Stener损伤患者16例,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19~61(41.0±13.9)岁。16例患者按尺侧副韧带修复方法不同分为2组:采用双套圈法修复的9例纳入双套圈组,采用带线锚钉法修复的7例纳入带线锚钉组。观察指标:(1)比较2组患者年龄、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等基线资料;(2)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费用;(3)术后8个月按Saetta等评定标准评价患指功能,采用密歇根州手功能调查表(MHQ)评估患者对患指外观的满意度,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指的疼痛程度。比较2组患者上述指标。结果:(1)2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双套圈组手术时间为(59.3±5.2)min,带线锚钉组手术时间为(60.9±6.2)min,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53, P=0.602)。双套圈组住院费用(1.16±0.13)万元,少于带线锚钉组的(1.69±0.08)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44, P<0.001)。(3)1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4(13.2±5.4)个月。术后8个月,患指功能评定,双套圈组优6例、良2例、可1例,带线锚钉组优5例、良1例、可1例;MHQ评估患指外观的满意度,双套圈组7例非常满意、1例满意、1例一般,带线锚钉组6例非常满意、1例满意;患指疼痛VAS评分,双套圈组无疼痛7例、轻度疼痛2例,带线锚钉组无疼痛5例、轻度疼痛2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对于急性拇指Stener损伤的治疗,双套圈法与带线锚钉法均可获得较可靠的疗效,且双套圈法住院费用少于带线锚钉法。临床上可以综合考虑术者的操作习惯、患者的经济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带线锚钉用于儿童脑瘫性马蹄内翻足胫前肌腱劈开移位固定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初步探讨带线锚钉用于儿童脑瘫性马蹄内翻足胫前肌腱劈开移位(split anterior tibialis tendon transfer,SPLATT)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1月娄底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骨科18例接受SPLATT并应用带线锚钉固定肌腱方法治疗的儿童脑瘫性马蹄内翻足患儿资料。男12例、女6例;单侧13例、双侧5例。观察18例患儿术前、术后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FMCS)、胫前肌肌力,采用Kling评价标准评定矫形结果和行走功能。结果:18例均获得完整随访,手术时年龄(12.5±5.2)岁,术后随访(26.3±5.4)个月。术后早期无一例发生肌腱脱出、肌腱弓状突起和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按医学研究委员会肌力分级标准判定胫前肌肌力:术前5级15例、4级3例,术后5级15例、4级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GFMCS分级:术前Ⅰ级8例、Ⅱ级7例、Ⅲ级3例,术后Ⅰ级10例、Ⅱ级7例、Ⅲ级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依照Kling评价标准评价足部功能:优15例,良3例。 结论:带线锚钉固定胫前肌腱可获得与传统固定方法相似的固定结果;但带线锚钉固定操作更简便,可减少足底软组织损伤,手术时间更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关节镜下H-Loop无结双排技术与缝线桥技术修复L型肩袖撕裂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H-Loop无结双排技术与缝线桥技术修复L型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至2021年12月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接受关节镜下修复L型肩袖损伤的患者58例。采用关节镜下H-Loop无结双排技术16例,男8例、女8例,年龄(63.69±8.78)岁(范围50~74岁);采用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61.02±7.02)岁(范围50~73岁)。观察指标包括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 ASES)评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简单肩关节功能检查(simple shoulder test,SST)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及肌力。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H-Loop组患者随访时间为(12.81±0.98)个月,缝线桥组为(13.29±0.94)个月。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优势手、术前症状时间、撕裂形状、撕裂大小和肱二头肌长头腱切断等因素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H-Loop组患者手术时间为(67.50±16.02) min,较缝线桥组的(76.67±13.19) min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234, P=0.031);锚钉数量(2.00±0)个,较缝线桥组的(4.14±0.35)个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6.573, P<0.001)。H-Loop组和缝线桥组ASES评术前分别为(57.44±15.91)分和(58.21±16.58)分,术后1年提高至(92.00±4.41)分和(87.71±6.19)分,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3.439, P<0.001; F=72.511, P<0.001);UCLA评分术前分别为(20.63±3.79)分和(20.83±5.78)分,术后1年提高至(31.56±3.65)分和(30.36±4.71)分,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7.788, P<0.001; F=50.043, P<0.001);Constant-Murley评分术前分别为(68.50±15.31)分和(66.21±16.51)分,术后1年提高至(87.5±8.70)分和(86.33±9.14)分,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733, P<0.001; F=30.173, P<0.001);SST评分术前分别为(6.38±3.76)分和(6.55±3.31)分,术后1年提高至(9.06±2.59)分和(9.17±2.45)分,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847, P<0.001; F=11.096, P<0.001)。H-Loop组和缝线桥组肩关节前屈活动度分别从术前158.75°±21.25°和139.29°±45.12°,提高至术后1年的178.75°±47.07°和179.76°±3.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814, P=0.002; t=5.877, P<0.001);肩关节外展活动度分别从术前145°±45.46°和135.24°±47.07°,提高至术后1年的178.75°±3.42°和179.76°±1.5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2.952, P=0.001; t=6.185, P<0.001)。H-Loop组和缝线桥组肩关节肌力分别从术前(53.36±25.21) N和(43.31±24.49) N,提高至术后1年的(73.69±24.09) N和(61.8±30.07) N,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916, P<0.001; t=5.623, P<0.001)。术后1年H-Loop组ASES评分为(92.00±4.41)分高于缝线桥组的(87.71±6.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529, P=0.014);UCLA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SST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和肌力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H-Loop无结双排技术能获得良好的早期疗效;与传统缝线桥技术相比,术后早期的ASES评分较高,同时具有手术时间短、锚钉应用少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