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脱轨型Hill-Sachs损伤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编辑人员丨4天前Hill-Sachs损伤(HSL)是肩关节前脱位时造成的肱骨头后上方压缩性骨折,根据关节盂轨迹理论将其分为在轨型HSL和脱轨型HSL.脱轨型HSL保守治疗效果差,通常需要手术治疗,而手术方案选择不当易造成肩关节再次脱位.针对肱骨头或关节盂进行手术将脱轨型HSL转化为在轨型HSL是治疗目的,目前主流治疗方法包括Remplissage术、肱骨头骨移植术、Latarjet术及Eden-Hybinette术等,不同术式各有利弊,应根据关节孟与肱骨头的骨缺损程度制定手术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前侧入路切开复位Y形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儿童孟氏骨折伴有桡神经损伤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编辑人员丨4天前目的 分析前侧入路切开复位Y形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儿童孟氏骨折伴有桡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 将2021年2月至2022年4月接治的76例儿童孟氏骨折伴有桡神经损伤患儿纳入研究,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3组,其中A组(25例)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B组(25例)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不探查肱桡关节),C组(26例)采用前侧入路切开复位Y形支撑钢板内固定联合探查肱桡关节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后均接受随访,记录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和桡骨小头脱位、肘关节功能、肱骨功能及桡神经功能情况.结果 C组患儿桡骨小头脱位率明显低于A组和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骨折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C组患儿肘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患儿反射状态、屈伸协同运动、分离运动评分明显优于A组和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儿桡神经功能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检查辅助前侧入路切开复位Y形支撑钢板内固定联合肱桡关节探查治疗儿童急性孟氏骨折伴有桡神经损伤的肘关节功能优良率高,肱骨功能恢复显著,同时避免了桡骨小头脱位,应用价值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膝关节多韧带损伤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编辑人员丨4天前膝关节多韧带损伤(MLKI)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损伤,其定义为膝关节的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内侧副韧带和外侧副韧带中有2条或多条完全损伤,通常发生于高速创伤情况下,并常与关节内和关节外损伤有关.怀疑MLKI发生时,需要进行详细评估,包括负荷位X线摄片、磁共振成像检查和血管造影检查等.MLKI通常伴随血管、皮肤、神经、骨骼和其他器官系统的损伤,这些损伤均会影响MLKI诊断及膝关节韧带重建的手术时机和治疗结果.该文通过回顾相关文献,对MLKI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电极拔除后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连接体外永久起搏器进行过渡治疗的安全性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编辑人员丨4天前目的:探讨在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中应用主动固定电极连接体外永久起搏器(AFLEP)进行临时起搏过渡治疗的安全性。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入选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电生理室就诊的因感染性心内膜炎拔除电极导线后需要进行临时起搏器过渡治疗的患者。根据过渡治疗期间使用的是临时起搏器还是AFLEP,分为临时起搏器组和AFLEP组。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入选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电极导线年限、赘生物大小等基线临床资料,以及临时起搏器和主动固定电极连接体外永久起搏器使用的时间和围术期相关并发症。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的感知、起搏功能异常,电极导线穿孔,电极导线脱位,电极导线赘生物,心脏填塞,肺栓塞,死亡和新植入起搏器再发感染,气胸,血肿,和深静脉血栓等的发生情况。结果:共入选患者44例,其中AFLEP组24例,临时起搏器组20例。AFLEP组患者57.5(45.5,66.0)岁,较临时起搏器组[67.0(57.3,71.8)岁]年轻( P=0.023)。两组患者中男性占比以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和既往心肌梗死患者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AFLEP组电极导线植入年限为11.0(8.0,13.0)年,长于临时起搏器组的8.5(7.0,13.0)年( P=0.292)。AFLEP组患者电极导线赘生物直径为(8.2±2.4)mm,临时起搏器组为(9.1±3.0)mm。两组所有患者起搏器及电极导线均临床拔除成功。两组均无患者发生气胸、血肿、肺栓塞、心脏填塞、电极穿孔和电极导线或瓣膜赘生物等并发症。AFLEP组无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临时起搏器组有4例(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6)。临时起搏器组患者发生电极脱位2例(10.0%)、感知功能异常2例(10.0%)、起搏功能异常2例(10.0%)、死亡2例(10.0%),AFLEP组无患者发生上述并发症。AFLEP组过渡治疗时间为19.5(16.0,25.8)d,长于临时起搏器组的14.0(12.0,16.8)d( P=0.001)。AFLEP组随访23.0(20.5,25.5)个月,临时起搏器组随访17.0(14.5,18.5)个月,随访期间AFLEP组无患者发生新植入起搏器再感染,临时起搏器组有2例(10.0%)患者发生再感染。 结论:应用AFLEP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进行过渡治疗,植入过程安全,相较于临时起搏器其感知和起搏功能障碍发生率更低、更加稳定,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三明治型"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特点及其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编辑人员丨4天前目的:探讨"三明治型"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特点、手术方法、手术疗效及预后的特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至2018年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手术治疗的160例"三明治型"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男80例、女80例,年龄(35.5±14.6)岁(范围5~77岁)。重点观察指标包括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合并畸形、手术入路选择、后路固定节段、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总结,影像学指标包括寰齿间距、齿突超Chamberlain线距离、延髓脊髓角。结果:"三明治型"寰枢椎脱位的症状包括四肢无力、麻木和笨拙(67.5%,108/160),步态不稳(30.0%,48/160)和眩晕(20.0%,32/160)。其中130例(81.3%,130/160)合并脊髓病,颈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为(13.5±2.5)分(范围4~16分);20例(12.5%)出现颅神经病变。影像学检查显示延脊髓压迫130例(81.3%),脊髓空洞症37例(23.1%),Chiari畸形30例(18.8%)。90例患者接受CTA检查,结果显示55例患者(61.0%)存在椎动脉畸形,5例患者(6.0%)存在颈内动脉内聚迂曲。术式包括后路枕颈融合术(可复位脱位,145例)、前路经口咽松解联合后路融合(不可复位脱位,15例)。160例中57例(35.6%)采用备用术式,即不对称的组合式固定。随访时间为(50.5±22.4)个月(范围24~120个月)。152例患者(95.0%)获得坚强骨性融合;6例患者(3.8%)术后影像学未见明显骨性融合,但动力位X线片未见明显寰枢椎不稳;2例患者(1.2%)出现内固定松动,脱位复发。脊髓病患者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5.1±1.8)分(范围5~17分),改善率为42.9%±33.3%。术后9例(5.6%)患者出现并发症:包括4例脱位复发症状加重、2例螺钉松动、2例吞咽困难和1例切口感染。结论:"三明治型"寰枢椎脱位是寰枢椎脱位的一个亚型,具有特殊的临床特征,即发病年龄小,合并脊髓病比例高、病情程度重、预后较差;常合并严重的骨畸形和血管畸形,术中常需使用组合式固定,因此术前需规划备用技术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治疗髌骨脱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编辑人员丨4天前髌骨脱位是一种好发于青少年的常见膝关节损伤,常表现为持续性膝前疼痛、反复性髌骨外脱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治疗髌骨脱位的手术方法有很多,其中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是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而术中采用何种技术仍存在较大分歧,致使术后临床效果的不确定。目前内侧髌股韧带重建并没有一个规范的手术方案共识,对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中移植物的选择、定位及固定方式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异位骨化区域分布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编辑人员丨4天前目的:评估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的异位骨化区域分布特点,探究出现不同位置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纳入标准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拟行肘关节松解的存在异位骨化的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及CT数据并通过Mimics 20.0软件进行重建,对患者的前内、前外、后内、后外、正后方、纯内、纯外、上尺桡等8个区域的异位骨化区域分布特点进行分析。将患者的原始损伤情况划分为肱骨远端骨折、尺骨鹰嘴骨折、桡骨头骨折、冠状突骨折、肘关节脱位5种类型。以是否出现某种位置异位骨化作为因变量,以原始损伤和基线资料等作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后,将 P<0.1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评估出现每种位置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1例患者,其中88例(96.7%,88/91)后内侧异位骨化,62例(68.1%,62/91)正后方异位骨化,60例(65.9%,60/91)后外侧异位骨化,41例(45.1%,41/91)前内侧异位骨化,26例(28.6%,26/91)前外侧异位骨化,13例(14.3%,13/91)上尺桡区域异位骨化,8例(8.8%,8/91)纯外侧异位骨化,7例(7.7%,7/91)纯内侧异位骨化。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存在尺神经症状( OR=4.354, P=0.017)、原始肘关节脱位损伤( OR=2.927, P=0.042)是出现前内侧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而原始尺骨鹰嘴骨折损伤( OR=0.277, P=0.023)更不容易出现前内侧异位骨化。原始桡骨头骨折损伤是出现前外侧异位骨化( OR=2.891, P=0.033)和后外侧异位骨化( OR=3.123, P=0.043)的危险因素。 结论: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的异位骨化与原始损伤情况密切相关。后内侧异位骨化发生率非常高。存在尺神经症状、原始损伤存在肘关节脱位是出现前内侧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而原始损伤存在尺骨鹰嘴骨折更不容易出现前内侧异位骨化。原始损伤存在桡骨头骨折是出现前外侧及后外侧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改良与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固定垂直不稳定骨盆后环脱位的生物力学特性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编辑人员丨4天前目的:比较改良与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固定垂直不稳定骨盆后环脱位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选用1名31岁健康男性志愿者的腰椎、骨盆及股骨CT图像,通过有限元方法利用三维虚拟软件建立骨盆后环脱位模型、改良与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单侧与双侧固定模型。通过约束双侧股骨下端于L 1椎体上施加500 N纵向载荷,评估完整骨盆模型最大应力及骨盆后环脱位模型刚度,以验证模型的可靠性;模型验证完成后,沿L 1椎体曲线方向施加400 N跟随载荷模拟上部躯干力量,比较改良与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模型骶骨最大垂直位移、最大后方位移、最大右侧位移及整体最大位移;比较内固定及骨盆的应力分布情况。 结果:(1)完整骨盆模型最大应力为22.0 MPa,骨盆后环脱位模型刚度为180.03 N/mm。(2)在骶骨最大垂直位移方面,改良与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双侧固定基本相当;但在骶骨最大后方位移、最大右侧位移及整体最大位移方面,改良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双侧固定分别为0.57 mm、0.19 mm、0.68 mm,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双侧固定分别为1.38 mm、0.26 mm、1.41 mm,前者均明显小于后者。(3)在骶骨最大垂直位移、最大后方位移、最大右侧位移及整体最大位移方面,改良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单侧固定分别为0.70 mm、0.73 mm、0.17 mm、0.88 mm,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单侧固定分别为1.17 mm、2.21 mm、0.31 mm、2.29 mm,前者均明显小于后者。(4)改良构型髂腰钉棒系统中内固定应力主要集中在髂骨钉棒与腰椎弓根钉棒之间的连接棒上,而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中内固定应力主要集中在髂骨钉上缘的连接棒上。在内固定最大应力方面,改良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双侧固定为340.84 MPa,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双侧固定为489.77 MPa,前者较后者减小30.4%;改良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单侧固定为351.23 MPa,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单侧固定为415.82 MPa,前者较后者减小15.5%。(5)改良与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中骨盆应力主要集中在髂骨钉与皮质骨接触的区域。在骨盆最大应力方面,改良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双侧固定为19.21 MPa,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双侧固定为87.59 MPa,前者较后者减小78.1%;改良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单侧固定为39.91 MPa,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单侧固定为134.98 MPa,前者较后者减小70.4%。结论:与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相比,改良构型髂腰钉棒系统能有效降低垂直不稳定骨盆后环脱位各方向位移,使内固定及骨盆的应力明显减小,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切开探查、尺骨截骨、环状韧带复位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编辑人员丨4天前目的:探讨切开探查、尺骨截骨、环状韧带复位(三合一手术)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1年9月天津大学天津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35例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患者资料。男22例,女13例;左侧19例,右侧16例;年龄(6.8±2.5)岁;桡骨头向前侧脱位30例,向前外侧脱位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7.9±9.9)个月。所有患者均采用三合一手术治疗。测量并比较所有患者术后12个月肘关节屈伸范围、前臂旋转范围及肘关节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同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儿术后均获12个月随访,术后1.5~4.0个月尺骨截骨端达到骨性愈合。术后12个月肘关节伸直活动度(-1.0°±5.9°)、屈曲活动度(128.5°±4.9°)均较术前(-9.3°±18.0°、108.4°±17.3°)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个月前臂旋前活动度(61.5°±19.4°)较术前(72.7°±22.4°)受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个月前臂旋后活动度(86.7°±4.5°)与术前(81.0°±17.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个月肘关节HSS评分[(93.5±5.2)分]优于术前[(80.6±9.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个月肘关节HSS评分评定疗效:优21例,良12例,一般2例,优良率94.3%(33/35)。1例患者术后发生再脱位。 结论:切开探查、尺骨截骨、环状韧带复位是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后肘关节屈伸活动有显著改善,前臂旋前功能稍有受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骨窗技术在显微根尖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编辑人员丨4天前骨窗技术是指在病变表面完整的骨板上进行切割以形成骨窗和游离骨块,从而获得手术入路,并在手术最后阶段将脱位的骨块重新放置到原位的手术方法。在显微根尖手术中应用此技术有改善手术视野和可操作性、减少术后骨缺损、促进病变区域骨愈合、维持颌骨轮廓完整性等优势。在手术过程中,准确定位和制备骨窗是进行后续操作的重要前提,但在术区位置靠后或病变表面骨皮质厚而完整等情况下完成此步骤较困难,同时游离骨块复位后能否稳定在原位也与手术预后密切相关,数字化导航技术和骨腔填塞材料的辅助应用可能有助于改进骨窗技术,为疑难病例患牙的保留提供更多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