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胸腔镜下食管癌切除术与常规手术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下食管癌切除术较常规开胸手术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6年2月于本院行食管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全胸腔镜下食管癌切除术(微创组)102例,常规开胸手术(对照组)48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清扫淋巴结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微创组术中出血量、术后3 d引流量、术后转入ICU例数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 P<0.05)。并发症比较显示,微创组肺部感染、切口液化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 P<0.05);而两组吻合口漏、声音嘶哑、乳糜胸及胃排空不良的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术后1年生存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全胸腔镜下食管癌切除术具有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少、淋巴结清扫彻底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食管癌外科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上尿路结石治疗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上尿路结石治疗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时机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4例在上尿路结石治疗过程中出现真菌感染的患者。例1男性,55岁,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多次体外碎石史。因发热性尿路感染收入肾内科,抗菌治疗期间发现右输尿管结石,转泌尿外科行输尿管镜碎石术后出现发热及真菌性败血症。例2女性,48岁,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外院右肾经皮肾镜碎石术后出现尿频、尿急,尿常规检查示白细胞满视野,尿细菌培养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口服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治疗2周症状消失,尿细菌培养转阴。停用氟康唑后2~4周症状复发并尿细菌培养结果转阳,病情反复迁延1年。我院CT检查示双肾多发小结石,右肾结石为残石或复发无法明确。例3男性,74岁,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乙状结肠癌根治术后。左侧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后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尿常规检查示白细胞满视野,尿细菌培养为白色假丝酵母菌,依据药敏口服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治疗2周后症状略有缓解但尿细菌培养不转阴,停用氟康唑后症状加重,病情迁延1.5年,CT检查示左肾下盏结石。例4男性,47岁,既往体健。左肾结石术后反复尿频、尿急、尿痛0.5年,尿常规检查示白细胞满视野,尿细菌培养为热带假丝酵母菌,合并左肾铸型结石。结果:例1患者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后出现真菌血流感染,予静脉滴注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抗真菌治疗后体温正常,出院后1周出现真菌性眼内炎于眼科继续治疗。例2患者一期行双侧输尿管支架管置入引流,同时口服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治疗2周后行双侧输尿管软镜碎石术,术后尿路真菌感染治愈。例3患者行左侧输尿管支架管置入引流,同时采用两性霉素B、氟康唑抗真菌治疗,体温正常后行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但术后口服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抗真菌治疗仅至术后1周,导致左肾盂内真菌球形成并二次行输尿管软镜手术清除肾盂内真菌球,术后予口服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配合氟康唑300 mg肾盂内持续滴注1周,最终治愈。例4患者行经皮肾造瘘引流配合口服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2周后行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术,术后持续口服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至支架管拔除、尿细菌培养转阴,患者治愈。结论:糖尿病是上尿路结石合并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对于此类患者如不彻底清除结石,真菌感染难以控制,术后易复发。应在抗真菌治疗的基础上清除结石,术后应持续抗真菌治疗直至尿路支架管拔除后至少2周。真菌血流感染诊断后的1周内应行眼科检查筛查眼内炎,明确有无组织播散,以决定疗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口机器人手术治疗局部复发鼻咽癌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口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在局部复发性鼻咽癌切除中的安全性、有效性、肿瘤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20年1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耳鼻咽喉科采用经口进路,应用达芬奇手术系统进行局部复发鼻咽癌(rT1-2、部分rT3期)切除手术的33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20例,女性11例,年龄(47.9±10.5)岁。病变局限在鼻咽腔14例,累及咽旁间隙6例,累及蝶窦底13例。必要时手术联合使用经鼻鼻内镜技术。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完成经口机器人鼻咽切除术,无中转开放,其中联合经鼻鼻内镜手术13例。手术时间为(126.2±30.0)min,范围为90~180 min。术后病理切缘为R0者31例,R1者2例,无肉眼肿瘤残留。术后并发症以头痛、鼻腔干燥、腭咽功能不全等症状较为多见,无鼻咽大出血。术后随访时间为3~54个月,1例患者术后11个月手术邻近部位肿瘤复发,1例术后27个月出现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2例出现远处转移,1例术后3个月死于鼻咽大出血。本组病例1年、2年、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7.0%、96.0%及92.9%,无局部复发率为97.0%、95.7%及91.7%。结论:经口机器人鼻咽切除术治疗局部复发鼻咽癌安全、有效、可行,有较好的肿瘤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三叶前臂皮瓣在口底癌术后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改良的三叶前臂皮瓣在口底癌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6月至2019年12月湖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口底癌患者12例,T分期均为T2期,其中高分化鳞状细胞癌9例,中分化鳞状细胞癌3例。肿瘤切除及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缺损面积为5.0 cm×4.5 cm至8.0 cm×6.0 cm。制备三叶前臂皮瓣修复缺损,皮瓣大小为4.0 cm×1.5 cm至8.0 cm×2.0 cm。供区Z形直接缝合。结果:12例患者术后皮瓣均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平均随访38.6个月,患者无感觉、功能障碍,吞咽、语言功能满意。结论:三叶前臂皮瓣可有效修复口底癌术后缺损,同时供区能直接缝合,避免因植皮造成的第2供区以及植皮后影响前臂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合并肺鳞癌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合并肺鳞状细胞癌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特点及诊断治疗,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以“pulmonary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squamous cell carcinoma”为检索词,在PubMed数据库进行检索,从1983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共检索到国外病例3例;在万方数据库以“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肺鳞癌”为检索词,从1990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篇;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以“(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肺)鳞癌”为检索词,未检索到相关病例报道。阅读文献入选4例及本文病例,共5例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男,64岁,因“胸闷、气促10 d, 咳嗽、发热1 d”入院。胸部增强CT示右下肺门区可见软组织肿块影,相邻支气管局部阻塞,增强后局部轻度强化,双肺下叶见实变影,散在片状结节影,纵隔多发淋巴结肿大,右侧少量胸腔积液;支气管镜检查见右下基底段开口处菜花样新生物,约7 mm×8 mm;支气管镜活检示部分黏膜结构破坏,鳞状上皮层次消失,细胞核大深染,部分呈巢团状分布,伴不良角化和少量坏死、纤维组织反应;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甲状腺转录因子-1(thyroid transcription factor-1,TTF-1)、NapsinA、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及p53均阴性,p40、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5/6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均阳性, Ki-67阳性细胞约30%。右肺下叶穿刺活检示肺泡腔内充满巢状排列的淋巴样细胞,由小淋巴细胞、中心细胞样细胞及单核样细胞构成,偶见大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 20+、CD 79a+、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 SMA)血管及Bcl2均阳性,CD 3散在阳性,Bcl6、CD 10、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均阴性,Ki-67阳性细胞约3%。病理诊断: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MALT淋巴瘤),肺鳞状细胞癌。 结论:肺 MALT 淋巴瘤合并肺鳞状细胞癌罕见,极易漏诊或误诊,胸部CT影像学可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结节、团块影或实变影,常伴有病灶内空气支气管征、支气管扩张及病灶周围的磨玻璃密度影,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偶可见胸腔积液。肺组织活检是诊断的金标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形式游离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口腔肿瘤术后缺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不同形式游离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口腔肿瘤术后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21年3月湖南省肿瘤医院应用游离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的28例口腔肿瘤根治术同期口腔缺损修复的病例资料,男性患者22例,女性6例,年龄35~62岁。其中舌癌共24例,包括舌缘癌11例,舌腹癌9例,口底癌累及舌4例;另外4例为口颊癌。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具体切取形式包括4种类型,①单穿支皮瓣6例,②双穿支皮瓣7例,③不显露穿支的皮瓣10例,④嵌合穿支肌皮瓣5例。受区血管选择甲状腺上动脉和甲状腺上静脉,第二支伴行静脉与颈内静脉端侧吻合。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8例皮瓣长(9.7±0.4)cm、宽(4.4±0.3)mm、厚(1.1±0.4)cm。血管蒂长度为(7.1±0.6)cm,范围为6.0~8.0 cm;桡侧副动脉管径为(1.1±0.3)cm,范围为0.8~1.3 mm。伴行静脉一支型有11例(39.3%),两支型有17例(60.7%),管径大小为(1.1±0.3)mm,范围为0.8~1.3 mm。28例皮瓣全部存活,供区、受区伤口均一期愈合,皮瓣外观满意,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上臂功能未见明显影响。随访12~43个月,皮瓣质地柔软,部分黏膜化,再造舌及重建口颊形态良好,吞咽、语言功能满意,在3例接近全舌切除的病例中吞咽、语言功能得以最大程度保留,但仍有较大影响。随访肿瘤局部未见复发,有1例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进一步进行淋巴清扫术和综合治疗,效果满意。结论: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血管蒂解剖恒定,可以制备不同形式的皮瓣以提高手术安全性,同时做到供区损伤尽量减小,是口腔肿瘤术后中小面积缺损修复的理想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与IgG4相关眼病相鉴别的双眼眶Castleman病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50岁,因"双眼眼睑逐渐肿胀15年"于2020年9月11日至青岛市市立医院就诊。患者15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眼眼睑肿胀,右眼明显(见图1),伴有眼胀,流泪,无复视,无眼痛,无明显视力下降。患者曾于外院就诊,给予口服激素治疗,自述效果有所好转。既往史:半年前因慢性鼻窦炎在鼻内窥镜下行手术治疗;3年前因阑尾炎于外院行阑尾切除术;4年前因左腮腺肿物于外院行左边颌下腺年良性肿瘤切除术,病理报告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8年前因宫颈中分化鳞状细胞癌于外院多次行宫颈癌放化疗。眼科检查:右眼视力为0.15,-2.0×85=0.6,左眼为0.8,-1.25×90=1.0;右眼眼压17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21 mmHg。双眼泪腺区扪及肿物,质韧,边界不清,无压痛。泪道冲洗通畅,双眼睑肿胀明显,上方近穹隆处可见球结膜肥厚隆起,血运丰富,球结膜轻度充血。余眼前节及眼底未见异常。33 cm角膜映光:双眼正位。眼球运动:右眼内转受限,余各方向运动到位,左眼下转受限。眼球突出度:右眼22 mm,左眼20 mm,眶距100 mm,眶压T+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对术后并发吻合口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左结肠动脉(LCA)的保留对预防术后并发吻合口漏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7年8月—2019年12月濉溪县医院普外科直肠癌患者32例,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13~89岁,中位年龄51岁。32例均行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的15例纳入观察组,未保留左结肠动脉的17例纳入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第253组淋巴结清扫数目、淋巴结清扫总数目、肿瘤距肛门距离、吻合口距齿状线距离、术中回肠造瘘比例、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以及术后排粪失禁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影响吻合口血供的基础疾病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间比较,术中出血量、第253组淋巴结清扫数目、淋巴结清扫总数目、排粪失禁、肿瘤距肛门距离、吻合口距齿状线距离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手术时间观察组为(178.5±19.4)min,略长于对照组的(150±13.2)min;术后住院时间观察组为(11.87±4.64)d,短于对照组的(13.46±1.1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906、2.873, P值均<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均未行回肠造瘘且无吻合口漏发生,而对照组术中7例行回肠预防性造瘘、术后发生4例吻合口漏,且4例吻合口漏情况均出现在未行预防造瘘的患者;两组患者术中回肠造瘘和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7、0.019)。 结论:在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可有效降低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并且能彻底清扫第3站淋巴结,并完成肿瘤根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疑匹伐他汀致白癜风患者出现褐黑色斑点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55岁,汉族。因泛发型白癜风30年、面部褐黑色斑点1个月于2021年6月15日就诊。患者1990年无明显诱因左手出现1处白色斑片,于外院诊断为白癜风,予外用"激素"类药膏后未见明显改善。白斑逐渐增多,多次就诊并予外用药物、激光等治疗均未见明显疗效。2010年左右,白斑于6个月内迅速累及周身皮肤,此后10余年未行任何相关治疗。2021年5月中旬,患者左眼内眦白斑区突然出现1处褐黑色斑点,未予处理,后皮损于2周内迅速扩散至双侧内眦、颧部及耳部,并持续进展。既往冠心病10个月余,规律口服瑞舒伐他汀钙片10 mg/晚(2021年5月初因转氨酶升高调整为匹伐他汀钙片2 mg/晚),阿司匹林肠溶片0.1 g/d,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 mg/d,单硝酸异山梨酯片20 mg每日2次。高血压病史10年,规律口服氯沙坦钾片50 mg,每日2次。皮肤科检查:全身泛发色素脱失斑,小腿胫前有少量白色毳毛,鼻部、颧部及耳部前后散在褐黑色色素沉着斑,直径1 mm左右,颜色均匀,边界清晰,密集分布(图1A)。辅助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未见异常,肿瘤常规筛查包括糖类抗原(CA50、CA242、CA125、CA15-3、CA19-9、CA72-4)、鳞状上皮癌抗原、癌胚抗原、甲胎蛋白、细胞角蛋白19片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总前列腺特异抗原、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结果均为阴性。患者右侧颧部皮损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基底层完整,色素增加,真皮浅层胶原纤维嗜酸性变,血管周围少量炎症细胞浸润(图1B)。伍德灯下面部见片状不规则亮白色荧光斑片,边界清楚,对称分布,白斑中部及周围存在正常皮肤色素岛及斑点所致色素岛(图1C)。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男性生殖器硬化性苔藓样变致尿道狭窄合并尿道癌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男性生殖器硬化性苔藓样变导致尿道狭窄合并尿道癌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至2019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治疗的16例男性生殖器硬化性苔藓样变导致尿道狭窄合并尿道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平均53.7(45~69)岁,生殖器硬化性苔藓样变病程平均15(6~35)年;因前尿道狭窄排尿困难接受尿道扩张或内切开治疗时间平均10(8~15)年。所有病例均表现为阴茎头白斑或硬皮样变,尿道串珠样瘢痕,尿道内出血,有血性分泌物。5例合并阴囊部实质性肿块伴局部疼痛,平均直径4.5 (3~7) cm;11例合并会阴部肿块或脓肿,平均直径6.0(4~10)cm,其中9例有尿道皮肤瘘或破溃。阴囊、会阴肿块组织活检病理诊断为浸润性尿路上皮癌12例,鳞状细胞癌4例。盆腔CT、MRI检查示,9例肿瘤侵犯尿道和阴茎海绵体,未见淋巴结肿大;5例肿瘤侵犯尿道和阴茎海绵体,伴一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2例肿瘤累及阴茎海绵体、前列腺包膜外及膀胱颈部,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其中1例累及左侧睾丸。TNM分期:9例T 2~3N 0M 0期,5例T 2~3N 1M 0期,1例T 3N 2M 0期,1例T 4N 2M 1期。5例尿道癌合并阴囊部实质性肿瘤患者中,2例行保留阴茎的阴囊肿瘤和尿道肿瘤切除+尿道近端造口术;3例行阴茎部分切除+远端尿道肿瘤切除+尿道会阴造口术。11例尿道癌合并会阴部感染性肿块患者中,2例行肿瘤组织扩大切除+耻骨上膀胱造瘘术;8例会阴肿瘤感染合并尿道皮肤瘘,其中2例行尿道肿瘤、窦道及周围肿块切除+膀胱造瘘术,4例有一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行尿道肿瘤、窦道及周围肿块切除+一侧腹股沟淋巴结切除+膀胱造瘘术,2例合并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行阴茎、尿道全切+双侧腹股沟淋巴结切除+膀胱造瘘术。1例会阴部感染性肿块伴尿道皮肤瘘及一侧淋巴结转移患者(T 2~3N 1M 0期),对手术顾虑大而放弃肿瘤切除。 结果:阴茎头和尿道病变组织的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上皮角化,基底细胞空泡变性,真皮层淋巴细胞浸润等典型生殖器硬化性苔藓样变表现。尿道和尿道周围肿瘤组织的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高级别浸润性尿路上皮癌12例,P53、Ki-67、GATA3表达阳性;鳞状细胞癌4例,Ki-67、P40、GATA3表达阳性。所有患者接受平均4.8(2~6)个疗程化疗(顺铂+吉西他滨)和局部放疗[照射剂量(50~70)Gy/5周]。患者术后平均生存时间26(3~48)个月,尿道尿路上皮癌和尿道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分别为29(18~48)个月和18(3~24)个月。所有患者均死于肿瘤远处转移,6例肺转移,2例骨转移,3例肝转移,2例脑转移,3例肺和骨转移。结论:男性生殖器硬化性苔藓样变可进展导致尿道狭窄和尿道癌,临床表现为排尿困难、尿道肿块、反复感染和尿道瘘等,可行肿瘤切除和尿流改道治疗,尿道尿路上皮癌和鳞状细胞癌是常见的病理类型,术后可联合放化疗,但总体预后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