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镜Parks手术治疗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放射性直肠损伤(RP)是盆腔放疗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当RP出现梗阻、穿孔、瘘、顽固性直肠出血等严重晚期并发症时,需要手术治疗。由于放疗后腹盆腔可能广泛粘连,解剖层次消失,手术难度大,目前病变肠管切除术(尤其是腹腔镜下)在慢性RP(CRP)中的应用仍缺乏经验借鉴。本研究初步探讨腹腔镜Parks手术治疗CRP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2013年7月至2019年3月期间,因CRP晚期并发症行腹腔镜Parks手术的19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盆腔放疗后出现CRP严重晚期并发症,包括:重度顽固性便血(血红蛋白<70 g/L)、重度顽固性肛门疼痛(疼痛数字评分>7分)、直肠狭窄、直肠穿孔和直肠瘘;(2)术前行结肠镜、盆腔MRI和(或)胸腹盆C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变。排除标准:(1)术前或术中诊断肿瘤复发;(2)腹腔镜探查后仅行造口术;(3)直肠癌新辅助放疗后;(4)病历资料不完整。Parks手术步骤:(1)腹腔镜探查:排除肿瘤复发,明确放射性损伤肠管范围,于肉眼判断近端无明显水肿增厚、无放射性损伤改变的近端乙状结肠处做标记。(2)腹部操作:打开乙状结肠直肠右侧系膜,离断肠系膜下动、静脉,向内侧头侧拓展Toldt间隙,游离左半结肠外侧,打开胃结肠韧带,充分游离脾曲,从后方、两侧及前方分离直肠至最低点,转会阴部操作。(3)会阴部操作:于病变下缘1 cm全层切开直肠壁,充分分离直肠周围间隙至与腹腔相通,将直肠及乙状结肠经肛门拖出,于肉眼评估正常肠管处切断,移除病变肠管,行结肠肛管吻合。(4)行保护性造口。对入组病例总结手术、并发症以及症状缓解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用 ± s或 M( P25, P75)表示。 结果:全组19例患者均为女性,中位年龄53(50,56)岁,18例患者原发肿瘤为宫颈癌。因放疗致直肠阴道瘘9例,顽固性肛门疼痛9例(其中合并直肠深溃疡7例),顽固性便血合并直肠深溃疡1例。18例完成Parks手术,中转开腹1例。中位手术时间215(131,270)min,中位出血量50(50,100)ml,术后中位住院时间12(11,20)d。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10例发生并发症,严重并发症(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Ⅲb级及以上者)3例,其中1例为直肠阴道膀胱尿道瘘导致盆腔感染、急性肾衰(Ⅳa级),是术后30 d内并发症;另有2例为造口脱垂并旁疝(Ⅲb)。7例出现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其中A级吻合口漏4例,吻合口狭窄3例。全组患者手术1年后CRP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5例实现造口回纳。结论:腹腔镜Parks术治疗CRP晚期并发症是安全可行的,能有效改善直肠症状;但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需严格把握手术指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初步疗效分析(附9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8月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由同一术者完成的9例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8例,女1例;年龄56~78岁,平均65.6岁。复发性膀胱肿瘤7例,初发2例;6例既往曾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1例有膀胱部分切除术史。手术方法:均采用经脐单一切口4.5~5.5 cm,建立单孔机器人操作通道,安装达芬奇Si机器人手术系统1号、2号臂,采用镜头30°向上,在镜下依次行全膀胱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体外完成尿流改道。其中1例女性患者同时行子宫及阴道前壁切除。结果:9例手术均经脐单通道顺利完成,均未增加辅助孔,无中转普通腹腔镜或开放手术。尿流改道包括输尿管皮肤造口2例,回肠代膀胱5例,原位新膀胱2例。手术时间280~600 min,平均437.8 min;术中出血量100~450 ml,平均227.8 ml;无术中输血病例。术后肠道恢复时间2~4 d,平均3.1 d;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3~16 d,平均8.3 d;术后住院时间6~13 d,平均7.7 d。1例回肠代膀胱患者术后出现肠梗阻,予留置胃管、禁食等对症治疗后治愈,余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病理分期:T 2aN 0M 0期6例,T 2bN 0M 0期1例,T 3aN 3M 0期1例,T isN 0M 0期1例;手术切缘均为阴性,盆腔淋巴结清扫总数12~46枚,平均23.7枚。随访9~12个月,平均10.3个月。所有病例切口均愈合良好,无肾积水和输尿管狭窄,无肿瘤复发或转移。 结论:对于有经验的术者,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联合尿流改道术手术切口小、恢复快,短期肿瘤控制效果满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尿道压力描记检查在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应用尿道压力描记检查探讨人工尿道括约肌(AUS)植入术前后最大尿道压(MUP)及最大尿道闭合压(MUCP)的变化情况及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3至7月在多家医院接受AUS植入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术前、术中尿道压力描记检查结果、尿垫使用量、相关评分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出现情况,并比较其差异。研究终点是激活控制泵后1个月的控尿情况。结果:共5例患者纳入研究,且均为男性。其中2例因前列腺增生接受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2例因前列腺癌接受前列腺癌根治术,1例因车祸伤接受尿道会师术、尿道狭窄扩张术及膀胱造瘘术;所有患者就诊时均存在不同程度尿失禁。患者年龄61~84岁(平均72.6岁)。术前尿道压检测示5例患者的MUP分别为52、53、88、32、66 cmH 2O(1 cmH 2O=0.098 kPa),MUCP分别为17、52、62、27、40 cmH 2O。行AUS植入术,术中尿道压检测示失活状态下MUP分别为53、113、50、77、89 cmH 2O,MUCP分别为50、97、31、71、51 cmH 2O;激活状态下MUP分别为112、174、193、121、120 cmH 2O,MUCP分别为109、160、175、114、92 cmH 2O。术后6周所有患者均成功激活控制泵,激活控制泵后1个月电话随访,所有患者均达到社交控尿(0~1块尿垫/d)标准。截至随访时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 结论:通过测量AUS植入术中MUP及MUCP的具体数值,并与控尿效果对比,可以得到术中尿道压范围与控尿效果之间的关系,从而为AUS植入术疗效评估提供数据化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双手吻合法在全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新膀胱尿道吻合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全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中新膀胱尿道吻合术多为单手操作,本研究改良运用双手吻合法对10例膀胱癌患者进行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3~15个月,患者排尿通畅,未见吻合口瘘、狭窄。该法行新膀胱尿道吻合术的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长期随访结果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探讨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康复研究中心2002年4月至2022年4月行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治疗46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5例,女1例;年龄19~80岁,平均45.6岁;患者病程8个月至33年。其中尿道外伤术后尿失禁24例,神经源性尿失禁9例,前列腺术后尿失禁13例。术前每日尿垫使用量(3.5±1.0)片,尿失禁对生活质量影响的视觉模拟症状(VAS)评分(7.1±1.2)分。46例均行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其中20例植入术前行药物治疗或尿路相关手术(口服抗胆碱能药物5例,尿道狭窄切开术2例,括约肌切开术3例,尿道扩张术5例,尿道结石碎石术1例,肠道膀胱扩大术4例)。45例男性中25例经会阴入路,20例经阴囊入路;1例女性采用经腹入路。根据术中测量球部尿道周径选择袖套,其中男性16例袖套周径为4.5 cm,29例为4.0 cm;1例女性患者袖套周径为8 cm。随访手术长期疗效,观察患者术后控尿情况(社交控尿定义为每日使用尿垫≤1片,完全干燥定义为无需使用尿垫),装置使用状态及并发症。对比不同病因、手术入路及袖套周径患者手术效果的差异。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至19年,平均7.1年。截至末次随访,32例(69.6%)仍正常使用初次安装的括约肌装置,3例(6.5%)行1次修复手术植入新装置后可维持控尿,11例(23.9%)因术后并发症取出装置。术后35例(76.1%)达到社交控尿,其中16例(34.8%)达到完全干燥。术后患者尿垫使用量为(1.2±0.6)片/日,较术前显著下降( P <0.001);尿失禁对生活质量影响的VAS评分为(2.6±1.9)分,较术前显著下降( P <0.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2.6%(15/46),其中感染4例,局部侵蚀5例,机械故障3例,排尿困难2例,尿道萎缩1例。尿道外伤术后尿失禁、神经源性尿失禁、前列腺术后尿失禁患者术后社交控尿率[75.0%(18/24)与66.7%(6/9)与84.6%(11/13)]、并发症发生率[37.5%(9/24)与33.3%(3/9)与23.1%(3/13)]及装置修复手术率[37.5%(9/24)与33.3%(3/9)与15.4%(2/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经会阴入路患者与经阴囊入路患者,术后完全干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8/25)与40%(8/20), P=0.76],术后装置使用无故障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15/25)与80%(16/20), P=0.20]。袖套周径为4.5cm与4.0cm患者的术后社交控尿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12/16)与65.5%(19/29), P=0.74]。 结论: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为尿道括约肌功能不全导致压力性尿失禁的有效治疗方式。不同病因、手术入路及袖套周径患者术后控尿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尿道骑跨伤急诊手术治疗方法探讨(附29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探讨急诊手术治疗尿道骑跨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9年9月于本院收治的29例因尿道骑跨伤导致尿道部分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5例患者行开放性手术(开放手术组),另外14例患者有13例行内镜下尿道会师术,1例在外院行膀胱造瘘2周后,再转本院行内镜下尿道会师术(尿道会师组)。术后常规行尿道扩张4~6次,随访1年。对比分析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尿道会师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住院时间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开放手术组(均 P<0.01)。尿道会师组的术后尿道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开放手术组(66.67% vs. 11.11%, P<0.01)。两组患者术后均无明显勃起障碍及尿失禁发生。 结论:与开放手术相比,内镜下尿道会师术治疗尿道骑跨伤导致尿道部分断裂患者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且疗效相同。尿道完全断裂患者尿道会师术术后尿道狭窄发生率高,早期实施一期尿道吻合术,进行彻底清创,不仅可减轻术后尿道瘢痕狭窄,而且还能有效恢复尿道的连续性,术后尿道狭窄发生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舌黏膜耦合颊黏膜与舌黏膜耦合ADM治疗尿道下裂修复失败患者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探讨舌黏膜耦合颊黏膜与舌黏膜耦合异种脱细胞基质生物膜(ADM)一期尿道成形术治疗男性尿道下裂多次修复失败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26例成年男性尿道下裂修复失败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18例,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3例,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例,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例。根据尿道替代材料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舌黏膜耦合颊黏膜组(14例),平均年龄(29.5±1.2)(18~41)岁;既往手术次数平均(3.6±0.7)(2~5)次;既往取口腔黏膜次数平均(1.0±0.5)(0~2)次;尿道缺损长度(6.4±0.6)cm。B组为舌黏膜耦合ADM组(12例),平均年龄(26.5±0.8)(20~38)岁;既往手术次数平均(4.6±0.8)(3~5)次;既往取口腔黏膜次数平均(1.0±0.5)(0~2)次;尿道缺损长度(6.7±0.4)cm。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方式:将阴茎伸直,切除纤维组织或瘢痕,测量尿道缺损长度。A组采用舌黏膜铺尿道板,加盖颊黏膜;B组采用舌黏膜铺尿道板,加盖ADM[异种(牛)脱细胞基质敷料,规格5 cm×5 cm]。A组取舌黏膜的长度平均(5.0±0.2)(4.0~6.0)cm,宽度平均(1.2±0.2)(1.0~1.5)cm;取颊黏膜的长度平均(4.1±0.2)(3.5~5.5)cm,宽度平均(1.2±0.2)(1.0~1.5)cm。B组取舌黏膜的长度平均(5.0±0.2)(5.0~6.0)cm,宽度平均(1.2±0.2)(1.0~1.5)cm。两组术中取口腔黏膜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尿道下裂修复成功标准:①阴茎外观接近正常;②矫正阴茎下曲;③尿道正位开口;④尿流尿线正常,排尿通畅,成人最大尿流率>15 ml/s。比较两组的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6.3±1.6)(8~24)个月。A、B组口腔区域并发症发生比例分别为:口腔供区疼痛7/14例和1/12例,张口紧绷感8/14例和1/12例,口腔供区麻木感8/14例和1/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B组尿道并发症发生比例分别为:尿道瘘1/14例和4/12例,尿道狭窄2/14例和6/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阴茎弯曲2/14例和1/1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B组手术成功比例分别为12/14例和5/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尿道下裂多次修复失败后皮源缺少的患者,建议采用舌黏膜耦合颊黏膜一期尿道成形术修复尿道。舌黏膜耦合ADM尽管具有口腔黏膜取材少、术后口腔并发症低等优点,为多次手术失败阴茎局部皮源缺损患者提供了一种新途径,但存在术后并发症多、手术成功率低等风险,应谨慎使用,不推荐一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尿道下裂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后尿道狭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探讨尿道下裂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tubularized incised plat urethroplasty,TIP)后发生尿道狭窄的危险因素,以期提高尿道下裂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儿童医院收治的首诊为尿道下裂且手术方式为TIP术式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收集术后并发症情况及随访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共190例,157例获完整随访,排除相关病例后最终纳入研究患儿共122例,患儿中位年龄为31个月;术前尿道开口于冠状沟处63例,阴茎体处38例,阴茎阴囊交界处21例;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TIP术后尿道狭窄的潜在影响因素。结果:所有患儿中,85例阴茎下弯≤35°,尿道板平整81例,矫正下弯后尿道缺损长度<2 cm有70例,83例阴茎头直径<1.4 cm;40例舟状窝宽度<4.25 mm;留置尿管时长14 d有21例,21 d有101例。患儿随访时间为7~43个月,随访成功率82.6%(157/190)。发生并发症59例(37.6%,59/157),其中尿道皮肤瘘32例(20.4%,32/157)、尿道狭窄28例(17.8%,28/157)、阴茎头裂开4例(2.5%,4/157)。对122例尿道下裂患儿TIP术后发生尿道狭窄的相关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矫正阴茎下弯后尿道缺损长度<2 cm的患儿中8例发生术后狭窄,而≥2 cm的患儿中有16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8);尿道板平整与欠光滑的患儿发生尿道狭窄分别为11例和13例( P=0.017);此外阴茎下弯程度( P=0.019)和舟状窝宽度( P=0.013)也是TIP术后尿道狭窄的危险因素。而手术时年龄、阴茎头直径、尿道开口位置及术后留置尿管时长与术后尿道狭窄无关(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矫正阴茎下弯后尿道缺损长度( OR=0.333,95% CI:0.121~0.914)是TIP术后发生尿道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33)。 结论:矫正阴茎下弯后尿道缺损长度是TIP术后发生尿道狭窄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尿道缺损较大者需谨慎选择TIP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细胞外基质刚度通过FAK/ROCK-1/YAP通路调控尿道成纤维细胞活化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探讨基质刚度对尿道成纤维细胞(UFBs)活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2020年6月至2021年2月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手术患者获得的尿道瘢痕组织中提取原代UFBs;用聚二甲基矽氧烷分别以60∶1(Soft)、40∶1(Moderate)、30∶1(Stiff)的比例加入固化剂,制备不同刚度的基质凝胶,将UFBs接种其上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在不同刚度基质凝胶上生长的UFBs形态学特点;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UFBs活化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 Ⅰ)和Ⅲ型胶原蛋白(collagen Ⅲ)表达水平;进一步检测FAK/ROCK-1/YAP通路标志蛋白表达水平,并观察整合素抑制剂Cilengtide (20 ng/ml)对其影响,探索基质刚度是否通过此通路影响UFBs活化;采用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 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 结果:随着基质凝胶刚度的增加,接种其上的UFBs形态由椭圆形转变为偏梭形,细胞伪足增长、增多;Soft、Moderate、Stiff组UFBs的α-SM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40±0.004、0.815±0.030和1.385±0.051, F=989.247, P<0.05);collagen Ⅰ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38±0.004、0.947±0.021和1.263±0.028, F=2 415.159, P<0.05);collagen Ⅲ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84±0.005、1.089±0.017和1.374±0.038, F=1 661.310, P<0.05),均随基质刚度增加而升高;Stiff组中UFBs的p-FAK(1.282±0.029比0.430±0.009, t= 48.262, P<0.05)、ROCK-1(1.366±0.111比0.474±0.034, t=13.300, P<0.05)和YAP(1.272±0.020比0.908±0.007, t=30.254, P<0.05)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Soft组,而p-YAP(0.589±0.006比1.028±0.008, t=-74.860, P<0.05)表达水平显著低于Soft组;在加入整合素抑制剂Cilengtide后,基质刚度增加引起的p-FAK、ROCK-1、YAP和p-YAP表达改变均减弱。 结论:细胞外基质刚度通过整合素介导的FAK/ROCK-1/YAP通路调控人尿道成纤维细胞活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闭合性尿道球部损伤不同手术治疗效果与术后狭窄处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比较闭合性尿道球部损伤早期行耻骨上膀胱造瘘术与膀胱镜下留置尿管术的临床效果及术后狭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就诊的57例闭合性尿道球部损伤患者,耻骨上膀胱造瘘患者24例(造瘘组),膀胱镜下留置尿管患者33例(置管组)。随访期间发生狭窄的患者,根据狭窄程度行微创手术(内镜下尿道内切开术或尿道扩张术)或开放修复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狭窄的发生率、狭窄段长度、勃起功能障碍(ED)发生率。比较早期行膀胱镜下留置尿管治疗后发生狭窄的患者与早期行耻骨上膀胱造瘘治疗后发生狭窄的患者经微创手术治愈的比例。结果:造瘘组和置管组术后狭窄发生率分别为33.33%(8/24)和63.64%(2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狭窄段长度分别是(1.17±0.42)cm和(1.38±0.44)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造瘘组与置管组ED发生率分别是4.17%(1/24)和6.06%(2/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早期行膀胱镜下留置尿管治疗后发生狭窄的患者与早期行耻骨上膀胱造瘘治疗后发生狭窄的患者通过微创手术治愈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2.032, P=0.154)。 结论:尿道球部损伤患者早期行耻骨上膀胱造瘘可能降低术后尿道狭窄的发生,但对狭窄段长度及ED的发生可能无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