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腔菌群影响因素及其与上消化道肿瘤关联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人体口腔微生物种类复杂且数目庞大,其构成及分布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宏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口腔菌群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数据库,对口腔菌群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口腔癌、食管癌、胃癌关联的研究现况进行了总结,发现口腔菌群可受到性别、年龄、种族和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影响,特定口腔菌群与上消化道肿瘤的发病风险相关,具有作为上消化道肿瘤初筛标志物的潜能。本文通过综述口腔菌群的影响因素及其与上消化道肿瘤关联性研究进展,旨在为探索上消化道肿瘤病因提供微生物组学的新方向,为优化、完善上消化道肿瘤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及早诊早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龋病和牙周病患者唾液菌群和代谢产物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明确龋病和牙周炎来源的唾液菌群在物种组成、功能及代谢产物上的特点,为寻找可用于临床判断龋病和牙周炎发生的生物标志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22年3至6月就诊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牙体牙髓病科的10例高龋[龋失补牙数(decayed-missing-filled teeth,DMFT)≥6]患者[高龋(high caries,HC)组],牙周科的10例Ⅱ期A级~Ⅲ期C级牙周炎患者[牙周炎(periodontitis group,PG)组]和10名口腔健康个体[健康对照(healthy individuals,HH)组]的唾液样本。采集受试者的人口学基线、口腔内龋、牙周健康情况等信息,利用宏基因组测序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样本内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对测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各组样本的微生物物种分类学组成、功能基因及代谢产物的信息。各组受试人群的口腔基本情况及唾液样本采集均由同一名牙体牙髓病科主治医师完成。结果:各组受试人群在年龄、性别等基线特征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HC组DMFT(9.0±1.7)显著高于HH组和PG组(均为0)( F=243.00, P<0.001)。菌群分析显示,各组唾液菌群物种分类学组成在门水平均以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梭杆菌门为主。在属水平,则主要由链球菌属、奈瑟菌属、罗氏菌属、普雷沃菌属等成员组成。差异分析显示,与HH组相比,HC组和PG组在属、种水平的物种分类学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属水平,HC组和PG组相对丰度改变最显著的均为普雷沃菌属。而在种水平,HC组改变最显著的为苍白普雷沃菌;PG组改变最显著的为牙龈卟啉单胞菌。代谢产物分析显示,HC组共检出133种与HH组差异表达的代谢产物,其中差异最显著的代谢产物为3-羟基-1,5-二苯基戊烷-1-酮( P=0.001)。在PG组中,共检测出102种与HH组差异表达的代谢产物,其中差异最显著的代谢产物为N1-乙酰精胺( P=0.002)。HC组与PG组相比,代谢产物上差异最显著的代谢产物为D-氨基葡萄糖6-磷酸( P=0.006)。菌群代谢功能分析显示,HC组菌群糖代谢相关的功能基因丰度最高,其次为HH组,PG组的糖代谢相关功能基因最低。此外,与HH组相比,PG组内ABC转运体和磷酸转移酶系统等涉及糖转运相关的功能基因的丰度显著降低( P<0.05),在HC组中则显著升高( P<0.05)。 结论:唾液菌群在龋病、牙周炎及健康人群中存在显著异质性,且菌群的糖代谢能力改变与龋病和牙周炎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苍白普雷沃菌及3-羟基-1,5-二苯基戊烷-1-酮可能作为龋病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而牙龈卟啉单胞菌及N1-乙酰精胺可能作为牙周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国内首例慢性播散性副球孢子菌病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报道国内首例慢性播散性副球孢子菌病。患者男,49岁,因皮肤丘疹、结节1年,口腔黏膜丘疹、溃疡2个月入院。皮肤科检查:左足水肿,左足底多发溃疡,表面结痂,左足第3、4趾间及第4、5趾间溃疡,基底呈颗粒状,伴点状出血、渗出;左足背、左足内侧及左膝多发丘疹、结节、斑块,中央溃疡、结痂;左腕部2个丘疹,上唇左侧1个丘疹,表面结痂;牙龈、颊黏膜、唇黏膜及上颚可见红色斑块伴溃疡、点状出血,皮损以左侧为主。浅表淋巴结彩超:双侧颈部及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左侧为著。胸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示:双肺弥漫粟粒样结节影及条索状、云絮状、结节状高密度影,左侧肾上腺明显增粗。口腔、左下肢皮损组织真菌免疫荧光染色,可见酵母细胞。口腔黏膜、左下肢皮损组织病理:肉芽肿性炎,多核巨细胞内外可见酵母细胞,折射双膜,无芽、单芽或多芽;过碘酸希夫染色、六胺银染色阳性。左下肢皮损组织真菌培养:25 ℃、37 ℃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中培养阳性,均为菌丝相。口腔黏膜及肺泡灌洗液宏基因组学测序:巴西副球孢子菌。诊断:慢性播散性副球孢子菌病。予伊曲康唑胶囊400 mg/d口服,1个月后皮肤、黏膜皮损明显好转,肺部及左侧肾上腺影像学表现亦好转,3个月后伊曲康唑减量至200 mg/d。随访10个月,病情进一步好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宏基因组学应用于口腔念珠菌病诊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27
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不断更新换代,口腔念珠菌病患者逐年增加.口腔念珠菌病患者口腔内的微生物群也趋于多样化,相互作用机制复杂.传统的微生物学研究主要应用分离培养、克隆、荧光原位杂交和分子标记等方法,由于技术的限制仍有约30%的口腔微生物群无法或难以通过传统方法培养,而宏基因组学技术恰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使我们能更深入地探索口腔念珠菌病患者口腔微生物群的多样性、结构和功能.本综述旨在总结、归纳宏基因组学应用于口腔念珠菌病诊疗的研究进展,并阐明其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微生物角度探讨"口-肠"轴与胃癌防治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3/16
近年来,随着宏基因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对微生物研究的深入,口腔、肠道微生物在胃癌发病中的作用机制逐渐明确,从微生物角度探讨胃癌的早期诊断及防治研究已成为当下热点.中西医结合多靶点调控微生物作为一种新兴治疗方法,可快速调控微生物紊乱,恢复微生态平衡,在维持正常肠道上皮屏障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免疫调控等方面发挥双向调节作用,为胃癌防治开辟了新的模式.目前,基于"口-肠"微生物角度防治胃癌相关研究仍存在如下不足之处:多数口腔、肠道微生物与肠黏膜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及中医药干预机制尚不明确,多集中于对肠道微生物炎症反应、免疫调节等的研究,对细菌移位与定植、位点、细菌表位的识别多停留在动物实验阶段,亟需大样本临床试验及研究证实,同时结合宏基因组学及基于微生态理念筛选不同中医证型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标志性、特异性菌群,针对胃癌、癌前病变风险预测及中医药干预疗效评估建立口腔-肠道微生物数据库及模型,为胃癌早期诊断和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龋病相关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多组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龋病作为一种感染性疾病,口腔微生物群落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尚无定论.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宏组学技术的应用为龋病病因研究和龋病的微生态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从与龋病相关口腔微生物群落的基因组学、宏基因组学、宏转录组学、宏蛋白质组学及宏代谢组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健康志愿者口腔样本的微生物宏基因组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通过宏基因组学方法研究健康志愿者口腔微生物群落,为慢性牙周炎治疗转归及预后提供生物学基础.方法:提取健康志愿者唾液样本及龈上、龈下菌斑样本的总DNA,构建基因文库,测序并分析结果(进行物种注释和相对丰度计算),获得样本微生物群落.结果:测序结果显示健康志愿者口腔唾液样本可获得15个微生物属,龈上菌斑样本中可获得19个微生物属,龈下菌斑样本中可获得20个微生物属,微生物群落存在多样性.健康志愿者龈上微生物样本组、龈下微生物样本组及唾液样本组间微生物门、属的平均相对丰度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合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宏基因组学方法能够较好地获得健康志愿者口腔样本中的微生物群落,并初步分析各样本组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上消化道癌及其癌前病变微生物菌群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随着宏基因组学的广泛应用,微生物菌群与疾病相关性研究已成为研究热点.深入探讨上消化道癌及其癌前病变与微生物菌群间的潜在关联,对于上消化道癌早诊早治、临床诊疗、预后评估均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查阅PubMed、Embase、万方数据平台等数据库文献,对目前口腔癌、食管癌和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与微生物菌群研究现况进行了总结,发现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菌群多样性或丰度普遍降低,且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具核酸杆菌可作为食管癌预后的标记物;胃癌前病变进展为癌的过程中,乳杆菌丰度呈升高趋势.本文从宏基因组学的角度综述了上消化道癌潜在生物学病因研究方面的进展,以期为探索上消化道癌的发病机制和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肥胖者唾液微生物宏基因组学特点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肥胖者口腔唾液微生物的特点,比较肥胖者与正常体重者口腔唾液微生物组成、基因功能及代谢通路上的差异.方法:研究纳入无全身系统性疾病、无牙周炎及口腔黏膜病的肥胖者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体重者,收集研究对象的非刺激性唾液.提取唾液样本DNA,用高通量测序方法进行宏基因组分析,结果经数据质控后进行物种分类及注释,差异物种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LDA),基因预测,基因集构建和功能注释分析.结果:过滤后每个样本得到可分类的、细菌的DNA序列平均条数为2 630 428.唾液微生物群落共包括11个菌门、19个菌纲、26个菌目、41个菌科、62个菌属和164菌种.肥胖组与正常体重组微生物群落的优势菌门相同,为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梭杆菌门,两组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水平上均发现相对丰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物种.在纲水平上,Negativicutes纲和丹毒丝菌纲(Erysipelotrichia)丰度在肥胖组中的相对丰度高于正常体重组(P<0.05),黄杆菌纲(Flavobacteriia)和Bateroidetes纲在肥胖组中的相对丰度低于正常体重组(P<0.05).9个菌属在两组间丰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种水平上,16个菌种的丰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产黑色素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 melaninogenica)、唾液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 salivae)、Solobacterium moorei和极小阿托波氏菌(Atopobium parvulum)等在肥胖组中相对丰度高于正常体重组(P<0.05),而血链球菌(Strepto-coccus sanguinis)在正常体重组中相对丰度高于肥胖组(P<0.05).对基因预测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肥胖组样本基因数目较正常体重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与营养和能量代谢、环境信息处理、人体疾病等通路相关的基因在肥胖组唾液样本中显著富集(P<0.01). 结论:肥胖者与正常体重者的口腔唾液微生物在物种组成、基因数目及代谢通路上均存在差异,值得今后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上海地区汉族健康成年人唾液微生物菌群结构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健康成年人唾液微生物群落结构.方法 采集37名健康的上海地区常驻汉族居民的非刺激唾液,利用Illumina Hisep测序平台对微生物16 S rDNA的V3~V4高度可变区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唾液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结果 共获得1 329 271条优质序列,平均每个样本为(35 926.24±4 718.069)条,这些序列可归为110个属,12个门.其中有5个优势菌门(97.54%),以及12个核心菌属(79.71%).男性与女性两组之间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及主成分分析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上海地区汉族健康成年人口腔唾液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分析,为进一步研究人类口腔唾液微生物群落结构提供了基础资料,且为口腔疾病的防治及诊断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