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严重创伤性脑损伤后微生物群的时空变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创伤和危重症可能影响微生物群。许多关于危重症微生物群的研究局限于单一身体部位或时间点,并受先前存在疾病的影响。本研究报道既往体健儿童发生严重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微生物群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设计:研究人员于入院72 h内收集患儿口腔、直肠和皮肤拭子标本,之后每周采集两次至患儿离开PICU。采用16S rRNA基因扩增测序法分析样本。择期门诊手术患儿为对照组。采用Phyloseq进行α和β多样性比较,采用微生物组组成分析法预测群落丰度差异。场所:5家4级监护PICU。对象:因严重TBI需要放置颅内压监测装置的18岁以下患儿。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共分析来自23例TBI患儿和35例对照组儿童的327份样本。TBI组和对照组患儿初始口腔( F=3.275 6, R2=0.053 5, P=0.012)和直肠( F=3.070 2, R2=0.064 9, P=0.007)微生物群落组成不同。TBI患儿直肠标本中瘤胃球菌科、拟杆菌科和毛螺菌科的共生菌减少,葡萄球菌科菌增多( P<0.05)。探索性分析发现,抗生素暴露、气管插管和感染与TBI组和对照组患儿组间直肠和口腔微生物群差异增大有关,而肠内营养则与差异缩小有关( P<0.05)。 结论:严重TBI患儿微生物群变化特点为共生细菌早期减少、位置特异性丧失,以及潜在致病菌增多。需要更多研究来确定这些变化对临床预后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龋风险评估的龋病治疗计划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对龋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的深入认识,龋病的治疗不应局限于对现有龋损的修复治疗,而应以龋病风险评估和龋损活跃性评估为基础,以患者为中心,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恢复口腔微生态平衡,进而控制龋病进展和恢复患牙的结构与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口腔微生态失衡与妊娠期牙周病和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由牙周致病菌增多和共生菌减少导致的口腔微生态失衡是口腔疾病特别是牙周病的病因,也是众多系统性疾病的危险因素。病因学研究发现,妊娠期的牙周炎是不良妊娠结局如流产、死产、早产、低体重儿等的危险因素。虽然口腔微生态失衡和牙周病原菌被认为与不良妊娠结局密切相关,但其中的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如何通过改善妊娠期口腔微生态环境预防不良妊娠结局一直是牙周医学的研究目标。为制订干预措施,了解孕期口腔微生物组的变化及其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至关重要。本文分别从妊娠期口腔微生态变化,妊娠期牙周病与不良妊娠结局关系的相关机制,胎盘微生态与阴道及口腔微生态的关联证据,妊娠期开展口腔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等方面总结归纳新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开展有效防治妊娠期牙周病及不良妊娠结局的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体肺部与肠道细菌在肺癌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微生物群是由栖息在人体口腔、肺、肠道等部位的细菌、病毒和真菌等组成的一个复杂生态系统,在人体健康和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研究最多的是细菌,细菌菌群失调与包括恶性肿瘤在内的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宿主免疫系统的调节相关。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最快、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肠道和肺部细菌菌群可能在肺癌的诊断及治疗中发挥了作用。本综述简要介绍目前细菌菌群与肺癌诊治关系的研究现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口腔微生物稳态调控与口腔疾病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口腔微生物群落由多样化的细菌、病毒、真菌和原生动物群体构成,其稳定性、功能和组装过程受到宿主与微生物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调控。高通量测序技术为深入研究和认识口腔微生物群落在健康和疾病状态下的分类结构、基因组成、功能和动态变化途径提供了重要方法。本文系统介绍了口腔微生物群落的建立、稳态调控、常见口腔疾病相关的菌群失衡、影响因素。结合微生物学、免疫学和多组学的视角,可以深入探讨人体与微生物间的复杂分子对话。开展口腔微生态组装原理、细胞间信号、压力适应性以及引发菌群失衡触发因素的深入研究,对于开发新的诊断技术、治疗方案和定制益生菌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天然产物、小分子化合物、益生元、益生菌、噬菌体等方法调节口腔微生态并尽可能地减少对口腔微生态系统的破坏,为促进口腔和全身健康提供新的机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无托槽隐形矫治对口腔微生态影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口腔微生物群落的稳态对宿主健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口腔微生态失调可导致龋病、牙髓病、牙周病等常见感染性疾病。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凭借美观、舒适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患者使用,但其在口内存在的方式与固定矫治器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异。近年来已有多项报道对佩戴隐形矫治器后的口腔微环境与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做出研究,认为该种矫治器虽然易于维护牙周健康,但在微观层面的报道结论中被指出其可能加速口腔生物膜的附着而成为龋病、牙周病等的风险因素。本文就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对口腔微生态的影响做一综述,以期为正畸微生态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临床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加强全身疾病治疗中的龋病防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龋病的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患者的全身健康状况可影响患龋病的风险,主要表现为全身疾病的治疗可以改变口腔微生态环境,影响唾液腺功能和唾液成分,直接或间接破坏牙体组织结构,导致龋易感性增加。与全身疾病相关的龋病具有特殊的临床特征,其防治方法也有所不同。本文回顾和分析全身疾病治疗过程中龋病易感的原因和机制,系统介绍全身疾病治疗中的龋病防治和龋病管理的现代理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肠道微生态与肿瘤治疗相关消化系统并发症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人体肠道微生物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由细菌、真菌、病毒和古生菌组成,影响新陈代谢、炎症和免疫反应等多种生理功能。肠道微生物群可在机体防御感染中发挥作用,化疗可造成机体微生物群组成的破坏,从而增加微生物侵入性感染的风险,恢复肠道微生物群组成是降低该风险的潜在治疗策略。消化系统微生态改变在肿瘤治疗中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新型肿瘤靶向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以及抗生素耐药的日益普遍,对于肿瘤治疗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精细化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消化系统症状包括恶心、呕吐、厌食以及严重的口腔及肠道黏膜炎、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反应是实体瘤及血液肿瘤患者化疗后的常见临床表现之一,常与化学药物的剂量及毒性密切相关;患者高龄、免疫功能低下、中性粒细胞减少及骨髓抑制尤其合并特殊致病微生物感染可增加患者的治疗风险,甚至影响疗效及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具核梭杆菌与上消化道癌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多组学以及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研究表明消化道菌群紊乱与多癌种的发生发展相关,但是关于上消化道癌及其癌前病变与消化道微生态相关性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具核梭杆菌,口腔共生菌之一,也是一种机会性致病菌,通过促进肿瘤微环境形成进而促进肿瘤进展,可作为新型生物标志物运用于肿瘤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本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和Embase数据库,对具核梭杆菌与上消化道癌及其癌前病变的研究现况进行总结,发现癌组织中具核梭杆菌的丰度较癌旁组织高且与不良预后相关,该菌种与癌前病变的研究亟待开展。此外,标本类型、检测方式、菌种亚型、致癌机制等多方向仍然有待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口腔微生物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目前致残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口腔微生物作为人类第二大微生物组已发现与免疫系统有着密切关系。共生微生物在维持体内平衡和健康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不仅通过阻断微生物活动,而且通过专门机制增强人类免疫系统。有研究指出RA患者的口腔微生物群落与健康人相比存在显著失调,这种生态失调可通过RA的治疗而恢复,且恢复程度与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密切相关。明确口腔微生物在RA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能为其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