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颌牙列缺失患者种植支持固定修复前后唇部美学区软组织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上颌牙列缺失患者种植固定修复治疗前后鼻唇部软组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23年7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第二门诊行上颌全牙弓种植固定修复的患者50例.收集患者修复前后的病史、CBCT和三维面部扫描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患者戴牙前后软组织的改变,将各变化量与患者基本信息、种植方案和剩余骨相关参数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使用赤池信息准则选择各软组织指标变化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种植固定修复后,上唇长(sn-sto)、上唇红长(ls-sto)、上唇红面积(UVA)显著增加(P<0.01),上唇凸点到E线的距离(ls-E)显著减少(P<0.01),鼻唇角(∠cm-sn-ls)显著减小(P<0.01),人中长(sn-ls)无显著改变(P>0.05).除sn-sto和sn-ls外,其余软组织改变量均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P<0.01),其余骨组织参数、种植方案、性别与各软组织改变量无显著相关性.多元逐步后退回归分析显示,各软组织变化量与年龄和术前软组织情况广泛相关,个别与骨形态相关.结论:上颌牙列缺失患者种植固定修复后鼻唇部软组织发生显著变化,主要为唇红部扩大和突出.面部软组织变化主要与患者年龄及原有软组织条件广泛相关;患者年龄越大、原有软组织形态越凹陷萎缩,丰满度改善越明显,唇部凸度改变量与剩余骨形状也存在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钛网在口腔种植骨增量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引导骨再生是修复各类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常规治疗手段。钛网因其物理特性及生物相容性方面的特点,在引导骨再生领域具备临床适用范围广、成骨效果稳定等独特优势。目前,临床应用钛网仍可出现一定的并发症,但已有多项预防此类问题的研究报道。本文综述钛网的特点、临床应用、常见并发症及其应用改良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钛网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全牙弓种植固定修复体组织面菌斑附着及患者口腔清洁状况的横断面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全牙弓种植固定修复患者修复体组织面菌斑附着情况及口腔清洁状况,探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20年9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种植科就诊并完成全牙弓种植固定修复的患者28例[男性17例,女性11例;年龄(63.0±10.8)岁;修复体共40件,上颌18件,下颌22件],在永久修复满6个月后复诊时对修复体组织面进行菌斑染色并拍照,评价软垢指数,使用ImageJ软件分析菌斑面积百分比,记录修复体组织面清洁状况及患者口内清洁情况,调查患者义齿清洁习惯和满意度,比较义齿不同清洁习惯分组间菌斑附着的差异。结果:40件全牙弓种植固定修复体组织面软垢指数为3.28±0.75,菌斑面积百分比为(51.6±19.0)%;下颌修复体软垢指数(3.50±0.80)和菌斑面积百分比[(58.7±20.4)%]均显著大于上颌修复体[分别为3.00±0.59和(43.0±13.1)%]( P<0.05),下颌修复体前牙区舌侧有牙石附着;修复体组织面清洁间隙处菌斑附着较其他部位更多。义齿不同清洁习惯分组间菌斑面积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清洁项目满意度得分较低。 结论:全牙弓种植固定修复患者修复体清洁不良,下颌修复体更甚,特别是下颌前牙区;未见义齿不同清洁习惯对菌斑附着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数字化及3D打印技术结合非血管化髂骨修复外伤性上颌骨前牙区骨缺损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数字化及3D打印技术结合非血管化髂骨修复外伤性上颌骨前牙区骨缺损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例外伤性上颌骨前牙区严重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18~43岁[(31.9±9.0)岁]。术前均采用数字化技术对上颌骨进行重建,根据缺损区需要恢复的最佳形态确定截取髂骨的范围,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头模及导板,在头模上进行钛网的预弯制,术中根据导板进行取骨和Onlay植骨。术后6~9个月进行种植修复,4~6个月后行烤瓷冠修复。观察植骨术后6个月髂骨成活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种植体植入前测量牙槽嵴近远中、垂直向及唇腭侧的骨量提升高度,烤瓷冠修复6个月后观察种植体周围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髂骨移植后、种植体植入后疼痛进行评估,手术当天及术后4个月采用种植体稳定系数(ISQ)评估种植体稳定性。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4~48个月[(33.3±9.7)个月]。8例非血管化髂骨全部成活。植骨后轻度感染1例,种植体植入后出现牙龈炎性增生1例,经治疗愈合良好。未见明显种植体周围炎,移植骨未见明显吸收。缺牙区牙槽嵴近远中骨量提升为30.28~39.67 mm,垂直向骨量提升为9.58~11.32 mm,唇腭向骨量提升为2.06~7.41 mm。种植体均形成了良好的骨结合。种植体植入后VAS为(3.4±0.7)分,较髂骨移植后的(7.3±2.0)分明显降低( P<0.05)。术后4个月的ISQ(84.4±1.9)与手术当天(72.9±1.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应用数字化及3D打印技术结合非血管化髂骨修复外伤性上颌骨前牙区严重骨缺损,可提高移植骨成活率;术后给予种植修复,可减轻疼痛,能够较好地恢复患者面部外观,获得满意的口腔生理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数字化导板辅助下中老年患者全口种植固定修复的长期临床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中老年患者在数字化导板辅助下行种植全口固定义齿修复的长期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11月至2016年1月在滨州医学院附属烟台市口腔医院种植科行数字化导板辅助下种植全口固定义齿修复的15例患者,年龄(58.6±5.3)岁(50~67岁),男性11例,女性4例。其中上颌牙列缺失15例,下颌牙列缺失8例,共植入145枚种植体。对比术后与术前设计的种植体三维位置,评估数字化导板精度。对患者进行为期5年的随访,评估种植体的存留率,并分别通过影像学检查及临床检查对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及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对数字化导板精确度评估结果显示,种植体肩部偏差为(0.78±0.59) mm,根部偏差为(1.38±0.63) mm,深度偏差为(0.65±0.35) mm,角度偏差为4.12°±2.77°。种植体5年累计存留率为98.6%(143/145),145枚种植体中,种植相关生物并发症发生率为4.1%(6/145);修复相关机械并发症发生率为57%(13/23)。负荷5年后,边缘性骨吸收为(0.69±0.35) mm;患者对种植修复的效果满意。结论:中老年患者在数字化导板辅助下行种植全口固定义齿修复的长期临床效果良好,患者满意度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三维打印技术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三维打印技术已初步应用于固定修复体、诊断义齿、义齿支架、种植手术导板、定制或个性化种植体的制作等方面。针对上述口腔修复体或口腔修复医疗器械的三维打印技术,可根据成形原理分为光固化成形、烧结成形、熔凝成形3种主要类型,而可用的三维打印材料则包括聚合物、金属和陶瓷。三维打印技术制作口腔修复体、口腔修复医疗器械的优势体现在节省材料、可个性化制作和批量制作等方面。但口腔修复体或口腔修复医疗器械的三维打印精度和强度还需进一步提高,长期临床应用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个性化制作的优势尚未充分体现。本文从三维打印技术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为进一步推进三维打印技术在口腔修复中的深入研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后牙种植单冠修复后局部咬合变化的四年前瞻性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定量分析后牙种植单冠修复后4年患者口内局部 力分布与咬合时间的变化规律,为种植修复体的咬合设计、调整和长期维护提供参考。 方法:前瞻性收集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修复科行后牙种植单冠修复的患者,分别于修复后2周和3、6个月以及1、2、3、4年复查,采用咬合纸和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检查咬合,记录种植单冠、近中邻牙和对照牙(种植单冠同颌对侧同名牙)的 力百分率以及种植单冠咬合时间比(种植单冠咬合时间与牙列咬合时间的比值)。同时,通过牙线和金属邻接触检查片检查种植单冠邻接触情况,并记录种植修复相关机械并发症。采用患者自身前后对照,选取同时具备相邻随访时间点结果的患者数据,分析种植单冠、近中邻牙、对照牙 力百分率以及种植单冠咬合时间比的相邻随访时间点差异;统计所有数据,比较相同时间点种植单冠与对照牙 力百分率的差异。应用“对数-补对数”模型,以性别、年龄、修复时间为控制变量,分析修复体饰面瓷材料破损与否与种植单冠 力百分率的相关关系。 结果:共纳入33例患者,其中男性16例,女性17例,年龄(42.8±12.9)岁(23.9~70.0岁);共纳入37件种植单冠,随访(38.3±15.2)个月。修复后2周至3个月种植单冠 力百分率从(7.0±4.2)%显著增加至(9.9±6.8)%( P<0.05),对照牙 力百分率则从(13.1±6.1)%显著减少至(11.4±5.5)%( P<0.05);修复后1、2、3年种植单冠 力百分率均显著大于前一时间点( P<0.05)。修复后3和6个月种植单冠咬合时间比分别显著大于前一时间点( P<0.05),其余各时间点与前一时间点的咬合时间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相同时间点的比较中,修复后2周种植单冠 力百分率[(7.5±4.2)%]显著小于对照牙[(13.8±6.0)%]( P<0.01),修复后4年种植单冠 力百分率[16.7%(8.6%,32.4%)]显著大于对照牙[9.5%(4.9%,18.0%)]( P<0.05);其余各时间点种植单冠与对照牙 力百分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修复后4年37件种植单冠68个邻接触位点的邻接触丧失累计发生率为32%(22/68),修复体松动发生率为8%(3/37),饰面材料破损发生率为16%(6/37),且饰面材料破损与否与种植单冠 力百分率呈弱相关关系( r=0.26, P<0.05)。 结论:后牙种植单冠修复后4年内,局部牙列咬合接触随时间发生变化,表现为种植单冠 力的增加和咬合时间的提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数字化技术在种植修复体穿龈轮廓塑造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种植体、骨组织、软组织和修复体形态是口腔种植修复治疗中交界美学的4个构成要素,种植修复体穿龈轮廓位于这4个构成要素的交界区,是粉色美学的重要表现区。随着数字化技术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穿龈轮廓的塑造也涉及数字化技术的大量应用。本文就数字化技术在种植修复体穿龈轮廓塑造中的应用进行阐述,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上颌第一磨牙缺失合并口腔上颌窦瘘种植修复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口腔上颌窦瘘是指口腔与上颌窦发生的病理性连通。由于上颌窦底骨板的缺损,在缺牙区进行种植治疗具有较大困难。本文报道1例上颌第一磨牙缺失合并口腔上颌窦瘘的病例,上颌窦底缺损直径大于5 mm。一期手术行口腔上颌窦瘘修补术及位点保存术;二期手术行经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及引导骨再生术,同期植入种植体,完成上部结构修复。通过治疗重建牙槽嵴的软硬组织,恢复患者的咀嚼功能,并获得较理想的美观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上颌前牙牙龈厚度与牙槽骨厚度相关性的数字化测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用数字化方法探讨分析上颌前牙唇侧牙龈厚度和牙槽骨厚度的相关性,为上颌前牙区美学修复及种植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2020年5至10月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修复科行后牙种植修复的患者,共纳入57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34例,年龄(25.8±4.5)岁。采用口内扫描仪进行口内扫描,并拍摄锥形束CT,利用种植导板软件进行口内扫描数据和锥形束CT数据的拟合配准,测量并记录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唇侧龈缘下2 mm处牙龈厚度以及牙槽嵴顶下2、4 mm处牙龈厚度及牙槽骨厚度。结果:57例患者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龈缘下2 mm处牙龈厚度分别为(1.42±0.21)、(1.19±0.17)和(1.23±0.20)mm( F=12.47, P<0.001);男性上颌前牙龈缘下2 mm和牙槽嵴顶下4 mm处牙龈厚度[分别为(1.31±0.21)和(0.67±0.22)mm]分别显著大于女性相应测量项目[分别为(1.26±0.22)和(0.58±0.19)mm]( t=2.01和3.97, P<0.05);上颌前牙唇侧牙槽嵴顶下2、4 mm处牙龈厚度与牙槽骨厚度均呈正相关( r=0.387和0.344, P均<0.05)。 结论:上颌中切牙牙龈厚度大于侧切牙和尖牙;男性牙龈厚度大于女性;上颌前牙唇侧牙槽嵴顶下2、4 mm处牙龈厚度与牙槽骨厚度呈正相关,即牙龈越厚,牙槽骨也越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