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中医古籍知识库的临床辅助决策系统建设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旨在探索中医古籍知识库在临床辅助决策系统中的应用与建设.中医古籍包含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中医理论知识,然而由于古籍数量庞大且馆藏分散,保存状态参差不齐,使得医生在临床实践难以充分运用.因此,将中医古籍知识库与临床辅助决策系统相结合,逐渐成为提升中医临床诊疗水平的重要趋势之一.本研究收集岭南中医古籍共计278本,涵盖488种疾病,1198种证候,3 907种症状,系统对中医古籍进行整理和分类,构建出一个结构化和标准化的中医古籍库,同时关联引入现代临床医学相关知识,形成了综合性的中医临床知识库.本文设计了一套基于规则的推理引擎和机器学习算法,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等信息,从中医古籍知识库中检索出相应的诊断和治疗建议.通过实际应用和测试,验证了基于中医古籍知识库的临床辅助决策系统可提高中医诊疗的有效性,系统的建设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医古籍知识,也为现代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SWOT-PEST模型的中医古籍知识库建设策略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1/13
目的 当前,中医古籍知识库存在如缺乏高性能信息处理模型与高效的知识表示方法、术语不规范、资源共享体系未建立等诸多问题,导致知识库效率低下,无法充分有效地发掘利用知识.本研究综合调查了中医古籍知识库建设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并提出应对策略.方法 基于SWOT-PEST模型,深入分析中医古籍知识库建设的自身优势和劣势,并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等维度梳理其发展的外部机遇与威胁.结果 提出发挥政策作用、借鉴成功经验、促进学科共建、扩大宣传力度、开展精准服务、多方筹集资金、改革培养人才、建立统一标准、完善更新机制、补充质量评价、改进基础架构、优化性能模型、加强技术创新等策略.结论 为实现中医古籍知识聚合、挖掘与活化,提升古籍内容创造性转化的深度,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学术创新提供有效工具与建设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中医古籍知识深度利用方法与知识库构建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总结当前中医古籍知识深度利用与知识库构建的方法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方法:对中医古籍知识化研究现状和常用的知识分析与挖掘方法进行综述.结果:在数字化基础上的中医古籍知识深度利用研究与知识库构建不断深入,知识组织、计算机辅助分词、数据挖掘、知识图谱及语义本体方法被广泛应用,但仍存在概念及语义规范化不足、基础词表和语料库缺乏等问题.结论:实现中医古籍知识开发与服务需要从基础数据资源积累、方法学探索、术语词表建设、语义关联及专题知识库构建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痛泻要方方义及应用古今演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系统整理、分析记载痛泻要方的古今文献, 梳理痛泻要方的历史发展源流, 为经典名方的临床应用及药物研发提供文献证据支持.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 搜集中医古籍数据库与知识库及中国知网 (CNKI) 数据库中痛泻要方相关数据, 对痛泻要方的历代记载情况、主治病症、药物组成、药物剂量变化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痛泻要方首见于元代朱震亨著述、明·程充校订《丹溪心法》一书中, 古代文献中其主治病症多为痛泻不止, 白术、白芍、防风、陈皮4味药组成虽无变化, 但其剂量配比不尽相同, 现代多用于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结论 痛泻要方在历代文献沿革中变化较小, 自明代成书的《丹溪心法》收录此方后, 后世医家多是沿用了其治痛泻的用法, 并在此基础上略有扩展.至近现代, 痛泻要方更多被用于肠易激综合征等胃肠道疾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知识组织的医案古籍知识库的构建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以医案类中医古籍为研究对象,探索医案古籍的知识组织方法,通过对医案古籍中所蕴含知识信息的解析、重组和规范,尤其对中医古籍后控词表的完善和应用,设计并构建医案古籍知识库,并将各类医案古籍知识内容进行全面、准确、系统地表达与显示,以满足不同用户对医案古籍知识不同层面的需求,实现医案古籍的知识化检索与服务;同时对目前知识库构建中遇到的术语规范与标准化程度、机器学习的可靠性与可行性等突出问题进行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岭南温病古籍知识库构建的思路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5
岭南温病学是中医药学领域一个重要的学术流派,自晋代以降,古籍记载了大量岭南温病医家的学术思想与病案.将本体引入古籍数字资源中,可将散在的信息集中并使其具有关联性.本文在总结古籍知识库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基于本体构建岭南温病古籍知识库的思路,包括信息提取和转换、自动语义标注、本体和本体知识库的构建,以及信息挖掘等,进而探索古籍中的隐含知识,实现古籍文献的知识提取、知识推理与知识发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数据挖掘的肾系水肿茯苓运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慢性肾脏病已成为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健康问题之一,中医古籍记载了大量有关慢性肾脏病相关的经验.机器学习数据挖掘为古籍挖掘经方验方提供了新的方法 ,但是目前古籍知识挖掘存在诸多有待提高之处.方法本研究通过知识图谱对肾系水肿进行古籍挖掘,并对其中最关键药物茯苓进行深度关联,从"核心药物归纳总结——药物-疾病知识地图与网络构建——药症关联聚类分析——隐性知识发现"几个方面整理出古今医家运用茯苓治疗肾系水肿的经验.为茯苓进一步研究及临床推广提供新的思路.结果 药物特征分布地图中发现茯苓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其临床使用与"腰以下肿"、"喘"、"语謇"、"蹇"、"怔忪"5个症状最为密切.除了已知的利水渗湿、宁心安神等功效外,对茯苓相关症状进一步挖掘发现,其在古籍挖掘和名老中医经验挖掘中亦作为药物搭配用于临床,以达到祛除风邪的目的.结论 基于语义网络的肾系疾病中医古籍本体知识库及辅助挖掘系统,对于挖掘发现隐性知识,拓宽茯苓的临床再认识有其独特的优势.其可通过知识图谱进一步探索古籍隐性知识,将古代医家辨证使用茯苓的思维与用药经验进一步显性知识可视化,有助于古籍资源的充分发掘和利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含瓜蒌方剂的组方规律及核心药对"瓜蒌-甘草"的作用机制: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利用中医古籍知识库对含瓜蒌方剂的组方规律进行分析,验证所获得的核心药对"瓜蒌-甘草"在治疗痰证类疾病方面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Matlab语言,以某种(类)疾病出现频次累积量占所有种(类)疾病出现频次累积量百分比计,对中医古籍知识库中含瓜蒌方剂进行治疗疾病及配伍统计分析.运用TCMSP数据库,以"瓜蒌"、"甘草"分别检索瓜蒌、甘草的化学成分,选择符合口服生物利用度≥30%、类药性≥0.18的化学成分并导入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检索符合Probability≥0.1的化学成分靶点蛋白.运用CooLGeN、GeneCards数据库,以"Phlegm syndrome"(痰证)为关键词收集疾病(人类基因)靶点蛋白.筛选化学成分与疾病共有靶点蛋白,通过DAVID数据库,选择KEGG_PATHWAY通路及其涉及的靶点蛋白、化学成分,构建化学成分-靶点蛋白-信号通路网络,对"瓜蒌-甘草"治疗痰证类疾病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并采用分子对接技术进行验证.结果 在中医古籍知识库中收载1700个含瓜蒌方剂,主要用于28种(类)疾病的治疗.在含瓜蒌方剂中,有11种(类)疾病出现频次累积量占所有种(类)疾病出现频次累积量百分比达3%以上,痰证类居首,为14.0%.在含瓜蒌方剂核心药对中,"瓜蒌-甘草"药对出现频次累积量最高且用于痰证类疾病治疗的出现频次累积量较高,达113次.在化学成分-靶点蛋白-信号通路网络中,"瓜蒌-甘草"药对共有52个化学成分(瓜蒌9个,甘草43个)与痰证类疾病相关,这些成分利用PPARD、NLRP3、PPARG、MMP9、CCND1等41个靶点蛋白通过Pathways in cancer、NOD-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痰证类相关疾病的作用.分子对接结果 显示,40个化学成分与10个靶点蛋白分子对接的Total Score值大于5,其中MOL001494、MOL007179与PPARD、PPARG靶点蛋白分子对接的Total Score值大于10.结论 含瓜蒌方剂的用药规律可循,通过不同配伍达到不同的治疗目的."瓜蒌-甘草"配伍可能通过调控Pathways in cancer、NOD-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等信号通路,影响PPARD、NLRP3等的表达,干预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等多个生物学过程,发挥治疗"痰证类"疾病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1949年以前中医脓毒症医案分布情况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研究1949年以前中医脓毒症医案的分布情况,为进一步系统整理脓毒症的救治经验提供基础.方法 1)医案检索与筛选:以《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和《中国医籍大辞典》为主,以"读秀知识库"为补充,检索筛选医案专著,以及包含医案的综合性医学著作,并获取医案原文.2)纳入与排除标准:以《中医古代脓毒症医案筛选标准专家共识》为纳入标准,对于收入不同著作的重复医案予以排除;对于纳入研究的医案建立电子文档库,标注每一则医案之出处、诊治医家、诊治年代;对每一则医案进行质量分级和病程转归分类.结果 1)共筛选医著467种,纳入脓毒症医案1167则,涉及医家270位,医案时间跨度为1132年(宋代)至1949年(民国).2)医案年代分布:宋代8则、金元时期10则、明代52则、清代661则、民国404则,另有21则年代不详、11则为日本医家诊治.3)医家年代分布:宋代3位、金元时期4位、明代17位、清代129位、民国100位,另有14位生活年代不详,3位为日本医家.4)不同质量医案分布:质量级别由高到低分别为1a级360则、1b级89则、2a级167则、2b级89则、3级437则、4级25则.5)不同病程、转归之医案分布:疾病自然进展出现qSOFA表现的医案337则、发病7d之内即为重症出现qSOFA表现的医案566则、误治之后病情加重出现qSOFA表现的医案221则、最终死亡的医案43则.结论 古籍脓毒症医案相对总的医案数量来看数量偏少,以清代保留的最多,多为江苏籍医家诊治,医案记录质量参差不齐、病程转归差别明显,有待于进一步系统研究,以供当今脓毒症救治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经典名方辛夷散的古今文献分析与考证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为经典名方辛夷散的临床应用、制剂开发等提供参考和文献证据支持.方法:探索中医古籍数据库、中医古籍文献知识库及中医智库等,对辛夷散的处方历史沿革及方义衍变、组方原理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考证.结果 与结论:辛夷散出自宋代严用和的《严氏济生方》,原方由辛夷仁、细辛、藁本、升麻、川芎、木通、防风、羌活、甘草、白芷等10味药材组成,主治伤风鼻塞、鼻窒、鼻鼽、鼻渊、鼻息肉等诸多鼻病.历代组方多在原方基础上加减羌活、苍耳子、防风、薄荷等.关于辛夷的药用部位,35首方剂中有13首选用了辛夷仁、22首选用了辛夷.药材用量方面,以各味药材"等分""每服二钱"居多,原方按当今计量法折算得各药材均为0.82 g.服用方法上多继承了原方用法"食后茶清调服".该方治疗鼻息肉以辛夷、升麻、白芷、防风、藁本、细辛、川芎上行升散、清热通窍,加木通以利胃湿泻火下行,甘草甘缓调和诸药,绿茶降火调服末药,整方升降并用,诸药相合,则诸症自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