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名方小陷胸汤历史沿革与临床应用考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小陷胸汤是张仲景所创治疗结胸热实的传世经方,收录于《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作者查阅相关文献发现未见小陷胸汤关键信息考证,限制了该方的制剂转化.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基于《中华医典》等古籍数据库和知网等现代数据库,归纳整理关于小陷胸汤的方源方名、组成、药物基原、剂量、制法用法、古今主治功效等.共收集小陷胸汤相关古籍数据874条和现代临床研究606篇.考证显示,历代医家基本沿袭仲景《伤寒论》小陷胸汤之原貌,药物基原、剂量基本稳定.依据考证结果,建议该方煎服剂量与方法为"黄连13.8 g,半夏34.5 g,瓜蒌85 g.煎服方法为加水1200 mL,先放入瓜蒌,煎至600 mL,去滓,再入黄连、半夏,煎至400 mL,去滓,每日分3次温服".古代主治病证显示小陷胸汤善治"结胸证",也可用于治疗痰病、咳嗽、阳明腹实、麻疹等.小陷胸汤现代临床应用范围广泛,涉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五官系统、妇科系统、皮肤系统等疾病,但病机不离痰热互结.厘清小陷胸汤的发展脉络以及考证其关键信息,以为临床成方转化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曹永清治疗便秘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挖掘曹永清治疗便秘的组方特点及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07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曹永清教授治疗便秘的中药内服方,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对用药频次、性味归经、药物组合及药物关联等分析处理,利用熵聚类规则分析核心组合,运用聚类规则挖掘新组合处方。结果:共纳入处方561首,涉及中药113味,按频次高低排序前5位依次为枳实、厚朴、党参、茯苓、川楝子;归经以脾、胃、肝经为主;高频药物组合25组,按置信度高低排序,前3位依次为枳实-莱菔子-厚朴、枳实-厚朴-川楝子、枳实-莱菔子-厚朴-川楝子;核心组合18个,新处方9个,其中,行气方4个(44.4%),如青皮-全瓜蒌-陈皮-厚朴-莱菔子-升麻-枳实-川楝子;健脾化湿方2个(22.2%),如茯苓-生地黄-佛手-金银花-党参-白术;活血化瘀方2个(22.2%),如丹参-广藿香-没药-当归;养阴益气方1个(11.1%),即石斛-首乌藤-黄芪-茯苓-佛手。结论:调治脾胃、理气化湿、活血通络是曹永清教授治疗便秘的主要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临证指南医案》便闭病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叶天士治疗便闭病用药规律,以供临床参考和借鉴。方法:收集《临证指南医案》“肠痹门”“便闭门”处方中药,运用Excel、SPSS 22.0、SPSS Modeler软件进行证型、药物频次、属性统计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叶氏治疗便闭病主要辨证为湿热内蕴、肾阳虚、阴虚火旺、肝肾阴虚、肺失宣肃等证型。药性以温、寒、平为主,药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以胃、脾、肺、肝、肾、心为主,常使用苦杏仁、当归、茯苓、柏子仁、瓜蒌皮等药物,根据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常用药对配伍,如苦杏仁-瓜蒌皮、苦杏仁-郁金、当归-柏子仁等。结论:叶天士治疗便闭病是以调理脾胃为中心,注重湿热在致病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注重肺气宣肃、肝气疏泄、膀胱气化作用。叶天士为后世医家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与方法,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取穴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取穴用药规律,以指导临床合理取穴及用药。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建库至2020年1月31日的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文献。选用Microsoft Excel 2016、SPSS Statistics 21.0、SPSS Modeler 14.2统计软件为工具,对纳入的穴位和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穴位处方102首,涉及腧穴38个,使用频次排名前5位依次为膻中、内关、心俞、足三里、至阳;穴对排名前5位依次是内关-三阴交、心俞-膈俞、膻中-膈俞、膻中-厥阴俞、膻中-膈俞和心俞。纳入中药处方102首,涉及中药88味,使用频次排名前5位依次为川芎、冰片、丹参、乳香、檀香,药对排名前3位依次为川芎-肉桂、薤白-瓜蒌、乳香-没药。结论: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常用单穴为膻中,常用配穴为内关、心俞,重视足太阳膀胱经穴的应用;用药以活血止痛药为主,体现了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治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枳实薤白桂枝汤辨治胸痹思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参考历代医家论述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认为临床应用《金匮要略》之枳实薤白桂枝汤时应把握胸阳不振之主证,以及痰阻气滞而致的“胸满而痛,气从胁下上逆抢心,舌苔白腻”等,应注意辨别虚实病性,勿急于求功;既要继承原方配伍思想,也需根据患者当前病情合理加减。临床中,还需注意与相似方剂鉴别,如本方以除满为主,瓜蒌薤白白酒汤以通阳为主,瓜蒌薤白半夏汤以祛痰为主;本方主要用于治疗胸痹偏实,阴寒邪气较著者,而人参汤主要用于治疗胸痹偏虚,中焦阳气衰减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徐凌云运用化痰活血方治疗成人鼾症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徐凌云教授认为,鼾症主要病机为痰瘀互结、肺窍不利,临床以清肺化痰、活血祛瘀为法,应用化痰活血方(煅金礞石、清半夏、瓜蒌、黄芩、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石菖蒲、郁金)随症加减治疗成人鼾症,可有效改善症状,且安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医药治疗稳定型心绞痛证治规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中医药辨证治疗稳定型心绞痛(SAP)的组方思路及配伍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建库至2022年2月28日有关中医药治疗SAP的临床研究文献,采用Clementine 12.0、Excel 2016、SPSS Statistics 22.0软件对中药数据进行频次统计、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总结核心处方。结果:纳入处方289首,涉及中药185味,包含中医证型38种。基于SAP“病”的整体研究发现,临床治疗SAP以活血化瘀药、补虚扶正药、理气化痰药为主,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包括川芎、丹参、甘草、黄芪、当归等;常用药对包括川芎-当归、川芎-红花、川芎-枳实等。药物复杂网络图及聚类分析显示,补阳还五汤化裁方是治疗SAP的基本方;基于SAP“证”的研究发现,气虚血瘀证、痰瘀互结证、气滞血瘀证是SAP较为常见的中医证型,三者用药均以温、平为主;药味均以甘、辛、苦为主,多归肝、脾、肺、心经。其中,气虚血瘀证以黄芪、川芎、丹参等高频药物组成的补阳还五汤为基本方;痰瘀互结证常以制半夏、川芎、薤白等高频药物组成的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桃红四物汤为基本方;气滞血瘀证以川芎、当归、枳壳等高频药物组成的血府逐瘀汤为基本方。药物聚类分析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可分为3类,痰瘀互结证可分为4类。结论:虚、瘀、痰、滞是SAP的重要病理因素,其中气虚为发病基础,血瘀贯穿本病始终,或兼痰浊及气滞之证。围绕着本虚标实的病机,临床多治以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辨证选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椒目瓜蒌汤结合比索洛尔对心力衰竭患者心肌微循环及氧化/抗氧化平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椒目瓜蒌汤结合比索洛尔对心力衰竭患者心肌微循环及氧化/抗氧化平衡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20年3月-2021年2月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中医医院128例心力衰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6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口服比索洛尔,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椒目瓜蒌汤。2组均连续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超声诊断仪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记录24 h心电图ST段下降频次、持续时间及心肌缺血总负荷情况;采用荧光法检测脂质过氧化物(LPO),比色法检测SOD、MDA、GSH-Px活性;记录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75%(60/64)、对照组为79.69%(51/6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5.49, P=0.019)。研究组治疗后气短、痰多、胸肋胀满、疲倦乏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8.48、8.15、8.86、6.88, P值均<0.001)。治疗后,研究组LVEF[(53.26±5.18)%比(48.65±5.27)%, t=4.99]高于对照组,LVESD[(42.59±3.26)mm比(46.98±3.55)mm, t=7.29]、LVEDD[(52.79±4.15)mm比(57.48±4.60)mm, t=6.06]低于对照组( P<0.01);ST段下降频次[(2.51±0.42)次/24 h比(3.79±0.55)次/24 h, t=14.80]、持续时间[(15.26±3.45)min/24 h比(22.65±3.71)min/24 h, t=11.67]及心肌缺血总负荷[(25.79±5.13)mm/min比(38.02±5.44)mm/min, t=13.09]均低于对照组( P<0.01)。治疗后,研究组血清GSH-Px、SOD水平高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10.97、14.37, P值均<0.001),LPO、MDA水平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7.50、11.04, P值均<0.001)。治疗期间,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9%(3/64)、对照组为7.81%(5/64),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0.13, P=0.715)。 结论:椒目瓜蒌汤结合比索洛尔可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及心肌微循环,促进机体氧化/抗氧化平衡,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董荣芬应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加减治疗虚痞临证经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胃痞病可分实痞与虚痞,临床以虚痞为多见。董荣芬主任临证治疗虚痞以健脾行气、枢转气机为主,多将虚痞分为火结证、水结证、气结证,予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加减治疗,常获佳效。在应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基础上,火结证常加黄连、瓜蒌以清热散结;水结证常加紫苏叶、茯苓以化气利水;气结证常加白术、枳实以益气健脾、消食导滞。附验案进行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的《普济方》乳痈治疗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普济方》中治疗乳痈方剂的用药特点、组方规律,为现代中医临床治疗乳痈提供参考。方法:筛选《普济方?妇人诸疾门》“乳痈”“妒乳”两部分中治疗乳痈的处方,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对处方数据进行用药频次、药性、药味、归经、功效分析,对高频用药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纳入处方141首,涉及中药201种,使用频次排名前10位的药物依次为甘草、芍药、大黄、当归、黄芪、乳香、瓜蒌、人参、黄芩、皂角刺。用药药性以寒性为主,药味以甘味为主,归经以脾经为主,功效以清热解毒为主。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可得3类,分别为人参-黄芪-当归-大黄、黄芩-芍药-甘草、瓜蒌-乳香-皂角刺。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分析,发现黄芪与芍药、当归、甘草、人参之间的关联性较大。结论:《普济方》中乳痈的病机以湿热毒瘀、气血亏虚为主,治疗扶正重在补益肝脾气血,祛邪重在除湿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消瘀,另据病情,随症加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