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酶解法制备可口革囊星虫抗菌物质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确定可口革囊星虫体壁中抗菌物质的最佳酶解工艺.方法 以可口革囊星虫体壁为原料,利用筛选出的木瓜蛋白酶酶解可口革囊星虫体壁蛋白,获得含可口革囊星虫体壁的酶解产物,并用抑菌圈法比较不同条件下酶解产物对大肠埃希菌活性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应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分析法,探讨酶解温度、pH值、酶解时间、加酶量及底物浓度对酶解产物抑菌活性的影响.结论 木瓜蛋白酶最适合水解可口革囊星虫体壁制备抗菌物质,其最佳工艺条件为:底物浓度为4g/L、加酶量为4000U/g、温度为55℃、pH值为8.0的条件下酶解4h,获得平均抑菌圈大小为(15.78±0.5)mm.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1株红树林可口革囊星虫共附生放线菌抑制COX-2活性成分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从红树林可口革囊星虫表皮中分离共附生放线菌并进行抑制COX-2活性筛选,对其中1株具有较强活性菌株PE05的活性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稀释涂布法对红树林可口革囊星虫共附生放线菌进行分离,通过COX抑制活性试剂盒筛选菌株发酵产物抑制COX-2的活性.结合生物活性和薄层色谱检测,以PE05作为目标菌株,使用多种柱层析、重结晶等方法对发酵产物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现代波谱学技术鉴定化学结构.结果 从红树林可口革囊星虫表皮中分离得到11株共附生放线菌,对其发酵产物进行活性筛选显示其中6株具有较好的抑制COX-2活性.从高活性菌株PE05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香草酸(1)、对羟基苯甲酸(2)、苯乙酸(3)、烟酸(4)、环(脯-亮)二肽(5).结论 从红树林可口革囊星虫共附生放线菌中发现PE05能产生良好COX-2抑制活性的代谢产物,该结果为从红树林生态系统中发掘新型的COX-2抑制剂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可口革囊星虫体腔液的抗菌特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究可口革囊星虫体腔液的抗菌特性.方法 以7种常见菌(大肠埃希菌、腐败希瓦菌、副溶血性弧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溶壁微球菌)为受试菌,以生长曲线为指标,研究了可口革囊星虫体腔液和体腔细胞破碎液的抗菌效果;并测定了可口革囊星虫体腔液的抗菌稳定性;并通过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对体腔液进行了分离纯化.结果 可口革囊星虫体腔液对大肠埃希菌、腐败希瓦菌、副溶血性弧菌3种革兰阴性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而体腔细胞破碎液则无.紫外线照射会降低其抗菌活性;30℃时抗菌活性最高;Cu2+、Zn2+对抗菌活性具有促进作用,Pb2+、Al3+、K+、Ca2+能够抑制抗菌活性;同时中性条件下抗菌效果最好;并对蛋白酶K和胰凝乳蛋白酶较敏感.分离纯化得到了两个蛋白峰a和b,其中b峰具有明显的抗菌活性其分子量在10~15kD之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可口革囊星虫体腔液白细胞抗菌物质的活性及理化特性
编辑人员丨2023/8/5
采用离心法分离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esculenta)体腔液白细胞,经乙酸透析法抽提,以琼脂径向扩散对抽提物质的抗菌活性进行测定,用扫描电镜观察等方法对可口革囊星虫白细胞抗菌活性物质的抗菌机理进行分析,采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技术对体腔液抗菌物质进行初步分离.结果表明:可口革囊星虫体腔液白细胞中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物质,对大部分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真菌具有广谱高效抑菌活性,并且该物质的抗菌活性对高温具有较强耐受性;酶活性检测发现抗菌活性物质具有一定的蛋白酶但不具有溶血特性;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经过抗菌物质处理过的细菌和酵母的细胞壁粗糙,有些细菌表面出现孔洞;经A-PAGE电泳分离及琼脂径向扩散结果显示,可口革囊星虫体腔液白细胞抽提物中至少存在两种不同的抗菌活性成分,是一种抗菌活性成分较复杂的混合物.研究表明,可口革囊星虫体腔液中存在广谱且耐高温的抗菌活性物质,该物质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