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步加量调强放疗对颈胸上段食管癌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同步加量调强放疗(SIB-IMRT)对颈、胸上段食管癌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接受IMRT的颈、胸上段食管癌的172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首先对全组患者的预后进行了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依据患者照射方式,将全组患者分为常规IMRT(C-IMRT)和SIB-IMRT两组,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分析对接受C-IMRT和SIB-IMRT的两组患者进行配比,并分析PSM后患者的疗效、预后影响因素、治疗失败模式和不良反应等。结果:全组患者中位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时间分别为30和20个月。食管病变周边组织器官是否受侵、cN分期、化疗和GTV-最大横径为影响全组患者OS和PFS的独立性影响因素( P<0.001、 P=0.013、0.005、0.002; P<0.001、 P=0.017、0.034、0.002),影响PFS的独立性因素还有近期疗效( P=0.036)。PSM后C-IMRT和SIB-IMRT两组患者各有54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食管病变周边组织器官是否受侵、cN分期、cTNM分期、处方剂量、GTV-最大横径和照射方式为影响患者OS的独立性因素( P<0.001、 P=0.008、0.014、0.021、0.010、0.008),食管病变周边组织器官是否受侵、cN分期和大体肿瘤靶区GTV-最大横径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性因素( P<0.001、 P=0.044、0.013)。C-IMRT和SIB-IMRT两组患者治疗后总失败率(70.4% vs. 50.0%)和局部区域复发率(61.1% vs. 31.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8、9.53, P=0.031、0.002)。C-IMRT组的≥1级的放射性肺炎发生率显著高于SIB-IMRT组( χ2=6.16, P=0.046);而≥2级白细胞抑制低于后者( χ2=12.77, P=0.005)。 结论:与C-IMRT相比,SIB-IMRT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和改善了颈、胸上段食管癌患者的OS,能否改善患者的PFS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鼻咽癌调强放疗中影响靶区体积的摆位误差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对鼻咽癌患者调强放射治疗(IMRT)中摆位误差对靶体积和关键结构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浙江省肿瘤医院就诊且接受放疗的60例鼻咽癌患者,均接受同步整合加量IMRT;设定肿瘤总体积、临床靶体积、低风险淋巴结区域分别为70.0、59.4及54.0 Gy,总计33次分割;前、后、上、下、左、右同中心移动3、5及10 mm用以模拟摆位误差;评估平均剂量、最大剂量、计划靶区体积(PTV)接受量>110%与<93%处方剂量;对于两侧腮腺,评价平均剂量与>50%腮腺的剂量;分析最大剂量及2cc脊髓接受剂量。结果:与无位移相比,肿瘤总体积(GTV-70.0 Gy)在3 mm等中心位移的平均剂量最大百分比变化偏小2.2%,5 mm和10 mm等中心位移平均剂量的最大百分比变化分别为6.4%和16.0%;不同位移的临床靶体积(CTV)与计划靶体积(PTV)剂量体积分析显示,CTV-54.0 Gy的体积为(112.06 ± 55.92)cc(50.6~243.8 cc),相对于无位移,接受处方剂量(V54%)3、5和10 mm等中心位移最大百分比变化分比为1.5%、6.8%和23.8%。沿后侧及外侧摆位误差3 mm可显著影响脊髓的剂量;摆位误差沿外侧与前侧方向可显著影响两侧腮腺的剂量,朝患者右侧位移10 mm产生的最大剂量为(46.28 ± 5.10)Gy,同样条件下左侧位移产生的最大剂量为(46.38 ± 5.35)Gy。结论:鼻咽癌调强放疗中对于摆位误差应常规定时确认同中心位置,以实现较为理想的靶区体积剂量,改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老年脑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术后调强放疗同期替莫唑胺化疗效果及预后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脑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术后调强放疗并同期替莫唑胺化疗的临床疗效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术后经病理确诊的25例脑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进行调强放疗并同步整合加量技术,并同期口服替莫唑胺进行化疗,随访2年期总生存率,并对影响脑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术后预后的独立因素进行评估.结果 随访时间截止到2016年12月,中位随访时间28.5个月,所有患者中位生存时间>24个月,1年、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8.0%、56.0%;未观察到与治疗相关的死亡,血液学毒性主要表现为血小板、白细胞减少,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恶心,Ⅰ~Ⅱ度骨髓抑制率为84.00%,Ⅲ度骨髓抑制率为16.00%,未发现Ⅳ度骨髓抑制;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手术切除情况、肿瘤位置等对脑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卡氏功能(KPS)评分、术前化疗情况等因素对脑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术后患者预后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WHO分级(P=0.002)、KPS评分(P=0.036)是影响脑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脑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术后调强放疗并同期替莫唑胺化疗临床效果确切,WHO病理分级和术前KPS评分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靶向治疗时代全脑同步整合加量调强放疗对肺腺癌多发或大体积脑转移患者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靶向治疗时代全脑同步整合加量调强放疗对多发或大体积脑转移肺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放疗科58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接受全脑同步整合加量调强放疗的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 58例患者全部接受了全脑同步整合加量调强放疗,8例(14%)患者完全缓解,46例(79%)患者部分缓解,4例(7%)患者疾病稳定.全组中位颅内无进展生存期为15.9个月,中位放疗后颅内无进展生存期为12.4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21.6个月,中位放疗后总生存期为18.4个月.有驱动基因初治脑转移组、有驱动基因继发脑转移组和无驱动基因脑转移组患者的放疗后颅内无进展生存期(9.0个月vs.10.4个月vs.13.9个月,P=0.166)及放疗后总生存期(13.7个月vs.20.9个月vs.16.9个月,P=0.762)无明显差异;有驱动基因继发脑转移组和无驱动基因脑转移组的颅内无进展生存期(12.5个月vs.14.7个月vs.25.7个月,P=0.047)及总生存期(22.5个月vs.17.6个月vs.30.6个月,P=0.048)差于有驱动基因初治脑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早期毒性反应(CTC V4.0)Ⅰ度54例,Ⅱ度3例,Ⅲ度1例,无Ⅳ度反应.晚期毒性反应(RTOG)Ⅰ度55例,Ⅱ度3例,无Ⅲ、Ⅳ度反应.结论 全脑同步整合加量调强放疗对于肺癌多发或大体积脑转移患者具有较好疗效,毒副反应可耐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直肠癌同步调强放疗不同射野角度对小肠和膀胱受照剂量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俯卧位下不同射野角度的直肠癌同步整合加量静态调强放疗计划中小肠和膀胱受照剂量的差异.方法:选取10例行同步整合加量静态调强放疗直肠癌患者,均按照相同的处方剂量要求在Pinnacle计划系统中进行计划优化设计,每位患者均设计3组计划:A计划(前5野)、B计划(5野均分)、C计划(7野均分),比较靶区均匀性指数(homogeneity index,HI)、适形度指数(conformity index,CI)、靶区剂量、总机器跳数及小肠、膀胱、股骨头和外阴受照体积.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组计划的靶区剂量分布及膀胱和外阴危及器官体积限量均符合临床要求且没有显著性差异.但A计划小肠V15明显低于另两组,A计划与C计划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直肠癌放疗应综合考虑肿瘤的大小和所在位置,在俯卧位下选择前5野照射不仅能满足临床处方剂量,还可降低急性放射性肠炎的发生率,在仅开展静态调强放疗的单位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