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蚤亚科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蚤亚科(Pulicinae)隶属于蚤目(Siphonaptera)蚤总科(Pulicoidea)蚤科(Pulicidae),是啮齿动物和猫犬常见的嗜血性体外寄生虫.已测定的蚤亚科共3属5种(猫栉首蚤、犬栉首蚤、东洋栉首蚤、印鼠客蚤和人蚤),其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特征和变异情况具有以下特点:线粒体基因组保留了节肢动物典型的排列模式,未发生基因缺失、增加和重排现象;AT含量较高,且AT-偏斜和GC-偏斜均为负值,与大多数全变态类昆虫一样,密码子使用度具有明显的偏好性;人蚤的丝氨酸转运RNA(trnS1)呈典型的三叶草结构,其余物种与后生动物一样trnS1缺失D-臂,且5种蚤亚科物种的trnS1以UCU为反密码子代替了常见的GCU;蚤亚科控制区偏大,最大可达7 kb以上,主要以二核苷酸重复为主,NADH脱氢酶亚基4(nad4)~nad4L之间存在7 bp的保守重叠区,与多数全变态类昆虫一致.本文以期对今后蚤亚科在全变态类昆虫中的演化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动物的分节现象
编辑人员丨2024/1/13
从分节现象的定义、国内外动物分节现象的用词混乱状况、动物分节的起源、分节的类型及其演化意义等方面综述动物分节现象的相关内容.介绍人们对动物分节现象认识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困惑,将动物分节现象的定义进行调整,以增加其普适性;结合动物分节起源实际,将动物分节的起源归纳为后生长区起源、前生长区起源和轴向同时起源3种基本类型;用更通俗的词语介绍传统同律分节及异律分节的具体定义及实例;明确同律分节及异律分节普遍存在于动物界众多类群而非局限于环节动物、节肢动物及脊索动物或脊椎动物;在传统同律分节及异律分节基础上增加系列重复类型.旨在使读者对动物分节现象有较全面的理解,同时为动物学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陕南寒武系下部宽川铺组帽球状化石
编辑人员丨2023/8/6
陕南寒武纪早期宽川铺组微体球状化石类型多样,如何正确辨别这些球状化石的生物属性是当前早期生命演化古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难点.我们在宽川铺组中发现了一类为数众多,具有一个或者多个不规则的帽状隆起结构以及翻边帽沿的帽状化石.研究表明这些帽状化石均为不完整的个体,其完整形态呈不规则的凹球形.根据帽球状化石帽身的数量和相对位置,这类化石可划分为“单帽型”、“双帽型”和“复帽型”三种类型.这些凹球状化石呈双层壳壁,内壁光滑,外壁粗糙.因为凹球状化石形态及其表面小孔与微体藻类、后生动物的胚胎以及壳体化石差异都非常显著,所以推测这类化石可能与带壳原生动物亲缘关系最为紧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关山生物群中始海百合化石的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关山生物群是继澄江生物群之后云南寒武纪早期地层中发现的又一个特异埋藏的化石宝库.现已报道10多个门类的化石动物,对研究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后生动物起源及演化、寒武纪早期生态系统的复原等重大学术问题具有特殊的意义.始海百合属于棘皮动物门海蕾亚门,于寒武纪早期出现,志留纪灭绝.笔者将荧光显微镜等先进成像方式与传统的研究手段相结合,对新采集到的关山生物群始海百合化石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系统古生物学研究,对其精细形态学构造和生活习性获得更深入的了解.这对于认识寒武纪早期的生物多样性和棘皮动物的演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埃迪卡拉纪高家山生物群球状化石新材料
编辑人员丨2023/8/6
埃迪卡拉纪晚期高家山生物群的多门类骨骼化石组合, 在后生动物起源及早期生命演化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对高家山生物群中的研究中, 新发现了大量的磷酸盐化球状化石, 包括单体球类、二分球类及三分球类等.这些磷酸盐化球状化石在形态结构方面与"瓮安生物群"、"宽川铺生物群"中报道的球状化石有着一定的相似性.高家山生物群中球状化石新材料的发现不仅丰富了高家山生物群的多样性, 为早期生命演化提供了可靠的材料, 也揭示了前寒武纪-寒武纪生物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的连续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贵州剑河寒武系“清虚洞组”管状微体骨骼化石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华南寒武系地层中广泛富集微体骨骼化石,为解决某些疑难化石的亲缘关系及研究早期后生动物的演化提供了重要化石证据.在贵州剑河八郎“清虚洞组”中发现一些管状微体骨骼化石.经鉴定后主要有4属,分别为小钻孔螺Torellella、似软舌螺Hyolithellus、鞘状螺Coleoloides和表面具鳞片状管状化石Mongolitubulus squamifer.Mongolitubulus分布范围较为广泛,本文结合前人对该化石亲缘关系的探讨及剑河寒武系“清虚洞组”化石的特征,推测M.squamier可能是高肌虫的装饰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海鞘再生的细胞学过程及其调控机制研究进展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2023/8/5
再生现象在后生动物中普遍存在,但不同物种的再生能力存在显著差别.无脊椎动物如水螅和涡虫等再生能力较强,具有部分组织或细胞即可再生出一个完整个体的能力,被称为整体再生;而脊椎动物的再生能力相对较弱,局限在某些特定器官或身体结构,被称为部分再生,如蝾螈的附肢.海鞘作为进化上介于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之间的尾索动物,既包括具备整体再生能力的群居类型,如拟菊海鞘(Botrylloides leachii),其可以利用部分血管残片即可再生出完整个体;也包括只具有部分再生能力的单体海鞘类型,如玻璃海鞘(Ciona robusta),其只有出入水管和神经复合体等器官才可再生.鉴于海鞘的进化地位及其具有的不同再生能力类群,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再生的理想模式动物.该文系统分析总结了海鞘不同类群所具备的整体再生和部分再生的各自细胞学过程及其调控机制,并比较归纳了导致海鞘不同群体具有不同再生能力差别的可能机制,展望了海鞘再生研究的未来方向,为理解后生动物再生能力的演化和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峡东地区寒武纪水井沱组下段双瓣壳类节肢动物系统古生物与个体发育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双瓣壳类节肢动物在全球寒武纪海洋中广泛分布,是寒武纪时期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生物群的重要组成类群和典型代表.它们的起源、演化及生态学研究是对早期后生动物演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详细描述了峡东地区寒武系第二统第三阶水井沱组下段两种双瓣壳类节肢动物,Caudicaella bispinata(Cui and Huo,1990)comb.nov.和Sunella grandis Huo,1965.依据新建的Caudicaella属征,对孙氏虫科的鉴定特征进行了修订.首次研究了孙氏虫科两属种壳瓣的生长发育模式,揭示了壳瓣高长比的等速生长和C.bispinata基刺相对于壳长的异速生长关系.元素扫描分析研究表明,长阳地区天柱山村剖面化石为碳质压膜保存.功能形态学研究认为,C.bispinata是远洋浮游型生物,其广泛的古地理分布有望为寒武纪早期全球生物地层对比提供新的化石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埃迪卡拉纪至寒武纪苗岭世刺细胞动物化石研究现状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2023/8/5
刺细胞动物是一类具有刺细胞的水生无脊椎动物,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海洋和淡水中.作为后生动物最早分化出的一支,刺细胞动物对研究后生动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为研究后生动物系统发育、地层对比和古地理恢复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科研线索.本文简要介绍了刺细胞动物早期(埃迪卡拉纪至寒武纪苗岭世)的化石记录和研究现状,将刺细胞动物的早期演化分为四个时期,分别为前寒武纪、寒武纪纽芬兰世、寒武纪第二世和寒武纪苗岭世,并对上述四个时期的刺细胞动物进行论述.目前的研究表明:1)前寒武纪的刺细胞动物化石记录虽然比较丰富,但充满争议,目前尚未有比较确切的刺细胞动物记录;2)寒武纪纽芬兰世如宽川铺生物群中保存了较多的刺细胞动物胚胎及发育序列化石,是研究刺细胞动物演化的重要窗口;3)寒武纪第二世,以澄江生物群为代表的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保存了软躯体的刺细胞动物.与此同时,在第二世中已经出现了最早的珊瑚化石记录;4)寒武纪苗岭世刺细胞动物主要以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保存(如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和凯里生物群),同时期在美国犹他州发现的刺细胞动物印痕化石表明了这个时期几乎所有的刺细胞动物大类已经出现.本文根据上述时期的研究,对今后刺细胞动物化石的研究提供一些建议和讨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小壳化石型化石在奥陶纪、志留纪的分布规律及其保存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5
小壳化石型(Small Shelly Fossils-style)化石作为产出于寒武纪以后,个体微小、原生或次生矿化(以磷酸盐化为主)的后生动物遗骸,常常以微体内核(microsteinkern)形式保存.它们的保存与寒武纪小壳化石的保存方式相同,可能都与古海洋的环境变化存在密切的联系,为古环境研究提供重要的线索.本文在综合整理已有文献基础上,分析了自寒武纪以后,此类型化石组合的地史分布及物种变化规律,可看出与寒武纪小壳化石组合相比,虽然此类化石组合在全球多地均有记录,但数量及物种多样性均显著下降,其物种组成以软体动物、棘皮动物为主.同时,文中结合云南永善地区发现的志留纪小壳化石型化石组合,与寒武纪小壳化石进行对比,总结了此类化石的保存特征,为从微观角度研究早古生代时期生命演化及其埋藏模式提供了又一重要线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