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辐冠苣苔属(苦苣苔科)一新替代名称
编辑人员丨2024/6/1
辐冠苣苔属为中国广东特有苦苣苔科单型属,因其具有苦苣苔科中相对比较少见的辐射状花冠裂片而得名.有学者提出因其属名Actinostephanus F.Wen,Y.G.Wei & L.F.Fu和已灭绝的化石浮游植物属名Actinostephanos Khursevich极其相似而易于混淆,应处理为晚出同名.依据2018年《国际藻类、菌物和植物命名法规(深圳法规)》,该文为该晚出同名拟定了一个新名称,即Radiaticorollarus Y.G.Wei,F.Wen &Lei Cai,并将其属下辐冠苣苔 Actinostephanus enpingensis F.Wen,Y.G.Wei & Z.B.Xin 处理为新组合Radiat-icorollarus enpingensis(F.Wen,Y.G.Wei & Z.B.Xin)F.Wen,Y.G.Wei & Lei Cai 的异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中国东部晚新生代堆积中的刺山鼠化石
编辑人员丨2023/8/6
描述了安徽繁昌和江苏泗洪新发现的晚新生代堆积物中的刺山鼠科化石.化石共有两属3种,即产自安徽、江苏的中华新来鼠(新种)(Neocometes sinensis sp.nov.)和产自安徽的大新来鼠(新种)(N.magna sp.nov.)及猪尾鼠未定种(Typhlomys sp.).安徽繁昌的材料来自裂隙堆积,采样时未作分层处理,对单个化石属种很难进行准确的时代确定;但根据所采集化石的组分和上下层位保存的颜色与埋葬方式上的差异,推测Neocometes的时代为中新世,而Typhlomys可能较晚.Neocometes属的出现和典型中新世动物成员的存在,表明繁昌这一含古猿的裂隙堆积中含有大致与江苏泗洪动物群和山东山旺动物群相当、甚至可与泰国中新世动物群对比的啮齿动物组合.新种牙齿的形态特征显示,Neocometes属在亚洲经历了个体迅速增大,齿冠增高,齿脊增强,上臼齿外脊和下臼齿内脊逐渐发育的过程,与该属在欧洲的演化趋势有所不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四川广安谢家槽剖面早—中三叠世有孔虫
编辑人员丨2023/8/6
四川海相三叠系地层分布广泛,发育富含有孔虫化石的碳酸盐岩,是我国研究三叠纪有孔虫生物地层的理想地区之一.四川广安谢家槽剖面早—中三叠世地层中产丰富的有孔虫化石,共识别出12属34种(包括未定种).根据有孔虫化石群在地层中的分布特点,自下而上划分出4个组合带,即Rectocornuspira kalhori-Cornuspira mahajeri,Glomospirella vulgaris-Arenovidalina chialingchiangensis,Meandrospira pusilla-Glomospirella irregulariformis和Glomospira sinensis-Arenovidalina amylovoluta组合带.有孔虫化石带的建立为该地区海相三叠系地层的时代确定和划分对比提供了重要的化石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湖南张家界四都坪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微体化石新材料
编辑人员丨2023/8/6
首次描述并研究了在湖南张家界四都坪乡四都坪剖面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下部硅质条带和结核中发现的保存精美的微体化石.化石组合包括大型具刺疑源类Cavaspina acuminata,Cavaspina basiconica,Gyalosphaeridium sp.,Mengeosphaera latibasis,Tanarium varium,Tanarium sp.和Urasphaera fungiformis;球状化石Megasphaera inornata;球状、丝状蓝藻化石 Archaeoph ycus yunnanensis,Pol ytrichoides sp.,Salome hubeiensis,Siphonophycus robustum,S.typicum,S.kestron,和S.solidum以及多细胞藻类Wengania minuta.该微体化石组合与湖北峡东地区陡山沱组三段硅质结核中以大型具刺疑源类Tanarium为特征的组合面貌基本一致.这些微体化石的发现,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埃迪卡拉系(震旦系)陡山沱组的生物地层序列,也为华南扬子地区陡山沱组的地层对比提供了新的古生物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河北泥河湾及隆化新发现原始牛化石
编辑人员丨2023/8/6
原始牛(Bos primigenius)化石新材料包括泥河湾盆地禾尧庄的1件角心、上沙嘴的1件肱骨和承德隆化的1件肱骨、1件胫骨、1件踝骨、2件跟骨和3件距骨;其中上沙嘴的肱骨化石长达457.3 mm,代表迄今在我国境内发现的最大原始牛个体,也是该种的最大记录之一,推算其所属动物的肩高接近2 m;北京门头沟珠窝的原始牛头骨的眶后宽度及角心周长数据也是该种的最大记录之一;禾尧庄的角心标本稍小,但也比晚更新世多数同类要大;这些巨大的化石与欧洲中更新世晚期同类十分接近,其时代也应当与之相当,为中更新世晚期;过去认为原始牛在我国只出现于晚更新世地层,但现在看来该种在中更新世晚期就已扩散到中国.东欧及北亚的最新化石证据表明,过去认为与原始牛共生的晚更新世化石组合的常见属种早在中更新世晚期或更早时期就已出现,其中包括灰狼、虎、真猛犸象、马、真披毛犀、野猪、诺氏驼、赤鹿、驼鹿及草原野牛等.最新测年数据也表明中国北方有几个含原始牛化石的遗址是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期;本文认为华北和西北地区个体巨大的原始牛,代表中更新世晚期,而个体较小的则可能代表晚更新世或全新世;近些年在东北地区发现大量原始牛化石,但其中少见个体巨大者.在我国,原始牛化石分布只局限于北方及淮河过渡区,而在南方及毗邻的东南亚地区均未发现此类化石;因此,有人提出原始牛很可能是在中更新世中、晚期通过中亚走廊(Central Asian Corridor)进入中国.不过,近些年在非洲也发现了一些牛属(Bos)化石,因此有人又提出了牛属非洲起源的“奥杜威牛-牛属演化谱系”(Pelorovis-Bos lineage),但该学说所依据的奥杜威牛化石材料,在形态结构上与牛属相去甚远,难以归入同类;此外,非洲可靠的牛属化石记录均未超过1 Ma.本文作者支持传统的牛属“南亚起源学说”,因为在南亚西瓦里克地区发现的早期牛属化石不仅时代更古老(早于2 Ma),并且在形态上与原始牛更为相似.中国北方的原始牛化石主要发现于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和松嫩平原的河湖相堆积层,仅极个别出现于黄土地层;由此推断原始牛可能更喜欢水系发育的林缘和/或沼泽环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怀来盆地2014年度旧石器考古调查简报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14年7-8月在河北怀来盆地开展的旧石器考古调查工作新发现确认10处旧石器地点,获得20余件石制品及动物化石.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工具以及断块,总体来看包含了石片石器技术和细石叶技术两套技术组合.石制品原料以火山岩为主,应为就地取材;石核剥片与工具修理均主要采用锤击法.永定河两岸第二、三级阶地是文化遗物埋藏的主要地貌部位,依相关地貌、地层资料以及石制品的类型特征,初步推测新地点的时代主要为中、晚更新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湖北宜昌寒武系纽芬兰统岩家河组小壳化石
编辑人员丨2023/8/6
小壳化石在寒武纪早期地层时代划分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寒武系纽芬兰统的区域和洲际对比以及第二阶全球界线层型的确定方面,它们是重要的生物地层对比化石.湖北省宜昌滚子坳剖面寒武系纽芬兰统岩家河组含大量的小壳化石,根据小壳化石带可知岩家河组第1-3层为幸运阶,第5层硅磷质结核灰岩中出现Aldanella yanjiaheensis,表明第5层应属于第二阶.由于第4层炭质灰岩中缺乏化石记录,而不能确定幸运阶和第二阶的地层界线位置.笔者首次在湖北宜昌寒武系纽芬兰统岩家河组第4层上部炭质灰岩处理出一批微体古生物化石,弥补了这一层位化石记录的空缺.通过28个样品的系统分析,笔者获得上千枚小壳个体,系统鉴定和描述了6属10种,其中包括1个未定种和1个新种,新种为肿瘤形盘织金壳Zhijinites tumourifomis sp.nov..据材料中出现的纽芬兰统第二阶的标准分子Zhijinites longistriatus、其它共生化石组合以及碳同位素地层学等证据,可以推测第4层上部应该属于纽芬兰统第二阶,因此幸运阶和第二阶间的界线位置应该在第4层的中下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吉林省龙井市葆园屯田营组孢粉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屯田营组为延吉盆地一套中性火山岩夹火山碎屑沉积岩,地质时代长期归于晚侏罗世或中侏罗世,前人对安图县明月镇该组孢粉分析,认为属早白垩世Berriasian期.本文经对龙井市葆园该组孢粉研究,认为以Cic-atricosisporites-Pilosisporites-Aequitriradites为代表的孢粉组合时代为Berriasian期-Valanginian期.从而提出葆园屯田营组应为上部,安图县明月镇该组应为下部的意见.孢粉组合指示龙井县葆园地区这一时期有着繁盛的植被,包括真蕨纲、石松纲的蕨类植物,松柏纲、苏铁纲的裸子植物及少数苔藓类的藓纲植物,推测属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广西崇左更新世长臂猿化石新材料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近年,在对广西崇左地区第四纪洞穴堆积调查的过程中,从年代贯穿更新世的8个地点采集到了33颗长臂猿游离牙齿化石.记述了这些新发现的长臂化石,并初步确定了其分类位置.形态和测量的对比表明,这些牙齿不超过现生长臂猿种内变异的范围,且都可以归入一个种内.它们与冠长臂猿属(Nomascus)共有的特征组合表明,这些化石可以归入该属.这些特征包括:上臼齿相对宽,舌侧齿带及唇侧齿带痕迹保留率高;M3长度几乎与M1相等;下臼齿狭窄,并保留唇侧齿带退化痕迹.崇左地区的化石长臂猿的臼齿平均比冠长臂猿属中现生种类稍显大.但是崇左地区的游离牙齿化石材料提供的证据并不足以支持将其归入该属中的某一具体种类.与中国南方更新世其他同时代的大型猿类猩猩(Pongo)和巨猿(Gigantopithecus)不同,长臂猿的牙齿大小并没有随时间发生变化.尽管冠长臂猿属在现今的崇左地区并没有分布,但是在历史时期该属曾经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地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新版Tilia软件:中文指南和使用技巧
编辑人员丨2023/8/6
Tilia软件一直是微体古生物学特别是孢粉学科使用最为普遍的一款专业计算机程序.该软件主要将样品数据经统计计算分析,将每个样品化石科属类型含量以图谱的形式依据地层深度或时间顺序排列显示,使化石数据转换为地层图式.基于各科属特别是优势或建群类型含量上下层位变化特点和规律,划分生物组合带,以图的形式直观解读生物群落的地史演替和环境变化等科学问题.由于此软件一直在英文语境下运行,功能多样,操作较为复杂,往往令国内初学者难以入手和深入.本文将以新版Tilia 2.0.45软件为对象,基于先期积累的使用经验,结合我国学者的思维方式,通过简单的孢粉数据实例,图解步骤和过程,力求通俗易懂.为此,推出“基础版”和“高阶版”两种使用说明以满足不同层次的人员需求,前者针对初学者旨在短时间内快速入门掌握孢粉百分比图谱制作的基本技巧,后者面向有一定操作经验学者力求在浓度图谱、通量图谱及“深度-年代”模型和Neotoma全球生态数据库等方面拓展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