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BI分级在精准评估肝细胞癌患者肝储备功能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精准的肝储备功能评估对预测肝细胞癌(HCC)患者的生存时间、肝切除术后肝衰竭和指导个体化综合治疗有重要意义。目前普遍应用的Child-Pugh(CP)分级和吲哚氰绿15 min储留率均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局限性。白蛋白-胆红素(ALBI)分级,弥补了CP分级的不足,以期为HCC患者肝储备功能的精准评估提供一种客观、简便、精准和循证的方法,指导临床实践。现跟进国内外该领域研究进展,对ALBI分级在HCC患者肝储备功能评估中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自体荧光成像观察吲哚氰绿辅助黄斑手术后的眼底组织荧光表现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应用795 nm近红外自体荧光成像技术观察吲哚氰绿辅助黄斑手术后的眼底组织荧光表现。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山西省眼科医院黄斑病变14例(14只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于玻璃体切除术中使用吲哚氰绿(2.5 mg/ml)染色辅助剥除距黄斑中心2个视盘直径范围的内界膜,或将残留黄斑病变边缘部分内界膜组织翻转覆盖于孔上。术后应用795 nm自体荧光成像技术观察眼底组织荧光,以SD-OCT观察黄斑结构,记录患者视力。随访1~22个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期末视力均提高。795 nm自体荧光成像观察,14只眼术后可见视盘周、沿视网膜大血管弓处呈高强荧光,内界膜剥膜区呈低荧光;8只眼可见内界膜翻瓣覆盖黄斑孔并于下方视网膜上,呈强度不同的高荧光。黄斑中心区表现3种不同荧光形态:低荧光、颗粒状高荧光及斑片状高荧光。随访期间,视盘周、视网膜大血管弓处荧光强度减弱,逐渐消失;内界膜瓣膜荧光及闭合的黄斑孔部位荧光减弱但持续存在。结论:795 nm自体荧光成像可用于观察吲哚氰绿辅助的黄斑手术后眼底不同组织的荧光表现,吲哚氰绿在眼内组织的残留可能是术后荧光来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康柏西普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CSC)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9年9月至2021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cCSC 32例(40眼)的临床资料。患者经散瞳后前置镜下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吲哚氰绿血管造影检查确诊,均接受康柏西普0.05 ml(10 mg/ml)玻璃体内注射治疗,随访3个月,观察视力、眼压、散瞳后前置镜下眼底检查、眼底照相、微视野计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结果:治疗后BCVA及黄斑中心区10°以内平均视网膜光敏感度明显提高,黄斑中心区厚度明显降低( F=55.90,28.95,156.01;均 P<0.001)。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全身不良反应或严重眼部并发症。 结论: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可改善视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和早期诊断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吻合口漏是直肠癌保肛手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会显著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导致功能障碍,甚至增加患者的围手术期病死率,缩短患者总生存期和局部无复发生存期。若要避免吻合口漏造成的严重后果,针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术前和术中的预测至关重要。而新辅助放化疗、保护性造口和腹腔镜手术等常见操作,对发生吻合口漏的影响尚存争议。通过术中对吻合口血供的辅助判断,如吲哚氰绿成像或血流动力学超声等,有望实现吻合口漏的源头控制。根据术后患者临床表现、引流液性状以及外周血、引流液和肠道菌群的检测,识别其中高危因素如发热、腹泻和感染指标增高等,及时完善CT联合造影剂灌肠,能够实现吻合口漏的早期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荧光联合色素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9/23
目的 探讨荧光联合色素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前、后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NAC前、后行腋窝SLNB并行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的乳腺癌患者31 例和66 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NAC前、后2 组患者腋窝前哨淋巴结(SLN)的检出率、检出个数、SLN阳性率、灵敏度、漏诊率和准确率.结果 NAC前组SLN检出率100%,NAC后组98.48%,2 组无统计学意义(χ2 =0.475,P =0.491).NAC前组总共检出SLNs 76 个,其中双染-SLNs(既ICG发光又色素染色)59 个、发光-SLNs 65 个、色素-SLNs 56 个;非前哨淋巴结(N-SLN)8 个.NAC后组总共检出SLNs 169 个,其中双染-SLNs 131 个、发光-SLNs 146 个、色素-SLNs 139 个;N-SLNs 15 个.2 组间无论是总SLNs、双染-SLNs、发光-SLNs、色素-SLNs还是N-SLNs的检出个数比较均无差异(P>0.05),2 组内分析发现发光-SLNs、色素-SLNs、双染-SLNs的检出个数有差异(FNAC前 =18.781,P =0.047;FNAC后 =21.892,P =0.043),但病理阳性的发光-SLNs个数和病理阳性的色素-SLNs没有差异(tNAC前 =1.674,PNAC前 =0.343;tNAC后 =1.128,PNAC后 =0.462).2 组内SLNs与N-SLNs的检出数有差异(tNAC前 =18.611,P =0.034;tNAC后 =16.733,P =0.038).NAC前组共ALND出淋巴结714 个,NAC后组1419 个,2 组间无差异(t =1.239,P =0.419).结论 荧光联合色素无论是NAC前、还是NAC后行SLNB都是可行的,都有很高SLN检出率、均位2 个以上的SLN检出个数、90%以上的灵敏度和95%以上准确率,而漏诊率均控制在10%以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基于脉搏色素光密度法的心输出量测量系统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临床上心输出量(CO)等心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是心脏功能状况及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依据,传统CO检测方法操作繁杂、有创伤以及患者术后易引发并发症.针对此问题,研究了一种基于脉搏色素光密度法的心输出量测量系统,以朗伯比尔定律和色素稀释理论为基础,通过选取合适的双波长探测光源(805 nm/940 nm)实现了动脉吲哚氰绿(ICG)色素浓度谱的无创实时测量,从ICG浓度稀释曲线中计算出CO的数值.将本系统测量的值与当前测量CO的金标准热稀释法的结果进行对比,平均误差为4.79%,相关系数为0.99.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所设计的心输出量测量系统实现了CO的无创、准确测量,可为临床检测CO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吲哚氰绿清除试验在乙型肝炎肝硬化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吲哚氰绿清除试验在乙型肝炎肝硬化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7年7月在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住院的275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慢性乙型肝炎组)和30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乙型肝炎肝硬化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患者进行腹部超声、吲哚氰绿清除试验和肝脏瞬时弹性硬度检测.结果 乙型肝炎肝硬化组R15、T1/2和E较慢性乙型肝炎组明显升高(P<0.05),而K值显著降低(P<0.05).K值及CAP值与肝硬化程度间呈显著负相关(r=-0.672、-0.826,均P<0.05),R15值与肝脏硬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891,P<0.05).结论 吲哚氰绿清除试验有助于评估肝脏硬度,作为Fibroscan的补充,可能成为推断肝纤维化的新指标和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术后加速康复理念应用于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治疗巨块型肝癌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我中心于2016年收治一例巨块型肝癌患者,对其实施腹腔镜肝切除并结合应用术后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性,31岁,因腹胀伴腹痛1个月入院.既往有乙肝小三阳病史20余年.查体:肝下缘位于右肋缘下3 cm,质硬,边缘粗糙.辅助检查:肝功能评估Child A级,甲胎蛋白(AFP)1 632 μg/L,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吲哚氰绿15 min滞留率8.5%.肝脏增强MR示:严重肝硬化,巨块型肝癌伴门脉右后支癌栓,大小约8.7 cm ×6.5 cm(图1).经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并结合患者乙肝病史,术前诊断为:原发性巨块型肝癌(BCLC C期).因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门静脉右后支癌栓形成,需行右半肝切除方能达到R0切除,术前讨论后拟定手术方案为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原发性肝细胞癌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肝细胞癌切除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012年1月—2016年12月江汉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行肝癌切除术且术后病理确诊为肝细胞癌患者10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手术后2年内出现复发者74例纳入复发组,2年内未出现复发者31例纳入未复发组,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HBV-DNA、吲哚氰绿15 min内滞留率(ICG-R15)、肿瘤数目和直径、肿瘤包膜和门脉癌栓的有无、术中输血、肿瘤的分期与分化程度是原发性肝细胞癌术后复发影响因素(x2=5. 595,P=0. 029;x2=4. 408,P=0. 037;x2=4. 652,P=0. 033;x2=6. 521,P=0. 013;t=3. 483,P=0. 048;t=5. 908,P=0. 019;x2=5. 871, P=0. 022;x2=3. 455,P=0. 041;x2=6. 697,P=0. 011),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原发性肝细胞癌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HBV-DNA高拷贝、多发肿瘤、肿瘤直径≥5 cm、门脉癌栓形成以及术中输血量≥800 ml.结论对于原发性肝细胞癌切除术患者,术前HBV-DNA高拷贝、多发肿瘤、肿瘤直径≥5 cm、门脉癌栓形成及术中输血量≥800 ml的患者术后有着较高的复发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腹腔镜肝切除手术技术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腹腔镜肝切除术因其具有创伤小、对机体生理干扰小和术后康复快等优点,现已被全球广大肝外科医生认可和广泛推广.目前在多种疾病和多项手术方式中已经证实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随着理念不断更新与器械更新迭代,腹腔镜肝切除手术技术仍在持续完善和进步中,本文就腹腔镜肝切除手术技术,从体住、Trocar及手术入路、术前数字化评估与规划和术中超声应用、切肝平面的掌握、吲哚氰绿(ICG)荧光染色应用和麻醉配合等几个方面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