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白蛋白-胆红素分级的胆囊癌患者术后预后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构建和验证基于白蛋白-胆红素(ALBI)分级的胆囊癌患者术后预后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20年1月嘉兴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61例接受根治手术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4例,女性117例,年龄(65±9)岁。通过测定术前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计算ALBI评分,然后依据ALBI评分分级。以门诊记录或电话随访的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患者术后的生存情况。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Cox比例风险模型筛选预后的影响因素。绘制时间依赖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各评分系统的曲线下面积(AUC)。基于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模型,并评价其预测性能。结果:胆囊癌患者术后1、3和5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6.7%、52.5%和41.9%,中位生存期为46.5个月。时间依赖性ROC曲线结果显示,ALBI分级预测胆囊癌根治性切除术后1、2、3年生存的AUC分别为0.659、0.597、0.599,优于预后营养指数和控制营养状况评分。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低/未分化( HR=2.890,95% CI:1.816~4.600, P<0.001)、肿瘤Ⅲ/Ⅳ期( HR=2.832,95% CI:1.781~4.503, P<0.001)、ALBI 2级( HR=1.595,95% CI:1.017~2.500, P=0.042)、ALBI 3级( HR=3.938,95% CI:1.375~11.278, P=0.011)是胆囊癌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预测胆囊癌根治性切除术后1、3和5年预后ROC曲线的AUC分别为0.796、0.806、0.799。临床决策曲线分析显示该模型具有明显的正向净效益,具有良好临床适用性。校准图显示,预测曲线与参考线拟合较好,表明该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具有良好的符合度。 结论:基于ALBI分级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胆囊癌患者术后预后的预测价值较好,有助于预后判断及个体化治疗决策的制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以肝功能衰竭分级为基准的针对性护理在肝癌肝切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以肝功能衰竭(PHLF)分级为基准的针对性护理在肝癌肝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80例行肝切除术的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实施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PHLF分级为基准的针对性护理。干预1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肝功能各项指标及生命质量。结果:干预1个月,试验组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分别为(46.2 ± 4.2)U/L、(23.4 ± 5.2)μmol/L、(41.3 ± 2.6)U/L,均低于对照组的(64.2 ± 5.1)U/L、(31.2 ± 6.3)μmol/L、(53.6 ± 3.8)U/L;白蛋白、总蛋白水平分别为(46.8 ± 3.8)、(73.8 ± 3.5)g/L,均高于对照组的(36.8 ± 3.5)、(53.6 ± 2.8)g/L;肝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OL-LC)总分为(136.8 ± 13.5)分,高于对照组的(115.9 ± 12.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6.039~40.309, P<0.01)。 结论:肝癌肝切除术患者实施以PHLF分级为基准的针对性护理,能够减少肝损伤,提升患者生命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肝细胞癌伴门静脉癌栓转化治疗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 男性,52岁,因“上腹部不适3周余”于2020年11月19日入院。患者3周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不适,无发热黄疸,无恶心呕吐,无腹泻便血。2020年11月12日外院腹部平扫CT检查结果提示,肝内大片状或条索状低密度影,占位可能,合并肝内胆管扩张;腹部动态增强MRI检查结果提示:(1)肝右叶巨块状异常信号影,增强后有不规则条索状分割样强化,门静脉右支低信号充盈缺损影,考虑为巨块型肝癌伴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2)肝硬化;(3)脾大。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肝炎、结核病等病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吸烟史30年,平均20支/d;饮酒史30年,白酒平均350 ml/次,每天3次。无类似肝炎或肝癌家族史。入院体检:一般生命体征平稳,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力状态评分(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 Performance Status,ECOG-PS)0分,腹软,无压痛和反跳痛,肝肋下2 cm,脾脏未触及,皮肤巩膜无黄染,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1 210 μg/L,总胆红素16.9 μmol/L、直接胆红素8.1 μmol/L、总蛋白72.0 g/L、白蛋白39.4 g/L、ALT 47 U/L、AST 45 U/L、凝血酶原时间12.1 s、国际标准化比值1.01、乙肝表面抗原6 535 U/ml、乙肝E抗原4.10 COI、乙肝E抗体0.699 COI、乙肝核心抗体0.008 COI、乙肝病毒定量2.36×10 3 U/ml。入院后复查上腹部平扫+多期增强CT(图1,2),结果显示:(1)肝右叶肿块,最大截面135 mm×104 mm,考虑为肝细胞癌;(2)门静脉主干及右支内栓子形成;(3)肝硬化、脾大。诊断:(1)肝细胞癌,伴PVTT Ⅲ型(cT3N0M0)、巴塞罗那分期 C期、中国肝癌分期Ⅲa期、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5分);(2)慢性乙肝;(3)肝硬化(代偿期);(4)脾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ALBI分级评估胆道支架联合 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肝外胆管癌的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白蛋白-胆红素(ALBI)分级对胆道支架联合 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肝外胆管癌的预后评估价值。 方法: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铜陵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5例晚期肝外胆管癌患者,比较不同ALBI分级的肝外胆管癌患者临床资料、治疗效果、预后,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ALBI分级与肝外胆管癌患者临床资料、治疗效果、预后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ALBI分级对肝外胆管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不同ALBI分级的肝外胆管癌患者糖类抗原19-9(CA19-9)、C反应蛋白(CRP)、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治疗效果、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LBI 3级的肝外胆管癌患者1年生存率显著低于ALBI 1~2级的肝外胆管癌患者( P<0.05);ALBI分级与肝外胆管癌患者CA19-9、CRP、治疗效果、预后呈正相关( P<0.05);ALBI分级预测肝外胆管癌患者预后的AUC为0.785(95% CI:0.670~0.900),敏感性为76.70%,特异性为80.00%,准确性为78.35%。 结论:ALBI分级对胆道支架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肝外胆管癌的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MMP-7、APRI与胆道闭锁肝纤维化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患儿的术前实验室检查结果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拟建立更好的评估肝纤维化的无创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就诊的100例BA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不同Ohkuma's肝纤维化分级和不同胆管增生分级患儿间各术前实验室指标的差异。根据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建立整合模型,各实验室指标同时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比较其对肝纤维化程度的预测效能。 结果:BA患儿Kasai手术年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7(matrix metalloproteinase-7,MMP-7)、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前白蛋白(prealbumin,PAB)、天冬氨酸转氨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to platelet ratio index,APRI)在不同肝纤维化分级及不同胆管增生分级患儿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肝纤维化分级越高,胆管增生分级普遍越高( P<0.001)。整合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6(95% CI:0.806,0.945),敏感性为68.3%,特异性为93.2%,准确性为83.0%,阳性预测值为87.5%,阴性预测值为80.9%,高于各实验室指标的单独预测效能。 结论:Kasai手术年龄、MMP-7、APRI与BA患儿肝纤维化分级、胆管增生分级相关。多实验室指标的创新整合模型对于无创预测BA肝纤维化程度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和准确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开腹和腹腔镜Glisson蒂横断式解剖性肝段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开腹和腹腔镜Glisson蒂横断式解剖性肝段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3月—2015年11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行Glisson蒂横断式肝段切除术的138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45例行腹腔镜手术者设为腹腔镜组,93例开腹手术者并根据倾向性评分最临配比法选取其中45例设为开腹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情况、应激指标、肝功能指标以及术后生存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患者5年预后的影响因素。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Mean± 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病例、并发症病例、术后进食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19.48±53.61) min、(208.53±39.74) mL、2例、3例、(3.62±0.51) d、(4.73±0.85) d、(10.59±1.37) d,开腹组分别为(185.37±46.92) min、(267.49±35.83) mL、8例、10例、(4.56±0.73) d、(5.29±0.94) d、(13.87±1.68) d,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腹腔镜组的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C反应蛋白、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白蛋白水平分别为(258.39±30.76) ng/mL、(66.78±7.31) ng/mL、(28.39±3.45) μg/mL、(66.51±7.14) U/L、(73.39±7.85) U/L、(20.67±2.74) μmol/L、(37.52±6.48) g/L,开腹组分别为(316.92±37.51) ng/mL、(75.63±8.39) ng/mL、(38.47±4.56) μg/mL、(82.39±9.06) U/L、(94.05±9.74) U/L、(22.93±3.18) μmol/L、(34.65±5.87) g/L,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开腹组与腹腔镜组术后1、3、5年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HBsAg阳性、Child-Pugh分级、甲胎蛋白、肿瘤直径是影响患者5年预后的危险因素( HR=6.627、7.518、5.143、4.881;95% CI:1.516~9.738、2.382~12.495、3.078~6.249、1.925~7.723; P<0.05)。 结论:在选择性肝细胞癌病例中采用开腹和腹腔镜Glisson蒂横断式肝段切除术的远期疗效一致,但腹腔镜手术能减少术中出血量、输血病例及并发症,利于及早拔除引流管和进食,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应激反应,促进肝功能恢复,因而近期疗效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胆管阻塞患者PTCD治疗后肝损伤、炎症和胆汁淤积的预后影响因素及护理策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胆管阻塞患者经皮肝穿胆管引流术(PTCD)治疗后的肝损伤、炎症和胆汁淤积的预后影响因素及其护理策略。方法:2016年8月至2019年2月回顾性调查了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接受PTCD手术治疗胆道梗阻的患者167例。共采用186次经皮引流术,患者平均年龄为63.6岁。手术前后取患者血液,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量血清中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等肝功能因子,放射免疫法检测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以GGT/ ALP比值作为判断胆汁淤积指标。所有数据均进行统计分析,并比较不同年龄和性别胆管阻塞患者的肝损伤分级、出血量、炎症因子及患者病例率,并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处理上述因素与经皮肝穿胆管引流术治疗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护理策略。结果:167例接受PTCD手术治疗胆道梗阻的患者共发生5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2.33%,其中包括4例死亡病例,发生率为2.40%;并发症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年龄、肝损伤分级、出血量、炎症因子及患者病例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肝损伤(3.20%),长期并发症是胆汁淤积(2.7%)。肝损伤分级、出血量、炎症因子及患者病例率是PTCD治疗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结论:胆管阻塞患者PTCD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较多,可根据影响因素进行针对性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ALBI分级在精准评估肝细胞癌患者肝储备功能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精准的肝储备功能评估对预测肝细胞癌(HCC)患者的生存时间、肝切除术后肝衰竭和指导个体化综合治疗有重要意义。目前普遍应用的Child-Pugh(CP)分级和吲哚氰绿15 min储留率均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局限性。白蛋白-胆红素(ALBI)分级,弥补了CP分级的不足,以期为HCC患者肝储备功能的精准评估提供一种客观、简便、精准和循证的方法,指导临床实践。现跟进国内外该领域研究进展,对ALBI分级在HCC患者肝储备功能评估中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胆道闭锁患儿Kasai手术后频发胆管炎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患儿Kasai手术后频发胆管炎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儿童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9月因BA行Kasai手术后合并胆管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根据患儿6个月内胆管炎发作次数是否≥3次分为频发胆管炎组和偶发胆管炎组,比较两组性别分布、术前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术前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行Kasai手术年龄、肝纤维化分级、术前及术后2周肝功能指标和早期胆管炎发生情况,采用Cox回归分析筛选频发胆管炎的危险因素,并比较两组患儿术后黄疸清除(jaundice clearance,JC)率及自体肝生存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0例因BA行Kasai手术后发生胆管炎患儿,其中频发胆管炎组20例,偶发胆管炎组40例,两组患儿性别、术前BMI指数、术前CMV感染、Kasai手术年龄和肝纤维化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频发胆管炎组术前总胆汁酸水平显著低于偶发胆管炎组( Z=-2.070, P<0.05)。两组患儿术前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169.47±93.53)比(173.96±96.25)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242.50(169.68,296.13)比244.50(148.50,297.00)U/L]、γ-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 transferase,GGT)[572.00(310.75,895.75)比388.00(245.50,695.25)U/L]、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219.61±73.08)比(207.38±58.63)μmol/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122.70(104.50,163.25)比116.70(81.42,158.35)μmol/L]和白蛋白(albumin,Alb)[(36.27±2.91)比(37.88±4.90)g/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儿术后2周ALT[(211.23±144.87)比(229.87±104.76)U/L]、AST[162.50(108.17,225.75)比196.50(160.75,235.43)U/L]、GGT[(742.85±438.09)比(584.05±385.31)U/L]、TBIL[136.20(86.05,190.23)比145.50(95.73,213.90)μmol/L]、DBIL[79.85(60.88,122.83)比90.00(61.30,129.30)μmol/L]和Alb[(37.92±5.55)比(39.22±4.55)g/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频发胆管炎组早期胆管炎发生率显著高于偶发胆管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9.909, 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早期胆管炎是BA患儿Kasai手术后频发胆管炎的危险因素( HR=4.947,95% CI:1.754~13.948, P<0.05)。频发胆管炎组术后3个月、6个月JC率低于偶发胆管炎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频发胆管炎组术后12个月JC率显著低于偶发胆管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179, P<0.05)。两组术后1年自肝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早期胆管炎是BA Kasai手术后频发胆管炎的独立危险因素,频发胆管炎会影响手术后黄疸清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可溶性致癌抑制因子2、前白蛋白与肺心病合并顽固性心衰患者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hronic pulmonary heart disease,CPHD)合并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检测可溶性致癌抑制因子2 (soluble suppression of tumorigenicity 2,sST2)和前白蛋白(prealbumin,PAB)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衡水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CPHD合并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112例,入选患者符合中华医学会修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及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标准符合心功能Ⅲ-Ⅳ级。排除心源性休克、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贫血、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根据入院后检测PAB水平分高PAB组(≥200 mg/L)和低PAB组(<200 mg/L)。观察治疗前后两组肺动脉收缩压(pulmonary artery systolic blood pressure,PASP)、肺动脉平均压(pulmonary artery mean pressure,MPAP)、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检测PAB、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高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 reactive protein,hs-CPR)、N末端B型脑钠尿肽(N-terminal B type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以及sST2水平。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相关性分析用Spearman相关检验。 结果:高PAB组( n=40)与低PAB组( n=72)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低PAB组与高PAB组比较,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两组PASP、MPAP、NT-proBNP、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低PAB组较高PAB组sST2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PASP、MPAP、NT-proBNP、sST2均降低,高PAB组较低PAB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高PAB组与低PAB组比较,TBIL、hs-CP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TBIL、hs-CPR水平已超出正常范围。治疗后,高PAB组与低PAB组比较,TBIL、hs-CPR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示PAB与sST2呈负相关( r=-0.778, P=0.001);CPHD合并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与sST2、住院时间呈正相关( r=0.569, P=0.034; r=0.572, P=0.033)。ROC曲线示,PAB和sST2联合检测曲线下面积为0.756,对CPHD合并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转归情况预测效能最高。 结论:sST2和PAB联合检测可评估CPHD合并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以及转归,指导临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