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司他丁在上消化道溃疡合并出血患儿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对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87例上消化道溃疡出血患儿(年龄2~8岁)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治疗用药分为A组(奥美拉唑治疗,45例)、B组(乌司他丁+奥美拉唑治疗,42例),奥美拉唑均为10 mg/d早餐前口服、共治疗2~4周,B组于早餐后输入乌司他丁(1~5)万IU/kg、1次/d,共1周。治疗后B组患儿有效率95.2%(40/42),高于A组的80.0%(36/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67, P=0.03);呕血停止时间、大便潜血转阴时间、住院时间显著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流式细胞术检查显示,两组患儿治疗后CD3 +和CD4 +T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CD8 + T细胞百分比显著降低,且B组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均显著降低,B组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不良反应为A组患儿出现恶心呕吐1例,腹痛腹泻1例,嗜睡1例;B组患儿恶心呕吐1例,腹痛腹泻1例。提示乌司他丁联合奥美拉唑治疗上消化道溃疡出血患儿效果较好,症状缓解时间较短,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急性化脓性胃炎1例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54岁,因"咽部异物感1周"于2022年1月8曰就诊于耳鼻喉科,考虑喉咽反流,予预约胃镜。1月9日胃镜示胃窦糜烂(图1)。1月10日因"胃镜后腹痛呕吐1 d"急诊就诊,中上腹痛较剧,伴恶心呕吐、解稀便,无呕血黑便,自觉无发热。查体:腹软,上腹轻压痛。急诊血常规:白细胞34×10 9/L,中性粒细胞92.4%,CRP<0.49 mg/L。血淀粉酶26 U/L。收入院查体:T 38.1℃,P 103次/min,R 20次/min,BP 146/74 mmHg,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否认其他病史。入院诊断:急性胃肠炎,脓毒症?予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针抗感染及护胃、补液等,病情无好转。1月10日腹部CT:①胃壁增厚,胃窦部周围脂肪结构模糊。②右附件区低密度影。入院复查血常规白细胞42.7×10 9/L,中性粒细胞92%,CRP 75.54 mg/L。降钙素原:0.3 ng/mL。大便OB阴性。考虑感染严重,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针加强抗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临床护理路径在奥曲肽联合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患者QOL评分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奥曲肽联合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表(QOL)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聊城市光明眼科医院收治的9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生活习惯改善状况、住院费用、呕血消失、肠鸣音恢复及住院时间、脾静脉、门静脉内径及血流量、QOL评分。结果: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生活习惯改善状况优于对照组,住院费用、呕血消失、肠鸣音恢复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脾静脉、门静脉内径及血流量低于对照组,QO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可降低脾静脉、门静脉内径及血流量,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同时可缩短呕血消失、肠鸣音恢复及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经济负担,患者满意度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可充气球囊压迫辅助下硬化剂注射治疗38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可充气球囊压迫辅助下硬化剂注射治疗(bc-EIS)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GV)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选择2020年6月12日至9月12日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bc-EIS的38例EGV患者,统计硬化剂使用量、硬化剂注射点数,观察术中注射点是否出血(不出血、渗血、喷血或射血)、是否需要压迫止血(无需压迫止血、针鞘压迫止血、透明帽压迫止血),术后早期(术后72 h~6周)再出血、迟发性(术后6周后)出血情况,并记录达到静脉曲张完全消失的治疗次数。术后随访1、3、6个月,评估bc-EIS的疗效和术后并发症。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8例EGV患者中,男24例,女14例,年龄(范围)为(53.2±11.3)岁(30~79岁)。bc-EIS术中,每例患者硬化剂使用量(范围)为(20.03±7.49) mL(6~40 mL) ,硬化剂注射点数(范围)为(4.97±1.83)点(2~10点)。第1、2、3次bc-EIS后静脉曲张完全消失率分别为71.1%(27/38)、89.5%(34/38)、100.0%(38/38)。38例EGV患者均未发生术后静脉曲张相关再出血。随访发现2例患者于术后1个月出现呕血、黑便,内镜诊断为贲门下方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经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后好转。所有患者bc-EIS术后均未发生发热、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肝性脑病、异位栓塞和死亡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bc-EIS的硬化剂用量较指南推荐量约减少1/2,注射点出血少,特别是1次治疗后静脉曲张完全消失率>70%。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单中心17年间10~24岁青少年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青少年胃癌发病罕见,目前国内外关于青少年胃癌研究局限于少量病例报道,缺乏其临床病理特征大样本数据分析。本文探讨10~24岁青少年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00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就诊的10~24岁青少年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按照1∶2比例、通过电脑数字表法随机选取同期收治的40岁以上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青少年胃癌患者和>40岁胃癌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病理资料和治疗措施。对青少年胃癌患者进行随访,记录其总体生存情况。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青少年胃癌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2000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收治胃癌患者14 794例,青少年胃癌患者63例(0.4%),其中男性31例(49.2%),女性32例(50.8%);体质指数(19.5±4.3)kg/m 2。青少年胃癌患者确诊前仅35例(55.6%)有警示性症状,包括体质量减轻、腹水、梗阻、呕血、黑粪等;存在消化道肿瘤家族史者5例(7.9%)。确诊前症状持续中位时间为3个月,确诊时肿瘤为低分化者58例(92.1%),肿瘤浸润深度T 3~4者57例(90.5%),印戒细胞癌和黏液细胞癌19例(30.2%),淋巴结转移者57例(90.5%),远处转移者36例(57.1%)。29例(46.0%)进行根治性手术,12例行姑息性手术,5例仅行剖腹探查术,17例由于分期较晚无法手术。肿瘤TNM分期为Ⅲ~Ⅳ期者为56例(88.9%),其中51例(81.0%)接受化疗。同期收治的126例>40岁胃癌患者中,男性98例(77.8%),女性28例(22.2%);体质指数(23.8±3.2)kg/m 2。肿瘤为低分化者60例(47.6%),肿瘤浸润深度为T 3~4者90例(71.4%);印戒细胞癌和黏液细胞癌16例(12.7%);淋巴结转移79例(62.7%),远处转移12例(9.5%),接受根治性手术者115例(91.3%),肿瘤TNM分期Ⅲ~Ⅳ期者74例(58.7%),67例(53.2%)接受化疗。与同期>40岁胃癌患者比较,63例青少年胃癌患者体质指数更低,女性、低分化程度、印戒细胞癌和黏液细胞癌、肿瘤浸润深度T 3~4、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肿瘤TNM分期Ⅲ~Ⅳ期及接受化疗者比例更高(均 P<0.05)。52例(82.5%)青少年胃癌患者获得随访,中位随访72.1(36.1,100.8)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0.4个月(95% CI:6.5~15.1),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44.2%、25.0%和18.0%。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HR=7.15,95% CI:1.71~29.89, P=0.007)、淋巴结转移(HR=6.00,95% CI:1.42~25.42, P=0.015)、远处转移(HR=7.25,95% CI:3.25~16.18, P<0.001)、肿瘤TNM分期(HR=5.49,95% CI:1.67~18.12, P=0.005)和非根治性切除(HR=0.18,95% CI:0.09~0.37, P<0.001)与预后不良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仅远处转移是青少年胃癌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HR=3.67,95% CI:1.32~10.19, P=0.012)。 结论:青少年胃癌分化程度差、诊断时多处于进展期、根治性切除比例低。有远处转移的青少年胃癌患者预后不良风险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危险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危险因素分析及预警评估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影响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UGIB)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构建预警评估模型,以列线图的形式呈现,为急诊护士预检分诊提供可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收治的680例UGIB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建模组(510例)和验证组(170例),依据《2020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诊治流程专家共识》的标准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比较组间各指标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病情严重程度的因素,绘制列线图并验证。结果:呕血( OR:3.875,95% CI:2.212~6.79)、糖尿病( OR:2.64,95% CI:1.184~5.883)、晕厥( OR:10.57,95% CI:3.675~30.403)、心率( OR:3.262,95% CI:1.753~6.068)、红细胞分布宽度( OR:3.904,95% CI:2.176~7.007)、凝血酶原时间( OR:3.665,95% CI:1.625~8.269)、乳酸( OR:3.498,95% CI:1.926~6.354)、血红蛋白( OR:4.984,95% CI:2.78~8.938)可准确预测UGIB病情严重程度( P<0.05)。列线图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和区分度(C-index=0.903,95% CI: 0.875~0.931),并经内部验证(C-index=0.895)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 P=0.7936)。外部验证C-index为0.899(95% CI:0.846~0.952),校准曲线提示预警评估模型具有良好稳定性,预测效能优于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 P<0.05)。 结论:预警评估模型具有可靠的预测价值,可为急诊医务人员筛查高危患者和制定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EB病毒相关胃肠炎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儿童Epstein-Barr病毒(EB病毒)相关胃肠炎的临床特点,以期提高对EB病毒相关胃肠炎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消化内科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儿童EB病毒相关胃肠炎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内镜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方法及临床预后。结果:共纳入8例EB病毒相关胃肠炎儿童,男6例,女2例,中位年龄7.46岁,病史20 d至3年。主要临床表现有腹痛(7/8)、腹泻(4/8)、便血(3/8)、发热(2/8)、呕血(1/8);血清EB病毒DNA升高4例;内镜下表现为黏膜粗糙、水肿、糜烂、边界清楚的浅溃疡;病变处肠黏膜行原位杂交检测EB病毒编码小RNA为阳性(8/8),上消化道(3/8)、小肠(2/8)及结肠(4/8)均可受累。常见的并发症为脓毒症(3/8)和轻度营养不良(3/8)。予肠内营养及抗病毒治疗后,患儿症状均有好转。结论:儿童EB病毒相关胃肠炎临床少见,起病时可伴有严重的并发症,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对于胃肠道出现黏膜病变时注意进行EB病毒血清及黏膜检查,从而及时诊断,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可切除肝癌破裂出血转化治疗后手术切除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 男性,45岁,因“右上腹疼痛18 h”于2021年7月7日入院。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疼痛,为持续性刺痛,伴恶心,无呕吐,伴全身大汗、头晕,解黑便2次,冲水不红,无畏寒发热、胸闷气紧、反酸烧心、呕血、便血等不适,自行口服藿香正气液治疗,腹痛无明显好转,在当地医院完善腹部CT等相关检查,考虑“肝癌破裂”,遂就诊于我院。既往有乙肝“小三阳”病史20余年。体检:全身皮肤巩膜未见明显黄染,腹平软,右上腹压痛、反跳痛,无肌紧张,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减弱。急诊全腹部CT增强扫描示(图1):肝右叶肿块,大小约10.3 cm×9.6 cm×9.0 cm,平扫以低密度为主,内见较高密度影,增强扫描示肿块明显坏死,动脉期可见较多增粗动脉供血,未见造影剂漏出,考虑恶性肿瘤性病变合并破裂出血可能,肝癌可能性大;肝脏7段边缘见1枚最大径约1.4 cm低密度结节,动脉期不均匀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强化减退,肝内另见多发低密度结节,考虑转移瘤或肝癌子灶;肝左外叶、左内叶、尾状叶结节邻近肝包膜不连续,腹盆腔及网膜囊较多积液、积血,肝破裂待排。急诊实验室检查:ALT 236 U/L,AST 892 U/L,肌酐 193.7 μmol/L,估算肾小球滤过率 49.7 ml/(min·1.73 m 2),乙肝表面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急诊未查肿瘤标志物。入院诊断:肝癌(中国肝癌分期-Ⅱb期),合并破裂出血;肝内转移;乙肝小三阳;急性肝功能不全;急性肾功能不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院内急诊抢救室心脏骤停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验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基于Logistic回归构建和验证院内急诊抢救室心脏骤停患者预测模型。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抢救室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生命体征、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观察结局为患者在24 h内发生心脏骤停。按照7∶3的比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建模组和验证组。用LASSO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预测因素,并构建院内急诊抢救室患者发生心脏骤停的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评估预测模型的价值。结果:共纳入784例急诊抢救室患者参与研究,发生心脏骤停患者384例。最终筛选出10个变量并构建心脏骤停风险预测模型:Logit( P)= -4.503+2.159×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评分+2.095×胸痛+1.670×腹痛+2.021×呕血+2.015×手脚湿冷+5.521×气管插管+0.388×静脉血乳酸-0.100×白蛋白+0.768×血K ++0.001×D-二聚体。建模组AUC为0.984(95% CI: 0.976~0.993),验证组的AUC为0.972(95% CI: 0.951~0.993),该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校准度、区分度和临床应用价值。 结论:基于MEWS评分、胸痛、腹痛、呕血、手脚湿冷、气管插管、静脉血乳酸、白蛋白、血K +和D-二聚体构建院内急诊抢救室心脏骤停预测模型,预测急诊抢救室患者发生心脏骤停的概率并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伴肠母细胞分化的胃腺癌12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伴肠母细胞分化的胃腺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 with enteroblastic differentiation,GAED)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收集福建省立医院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诊断的12例GAED,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及HER2基因检测的方法,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并以同期诊断的343例普通型胃腺癌作为对照组,比较二者之间的临床病理差异。结果:12例GAED男10例,女2例;年龄59~75岁(中位年龄66.5岁)。临床表现腹痛、黑便伴呕血。大体检查:9例为溃疡型肿物,3例为隆起型肿物,肿瘤最大径1.5~9.5 cm(中位最大径6.0 cm)。镜下观察:肿瘤细胞排列成管状、乳头状、筛状或腺样结构,细胞呈立方或柱状,胞界相对清晰,具有特征性的丰富透明或略嗜酸性胞质。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表达SALL4(12/12)、Glypican-3(9/12)、甲胎蛋白(5/12)、CDX2(8/12)、CD10(3/12)、p53(10/12)、HER2(2/12,3+),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HER2基因扩增(2/12)。与普通型胃腺癌相比,GAED具有更高脉管侵犯及肿瘤进展率( P<0.05),而在年龄、性别、分化程度、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pT分期、pN分期及pM分期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GAED属于罕见的特殊类型胃腺癌,病理学上同时具有胚胎性分化和肠型分化两种免疫表型,生物学行为上具有更高的侵袭性,在临床诊断工作中,需要与普通型胃腺癌相区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