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司他丁在上消化道溃疡合并出血患儿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对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87例上消化道溃疡出血患儿(年龄2~8岁)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治疗用药分为A组(奥美拉唑治疗,45例)、B组(乌司他丁+奥美拉唑治疗,42例),奥美拉唑均为10 mg/d早餐前口服、共治疗2~4周,B组于早餐后输入乌司他丁(1~5)万IU/kg、1次/d,共1周。治疗后B组患儿有效率95.2%(40/42),高于A组的80.0%(36/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67, P=0.03);呕血停止时间、大便潜血转阴时间、住院时间显著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流式细胞术检查显示,两组患儿治疗后CD3 +和CD4 +T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CD8 + T细胞百分比显著降低,且B组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均显著降低,B组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不良反应为A组患儿出现恶心呕吐1例,腹痛腹泻1例,嗜睡1例;B组患儿恶心呕吐1例,腹痛腹泻1例。提示乌司他丁联合奥美拉唑治疗上消化道溃疡出血患儿效果较好,症状缓解时间较短,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阿嗪米特对质子泵抑制剂相关低胃酸环境下胃排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研究阿嗪米特在质子泵抑制剂相关低胃酸环境中对胃排空能力和胃肠激素分泌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方法:选取60只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低胃酸对照组、低胃酸模型组、阿嗪米特+低胃酸模型组、高胃酸对照组、高胃酸模型组和阿嗪米特+高胃酸模型组,每组10只。其中低胃酸和高胃酸对照组大鼠均以0.9%氯化钠溶液进行处理,低胃酸模型组和高胃酸模型组大鼠分别采用奥美拉唑(20 mg/kg,腹腔注射,1次/d,连续7 d)和五肽胃泌素(2 mg/kg,皮下注射,1次/d,连续3 d)构建模型,阿嗪米特+低胃酸模型组和阿嗪米特+高胃酸模型组大鼠分别在低胃酸和高胃酸模型基础上给予阿嗪米特(50 mg/kg,灌胃,连续3 d)进行干预。以下仅分析构建低胃酸模型的3组大鼠的情况:建模第0、2、4、6、8天,测量并比较大鼠体重;建模结束后,测定并比较大鼠胃内容物质量、胃液pH值,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并比较大鼠外周血胃蛋白酶原A、胃泌素和胆囊收缩素水平。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ukey忠实显著性差异法。结果:低胃酸模型组和低胃酸+阿嗪米特干预组大鼠胃液的pH值均高于低胃酸对照组(2.17±0.53、2.03±0.69比1.32±0.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26、0.041);低胃酸模型组与低胃酸+阿嗪米特干预组大鼠胃液的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低胃酸对照组、低胃酸模型组、低胃酸+阿嗪米特干预组大鼠在建模第0、2、4、6、8天的体重分别为(285.40±10.86)、(283.40±6.38)、(282.00±5.04) g,(287.10±10.73)、(283.20±5.83)、(284.00±5.72) g,(292.20±11.18)、(281.90±6.23)、(289.00±5.82) g,(296.40±11.12)、(277.70±6.96)、(292.00±6.82) g,(300.80±11.29)、(274.30±8.84)、(297.00±4.17) g。低胃酸模型组大鼠在建模第6、8天的体重均低于低胃酸对照组,低胃酸+阿嗪米特干预组大鼠在建模第6、8天的体重均高于低胃酸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 P均<0.01);低胃酸+阿嗪米特干预组大鼠在建模第0、2、4、6、8天的体重与低胃酸对照组比较,低胃酸+阿嗪米特干预组大鼠在第0、2、4天的体重与低胃酸模型组比较,低胃酸模型组在第0、2、4天的体重与低胃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低胃酸模型组大鼠的胃内容物质量高于低胃酸对照组[(2.36±0.11) g比(1.85±0.20) g],低胃酸+阿嗪米特干预组大鼠胃内容物质量低于低胃酸模型组[(1.87±0.42) g比(2.36±0.11) 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9、0.016);低胃酸+阿嗪米特干预组大鼠胃内容物质量与低胃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低胃酸模型组大鼠外周血胃蛋白酶原A水平低于低胃酸对照组[(551.80±190.00) ng/L比(857.00±164.80) ng/L],低胃酸+阿嗪米特干预组大鼠外周血胃蛋白酶原A水平高于低胃酸模型组[(799.90±97.80) ng/L比(551.80±190.00)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1、0.037);低胃酸+阿嗪米特干预组大鼠外周血胃蛋白酶原A水平与低胃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低胃酸模型组大鼠外周血胃泌素水平高于低胃酸对照组[(49.31±11.93) ng/L比(35.59±5.29) ng/L],胆囊收缩素水平低于低胃酸对照组[(10.26±5.32) ng/L比(25.55±11.62)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37、0.035);低胃酸+阿嗪米特干预组大鼠外周血中胃泌素水平低于低胃酸模型组[(35.65±6.49) ng/L比(49.31±11.93) ng/L],胆囊收缩素水平高于低胃酸模型组[(27.59±11.22) ng/L比(10.26±5.32)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48、0.021);低胃酸+阿嗪米特干预组大鼠外周血胃泌素和胆囊收缩素水平与低胃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阿嗪米特通过调节低胃酸条件下胃肠激素胆囊收缩素和胃泌素水平,影响胃蛋白酶原A表达,进而促进低胃酸环境下的胃排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致速发型过敏反应
编辑人员丨2天前
1例39岁女性因胃脘部疼痛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40 mg。服药约2.5 h后出现全身瘙痒,继之全身出现荨麻疹样皮疹,伴呼吸困难、心悸。考虑为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引起的过敏反应,立即给予地塞米松、葡萄糖酸钙和维生素C等抗过敏药物治疗,2 h后呼吸困难、心悸、瘙痒症状缓解,3.5 h后皮疹完全消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卡瑞利珠单抗治疗食管癌致免疫性心肌炎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女,73岁。2020年4月,因进食后间断呕吐4个月,在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胃镜检查,发现食管下段病变,活检病理诊断为食管低分化鳞状细胞癌。5月7日入住我科。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和心肌梗死病史,日常血压基本控制在正常范围,并规律服用治疗冠心病药物。入院CT检查示,食管下段-贲门区占位,纵隔内上腔静脉后-气管隆突区、主动脉弓下及食管下段旁可见多发淋巴结肿大,肝门区、胃小弯侧多发肿大、融合淋巴结。11日开始行紫杉醇+奈达铂一线化疗2个周期。7月2日开始行同步放化疗,放疗剂量60 Gy,分30次完成,同步奈达铂30 mg化疗,每周1次。2021年1月14日复查CT,提示肝转移,纵隔、腹腔淋巴结较前增大。23日开始行二线吉西他滨单药化疗2个周期。3月13日复查CT,示新发肺转移灶。完善心肌酶谱、高敏肌钙蛋白Ⅰ和脑利钠肽基线检查后,于22日开始行卡瑞利珠单抗治疗,200 mg静脉滴注,每3周1次。24日患者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过程中出现间断胸痛,当时射血分数为59%,二尖瓣、三尖瓣轻度反流。心电图检查未见急性心肌梗死异常改变。血高敏肌钙蛋白Ⅰ为1 770.60 ng/L。请心内科会诊后,给予硝酸异酸梨酯片含服,胸痛缓解。25日患者血高敏肌钙蛋白Ⅰ> 40 000 ng/L,心电图、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与24日无明显变化。考虑患者免疫治疗基线筛查时高敏肌钙蛋白正常(<1.5 ng/L),目前明显升高,心内科医师暂不考虑心肌梗死可能,故高度怀疑免疫性心肌炎。根据患者体重(45 kg),予甲泼尼龙200 mg冲击治疗,复查高敏肌钙蛋白Ⅰ为11 990.60 ng/L,再次行甲泼尼龙200 mg冲击治疗。26日高敏肌钙蛋白Ⅰ为2 656.30 ng/L,较前明显下降,继续甲泼尼龙400 mg冲击治疗。当日下午患者再次出现间断胸痛,高敏肌钙蛋白Ⅰ为1 599.80 ng/L,予硝酸甘油对症治疗,胸痛缓解。27日高敏肌钙蛋白Ⅰ为31 859.70 ng/L,再次明显升高,脑利钠肽前体为14 044.0 ng/L,故将甲泼尼龙加量至1.0 g,并予吗替麦考酚酯0.5 g口服,2次/d。28日高敏肌钙蛋白Ⅰ为7 165.00 ng/L,N端-B型钠尿肽前体为10 434.0 ng/L,肌酸激酶同工酶为54 U/L,乳酸脱氢酶为454 U/L,α羟基丁酸脱氢酶为376 U/L。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射血分数为55%。继续行甲泼尼龙1.0 g冲击治疗,同时加用艾司奥美拉唑抑酸护胃,辅酶Q10、尼可地尔改善心肌供血供氧和能量代谢,患者病情逐渐好转。甲泼尼龙1.0 g冲击治疗5 d后,按500、240、120 mg逐渐减量,各使用1周,患者心肌损伤指标迅速回落。4月12日高敏肌钙蛋白Ⅰ为19.50 ng/L,N端-B型钠尿肽前体为2 148.0 ng/L,肌酸激酶同工酶为57 U/L,乳酸脱氢酶为371 U/L,α-羟基丁酸脱氢酶为273 U/L,患者病情明显好转。2021年4月14日患者出院时,甲泼尼龙减量至80 mg,1次/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儿童直肠嗜酸性肉芽肿合并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一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通过对儿童嗜酸性肉芽肿合并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E)临床病例分析,增强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江南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儿童直肠嗜酸性肉芽肿合并EGE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患儿,男,10岁,因“腹痛2月余”入院,入院后完善相关实验室炎症指标及过敏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胃镜及结肠镜检查示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回肠末端、盲肠、全结肠黏膜未见明显异常,直肠距肛门口5 cm见—黏膜下隆起,约1.0 cm×1.0 cm。结肠镜病理示回肠末端、盲肠、升结肠黏膜慢性炎症,淋巴组织增生,3个部位嗜酸性粒细胞>20个/高倍视野。超声肠镜示直肠黏膜下隆起,考虑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完善内分泌腺功能及肿瘤相关指标检测,未见异常,随后行结肠镜下直肠黏膜下隆起剥离手术,术后标本病理结果示嗜酸性肉芽肿性病变。诊断直肠嗜酸性肉芽肿合并EGE,予回避可疑过敏食物,口服孟鲁司特钠、奥美拉唑等治疗,患儿腹痛症状缓解,好转出院,持续随访中。结论:儿童嗜酸性肉芽肿缺乏典型临床表现,易漏诊误诊,病变切除是本病首选治疗方法,效果好,预后佳;儿童EGE临床表现多样,轻度首选饮食干预,中至重度需配合药物治疗,但病情易反复,需长期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致手足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2天前
1例58岁女性乳腺癌患者行单侧乳腺改良根治术后给予环磷酰胺+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方案化疗2次,化疗前均给予地塞米松注射液5 mg预处理,每次化疗后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黏膜溃疡,双手、双足红肿,症状呈加重趋势,但几天后均自行好转。第3次化疗后患者双手、双足红肿伴水疱渗液,体温升高,最高达40.0 ℃,背部出现大片红斑,腋下红斑伴糜烂渗出,口腔黏膜溃疡。考虑患者手足综合征的可能性大,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头孢西丁钠、奥美拉唑等药物治疗,呋喃西林溶液湿敷患处及保持皮肤湿润等外部皮肤护理措施。治疗15 d后患者手足症状好转。后期停用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改用多西他赛治疗,手足症状未再出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艾司奥美拉唑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及化疗增敏效果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研究艾司奥美拉唑对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抑制效应以及化疗增敏效果。方法:常规方法培养人MBA-MD-231、MCF-7乳腺癌细胞系和人Huh7肝癌细胞系,用不同浓度的艾司奥美拉唑处理细胞,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刺激后不同肿瘤细胞的增殖情况;用不同浓度的艾司奥美拉唑处理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艾司奥美拉唑对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的影响;用不同浓度的紫杉醇、表柔比星联合艾司奥美拉唑处理细胞,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刺激后不同肿瘤细胞的增殖情况。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结果:CCK8试剂盒检测结果显示,艾司奥美拉唑可以抑制MBA-MD-231细胞、MCF-7细胞和Huh7细胞增殖,而且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艾司奥美拉唑处理不同细胞,G 0/G 1期细胞均显著增加。艾司奥美拉唑可增强化疗药物紫杉醇及表柔比星对MBA-MD-231细胞、MCF-7细胞的增殖抑制效果,提高化疗敏感性。 结论:艾司奥美拉唑将乳腺癌细胞MBA-MD-231、MCF-7和肝癌细胞Huh7阻滞于G 0/G 1期,从而抑制细胞增殖。艾司奥美拉唑可以增强化疗药物对MBA-MD-231和MCF-7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质子泵抑制剂对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发生应激性溃疡的治疗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质子泵抑制剂(PPI)预防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发生应激性溃疡(SU)效果及影响短期死亡风险的相关因素。方法: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性纳入2017年11月至2019年12月在北大国际医院、北京安贞医院和鄂州市中心医院诊治的老年ARDS患者200例,均为入重症监护室后48 h内应用PPI(奥美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兰索拉唑和埃索美拉唑)预防SU的患者(PPI组),同期入院的年龄、病史和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类似、未应用PPI的200例老年ARDS患者为对照组,随访30 d,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的死亡风险, Cox回归分析影响死亡的相关因素,并分析不同PPI药物30 d死亡风险和有临床意义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 结果:PPI组患者PPI应用时间为(8.4±4.4)d。38.0%(76例)对照组应用H 2受体拮抗剂,时间为(8.1±5.2)d。PPI组和对照组患者30 d全因死亡风险为20.5%(41例)比23.5%(4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有临床意义上消化道出血、消化道出血、医院获得性肺炎为2.5%(5例)比7.0%(14例)、5.5%(11例)比12.5%(25例)、9.0%(18例)比4.0%(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 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 HR=1.845,95% CI:1.131~3.010, P<0.05)、动脉血氧分压<78.0 mmHg(1 mmHg=0.133 kPa, HR=2.143,95% CI:1.317~3.487, P<0.01)、SOFA评分>14分( HR=3.603,95% CI:1.741~7.456, P<0.01)和血乳酸>3.8 mmol/L( HR=2.725,95% CI:1.437~5.167, P<0.01)是影响30 d死亡风险的相关因素。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奥美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兰索拉唑和埃索美拉唑等5种PPI的30 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且有临床意义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均降低(均 P<0.05),5种PPI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PPI虽然对老年ARDS患者短期病死无影响,但在降低消化道出血发生的同时,增加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发生风险。其中,高龄、低动脉血氧分压、高SOFA评分和高血乳酸是影响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SPINK1及 CFTR双基因变异致儿童遗传性胰腺炎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儿,女,10岁3月,以"呕吐、腹痛2 d"入院。2 d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呕吐,非喷射状,为黄绿色胆汁,量中,伴腹痛,左上腹为主,家长自行予口服"庆大霉素、炎宁消炎片"等治疗1 d,经治疗腹痛稍减轻,但仍间断呕吐,就诊于当地医院行腹部CT检查提示"急性胰腺炎、脾脏外缘、双肾周间隙、胃壁周围、双侧结肠旁沟渗出液,腹腔积液,脂肪肝",后住院治疗,入院后予头孢曲松钠、甲硝唑抗感染,奥美拉唑、生长抑素、腹腔穿刺引流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1 d后转诊至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急诊以"急性胰腺炎"收住PICU。自发病以来,患儿无发热,无抽搐,无咳嗽、咳痰,无腹泻,禁食水中,小便稍减少。既往史:既往无特殊病史。家族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及类似疾病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以奥美拉唑为主的三联疗法治疗小儿消化性溃疡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以奥美拉唑为主的三联疗法治疗小儿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庆元县人民医院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儿86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以雷尼替丁为主的三联疗法治疗,观察组采用以奥美拉唑为主的三联疗法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0 d。比较两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临床效果、胃肠激素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总有效率分别为97.67%(42/43)、95.35%(41/43),均高于对照组的81.40%(34/43)、79.07%(34/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6.081、5.108,均 P<0.05)。治疗后,观察组促胃液素、胃动素分别为(75.29±8.31)μmol/L、(164.88±15.05)ng/L,均低于对照组的(81.07±8.96)μmol/L、(204.15±17.67)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102、11.095,均 P<0.05);观察组生长抑素为(22.67±3.95)ng/L,高于对照组的(18.31±3.31)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548, 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938, P>0.05)。 结论:以奥美拉唑为主的三联疗法治疗小儿消化性溃疡安全有效,有助于根除幽门螺杆菌,降低胃泌素、胃动素和提高生长抑素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