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唑来膦酸注射液诱发支气管哮喘
编辑人员丨1天前
1例77岁女性患者因骨质疏松症接受唑来膦酸注射液5 mg静脉滴注。该患者既往有哮喘病史,用药前无哮喘发作。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注射液19 h后,患者出现喘憋、呼吸困难,肺部可闻及哮鸣音,诊断为支气管哮喘发作,考虑为唑来膦酸注射液所诱发。立即给予甲泼尼龙静脉滴注,多索茶碱静脉泵入,沙丁胺醇联合异丙托溴铵及吸入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30 min后喘憋和呼吸困难症状缓解。26 h后支气管哮喘再次发作,再次给予上述治疗后好转。但患者活动耐量下降,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及孟鲁司特钠口服治疗,3个月后活动耐量恢复至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注射液之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椎体成形术联合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分析(附视频)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 plasty,PVP)联合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8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治疗且符合标准的9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PVP治疗,对照组给于口服阿仑膦酸钠、骨化三醇胶丸和钙剂,观察组给唑来膦酸注射液静滴、口服骨化三醇胶丸和钙剂,治疗时间为1年。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股骨颈、大粗隆及Ward三角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swestry dability Index,ODI)指数及VAS评分、血清骨钙素(bone Gla-protein,BGP)、 β-胶原特殊序列( β collagen special sequence, β-CTX)、I型胶原氨基前端肽(type I procollagen amino-terminal peptide,PINP)水平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结果:术后1年观察组患者腰椎ODI指数及VAS评分分别为(14.64±4.06 vs 2.57±1.12),术后1年对照组患者腰椎ODI指数及VAS评分分别为(19.32±3.84 vs 3.37±1.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0.042)。术后1年观察组腰椎、股骨颈、大粗隆、Ward三角BMD高于对照组( P=0.000、0.000、0.000、0.000),血清BGP、 β-CTX、PI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00、0.000、0.000),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唑来膦酸可明显改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PVP术后骨代谢,加速骨形成,增加患者BMD,减轻腰背部疼痛,改善腰椎功能,同时不良反应较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Sweet综合征合并SAPHO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48岁,因右小腿间歇疼痛、肿胀10年就诊。2010年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小腿疼痛、肿胀,间断外用蒙药贴剂(具体不详)治疗,右小腿疼痛、肿胀反复出现。2018年8月无诱因下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5 ℃,伴头痛、乏力,3 d后右下眼睑出现数个米粒大小红色丘疹,逐渐扩大融合至硬币大小,形成痛性水肿性红斑,中央有水疱(图1A),伴压痛,无渗出。2018年9月12日于外院行皮肤组织病理检查,表皮略增厚,真皮浅层弥漫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血管扩张充血(图1B)。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116 g/L(参考值:115 ~ 150 g/L,下同),白细胞10.20 × 10 9/L,中性粒细胞7.33 × 10 9/L,中性粒细胞比例0.72(0.40 ~ 0.75),红细胞沉降率41 mm/1 h(0 ~ 20 mm/1 h),C反应蛋白4.0 mg/L(0 ~ 8.0 mg/L)。诊断:Sweet综合征(Sweet syndrome,SS)。给予口服雷公藤60 mg/d,疗程1个月,外用地塞米松软膏,红斑逐渐消失(图1C)。期间右小腿依旧疼痛和肿胀,外院予唑来膦酸注射液4 mg/月,共3个月,症状有所减轻。2019年1月,患者剧烈运动后小腿疼痛复发,间断口服塞来昔布胶囊症状未缓解。2019年6月13日X线检查示右侧腓骨骨皮质局限性增厚(图2A);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示右腓骨弥漫性骨质增厚,髓腔狭窄,下段局部骨质增生,临近骨膜增厚,临近软组织内密度减低,周围脂肪间隙密度增高(图2B),提示右腓骨慢性骨髓炎;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示右侧腓骨外踝斑片状长T2信号(图2C、2D),提示右侧腓骨下端局限性骨髓水肿。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示右侧腓骨点状显像剂摄取增高,融合断层显像示相应部位骨皮质增厚(图2E),提示右侧腓骨炎性病变,当地医院考虑右腓骨骨髓炎。2019年6月27日就诊于我院,体检示右小腿中下段前外侧肿胀伴压痛,局部皮温不高,颜色正常,无破溃及窦道形成,下肢活动不受限。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患者既往体健,否认荨麻疹等病史,出现皮疹前无用药史,预防接种史不详。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117 g/L,白细胞8.55 × 10 9/L,中性粒细胞5.39 × 10 9/L,红细胞沉降率55 mm/1 h,C反应蛋白1.75 mg/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唑来膦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观察唑来膦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合并骨量减少(osteopenia)或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为期 48 周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开放对照试验.根据"骨质疏松"或"低骨量"的诊断和是否使用唑来膦酸治疗进行分组,治疗方法为 5mg唑来膦酸注射液静脉滴注 1 次.RA组 136 例RA患者分为 4 组:RA-OP-ZOL组 40 例RA合并OP患者采用唑来膦酸治疗,RA-OP 组 33 例RA合并OP 患者未治疗,RA-骨量减少-ZOL组 30 例RA合并骨量减少患者采用唑来膦酸治疗,RA-骨量减少组 33 例 RA 合并骨量减少患者未治疗.对照组130 例非RA患者亦分为 4 组:CG-OP-ZOL组 32 例OP 患者采用唑来膦酸治疗,CG-OP 组 36 例OP 患者未治疗,CG-骨量减少-ZOL组 32 例骨量减少患者采用唑来膦酸治疗,CG-骨量减少组 30 例骨量减少患者未治疗.48 周后,观察RA患者、对照患者腰椎 1-4(L1-L4)、股骨颈、全髋BMD较基线变化情况及变化率,以及药物治疗的安全性.结果 经过唑来膦酸治疗 48 周后,RA-OP-ZOL、RA-骨量减少-ZOL、CG-OP-ZOL和CG-骨量减少-ZOL组L1-L4、股骨颈、全髋骨BMD均较前显著增加(P<0.05),RA-OP-ZOL与CG-OP-ZOL两组间L1-L4、股骨颈、全髋BMD变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骨量减少-ZOL与CG-骨量减少-ZOL两组间L1-L4、股骨颈、全髋BMD变化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48 周后,未经ZOL治疗的RA-骨量减少组L1-L4、股骨颈、全髋骨密度均较前显著减少(P<0.05).接受唑来膦酸治疗后的发热患者,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接受唑来膦酸治疗后新发骨折发生率较未治疗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接受唑来膦酸治疗患者未发现肾功能损害、颌骨骨坏死和非典型性股骨骨折.结论 唑来膦酸治疗能够显著提高RA合并OP或骨量减少患者L1-L4、股骨颈、全髋BMD,且不良反应少;病情稳定的RA合并骨量减少或OP患者对唑来膦酸的治疗反应并不差于不合并RA的骨量减少或OP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复方鹿茸健骨胶囊联合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探讨复方鹿茸健骨胶囊联合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唐山市人民医院2020年 8 月—2023 年2 月收治的132 例骨质疏松症患者,根据计算机随机排列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 66 例.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注射液,1 支/次,1 次/4 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复方鹿茸健骨胶囊,5 粒/次,3 次/d.两组患者连续治疗 6 个月.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疼痛程度、骨密度、血清骨代谢指标和血清炎症反应指标.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2.42%)比对照组高(80.30%),组间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的数字疼痛强度量表(NR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粗隆、股骨颈、腰椎的骨密度比治疗前大(P<0.05),且治疗组粗隆、股骨颈、腰椎的骨密度比对照组更大(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骨钙素(BG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显著降低,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保护素(OPG)水平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的血清BGP、MMP-9、IL-17 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BALP、OPG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复方鹿茸健骨胶囊联合唑来膦酸注射液可显著提高骨质疏松症的疗效,进一步提高骨密度,调节骨代谢水平,降低炎症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GLP-1RA联合ZOL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观察胰高血糖素样肽1 激动剂(GLP-1RA)度拉糖肽联合唑来膦酸注射液(ZOL)治疗老年 2 型糖尿病(T2DM)性骨质疏松(DOP)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0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就诊于我院的老年T2DM DOP患者56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 例;对照组使用甘精胰岛素联合唑来磷酸注射液,观察组使用度拉糖肽联合唑来磷酸注射液;治疗周期为 6 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质量、葡萄糖范围内时间(TIR)、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骨钙素(OC)、1 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1NP)、碱性磷酸酶(ALP)、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和护骨素(OPG)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bA1c、体质量、TIR、β-CTX、OC、P1NP、ALP、BAP和OPG均明显改善(P<0.05);且两组间HbA1c、TIR、β-CTX、OC、B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体质量、P1NP、ALP和OPG的改善幅度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低血糖、消化系统、过敏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GLP-1RA度拉糖肽联合ZOL能明显改善老年DOP患者HbA1c、体质量、TIR、β-CTX、OC、P1NP、ALP、BAP和OPG;疗效优于甘精胰岛素联合ZO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唑来膦酸注射液对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骨代谢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 探讨唑来膦酸注射液对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于开封市中心医院骨科行髋关节置换术的19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93)和观察组(n=106).2组患者均行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患者于术后第2天口服碳酸钙D3咀嚼片,每次600 mg,每日睡前1次,连续用药2 a;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分别于术后第7天及术后1、2 a各给予唑来膦酸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1次,滴注时间不少于15 min.于术前及术后2 a分别采集2组患者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骨代谢指标水平,包括骨吸收标志物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P-5b)和骨形成标志物骨钙素(BG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I型前胶原羧基末端肽(PICP).分别于术前、术后1 a及术后2 a,采用双能X射线吸收测定法及Gruen分区法检测2组患者假体周围骨密度值.采用X线片测量2组患者术后2 a股骨假体下沉距离.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 a,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估2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结果 术前,2组患者的血清β-CTX、TRAP-5b、BGP、BALP、PIC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a,观察组患者的血清β-CTX、TRAP-5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BGP、BALP、PIC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后2 a的血清β-CTX、TRAP-5b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血清BGP、BALP、PICP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前及术后1 a,2组患者的假体周围平均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a,观察组患者的假体周围平均骨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后1 a和术后2 a的假体周围平均骨密度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2 a的假体周围平均骨密度显著低于术后1 a(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 a与术后2 a的假体周围平均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a,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股骨假体下沉距离分别为(0.74±0.20)、(0.57±0.21)mm;观察组患者的股骨假体下沉距离显著小于对照组(t=5.844,P<0.05).术前,2组患者的Harris髋关节各维度评分及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a,观察组患者的Harris髋关节各维度评分及总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后2 a的Harris髋关节各维度评分及总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结论 唑来膦酸注射液可有效改善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骨转换指标,抑制骨吸收和减少假体周围骨量,增加假体周围骨密度,延缓术后假体下沉,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基层医院重度骨质疏松症病人唑来膦酸静脉给药不良反应观察及护理
编辑人员丨2023/9/30
目的:分析并总结基层医院重度骨质疏松症病人静脉输注唑来膦酸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和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18年12月—2021年12月在北京市平谷区医院内分泌科静脉输注唑来膦酸注射液的重度骨质疏松症病人117例,收集医疗及护理记录中的不良反应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7例病人中有45例(38.5%)在输液后出现了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29.9%),其次为关节肌肉疼痛伴或不伴发热11例(9.4%),恶心呕吐伴疼痛5例(4.3%),乏力1例(0.9%),头晕1例(0.9%),咽部不适1例(0.9%).病人不良反应出现的时间为输液开始后的(16.13±7.60)h,第1次输注时发热的发生率高于第2次(46.5%与6.2%).结论:重度骨质疏松症病人静脉输注唑来膦酸注射液后的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且第1次用药时发热的发生率高.护理人员应在及时观察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有效改善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髓芯减压联合唑来膦酸对中期股骨头坏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肌力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分析髓芯减压联合唑来膦酸对中期股骨头坏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肌力功能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9月在沧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髓芯减压组、唑来膦酸组和联合治疗组,各28例.髓芯减压组用髓芯减压治疗,唑来膦酸组用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联合治疗组用髓芯减压联合唑来膦酸治疗.对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肌力功能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Fib)]、Harris髋关节评分(HHS)进行评估;并比较3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Lovett肌力分级均优于治疗前,且联合治疗组的Lovett肌力分级优于唑来膦酸组和联合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Fib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联合治疗组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Fib水平分别为(5.14±0.76)mPa·s、(0.96±0.11)mPa·s、(2.05±0.26)g/L,均低于髓芯减压组[(6.23±0.87)mPa·s、(1.23±0.14)mPa·s、(3.28±0.36)g/L]和唑来膦酸组[(5.96±0.83)mPa·s、(1.79±0.13)mPa·s、(2.86±0.32)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的HHS评分疼痛、步态、功能活动、畸形分别为(40.83±4.17)、(42.43±5.27)、(3.12±0.65)、(4.62±0.95)分,均高于髓芯减压组[(28.12±4.16)、(33.12±5.21)、(2.23±0.56)、(2.68±0.89)分]和唑来膦酸组[(28.16±4.14)、(33.76±5.18)、(2.25±0.54)、(2.71±0.8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71%,显著低于髓芯减压组(39.28%)和唑来膦酸组(3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髓芯减压联合唑来膦酸治疗中期股骨头坏死,可有效调节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患者肌力功能和髋关节功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高龄老年性骨质疏松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高龄老年性骨质疏松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探讨高龄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 1年3月-2016年7月在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45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年龄60 ~74岁,n=26)和高龄组(年龄75~88岁,n=19).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偏相关分析探讨高龄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BMI、骨钙素、钙离子、磷离子、碱性磷酸酶(ALP)、甲状旁腺激素(PTH)、25-羟维生素D[25-(OH) D]、腰椎L1-4和股骨颈骨密度、骨吸收抑制剂使用率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年龄、骨吸收抑制剂使用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骨吸收抑制剂使用情况因素后,高龄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呈负相关(P<0.05).结论 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75岁及以上高龄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的急性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75岁以下患者,高龄与不良反应发生呈负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