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隐性听力损失在职业健康监护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根据近年来隐性听力损失发病机制的研究发现,隐性听力损失的发生早于永久性听阈位移,可更早地发现噪声对听觉系统的损伤,对职业性噪声聋的防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隐性听力损失的危险因素、噪声导致隐性听力损失的发病机制、隐性听力损失的检测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探讨隐性听力损失在职业健康监护中的意义,为今后早期发现听力损失、噪声作业劳动者的听力保护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蛋白质组学的噪声性隐性听力损失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蛋白质组学对噪声性隐性听力损失机制进行初步探索。方法:于2022年10月,按照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将64只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分为对照组和噪声暴露组,每组32只。噪声暴露组在声压级100 dB、2 000~16 000 Hz宽频噪声下暴露2 h,构建小鼠隐性听力损失模型。采用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小鼠噪声暴露后第7天的听力阈值变化情况,免疫荧光观察基底膜毛细胞损伤情况,4D-Label-free定量蛋白组学鉴定并分析各组小鼠内耳差异表达蛋白质,并用蛋白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进行验证,采用方差分析和 t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噪声暴露后第7天,短声(click)、8 000 Hz声刺激时两组小鼠听力阈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16 000 Hz声刺激时噪声暴露组小鼠听力阈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共聚焦免疫荧光显示噪声暴露组小鼠耳蜗组织基底膜毛细胞排列整齐,但中回和底回突触前膜C末端结合蛋白2抗体(CtBP2)相对表达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GO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蛋白功能主要集中在膜电位调节、配体门控通道活性、配体门控离子通道活性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蛋白明显富集的通路包括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等。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噪声暴露组小鼠肌醇1,4,5-三磷酸受体3型(Itpr3)表达量升高,溶脂载体家族38成员2(2Slc38a2)表达量降低( P<0.05)。 结论:在构建的小鼠噪声性隐性听力损失模型中,通过蛋白质组学分析、筛选并验证差异表达蛋白Itpr3和Slc38a2,初步证实以Itpr3和Slc38a2为代表的谷氨酸能突触相关通路可能参与了隐性听力损失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CASP和 NOX3多态性与噪声性听力损失发生风险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基因多态性对工人患噪声性听力损失(NIHL)的影响。方法:于2019年5月,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7至2018年浙江省5所工厂噪声作业工人,选择双耳高频(3、4、6 kHz)平均听阈>25 dB(A)作为NIHL组,任一耳任一语频(0.5、1、2 kHz)听阈≤25 dB(A)作为非NIHL组,每组307人。收集噪声作业工人的一般人口学资料、职业史、纯音测听结果和口腔拭子黏膜样本,提取口腔黏膜细胞DNA。分析基因风险评分(GRS)与NIHL的关系,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进行基因分型,用logistic回归分析基因型与NIHL的关系,用R语言分析单体型与NIHL的关系。结果:校正性别、年龄、学历和工作年限后,工人携带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基因( CASP3) rs1049216隐性模型GG基因型、rs6948隐性模型TT基因型,NADPH氧化酶3基因( NOX3) rs12195525加性模型GT基因型和显性模型TT+GT基因型工人NIHL患病风险降低( P<0.05)。携带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7基因( CASP7) rs12415607加性模型AA基因型工人NIHL患病风险增高( P<0.05)。rs1049216与rs6948间存在强连锁不平衡(LD)关系( D'>0.8),由rs1049216-rs6948组成的单体型AT和GG使NIHL患病风险增加( P<0.05)。NIHL的患病风险随GRS增加而增高( OR=2.69, P<0.05)。 结论:工人rs1049216和rs6948( CASP3)、rs12195525( NOX3)、rs12415607( CASP7)位点基因多态性与NIHL的易感性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听力正常的噪声暴露者1/24倍频程精细化纯音测听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8/10
目的 用1/24 倍频程精细化纯音测听对听力正常的噪声暴露者进行听力测试,了解听力正常的噪声暴露者的隐性听力损伤,为职业病的早期精准防护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选取2023 年1 月至10 月我院228 例听力正常的噪声暴露者和216 例非噪声暴露者为研究对象,用1/24 倍频程精细化纯音测听对其进行测试.结果 结果显示,听力正常的噪声暴露者1/24 倍频程精细化纯音测听异常率高于非噪声暴露者,并伴有焦虑、抑郁及睡眠障碍.结论 听力正常的噪声暴露者存在隐性听力损失,建议对常规纯音测听检测听力正常的噪声暴露者加做1/24 倍频程精细化纯音测听,以早期发现可能存在隐性听力损失的人群,为职业病的早期精准防护提供一种新的客观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隐性听力损失中医病机及防治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6
隐性听力损失是以纯音听阈正常,噪声背景下言语识别能力降低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噪声暴露、药物损伤、年龄老化是主要的致病危险因素,其发病隐匿,容易忽视,危险因素持续暴露可造成不可逆听力损伤,目前临床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早期预防为主.根据隐性听力损失的致病因素及发病机制,探讨隐性听力损失的中医病机,认为脾虚湿滞、清窍蒙蔽、肾元不足、邪聚耳窍为致病的内在因素,毒邪犯耳、内毒留滞、毒瘀经络为病理机制,并对近年来隐性听力损失的预防与治疗研究概况做一总结,为中医药治疗隐性听力损失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GRM7基因多态性与噪声性听力损失易感性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汉族职业噪声接触人群中代谢型谷氨酸受体7基因(metabolic glutamate receptor 7 gene,GRM7)多态性与噪声性听力损失(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NIHL)易感性关系.方法 采用1比1匹配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从某钢铁厂噪声接触工人的研究队列中选取听力损失组277例,根据同性别、同工种、年龄相差≤5岁、接触噪声工龄相差≤2年的匹配标准,得到对照组277例.通过中高通量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分型检测技术(SNPscanTM法)检测GRM7基因rs3749380、rs11928865、rs9877154、rs3828472、rs9819783、rs11920109、rs1485175及rs9826579位点的多态性.构建加性、显性、隐性、共显性4种基因模型,分析其与NIHL易感性之间的生物学关联.使用Phase 2.0.2构建研究对象可能的双体型,并分析其与NIHL之间的关系.按照累积噪声暴露量(cumulative noise exposure,CNE)分层分析影响因素间交互作用.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GRM7基因与NIHL间的联系.结果 听力损失组和对照组一般人口学特征比较发现,吸烟的个体发生NIHL的危险度是不吸烟个体的2.051倍(95%CI1.456 ~2.891,P<0.001).GRM7基因多态性与NIHL易感性关系的分析中未发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结论 吸烟可增加职业噪声接触工人发生NIHL的风险;未发现GRM7基因多态性与NIHL易感性之间的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三种遗传性耳聋基因交互作用与高频听力损失易感性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EYA4基因、粒状头样2(grainyhead-like-2,GRHL2)基因和原钙黏蛋白15 (protocadherin 15,PCDH15)基因的交互作用与噪声性高频听力损失(noise-induced high-frequency heating loss,NIHL)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双耳高频平均听阈≥40 dB (A)的343名噪声作业工人作为观察组;按匹配标准,选择双耳高频平均听阈及平均语频均<25 dB (A)的343名噪声作业工人作为对照组.应用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探讨基因单个位点与NIHL易感性之间的关系,应用广义多因子降维法(generalized muhiple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GMDR)分析基因一基因之间交互作用对NIHL易感性的作用.结果 在校正吸烟、饮酒、高血压和身高因素后,EYA4基因rs3813346位点在共显性、显性和隐性遗传模型下与NIHL关联(P值分别为0.012、0.024和0.043);GRHL2基因rs3735715位点在共显性和显性遗传模型下与NIHL关联(P值分别为0.047和0.046).PCDH 15基因rs11004085 CT基因型与TT基因型相比,发生NIHL的风险增加.EYA4基因的rs3813346、rs9321402和GRHL2基因rs3735715间的交互作用可能与NIHL之间存在关联(P=0.012),交叉验证一致性和预测准确率均为最高,分别为10/10和54.47%.结论 EYA4基因和GRHL2基因可能通过独立和/或交互作用与NIHL易感性之间发生关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隐性听力损失的发病机制与防护
编辑人员丨2023/8/6
隐性听力损失是常规测听检查正常,仅在嘈杂环境中言语识别率下降的阈上听觉功能缺失性疾病.因为缺乏典型表现及有效诊断方法,在临床诊疗中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综述了隐性听力损失的研究进展,重点对神经突触病变和暂时性听神经脱髓鞘病变两种发病机制展开论述,结合现有国家相关噪声防护标准及职业性聋诊断标准,对隐性听力损失防治方法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XYLT1基因多态性与汉族职业人群噪声性听力损失易感性之间的关联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XYLT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汉族职业人群噪声性听力损失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江苏省内1家纺织厂和1家大型电厂接触噪声的工人为研究对象,共1 956人接受健康检查、问卷调查和纯音听力测试.将双耳高频平均听阚≥40dB者定义为病例组(n=660),双耳高频平均听阈<40dB者定义为对照组(n=650).用声级计检测作业现场的噪声强度,用多功能个体噪声剂量计测量个体噪声暴露水平,并计算工人的累积噪声暴露量(CNE).利用TaqMan分型技术进行XYLT1基因分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年龄、工龄、噪声暴露时间、噪声暴露水平、CNE、高频听阈的均值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双侧Z检验分析年龄、性别、吸烟、饮酒等分类变量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XYLT1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NIHL易感性之间的关联水平并对CNE进行分层分析.采用双侧x2检验进行单倍型分析.[结果]两个工厂选择检测点342个,现场噪声强度范围为75.2~100.0 dB(A);共抽样了223名作业工人,个体噪声暴露水平范围为68.5~108.1 dB(A).病例组的噪声暴露时间[(227.6±94.8)月]大于对照组[(218.1±88.4)月],平均高频听阈值[(37.2±11.8)dB]约是对照组[(14.0±4.0)dB]的3倍;而病例组的耳部疾病患病率和家族史的比例小于对照组(均P<0.05).经年龄、性别、吸烟和饮酒校正后,rs7185607A等位基因(OR=1.57,95%CI:1.07~2.31)、rs7205152C等位基因(OR=1.63,95%CI:1.12~2.37)、rs7191414A等位基因(OR=1.70,95%CI:1.01~2.77)、rs12598082G等位基因(OR=1.76,95%CI:1.27~2.44)和rs2311140G等位基因(OR=1.85,95%CI:1.34~2.55)会增加NIHL的患病风险,而rs59385104C等位基因(OR=0.51,95%CI:0.27~0.96)则会降低NIHL的患病风险(均P<0.05).当CNE> 100(dB·年)时,与rs7185607位点CC基因型相比,携带CA/AA基因型的个体患NIHL的风险增加(OR=1.60,95%CI:1.16~2.20);与rs7191414位点TT基因型相比,携带AT/AA基因型的个体患NIHL的风险增加(OR=2.21,95%CI:1.47~3.32);与rs2311140位点AA基因型相比,携带GA/GG基因型的个体患NIHL的风险增加(OR=1.93,95%CI:1.39~2.71)(均P<0.05).当CNE≤100(dB·年)时,与AA基因型相比,rs2311140的GA/GG基因型会增加NIHL的患病风险(OR=2.42,95%CI:1.72~3.41,P<0.001).显性模型和隐性模型的结果显示,只有rs2311140G等位基因在两种模型下会增加NIHL的患病风险(OR=2.22,95%CI:1.39~3.53;OR=2.08,95%CI:1.17~3.68)(均P<0.05).单倍型分析结果显示,XYLT1单倍型ATTA(OR=0.580,95%CI:0.422~0.798)和CCTA单倍型(OR=0.496,95%CI:0.355~0.693)是NIHL的保护因素(均P<0.05);而单倍型CTTG是NIHL患病的危险因素(OR=1.724,95%CI:1.450~2.049)(P<0.001).[结论] XYLT1基因可能是NIHL的易感基因.XYLT1的rs2311140G等位基因和单倍型CTTG可能是NIHL的潜在易感分子标志物.rs7185607、rs7191414和rs2311140位点多态性与噪声之间的交互作用可能对NIHL具有重要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隐性听力损失——临床听力学的新挑战(1)·病因与损伤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近年来,区别于以往的一种获得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隐性听力损失(hidden hearing loss,HHL)”逐渐被人们认识,一方面,临床出现主诉噪声下言语识别困难但纯音听力正常的患者,且在噪声接触人群和老龄人群中多见;另一方面,深入的动物模型研究也发现噪声暴露和衰老除引起可恢复的暂时性毛细胞损伤之外,还导致了耳蜗内毛细胞与蜗神经Ⅰ型传入纤维之间的部分突触的永久性损伤,而这种突触损伤并未影响听觉电生理阈值;临床和基础两方面的研究结果提示,这类听觉功能障碍的主要损伤部位是内毛细胞突触,且其损伤早于毛细胞的损伤,这与以往传统认识中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主要病变部位是毛细胞、临床表现为纯音听阈受损、耳蜗神经的损伤继发于毛细胞损伤等特征相左[1~4].这种“新”的听力损失正在引起更多研究者的关注,关于HHL的文献近几年大量涌现,本文总结近年来与HHL相关的文献,旨在探讨有关这一疾病的诊治、预防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