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骨矫形可吸收棒填充治疗先天性第四、五掌骨融合畸形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初步总结并探讨应用截骨矫形可吸收棒填充治疗先天性第四、五掌骨融合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我科接受治疗的先天性第四、五掌骨融合小指外展畸形患儿6例8侧,手术方法采用第四、五掌骨纵行截骨,可吸收棒填充截骨间隙,克氏针及石膏辅助固定,对术前、术后外观及影像学指标等进行评价。结果:本组8侧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术后4周患手基本恢复正常外观,复查X线片见第四、五掌骨间夹角在正常范围8°~23°,平均(14±4)°;小指力线恢复良好,环小指力线轴夹角为3°~10°,平均(7±2)°。术后1个月、3个月、1年进行随访,患手外观无明显再发畸形出现。结论:应用纵行截骨、可吸收棒填充治疗先天性第四、五掌骨融合小指外展畸形临床效果良好,值得进一步推广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以胸痛为首发症状原发性心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的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原发性心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策略。方法:选择2019年4月26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收治的1例61岁原发性心脏DLBCL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本例患者病史、临床特征、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本例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结果对其进行诊断与治疗。本研究对本例患者的随访截至2021年4月28日。本研究以"原发性心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cardiac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PubMed数据库中相关文献,总结与本研究原发性心脏DLBCL患者相关病例的诊疗资料。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且征得受试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结果:①本例患者因"反复胸闷、胸痛3 d"于当地医院就诊,发现心脏占位后转诊至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心胸外科,既往无特殊病史。②患者于2019年4月26日入本院后再次突发胸闷、胸痛,伴面色苍白,一过性黑矇,心电监护结果示,心率为45次/min,血压为78 mmHg/45 mmHg(1 mmHg=0.133 kPa),血氧饱和度为70%。遂立即予积极抢救,但是患者仍反复发作,考虑患者为右心房占位导致右心室流出道梗阻,有急诊手术指征,于就诊当日对其进行体外循环下右心房占位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三尖瓣后瓣及隔瓣交界处与冠状静脉窦之间,与心肌相互融合,阻挡三尖瓣瓣口开放及关闭,但是肿物与心肌组织融合,无法完全切除,遂沿肿瘤突起边缘部分切除肿物,以明确病变性质及解除肿物对三尖瓣活动的影响。术中肿物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CD20(+)、CD79a(+)、配对盒蛋白(PAX)-5(+)、CD3(-)、CD5(-)、CD10(-)、多发性骨髓瘤癌基因(MUM)-1(-)、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BCL)-6(-)、BCL-2(+)、c-Myc(-)、CD30(-)、EB病毒编码小RNA(EBER)(-)、CD117(-)、Ki-67(60%)、波形蛋白(+)、CD31(-)、结蛋白(-)、细胞角蛋白(CK)(-),考虑为DLBCL。2019年5月16日本例患者被转至本院血液科,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仪(PET/CT)检查结果示,右心房肿瘤部分切除术后,右房内团块状略低密度影,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 18F-FDG)代谢增高[摄取区域大小约为9.2 cm×6.3 cm,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为29.03],符合肿瘤改变,心包增厚,并有少量积液本例患者。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示,右心房肿瘤部分切除术后,主动脉瓣反流(轻度),二、三尖瓣反流(轻度),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右心房腔内有大小约为53 mm×43 mm不规则高回声,且与右心房侧壁相连,未见其明显移动或者摆动。本例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骨髓增生活跃,粒、红、巨核系三系细胞增生,偶见异常细胞,形似淋巴瘤细胞。③结合本例患者的临床特征、PET/CT、活组织免疫组织化学及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于2019年5月16日被确诊为原发性心脏DLBCL[非生发中心型,Ⅳ期A组,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PI)为4分,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IPI为6分]。遂先予1个疗程减低剂量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300 mg/d, d1+环磷酰胺600 mg/d,d2+表柔比星50 mg/d,d2+长春地辛6 mg/d,d2+泼尼松60 mg/d,d2~6)化疗,随后对其进行4个疗程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500 mg/d,d1+环磷酰胺1 000 mg/d,d2+表柔比星70 mg/d,d2+长春地辛4 mg/d,d2+泼尼松60 mg/d,d2~6)化疗。本例患者中期疗效评估为完全缓解(CR)。建议对其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但患者及其家属拒绝。本例患者再次接受2个疗程R-CHOP方案巩固化疗后停止治疗。截止随访结束本例患者无复发。④按照本研究设定的文献检索策略,共纳入17篇文献,报道17例原发性心脏DLBCL患者,加上本例患者共18例患者被纳入进行原发性心脏DLBCL患者诊疗研究。原发性心脏DLBCL患者常见发病部位为右心房,其次为右心室,起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心脏相关症状,常用化疗方案为R-CHOP,这18例患者中5例死亡,随访最长时间为24个月,患者未复发。 结论:本例原发性心脏DLBCL患者诊断及时,疗效尚可。原发性心脏DLBCL是一种临床少见且预后欠佳的恶性肿瘤,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有望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侧前方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的早期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腰椎侧前方椎体间融合术(lumbar lateral anterior interbody fusion,LLIF)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的可行性及其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接受侧前方椎间融合术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的40例退行性腰椎侧凸畸形患者。男17例,女23例;年龄(65.4±7.2)岁(范围51~84岁)。所有患者均存在明显的腰背部疼痛,其中22例(55.0%)患者存在下肢疼痛、麻木或间歇性跛行。16例(40.0%)患者侧凸主弯凸向右侧,24例(60.0%)患者侧凸主弯凸向左侧。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主要观察指标为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 SF-36)、畸形矫正情况、植骨融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6例侧凸主弯凸向右侧者均采用左侧入路;24例侧凸主弯凸向左侧,其中6例凹侧(右侧)冠状位CT示有骨赘存在并融合者采用右侧入路,余采取左侧入路。单节段融合8例(20.0%),双节段12例(30.0%),三节段16例(40.0%),四节段4例(10%)。22例存在下肢神经损害症状者中6例需要二期行单侧椎板开窗减压术。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55±37) min(范围130~345 min),术中出血量(100±16.2) ml(范围10~505 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8±4.5)个月(范围6~24个月)。术前VAS评分为(5.7±1.0)分,术后第1天改善至(3.5±0.7)分,末次随访时为(1.4±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322.229, P< 0.001)。术前ODI为79.9%±9.3%,术后第1天为51.6%±8.9%,末次随访时为11.7%±2.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770.411, P<0.001)。术前SF-36为(68.6±5.3)分,术后第1天为(78.4±5.5)分,末次随访时提高至(109.9±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1 736.486, P< 0.001)。术前腰椎侧凸Cobb角为27.8°±14.1°,术后第1天矫正为7.5°±3.5°,末次随访时维持在8.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551, P<0.001);术前椎间隙高度为(10.9±2.1) mm,术后第1天为(15.3±3.4) mm,末次随访时维持在(14.5±5.2)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106, P<0.001)。24例(60.0%)患者术后出现大腿前侧疼痛或麻木,4例(10.0%)患者出现股四头肌无力;除2例患者术后3个月大腿前侧麻木仅减轻未完全消失外,余26例患者症状均在术后3个月内消失。末次随访时所有手术节段均获得满意融合,未出现不融合情况。 结论:腰椎侧前方椎体间融合术操作简单,短期疗效确切,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斜坡固定钢板行前路枕颈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制一种用于枕颈不稳行前路枕颈固定的斜坡固定钢板,并与后路枕颈固定方法进行生物力学稳定性对比分析。方法:对40具成人颅颈段干骨和30例健康志愿者颅颈段CT扫描图像进行相关参数测量,以此为基础研制斜坡固定钢板。采用8具新鲜成人颈椎(C 0~C 3节段)模拟以下状态后进行生物力学测试:①完整状态;②完整状态+斜坡固定钢板固定(前路行斜坡至C 2固定);③损伤状态;④损伤+斜坡固定钢板固定;⑤损伤+后路枕颈固定(后路行枕骨板钉、C 1和C 2椎弓根螺钉固定)。采用重复测量的实验设计,在完整、损伤和不同固定状态下,通过脊柱试验机对标本分别施加1.5 N·m屈伸、侧弯和轴向旋转的纯力偶矩。在枕骨、C 1和C 2椎体上连接固定红外线标志点,采用Optotrak三维运动测量系统连续采集标志点运动,分析C 0~C 2节段间角度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和中性区(neutral zone,NZ)。比较不同的固定方式对枕颈区各节段ROM分布的影响。 结果:损伤+斜坡固定钢板固定后C 0~C 2节段ROM为前屈1.7°、后伸1.2°、侧弯2.8°、旋转4.3°,较损伤+后路枕颈固定状态在前屈( q=4.68, P=0.055)、后伸( q=0.39, P=0.992)以及侧弯( q=1.25, P=0.814)方向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旋转方向上活动范围更大( q=5.08, P=0.035)。以上两种固定状态下在屈伸( q=1.94, P=0.554)、侧弯( q=1.79, P=0.611)及旋转( q=2.14, P=0.478)方向NZ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方向上,损伤+斜坡固定钢板状态下C 1,2节段ROM占总体C 0~C 2 ROM比例分别为28%、25%、34%和56%,而损伤+后路枕颈固定状态下其占比分别为59%、53%、42%和71%。 结论:斜坡固定钢板固定能提供较好的枕颈区力学稳定性,可作为枕颈区不稳的一种可选择内固定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腰椎前凸重建不足对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疾病发生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相对腰椎前凸(relative lumbar lordosis,RLL)与腰椎前凸分布指数(lumbar distribution index,LDI)对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疾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is)的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163例行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手术且随访时间2年以上患者的病历资料,男58例,女105例;年龄(58.7±9.4)岁(范围40~78岁)。行单节段固定74例,双节段71例,三节段18例。根据患者随访期间是否出现ASDis,将患者分为ASDis组和无ASDis组。于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术前及术后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RLL为术后测量的腰椎前凸角(lumbarlordosis, LL)与理想LL之差,依据差值划分为平衡、前凸不足、严重前凸不足和前凸过大。LDI为术后下腰椎前凸角与LL的比值,依据百分比划分为平衡、前凸分布不均、重度前凸分布不均和下腰椎前凸过大。采用趋势χ 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RLL、LDI与ASDis的相关性。 结果:在术后(46±14)个月(范围25~134个月)的随访期间,有24例(14.7%)诊断为ASDis。ASDis组患者的年龄( t=3.13, P=0.002)和融合节段数量(χ 2=10.27, P=0.006)明显高于无ASDis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性别、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疾病种类、漂浮固定、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及随访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ASDis组重度前凸不足和前凸不足患者的比例高于无ASDi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6.92, P<0.001);随着前凸不足严重程度的上升,ASDis的发生率也逐渐上升。两组依据LDI划分四种状态构成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控制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与ASDis的发生密切相关, OR=1.07,95% CI为(1.01,1.13), P=0.018;RLL也是预测ASDi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前凸不足与平衡状态相比, OR=4.34,95% CI为(1.03,18.41), P=0.046,而重度前凸不足与平衡状态相比, OR=11.64,95% CI为(1.30,104.49), P=0.028。 结论:RLL与腰椎融合术后ASDis的发生密切相关,根据理想LL重建的腰椎前凸能够降低ASDis的发生率。未发现LDI与ASDis发生存在明显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联合药物化疗在胸腰椎结核中的初步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UBE)下清创、减压、椎间融合和经皮螺钉内固定术联合药物化疗治疗胸腰椎结核的效果。方法:随访研究。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2年2月因胸腰椎结核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UBE下清创、减压、椎间融合和经皮螺钉内固定术联合药物化疗治疗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5例,年龄(52.4±13.5)岁(27~71岁)。所有患者术前均予四联(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抗结核药物化疗2~4周。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比较手术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神经系统分级评估手术前后脊髓损伤程度及改善情况。测量手术前后Cobb角评估脊柱后凸畸形及矫正情况。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分别复查X线片或CT,并采用Bridwell分级标准评估手术节段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6±1.9)个月。手术时间(182.2±27.5)min,术中出血量(222.2±66.7)ml,术后引流量(43.3±17.0)ml,术后下地时间(1.9±0.8)d,术后住院时间(5.9±1.5)d。共2例(2/9)发生并发症,其中与手术相关并发症1例(1/9)。术后6个月随访时,ESR和CRP均恢复正常。术后各随访时间点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均为E级。术后Cobb角由术前14.44°±2.07°降至9.00°±2.29°,末次随访时无明显角度丢失。术后6个月随访时,Bridwell分级Ⅰ级5例(5/9),Ⅱ级2例(2/9),Ⅲ级1例(1/9),Ⅳ级1例(1/9),末次随访时均为Ⅰ级(9/9)。 结论:UBE下清创、减压、椎间融合和经皮螺钉内固定术联合药物化疗是胸腰椎结核的一种安全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镍钛记忆合金腕骨四角融合器应用于腕塌陷临床疗效:9~10年随访
编辑人员丨2024/8/10
目的 探讨镍钛记忆合金腕骨四角融合器(NiTi shape memory ally four-corner arthrodesis concentrator,NT-FC AC)在治疗腕塌陷的应用效果,报告9~10年随访疗效.方法 选取32例因舟骨骨不连腕塌陷及舟月进行性腕塌陷应用NT-FCAC行四角融合并舟骨切除术治疗的患者,采用测角计测量腕关节活动度;Jammar测力计测量握力;术前及术后进行快速臂肩手功能障碍评分(Quick DASH)观察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腕关节疼痛程度,腕关节前后位及侧位片观察腕骨融合率.结果 术后3个月32例腕骨均获骨性愈合.随访9~10年,所有患者未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腕关节活动范围达到健侧的60%以上,患手握力恢复至健侧的80.78%.VAS评分由术前(5.97±0.86)分减至末次随访(0.16±0.37)分;Quick DASH评分由术前(70.00±4.76)分降至末次随访(6.16±1.25)分.VAS及Quick DASH评分术前较术后各次随访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应用NT-FCAC进行腕骨四角融合术,腕骨融合率高,能保存大部分腕关节功能,远期疗效好,适用于需四角融合的腕塌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四种椎间植骨融合方式治疗化脓性脊柱炎的临床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对比研究采用四种椎间植骨融合方式治疗化脓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自2016-01-2022-11于笔者所在医院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的106例胸腰椎化脓性脊柱炎,比较自体髂骨(A组)、自体髂骨+异体骨(B组)、自体髂骨填充钛笼(C组)、自体髂骨填充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D组)四种植骨融合方式的临床疗效.比较四组术前一般情况、手术及住院情况、感染指标控制情况、术后临床疗效指标、术后影像学指标.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6.5个月.四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费用由低到高为A组<B组<C、D组.四组术前以及术后7天、1个月、3个月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术后感染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术前以及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疼痛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术后12个月ASIA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Cobb角差值、Cobb角纠正度、植骨融合率、植骨融合时间、植骨材料下沉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化脓性脊柱炎患者在病灶彻底清除、牢靠的脊柱融合内固定装置及规范有效的抗感染治疗的前提下,采用自体髂骨、自体髂骨+异体骨、自体髂骨填充钛笼、自体髂骨填充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四种椎间植骨融合方式均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腰椎后路手术椎间融合器位置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分析腰椎后路手术椎间融合器位置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0-01-2022-12诊治的64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所有患者按标准化常规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进行手术,所用椎间融合器均为同一厂家产品.术后第一次复查腰椎正侧位片发现以下任意一点即可判定为椎间融合器位置不良:①腰椎侧位X线片上椎间融合器前端超出椎体前缘;②后端距离椎体后缘<3 mm;③椎间融合器上下端突破终板进入椎体内;④腰椎正位片显示椎间融合器位于椎间隙外1/3.结果 64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0.5个月.发生椎间融合器位置不良55例,占8.5%.根据椎间融合器位置情况分为良好组(593例)与不良组(55例).两组末次随访疼痛VAS评分、ODI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好组椎间融合器并发症发生情况优于不良组(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良好组与不良组在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疾病诊断、接受手术年度、腰椎前凸角、椎间隙形状和高度、切口长度、手术时间、融合节段数、椎间融合器型号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良好组与不良组在骨质疏松、既往微创手术史、椎间隙角度变化值、椎间隙滑移距离、手术方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骨质疏松、椎间隙角度变化、椎间隙滑移距离及手术方式是腰椎后路手术椎间融合器位置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骨质疏松、动力位片椎间隙角度变化大和滑移距离长、手术方式均是椎间融合器位置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此类患者,在手术中必要时需反复C型臂X线机透视以尽量避免椎间融合器位置不良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数据驱动教育转型可提升医学院校教师数字素养
编辑人员丨2024/6/22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将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乃至学习,开启了一个不同于以前的崭新时代.数字时代更注重能力、跨界融合、协作沟通、创新意识、批判思维、复杂问题解决等的全面综合的培养.因此数据驱动教育转型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而教师的数字素养对于数据驱动教育转型至关重要.本文从数据驱动教育转型赋能医学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角度进行探讨,分析其对于提升教学质量、个性化学习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以适应新时代医学教育的发展需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