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对糖尿病小鼠感染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对糖尿病小鼠感染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采用循环冻融的方法制备由聚乙烯醇和明胶组成的对照水凝胶及由前述2种材料+水溶性壳聚糖组成的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大体观察第1次冻融前后试管中2种敷料流动性,并比较12孔板中2种敷料最终形态的外观差异。取细胞株L929和HaCaT,均分别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对照水凝胶组和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组,分别加入相应敷料培养24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检测细胞增殖活力。取兔血红细胞悬液,分为生理盐水组、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Triton X-100)组、对照水凝胶组和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组,分别作相应处理后孵育1 h,采用酶标仪检测红细胞的溶血程度。取24只11~14周龄雌性db/db小鼠,在其背部制作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并在创面处滴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液,72 h后将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磺胺嘧啶银水胶组、对照水凝胶组、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组,分别作相应处理。伤后0(即刻)、7、14、21 d,大体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伤后14、21 d创面愈合率;伤后14 d,检测创面中MRSA浓度;伤后21 d,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对创面进行组织学分析,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创面中细胞CD31表达并计算其阳性百分率。取Raw264.7细胞,分为进行相应处理的白细胞介素4(IL-4)组、空白对照组、对照水凝胶组、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组,培养48 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中CD206阳性细胞百分率。样本数均为3。对数据行独立样本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LSD检验及 Dunnett T3检验。 结果:试管中2种敷料在进行冻融前都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冻融1次后均形成半固态凝胶。12孔板中2种敷料最终形态均基本呈稳定的半透明片状,透明度差异不大。培养24 h,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组L929和HaCaT的细胞增殖活力均明显高于对照水凝胶组( t值分别为6.37、7.50, P<0.01)。孵育1 h,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组红细胞溶血程度明显低于Triton X-100组( P<0.01),而与生理盐水组及对照水凝胶组均相近( P>0.05)。伤后0 d,4组小鼠创面情况相似。伤后7 d,空白对照组与对照水凝胶组创面内部淡黄色渗出物较多,磺胺嘧啶银水胶组与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组创面观察到少量渗出。伤后14 d,空白对照组与对照水凝胶组创面干燥结痂,无明显上皮覆盖;磺胺嘧啶银水胶组创面痂皮脱落,可见脓性渗出物;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组创面基底呈淡红色,创面可观察到明显上皮覆盖。伤后14 d,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组创面愈合率显著高于其他3组( P值均<0.01)。伤后21 d,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组创面已完全闭合,其他3组创面均未完全愈合;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组创面愈合率显著高于其他3组( P值均<0.01)。伤后14 d,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组创面的MRSA浓度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 P<0.01),但与对照水凝胶组和磺胺嘧啶银水胶组均相近( P>0.05)。伤后21 d,空白对照组创面新生表皮缺损严重;对照水凝胶组创面的表皮亦有大面积缺损;磺胺嘧啶银水胶组创面尚未形成完整新生表皮;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组创面不仅被新生表皮完全覆盖,且新生表皮基底细胞排列规整。伤后21 d,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组创面中CD31阳性百分率为(2.19±0.35)%,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的(0.18±0.05)%、对照水凝胶组的(0.23±0.06)%以及磺胺嘧啶银水胶组的(0.62±0.25)%, P值均<0.01。培养48 h,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组Raw264.7中CD206阳性细胞百分率明显低于IL-4组( P<0.01),但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与对照水凝胶组( P<0.05或 P<0.01)。 结论: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生物安全性好,较不含水溶性壳聚糖的对照水凝胶能诱导更高水平的巨噬细胞M2型极化,因此可以提升糖尿病小鼠MRSA感染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修复效果,并促进创面快速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微量有害气体对固态胺再生CO2反应器性能影响模拟试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载人密闭舱内空气中微量有害气体对固态胺再生CO2反应器性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舱内6种典型微量有害气体,进行固态胺反应装置的吸附—解吸循环模拟试验,测试反应装置对二氧化碳吸附量的变化,以及对微量有害气体的吸附情况.并对循环试验后的固态胺材料进行红外光谱测试.结果 经过30轮循环试验,结果表明固态胺反应器对6种微量有害气体有少量的吸附作用,但这对固态胺反应器吸附二氧化碳的性能基本没有影响,CO2吸附量保持稳定.红外光谱测试结果也表明固态胺材料的官能团基本没有变化.结论 座舱内微量有害气体对固态胺再生CO2反应器的性能影响较小,正常情况下可以忽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饲用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其对杏鲍菇菌糠发酵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菌糠的营养素含量齐全,但纤维素含量过高是阻碍其饲料化利用的主要因素.故本研究筛选适合于发酵杏鲍菇菌糠的微生物菌株,以改善其饲用品质.[方法]首先,本研究采用纤维素-刚果红、苯胺蓝和MRS-Ca (De Man,Rogosa,Sharpe-Ca)筛选培养基,结合纤维素、木质素酶活力及抑菌活性的测定,从EM (effective microorganisms)原液发酵的杏鲍菇菌糠中分离筛选具有较强纤维素、木质素降解能力及抑菌能力的细菌/真菌.通过细菌16S rRNA和真菌18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菌株所属种属.其次,将筛选出的菌株菌液等体积混合制成复合菌剂用于固态发酵杏鲍菇菌糠.测定不同发酵时长菌糠营养成分含量以确定最佳发酵时间,并与相同工艺条件下EM原液发酵的杏鲍菇菌糠进行饲用品质比较.[结果]筛选并鉴定得到纤维素酶活性较高的特基拉芽孢杆菌(Bacillus tequilensis)菌株P11、发酵毕赤酵母(Pichia fermentans)菌株R8和马克斯克鲁维应变酵母(Kluyveromyces marxianus)菌株MU5;木质素酶活性较高的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subsp.plantarum)菌株MU7;抑菌活性较高的类肠膜魏斯氏菌(Weissella paramesenteroides)菌株R4和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菌株R9.使用以上菌株复合发酵杏鲍菇菌糠7d后,各项指标达到稳定.与EM原液发酵的杏鲍菇菌糠相比,复合菌剂发酵杏鲍菇菌糠的NDF和ADF分别显著降低了19.6%和21.44% (P<0.05);CP (crude protein)、CA (crude ash)和EE (ether extract)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0.44%、5.26%和123.53% (P<0.05).[结论]本研究筛选得到的芽孢杆菌、酵母菌和乳酸菌优势菌株复合后用于发酵杏鲍菇菌糠可以很好地改善其饲用品质,效果优于生产中常用市售EM原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载人航天器固态胺吸附动力学模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固态胺吸附过程的动力学模型,为后续载人航天器固态胺系统的设计提供精确的理论分析方法.方法 在分析多个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选择分数阶动力学模型作为固态胺吸附模型;设计不同温度下吸附性能实验,利用热重仪,获得固态胺样品的吸附能力,辨识出分数阶吸附动力学参数k、m、n;采用其它吸附模型,并识别其参数,计算模型误差,获得最佳动力学模型.结果 H-S分数阶模型在各个条件下的误差均最低,与仿真曲线结果一致,能正确反映固态胺复杂吸附机理;温度升高,固态胺CO2吸附性能呈线性显著下降趋势;浓度越高,吸附速率越快,吸附量也越大.结论 H-S分数阶是目前反映固态胺吸附动力学过程的最佳模型,能反映出多个工况下多个吸附阶段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固态胺系统仿真与设计时可采用此动力学模型作为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胶原蛋白的光谱特性与矽肺纤维化—正常大鼠与实验性矽肺大鼠肺Ⅰ型胶原的荧光光谱与吸收光谱
编辑人员丨2023/8/5
正常胶原溶液荧光激发峰峰位为218nm和269nm,发射峰位为337nm、304nm。固态肺胶原纤维的荧光激发峰和发射峰均偏移,分别为235nm、283.5nm和324nm、360nm,镜象关系较差。矽肺胶原溶液的激发峰红移2-4nm,与吸收峰的红移(3nm)一致,但是矽肺胶原纤维的激发峰却兰移2-4nm,发射峰的红移也较溶液时大。矽肺胶原纤维斯托克斯位移显著大于正常胶原,荧光偏振度减少非常显著(P<0.01)。本文认为,一方面矽肺胶原纤维内部交联成更紧密结构,另一方面,在分子水平上,刚性平面的酰胺键和3,helix有序结构却发生改变,而且矽肺胶原纤维总的有序性较正常胶原纤维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一株低温木质素降解菌的筛选、产酶优化及酶学性质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背景]我国北方地区秋冬两季平均气温较低,低温环境使得秸秆更难自然降解.[目的]筛选高效低温木质素降解菌,探索其酶学特性并提高其产酶性能和秸秆降解效率.[方法]通过苯胺蓝法和酶活测定对菌株进行筛选,以Lip、Lac、Mnp酶活力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法进行产酶条件优化及酶学性质研究,通过固态发酵试验研究其对秸秆的降解效率.[结果]筛选到一株高效菌LS-1,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其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菌株LS-1在木质素为碳源、蛋白胨为氮源、pH 8.0、培养温度15℃、培养时间3 d时产酶效果最佳,其中Lip酶活力为23.34U/mL、Lac酶活力为9.37 U/mL、Mnp酶活力为50.89 U/mL.Lip和Lac最适作用温度为30℃且热稳定性良好,Mnp最适作用温度为50℃但热稳定性较差.Lac最适作用pH 4.0且耐酸性较好,Lip和Mnp最适作用pH 5.0;0.75 mmol/L Mg2+和0.5%吐温-20对Lip有促进作用,1 mmol/L Cu2+和丁香酸对Lac有促进作用,0.1%-0.5%吐温-20均对Mnp有促进作用.15℃固态发酵后,秸秆失重率达18.85%,木质素降解率达36.14%,比对照组提高约6倍以上.[结论]本研究为低温木质素高效降解提供了优质菌种资源,在秸秆降解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