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片区雪豹栖息地廊道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雪豹(panthera uncia)是高山流石滩等山地生境生物多样性的旗舰物种,对维持高山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雪豹种群数量有所恢复,但多种因素导致的栖息地破碎化仍对雪豹的种群生存造成威胁.建立廊道可将分散的栖息地斑块连接起来,提高雪豹抵抗干扰的能力,并为雪豹的长期生存提供重要保障.本研究以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张掖分局保护片区及其15 km缓冲区为研究区域,基于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张掖分局保护片区雪豹分布点数据,选取气候、地形和土地利用等环境变量,运用MaxEnt模型对雪豹栖息地适宜度进行分析并划定生态源地,而后基于最小代价路径原理识别雪豹廊道.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内雪豹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3 432.066 km2,分布在片区内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7 086.195 km2,占适宜栖息地总面积的52.756%.崎岖度、最干季度平均温度和季节降雨变异系数是影响雪豹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通过分析,最终划定9个生态源地用于后续廊道识别规划.在研究区域内共识别10条潜在生态廊道,廊道最长为18.725 km,最短为0.368 km,平均廊道长度为5.676 km.其中3条廊道连接片区内雪豹适宜栖息地斑块,5条廊道连接该片区与青海片区雪豹栖息地.基于上述结果,我们建议在提升片区内雪豹适宜栖息地之间整体连接度的同时,与青海省共同开展跨界保护工作,以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与管理计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MaxEnt和ArcGIS的山西省蒙古黄芪适宜性区划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掌握影响蒙古黄芪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对蒙古黄芪在山西省适宜区分布进行预测,为山西省蒙古黄芪资源的合理布局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山西省"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数据库收录的蒙古黄芪样点经纬度信息,查询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及检索文献记录补充,将筛选后的347个蒙古黄芪样点分布数据和环境因子添加到最大熵(MaxEnt)模型中运行,筛选出影响蒙古黄芪地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及贡献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对山西省蒙古黄芪生态适宜区进行划分.结果 建立的MaxEnt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09,表明模型预测结果准确.共筛选出19个环境因子,其中气候因子是影响蒙古黄芪分布最重要的环境因子,其次是生物因子与地形因子,土壤因子的影响最小.山西省蒙古黄芪潜在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省内北部山区,呈现从北到南适宜等级逐渐降低的趋势,在当前气候条件下山西省蒙古黄芪最适宜区面积为15 424 km2,适宜区面积为19 856 km2,次适宜区面积为59 436 km2,不适宜区面积为61 894 km2.结论 基于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预测山西省蒙古黄芪适宜区分布状况,对山西省蒙古黄芪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布局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圆锥角膜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39岁,汉族,因"双眼抗青光眼术后1年,视力下降3个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就诊。就诊前1年,患者于外院诊断为"双眼青光眼、双眼屈光不正",并行"右眼小梁切除+周边虹膜切除术及左眼青光眼引流钉植入术"。患者自诉术后于外院复查时双眼矫正视力为0.4,眼压仍高(具体不详),行局部降眼压治疗(贝美前列腺素滴眼液+布林佐胺噻吗洛尔滴眼液+酒石酸溴莫尼定滴眼液点双眼;左眼加用布林佐胺滴眼液)。此外,患者自双眼青光眼滤过手术后长期进行眼球按摩以稳定滤过泡及眼压。就诊前3个月视力出现明显下降,未予重视。既往双眼高度近视戴镜矫正30余年。患者全身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父母非近亲结婚,否认过敏性眼病史、家族史。眼科检查:矫正视力右眼为0.1,左眼为0.15;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右眼为10.0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为14.9 mmHg;眼前节照相及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图1)显示双眼上方结膜滤过泡平坦,双眼中下方角膜可见线状斑翳,角膜向前隆起变薄,角膜后沉着物(-),前房中深,房水闪辉(-),右眼虹膜可见周切孔,双眼瞳孔直径为4 mm,对光反射稍迟钝,晶状体轻度混浊;眼底检查显示高度近视眼底改变,杯盘比约为1.0。三维眼前节分析仪(Pentacam,德国Oculus公司)显示:双眼角膜均为不规则散光,鼻下方角膜变薄,曲率明显增加,右眼、左眼最薄点角膜厚度分别为447、430 μm,角膜前表面最大屈光力分别升高至65.2、57.7 D,角膜前表面最薄点高度分别为+66、+36 μm,角膜后表面高度分别为+160、+117 μm(图2、表1)。角膜生物力学眼压分析仪(Corvis ST,德国Oculus公司)显示双眼Corvis生物力学指数(CBI)为1.0,双眼生物力学指数(TBI)为0.98,右眼、左眼Belin/Ambrosio综合偏差值(BAD-D)分别为16.92、14.89(表1)。结合患者青光眼术后长期揉眼史及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可见角膜变薄并呈锥形前突等典型临床体征,角膜地形图检查发现角膜旁中央明显变薄及角膜生物力学检查示角膜滞后量和阻力因子量等生物力学指标下降,最终诊断:双眼圆锥角膜,双眼高度近视,双眼抗青光眼术后。治疗上予以双眼验配硬性角膜接触镜提高矫正视力,如患者不能耐受配戴或无法长时间舒适配戴,可考虑试行角膜交联术,同时继续局部点眼控制眼压。患者回当地医院验配硬性角膜接触镜且未再次来我院就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眼的角膜生物力学特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眼角膜生物力学特性改变,初步分析其与DR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治疗的2型糖尿病(T2DM)合并DR患者83例83只眼(DR组)、门诊招募的T2DM不伴DR患者30例30只眼(NDR组)以及非糖尿病患者30例30只眼(NDM组)纳入研究。均选择左眼为研究眼。DR组83只眼中,非增生型DR (NPDR)、增生型DR (PDR)分别为39、44只眼,据此再分为NPDR组、PDR组。DR组、NDR组、NDM组患者间年龄( t=1.10 )、性别构成比( χ2=0.4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体重指数( t=3.74 )、糖化血红蛋白( t=35.02 )、眼轴长度( t=5.5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采用眼反应分析仪(ORA)测量受检眼角膜滞后量(CH)、角膜阻力因子(CRF)及Goldman相关眼压(IOPg )、角膜代偿眼压(IOPcc)。采用角膜地形图测量受检眼角膜中央厚度(CCT)。多组间CCT、IOPcc、IOPg、CH、CRF的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DR患者CH、CRF与其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结果:DR组、NDR组、NDM组受检眼之间CCT、IOPcc、IOPg、CH、CR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3.71、5.60、9.72、9.02、21.97, P<0.05)。组间两两比较,CH、CRF:DR组与NDM组、NDR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CT:DR组与NDM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NDR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CCT、CH、CRF:NDR组与NDM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R患者CCT、IOPcc是CH的独立影响因素[CCT: β=0.01,95%可信区间( CI)0.01~ 0.03, P=0.013;IOPcc: β=-0.15,95% CI -0.25~-0.05, P=0.005];年龄、CCT、IOPcc是CRF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 β=-0.06,95% CI -0.09~-0.03, P<0.001;CCT: β=0.01,95% CI 0.00~ 0.02, P=0.049;IOPcc: β=0.16,95% CI 0.07~ 0.25, P=0.001]。NDR组、NPDR组、PDR组患眼CCT、CH、CRF、调整后CH、调整后CR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76、5.36、12.61、6.59、10.41, P<0.05)。组间两两比较,CH、CRF、调整后CH、调整后CRF:NPDR组、PDR组与NDR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PDR组与NPDR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CCT:NPDR组与NDR组、PDR组与NPDR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PDR组与NDR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T2DM伴DR患眼CH、CRF升高;CCT、IOPcc是CH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CCT、IOPcc是CRF的独立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CHRDL1基因无义变异引起大角膜免疫反应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确定先天性大角膜一家系致病基因变异,并探讨该基因致病机制。方法::实验研究。于2022年7月采集一X连锁大角膜(MGC1)家系先证者1例和其他家系成员2例的外周静脉血标本。并详细采集患者病史后,对患者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联合前置镜、眼前节分析(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和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应用包含439个基因的眼前节疾病检测Panel和包含22个基因的青光眼检测Panel进行靶向捕获富集及高通量测序,筛选与疾病表型相关的致病基因变异,并使用Sanger测序进行验证。利用RT-PCR和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 CHRDL1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通过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检测 CHRDL1无义变异对分子功能和信号通路的影响。数据均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进行分析。 结果::先证者被诊断为MGC1,眼压最高达27 mmHg(1 mmHg=0.133 kPa);角膜中央厚度右眼为469 μm,左眼为470 μm,均减少;角膜直径右眼为13.95 mm,左眼为13.65 mm。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先证者 CHRDL1基因存在c.36delC(p.Tyr12*)半合子无义变异。与pHBLV-CHRDL1 wt组比较,pHBLV-CHRDL1 Tyr12*组CHRDL1蛋白表达显著下降( t=24.16, P<0.001),CHRDL1Tyr12*变异能够激活免疫系统信号通路并促进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表达。 结论::CHRDL1基因c.36delC(p. Tyr12*)无义变异为MGC1家系的变异位点,该变异激活的免疫信号通路可能在MGC1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秦巴山区生态系统服务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响应阈值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秦巴山区地处我国南北气候、生物区系的交汇地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理与生态价值,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确定生态系统服务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响应阈值是实现秦巴山区环境资源有效配置、管理政策科学制定以及生态效益最大化的重要前提.在分析秦巴山区产水、固碳、土壤保持和生境质量4项生态系统服务时空特征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聚类分析、方差分析和弹性分析对比不同植被类型和地形梯度下生态系统服务的异同进而分区计算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阈值.结果表明:(1)2000-2020年,产水、固碳、土壤保持和生境质量服务整体提升且均表现为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2)不同类型植被下,生态系统服务整体供应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林地、草地和农田.不同地形变化下,除生境质量呈持续增长态势外,其他3项服务均出现了先提高后衰减的非线性趋势.(3)植被覆盖度对生态系统服务有促进作用,但超过一定阈值后这种作用会逐渐减弱.植被覆盖影响阈值在林地、草地和农田区分别为0.85、0.80和0.78;且该阈值随地形因子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本研究结果可以转变秦巴山区单纯依靠扩大森林面积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的简单化生态保护模式,为构建分区管理、全面系统和动态平衡的生态可持续发展体系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不同大小刨花楠细根功能性状与根际微环境关系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个体大小反映林木径向生长状况,细根对根际土壤环境变化具有高度敏感性,探讨不同大小个体的林木细根功能性状与根际土壤微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从个体水平揭示林木地下生态系统内的相互作用机制.该研究以11年生刨花楠(正名:刨花润楠,Machilus pauhoi)为对象,基于不同大小个体进行细根与根际土壤取样,分析不同大小刨花楠个体细根功能性状与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群落结构及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大小林木个体细根功能性状与根际微环境均存在差异,其中细根生物量、比根长、根长密度、根体积密度、根组织密度、根氮含量和根磷含量等指标差异显著,除比根面积和根组织密度外,其他各细根功能性状均以中等个体为最大,根际土壤碳氮磷含量也以中等个体刨花楠为最高.2)不同大小刨花楠个体细根比根长、根体积密度、细根生物量及根际土壤真菌、放线菌含量等性状变异系数较大,其中中等刨花楠个体变异系数相对较大,而小刨花楠个体相对较小,各大小个体都倾向于通过调节根体积密度、细根生物量及根际土壤真菌含量、硝态氮含量等性状以适应环境变化.3)不同大小个体细根采取的资源利用策略不同,中等刨花楠个体具有较大的比根长、根氮含量、根磷含量,采取资源获取型策略以优化其对养分的获取能力,根组织密度较大的小个体细根采取资源保守型策略以提升其应对环境胁迫的能力,而大个体细根则采取地上、地下协同生长的资源权衡策略.4)根际土壤微环境中的土壤全碳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放线菌含量、铵态氮含量、酸性磷酸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是影响刨花楠细根功能性状的主要因子.不同大小刨花楠个体细根功能性状与根际微环境间关系存在差异.小刨花楠个体细根主要受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中等刨花楠个体细根主要受根际土壤中放线菌含量及酸性磷酸酶活性影响;而大刨花楠个体细根性状表现出既受根际土壤养分影响又受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中细菌、放线菌含量影响的特征.研究结果可为开展刨花楠微地形造林、精确制定其人工林抚育间伐措施、培育大径材人工林等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Maxent模型的湖南省白颈长尾雉适宜栖息地预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湖南省是白颈长尾雉(Syrmaiicus ellioti)的主要栖息地之一,分析其潜在适生区对该物种保护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研究综合考虑地形、水源、气候、植被、土地类型以及人为干扰等多项因子,结合有效的白颈长尾雉分布点,利用最大熵(maximum entropy,Maxent)模型预测湖南省白颈长尾雉的适宜栖息地.结果显示,Maxent模型10次重复运行训练集的平均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值为0.964,预测结果优秀;到县道距离(dis_x)、最暖季度降水量(bio 18)、到混交林距离(dis_mxf)和平均气温日较差(bio2)是影响白颈长尾雉适宜栖息地分布的主要因子,到稀树草原距离(dis_sav)、海拔(altitude)和到荒地距离(dis_bar)对其分布的影响也较大,其余因子具有一定影响但并不显著;白颈长尾雉适生区面积为4.76×104km2,主要位于湘西、湘南的山地,但适宜栖息地破碎化程度较高,整体较为分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青藏高原东南部森林群落生态位特征与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青藏高原东南部的东喜马拉雅地区和横断山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也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但对该区域森林群落的生态位特征以及多样性相关研究较少.收集和整理了分布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的乔木植物及其科属特征,并分析主要优势物种的生态位特征以及森林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因素.采用"Levins"方法计算优势物种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随后,使用方差比率法、x2检验、Association coefficient联结系数和Ochiai指数等方法分析了种间联结性;最后,使用方差分解方法计算了每个环境因素对植物多样性的解释率.研究结果表明:(1)位于东喜马拉雅地区和横断山区森林群落共有植物42科71属119种,物种组成主要以松科(17种)、杜鹃花科(10种)、桦木科(9种)、无患子科(8种)和樟科(6种)为主;(2)该地区所有种植物生态位重叠值较低(平均值为0.027),并且生态位重叠值为0的种对数最多,说明森林群落整体竞争较小,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3)生态位宽度值由高到低的物种依次为:冷杉、杜鹃、云南铁杉、川西云杉、落叶松、黄背栎、高山栎、花楸、石栎和云南松,这10种植物在森林群落占据优势地位;(4)种间关联结果显示方差比率大于1,说明森林群落中物种间存在较强的正关联,群落内各个物种占据的不同生态位,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5)年均温和坡向被认为是影响该地区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最关键的两个环境因子;(6)森林群落在年均温为7-11℃的地区和半阳坡的地形中,群落植物多样性最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羊膜移植术与自体结膜瓣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对比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分析羊膜移植术与结膜瓣移植术后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在安徽省庐江县人民医院的眼科收治的80例原发性翼状胬肉手术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治疗方式为基础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接受原发性翼状胬肉术后游离结膜瓣移植术,对照组接受原发性翼状胬肉术后羊膜移植术.于术后比较两组患者角膜上皮创面愈合情况、疼痛情况、角膜地形变化、翼状胬肉大小对地形恢复的影响.结果:经两组患者角膜上皮愈合评分显示,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后,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结果显示,观察组VA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角膜中央光带处的曲率角膜顶点与光心之间的距离、平均角膜表面形状因子、角膜不规则性测量均小于术前,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中央光学区的角膜曲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游离结膜瓣移植术或羊膜移植术对于原发性翼状胬肉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两种手术方式角膜上皮愈合程度没有明显的差异,且疼痛评定指数对比无差异,两组术后复发率均得到有效改善,但观察组的复发率要优于对照组,且视觉模拟评分优于对照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