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锁骨后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超重患者全麻上肢手术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锁骨后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超重患者上肢手术的效果。方法:行手或腕部、前臂、肘关节手术患者60例,年龄18~64岁,性别不限,ASA分级Ⅰ或Ⅱ级,体重指数≥25 kg/m 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30):喙突旁入路组(P组)和锁骨后入路组(R组)。P组和R组在超声引导下以0.2%罗哌卡因30 ml分别行锁骨后入路或喙突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局麻药注射完毕后,每10 min进行1次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的评估,持续时间30 min,综合得分≥14分为臂丛神经阻滞成功。阻滞成功后在喉罩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术毕采用舒芬太尼100 μg、曲马多800 mg和托烷司琼5 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0 ml)行PCIA,背景输注速率2 ml/h,PCA剂量2 ml,锁定时间30 min,镇痛至术后72 h。术后48 h内肌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12 h。维持VAS评分≤3分,若VAS评分>3分时肌肉注射盐酸哌替啶100 mg补救镇痛。记录臂丛神经阻滞成功情况;记录显像时间、穿刺次数、穿刺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记录术后72 h内补救镇痛情况和首次补救镇痛时间。术后72 h取除镇痛装置后,记录患者对术后镇痛的满意度(0分为不满意;1分为满意;2分为非常满意)。记录神经损伤、血管穿刺损伤、穿刺部位红肿、渗血、渗液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2组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均为97%。与P组比较,R组穿刺次数减少,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延长( P<0.05),而显像时间、穿刺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补救镇痛率、首次补救镇痛时间、患者满意度和穿刺部位渗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均未见感觉神经损伤、血管穿刺损伤、穿刺部位红肿、渗液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结论:锁骨后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超重患者上肢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17—2021年中国华东地区临床分离侵袭性感染热带念珠菌耐药状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我国华东地区2017—2021年临床分离侵袭性感染热带念珠菌的标本来源分布及耐药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华东地区侵袭性真菌感染协作组(East China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Group,ECIFIG)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我国华东地区32家医院临床分离的热带念珠菌,由上海市东方医院南院检验科真菌实验室作为中心实验室,以质谱法复核菌株鉴定结果,采用ThermoFisher CMC1JHY比色微量稀释法检测菌株对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泊沙康唑、艾沙康唑、阿尼芬净、卡泊芬净、米卡芬净和5-氟胞嘧啶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MIC),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对两性霉素B的MIC,按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M27M44s-Ed3和M57s-Ed4判定结果。采用Kruskal-Wallis 检验法和配对 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共收集到热带念珠菌305株,主要标本来源为血38.0%(116/305)、腹水11.5%(35/305)、导管8.9%(27/305)和引流液8.9%(27/305)。其对氟康唑耐药率为32.5%,对伏立康唑耐药率为28.5%,对氟康唑和伏立康唑交叉耐药率为28.5%;伊曲康唑和泊沙康唑野生型占比分别为79.3%和29.2%。氟康唑与伏立康唑耐药率、MIC 50、MIC 90、伊曲康唑和泊沙康唑野生型占比等五年间无显著变化。95.0%以上菌株对棘白菌素类药物敏感,但发现1株棘白菌素耐药的多重耐药热带念珠菌。唑类药物中,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泊沙康唑和艾沙康唑GM MIC相似,氟康唑GM MIC显著高于伊曲康唑( t=9.95, P<0.05)、泊沙康唑( t=9.99, P<0.05)和伏立康唑( t=10.01, P<0.05),而棘白菌素类药物中,阿尼芬净的GM MIC与卡泊芬净相当( t=1.17, P>0.05),均显著高于米卡芬净( t=11.56, P<0.05, t=4.15, P<0.05)。 结论:2017—2021年华东地区临床分离热带念珠菌对棘白菌素类药物较为敏感,对氟康唑和伏立康唑持续呈高耐药水平,应加强对热带念珠菌的耐药性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SEDline镇静监测下瑞马唑仑静脉麻醉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在SEDline 镇静监测仪监测下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复合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21年6月—2022年5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择期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80例,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40~71岁。80例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其中采用甲苯磺酸瑞马唑仑静脉麻醉联合TPVB为TR组,采用甲苯磺酸瑞马唑仑静脉麻醉为R组,采用丙泊酚静脉麻醉联合TPVB为TB组,采用丙泊酚静脉麻醉为B组,每组20例。患者均在SEDline镇静监测仪监测下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术中根据患者大脑状态指数(PSI)调控麻醉药用量,PSI维持在25~50。观察指标:(1)比较4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术前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术前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认知功能评分等临床基线资料;(2)记录对比4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 0)、切皮时(T 1)、单肺通气30 min(T 2)、术毕即刻(T 3)的血氧饱和度(SPO 2)、心率、平均动脉压(MAP),以及血清丙二醛(MDA)、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水平;(3)记录对比4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出血量和盐酸瑞芬太尼用量;(4)对比术后6、24 h 疼痛VAS评分和Ramsay 镇静评分,术后24 h血清Hcy水平、MMSE评分、镇痛泵按压次数。 结果:(1)4组患者性别、年龄、BMI、术前Hcy、术前MMSE评分等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组内比较:R组心率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30, P=0.025),TR组、TB组、B组心率在不同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各组中的MAP、SPO 2、MDA、AOPP不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 <0.05)。组间比较:在T 0,4组间MAP、心率、SPO 2、MDA、AOP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在T 1、T 2,心率、MDA、AOP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 <0.05),其中TB组心率均最低,TR组MDA、AOPP均最低;而MAP、SPO 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 <0.05)。在T 3,MAP、MDA、AOP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 <0.05),其中B组MAP最低,TR组MDA、AOPP均最低;而心率、SPO 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3)TR组、TB组患者术中盐酸瑞芬太尼用量较少,R组、B组较多,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3.67, P<0.001);而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术中出血量4组间比较,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4)4组患者术后6、24 h疼痛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以及术后24 h血清Hcy水平、MMSE认知功能评分、镇痛泵按压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 <0.05)。 结论:甲苯磺酸瑞马唑仑联合TPVB应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能更精准地控制麻醉状态,且患者循环指标波动范围较小,术后镇静、镇痛效果更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低阿片联合隐神经阻滞多模式镇痛方案在老年人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低阿片联合隐神经阻滞多模式镇痛方案在老年人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方法: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21年1—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骨科择期行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0例,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2组,多模式低阿片镇痛方案组(观察组)和传统镇痛方案组(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1)超前镇痛:手术前3 d口服塞来昔布200 mg、1次/d,进行认知功能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评估;(2)术中镇痛:待假体安装完毕后,选择膝关节周围注入镇痛药(罗哌卡因200 mg、吗啡5 mg、肾上腺素0.25 mg和地塞米松5 mg/100 ml生理盐水,又称"鸡尾酒"溶液);(3)术后镇痛:手术结束后在超声引导下行连续隐神经阻滞(0.2%罗哌卡因2 ml/h),并根据康复训练的程度自控调整神经阻滞的药量。对照组:术前及术中无特殊处理,术后采用传统静脉自控镇痛模式(PCIA),配方如下:舒芬太尼(2 μg/kg)+氟比洛芬酯(200~300 mg)+托烷司琼(5~10 mg)。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前1 d、术后6、12、24、48 h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RS)评分;术后首次主动直腿抬高时间、下地时间、术后3、7、14 d的膝关节活动度、术后14 d、1、3、6个月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术前1 d、术后48 h血浆P物质(SP)及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并记录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在术后6、12、24、48 h NRS评分较低( t=27.705,27.532,21.739,25.780,均 P<0.05),术后首次主动直腿抬高时间、下地时间较早,术后3、7、14 d膝关节活动度(ROM)较好( t=35.496,43.716,3.766,5.216,6.009,均 P<0.05),术后14 d、1、3个月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较高( t=19.247,32.337,22.651,均 P<0.05),但术后6个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观察组患者术后48 h血清SP、IL-6浓度分别为(431.0±11.3)ng/L、(11.9±2.7)ng/L,较对照组术后(442.5±15.6)ng/L、(14.4±2.9)ng/L均较低( t=5.362,4.144,均 P<0.05);与对照组患者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较低、住院天数较短( χ2=4.630、 t=3.311, P=0.031、0.002),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多模式低阿片联合隐神经阻滞镇痛方案可以显著降低行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的围术期疼痛,提高术后早期下地活动能力,加快术后功能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睡眠障碍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睡眠障碍(PSD)的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选择2019年11月至2020年9月择期全麻下行非心脏手术患者454例,ASA分级Ⅰ~Ⅲ级,年龄≥18岁,性别不限。收集患者围术期各指标。采用随机抽样法以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在训练集中运用LASSO回归分析筛选PSD特征变量,将特征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筛选危险因素。引入AIC信息准则进行评价,基于筛选后的影响因素构建非心脏手术患者PSD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模型区分度,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与Brier评分定量分析评估模型一致性。结果:以PSD的7个危险因素(性别、术前焦虑、病房环境满意度、麻醉时间、术中咪达唑仑和舒芬太尼用量、术后3 d时NRS评分)和2个相关因素(术前NRS评分和全麻联合神经阻滞)构建预测PSD的列线图。训练集曲线下面积为0.805(95%可信区间0.721~0.848),验证集曲线下面积为0.773(95%可信区间0.684~0.876)。训练集与验证集校准曲线经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 P值分别为0.590、0.950,Brier评分分别为0.154、0.156。列线图预测模型训练集与验证集的灵敏度(95%可信区间)分别为81.83%(60.32%~95.14%)和77.86%(39.84%~97.25%),特异度(95%可信区间)分别为78.15%(71.83%~83.25%)和77.86%(68.74%~85.48%)。列线图得分的最佳截断值为113分。 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非心脏手术患者PSD预测模型,该模型能可视化、个体化地对PSD的风险进行预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艾司氯胺酮用于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用于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全麻患者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22年2月至2022年7月于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全麻下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8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C组,30例)、低剂量艾司氯胺酮组(K1组,29例)、高剂量艾司氯胺酮组(K2组,30例)。所有患者麻醉诱导和维持方案由其麻醉医师决定,镇痛药物限于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根据分组情况配置术后自控静脉镇痛泵:C组,舒芬太尼1.5 μg/kg+托烷司琼5 mg;K1组,舒芬太尼1 μg/kg+艾司氯胺酮1 mg/kg+托烷司琼5 mg;K2组,舒芬太尼1 μg/kg+艾司氯胺酮2 mg/kg+托烷司琼5 mg。记录患者术后48 h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分、抑郁症自测量表(SDS)评分和术后48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瘙痒、尿潴留)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K1组术后48 h VAS疼痛评分较高( P<0.05),术后48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较多( P<0.05);K1组、K2组术后48 h SDS评分较低(均 P<0.05)。与K1组比较,K2组术后48 h VAS疼痛评分较低( P<0.05),术后48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较少( P<0.05)。3组患者术后48 h Ramsay镇静评分和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C组比较,K1组、K2组术后48 h内恶心发生率较低(均 P<0.05);其余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艾司氯胺酮2 mg/kg复合舒芬太尼1 μg/kg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的术后镇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麻醉管理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基于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的围手术期麻醉管理用于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全麻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手术的患者130例,男56例,女74例,年龄18~64岁,体重指数(BMI)18~30 kg/m 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Hunt-Hess分级0~Ⅱ级。根据纳入时间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65例):加速康复外科(ERAS)组(E组,2019年7月至2021年4月)和对照组(C组,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E组实施ERAS围手术期麻醉管理方案,C组采取传统麻醉管理方案。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中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术后2、4、8、12、18、24、48 h数字分级评分法(NRS)疼痛评分和镇痛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出院时患者对临床服务的满意度,出院后第4周卡氏功能状态(KPS)评分及再入院事件。 结果:与C组比较:E组术后住院时间较短( P<0.05),住院费用较少( P<0.05);术中晶体液输入量、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用量较少(均 P<0.05);术后2、4、8、12、18、24、48 h NRS疼痛评分较低(均 P<0.05),患者自控镇痛(PCA)泵有效按压次数、总按压次数、补救镇痛例数较少(均 P<0.05);术后拔除尿管时间、首次下地活动时间、首次进普食时间较短(均 P<0.05);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较低( P<0.05)。两组患者其余术中指标、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出院后第4周KP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出院时患者对临床服务的满意度均为100%,两组均无再入院事件。 结论: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运用ERAS理念进行多方位围手术期麻醉管理,能够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术后疼痛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术后恢复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女,47岁。因“间断发热1年余,伴咳嗽、咳痰9个月,加重1月余”于2021年5月14日入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患者于2020年3月受凉后出现发热、寒战,未测体温,逐渐出现鼻塞、打喷嚏、流鼻涕及游走性关节疼痛,关节疼痛多见于指间关节、腕关节、膝关节及踝关节,当地医院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予口服洛索洛芬钠、硫酸羟氯喹、来氟米特等,症状未见明显好转,同时患者再次出现发热,并反复出现关节屈侧皮疹,伴疼痛和瘙痒,就诊于外省某医院风湿科,使用甲泼尼龙治疗数天后发热、皮疹明显好转,遂停用激素。2020年8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白色泡沫痰,伴呼吸困难,偶有发热(未测体温)。2020年11月胸部CT提示双肺结节影。2021年4月起,患者咳嗽、咳痰较前加重,伴皮疹、颜面部及双下肢水肿,复查胸部CT提示双肺结节影较前扩大,为求进一步诊治入院。既往体健,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患者生于山西省沁水县,2020年迁居至云南省昆明市,久居当地,否认长期在外就餐史,否认传染病接触史,否认疫水、疫区接触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胸科手术病人术后恶心呕吐的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筛选胸科手术病人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择期行胸科手术病人的病历资料,性别不限,年龄18~80岁,ASA分级Ⅰ~Ⅲ级。记录病人年龄、性别、学历、ASA分级、晕动症、吸烟史、饮酒史、心脏病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术前血常规、肝功能、电解质指标;手术方式、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术中神经阻滞、麻醉诱导前地塞米松、术中舒芬太尼、右美托咪定用量和术后PCIA、术后补救性阿片类镇痛药和止吐药使用情况;根据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分为PONV组和非PONV组;根据是否发生呕吐,将PONV组分为恶心组(PON组)和呕吐组(POV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胸科病人PONV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 791例病人,PONV组144例,非PONV组3 647例。PONV发生率3.80%;POV组38例,POV发生率26.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晕动症、女性、肺楔形切除术、术后PCIA和术后补救性阿片类镇痛药用量增多是胸科手术病人PONV的危险因素,术中使用右美托咪定是其保护因素;晕动症、女性和高血压病史是PONV病人发生呕吐的危险因素( P<0.05)。 结论:晕动症、女性、肺楔形切除术、术后PCIA和术后补救性阿片类镇痛药用量增多是胸科手术病人PONV的危险因素,术中使用右美托咪定是其保护因素;晕动症、女性和高血压病史是胸科手术PONV病人发生呕吐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药物降低小儿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效果的比较:网状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不同药物降低小儿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知网、万方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搜索通过干预措施降低小儿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3年7月。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使用STATA 17.0软件依据频率学框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0篇RCT,患者1 687例。与安慰剂比较,10种干预措施能降低小儿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概率排序依次为:右美托咪定[ OR值及其95% CI为0.13(0.09~0.20)]、氯胺酮[ OR值及其95% CI为0.15(0.08~0.26)]、可乐定[ OR值及其95% CI为0.15(0.05~0.50)]、曲马多[ OR值及其95% CI为0.16(0.04~0.61)]、瑞马唑仑[ OR值及其95% CI为0.17(0.06~0.47)]、阿芬太尼[ OR值及其95% CI为0.22(0.08~0.62)]、瑞芬太尼[ OR值及其95% CI为0.24(0.12~0.48)]、地佐辛[ OR值及其95% CI为0.29(0.12~0.69)]、芬太尼[ OR值及其95% CI为0.31(0.19~0.52)]及丙泊酚[ OR值及其95% CI为0.46(0.24~0.86)];4种干预措施可降低术后补救用药的使用率,概率排序依次为:右美托咪定[ OR值及其95% CI为0.19(0.11~0.32)]、曲马多[ OR值及其95% CI为0.20(0.10~0.42)]、氯胺酮[ OR值及其95% CI为0.49(0.28~0.86)]及芬太尼[ OR值及其95% CI为0.49(0.32~0.77)];1种干预措施可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右美托咪定[ OR值及其95% CI为0.54(0.31~0.94)]。 结论:右美托咪定降低小儿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的效果最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