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种内固定方式固定髋臼后柱骨折生物力学特性的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应用有限元分析比较5种内固定方式固定髋臼后柱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选取1例健康女性志愿者,年龄为50岁,身高160 cm,体重63 kg,体重指数为24.6 kg/m 2。将志愿者CT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15.0软件生成骨盆三维模型,应用ANSYS 14.5软件建立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然后生成髋臼后柱骨折模型,建立内髂坐钢板、常规后柱钢板、顺行空心拉力螺钉、经坐骨小切迹逆行空心拉力螺钉及经坐骨结节逆行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模型。对5种固定模型行应力加载,比较5种固定模型髋臼后柱骨折线的位移及应力集中部位。 结果:髋臼后柱骨折线上节点的平均位移:站立位时,常规后柱钢板固定模型(6.13 μm)<经坐骨结节逆行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模型(6.85 μm)<经坐骨小切迹逆行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模型(7.07 μm)<内髂坐钢板固定模型(7.08 μm)<顺行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模型(7.85 μm);坐位时,常规后柱钢板固定模型(7.77 μm)<内髂坐钢板固定模型(9.65 μm)<顺行拉力螺钉固定模型(9.69 μm)<经坐骨小切迹逆行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模型(10.1 μm)<经坐骨结节逆行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模型(10.20 μm)。5种内固定模型的应力均主要集中于骨折断端。结论:内髂坐钢板及常规后柱钢板固定髋臼后柱骨折的稳定性较空心螺钉(顺行空心拉力螺钉、经坐骨结节逆行空心拉力螺钉、经坐骨小切迹逆行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人类位石膏固定术中外展角度的测量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术中测量人类位石膏固定外展角度(abduction angle,AA)的不同年资医生目测和使用电子软件根据不同体表标识测量的四种方法的准确度和可信度。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1月共27例(32髋)因DDH行闭合复位或单纯切开复位的患儿资料,男6例,女21例;年龄为(13.2±6.86)个月(范围4~28个月)。5位医生分别通过目测和手机软件共四种方法,术中即刻测量髋关节AA并记录,并与术后MRI测量结果(AA-MRI)进行比较。术中测量的4种方法为:①低低年资目测腘窝中心和臀部(坐骨结节)石膏架接触中心连线与两坐骨结节连线垂线交角(junior visualization,AA-JV);②高年资目测腘窝中心和臀部(坐骨结节)石膏架接触中心连线与两坐骨结节连线垂线交角(senior visualization,AA-SV);③腘窝中心和肛门中心连线与坐骨结节连线垂线交角(anus-popliteal,AA-AP);④腘窝中心和腹股沟垂线与肛门中心水平线交点连线和两坐骨结节连线垂线交角(anus-groin crease-popliteal,AA-AGCP)。采用 t检验、相关系数、线性回归和Bland-Altman检验评估测量结果的差异性、信度和一致性。 结果:对比术中4种以及术后AA-MRI测量方法,AA-JV(42.69° ±4.13°)
0.05)。五种方法 ICC检验组间一致性范围为0.807~0.892,AA-MRI的组内平均一致性为0.948。所有 ICC结果均>0.75,一致性好。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术中4种测量方法与AA-MRI有良好或中等的线性关系,AA-AGCP( R2=0.499)>AA-AP( R2=0.318)>AA-SV( R2=0.253)>AA-JV( R2=0.217),AA-AGCP为最佳测量方法。AA-AGCP和AA-MRI的Bland-Altman散点图结果一致性良好,偏倚的均值和标准差为-0.796±3.247,一致性界限95% LoA(-7.160,-5.568)。 结论:DDH患儿在行人类位石膏固定前,常用目测方法所得AA偏小,推荐使用AA-AGCP法预估,该法操作简便、可信度高、一致性强、测量客观精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磁共振成像骨盆测量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中困难骨盆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中,由于骨盆空间狭窄或直肠系膜肥厚等因素的存在,常导致术野暴露困难,明显增加手术操作难度。本研究旨在分析直肠磁共振成像(MRI)骨盆测量对TME中困难骨盆的预测价值,并探讨术中困难骨盆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肿瘤距肛缘15 cm以内;(2)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直肠癌;(3)具有完整的术前MRI资料;(4)肿瘤浸润深度为T1~4a;(5)术中进行了困难骨盆评估。排除接受TME以外的其他任何保肛或非保肛手术的患者。回顾性收集2019年3月至2021年11月期间,在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结直肠专业组接受TME的88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困难骨盆分级简易评估量表:Ⅰ级为手术操作不困难;Ⅱ级为影响手术操作,但不影响完整TME标本质量;Ⅲ级为影响手术操作和标本质量(为接近完整TME);Ⅳ级为严重影响手术操作和标本质量(为非完整TME);Ⅰ~Ⅱ级认为非困难,Ⅲ或Ⅳ级认为手术困难。骨盆参数包括:骨盆入口前后径、中骨盆前后径、骨盆出口前后径、耻骨联合高度、骶尾间径、骶尾弧弓高、耻骨联合到盆底肌的距离、前骨盆深度、坐骨棘间径、坐骨结节间径等10项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困难骨盆相关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术中困难骨盆的列线图模型。结果:88例患者中,男性51例,女性37例,中位年龄64(56~70)岁,共有64例(72.7%)患者接受了新辅助治疗,其中困难骨盆组患者30例(34.1%),非困难骨盆组58例(65.9%)。解剖学特征中位数:骨盆入口前后径为12.0 cm;中骨盆前后径11.0 cm;骨盆出口前后径8.6 cm;耻骨联合高度4.9 cm;骶尾间径12.6 cm;骶尾弧弓高度3.7 cm;耻骨结节到盆底肌距离3.0 cm;前骨盆深度13.3 cm;坐骨棘间径10.2 cm;坐骨结节间径12.2 cm。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新辅助治疗(OR=4.97,95%CI:1.25~19.71, P=0.023)、肿瘤距肛缘距离越大(OR=1.31,95%CI:1.02~1.67, P=0.035)和耻骨联合高度越高(OR=3.36,95%CI:1.56~7.25, P=0.002)是困难骨盆的独立危险因素。纳入以上因素构建的困难骨盆预测模型,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795(95%CI:0.696~0.895)。 结论:基于直肠MRI骨盆测量的困难骨盆评估量表适用于TME手术,且接受新辅助治疗、肿瘤距离肛缘距离越大以及耻骨联合高度越高者,困难骨盆的概率越高,需更谨慎地规划直肠癌手术入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改良双负压疗法联合清创减张缝合术治疗骶尾部及周围4期压疮并感染患者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双负压疗法联合清创减张缝合术治疗骶尾部及周围4期压疮并感染患者的疗效。方法:2015年1月—2019年6月,临邑县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美容外科收治20例骶尾部及周围4期压疮并感染患者,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48~88岁,13例患者创面位于骶尾部,其中8例见骶尾骨外露;4例患者创面位于股骨大转子区,3例患者创面位于坐骨结节区。入院时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发热、细菌感染、低蛋白血症及电解质紊乱等。Ⅰ期根据病变累及范围彻底清创、换药后行常规负压治疗,负压值为-16.6 kPa;待肉芽组织新鲜、渗出少、无坏死组织残留时,立即行Ⅱ期改良双负压疗法联合清创减张缝合术,其中改良双负压疗法为创面深部置入负压引流导管与表层负压引流导管同时实施持续负压吸引,表层负压值为-19.9 kPa。同时予以全身抗感染及营养支持等治疗。观察创面愈合等级,缝合处皮肤有无坏死、裂开或积液,出院后随访1~6个月,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记录患者住院时间、清创减张缝合术前后感染情况、治疗过程中有无并发症。结果:创面均甲级愈合,缝合处皮肤无裂开或积液、坏死。出院后随访1~6个月,术口外形良好,皮肤少量色素沉着,无瘢痕增生或挛缩,压疮均未复发。本组患者住院时间为24~33 d,平均28.5 d。清创减张缝合术前,2例患者创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1例患者创面混合感染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患者创面感染奇异变形杆菌;术后再次行细菌学培养,结果均呈阴性。治疗期间患者均未并发骨或关节感染、坏死性筋膜炎、败血症等。结论:改良双负压疗法联合清创减张缝合术治疗骶尾部及周围4期压疮并感染患者,操作简单、创伤小、患者易于接受且对效果满意度较高,适合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MRI骨盆测量参数预测机器人辅助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手术难度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由经验丰富的结直肠外科医生进行机器人辅助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情况下骨盆测量参数与手术难度之间的关系并构建列线图模型。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肿瘤距肛缘≤10 cm;(2)术前病理检查证实为直肠癌;(3)术前具有完整的MRI影像学资料,评估肿瘤浸润深度为T1~3、环周切缘阴性且可达R 0切除。排除标准:(1)骨盆骨折病史;(2)骨盆手术史;(3)因肿瘤导致肠梗阻、肠穿孔等行急诊手术。依据上述标准,共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行机器人辅助TME手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82例患者构建预测模型(建模组),并收集2023年1—8月于同一中心行机器人辅助TME手术的35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资料用于模型的验证(验证组)。骨盆测量参数包括骨盆入口直径、骨盆出口直径、耻骨结节高度、骶骨高度、骶骨深度、坐骨棘间距、坐骨结节间距、直肠左右系膜跨度、直肠前后系膜跨度、直肠前系膜厚度、直肠后系膜厚度、直肠肠腔面积和直肠系膜面积等13项指标。本研究以手术时长作为评价手术困难程度的指标,手术时长定义为从切皮开始到关腹结束这一时间段,对与手术时长相关的变量进行分析。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困难手术相关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困难手术的列线图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和校准曲线验证列线图的预测能力。并采用验证集数据作为本列线图的外部验证。 结果:建模组82例患者包括54例男性和28例女性。中位年龄为61.0岁,中位体质指数为23.7 kg/m 2,距肛门缘的中位距离为6.1 cm,中位肿瘤长径为4.5 cm。其中14例患者接受术前新辅助治疗,12例患者有腹部手术史。验证组35例患者包括24例男性和11例女性,中位年龄为64.0岁,中位体质指数为23.7 kg/m 2,距肛门缘的中位距离为6.3 cm。建模组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质指数(OR=1.227,95%CI:1.240~1.469, P=0.026)、肿瘤距肛缘距离(OR=0.733,95%CI:0.562~0.955, P=0.022)和坐骨棘间距离(OR=0.468,95%CI:0.270~0.812, P=0.007)是影响手术难度的独立风险因素。纳入以上因素构建困难手术预测模型,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804(95%CI:0.707~0.900),校准曲线显示,本模型S∶P=0.987,C指数为0.804。验证集中,该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7(95%CI:0.606~0.928)。 结论:基于MRI骨盆测量参数与机器人辅助TME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手术难度有关,基于骨盆测量参数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预测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女性尿道旁腺癌超声表现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54岁,因"排尿不适、尿道口滴血1年余,加重2个月"入院。1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尿道口滴血,量少,1~2滴,棕褐色,间断伴有尿频、排尿困难等不适,2个月前症状加重至广东医科大学广州市红十字医院就诊。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体格检查:经阴道前壁触及肿物,大小约为30 mm×30 mm×30 mm,质韧,无明显压痛,边界不能清晰触及。实验室检查:尿常规中白细胞1+,潜血2+,白细胞85个/μl,红细胞132个/μl;血常规、粪常规+潜血、肝肾功能以及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9-9、糖类抗原72-4均未见明显异常,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0.006 μg/L,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0.010 μg/L。经腹超声检查示双肾、输尿管、膀胱均未见异常。经阴道超声检查:尿道周围偏右侧见一混合回声肿块,大小约31 mm×25 mm,形态规则,呈类圆形,边界欠清,内部回声不均匀,以低回声为主,可见散在粗大强回声,后方未见明显声影,血流信号Ⅲ级,其内可测及一中速高阻动脉频谱,PSV为11.54 cm/s,RI为0.78。超声提示尿道周围异常回声,考虑尿道肿瘤可能(图1)。随后行MRI平扫+增强检查:尿道右旁见类圆形软组织肿物,范围约31 mm×26 mm,呈T1低信号、T2混杂稍高信号,增强扫描不均匀明显强化,DWI上弥散受限。MRI提示尿道旁软组织肿瘤,考虑恶性可能(图2)。PET-CT检查:①阴道-尿道间区域结节状高代谢占位病变,结合病史,符合恶性肿瘤(腺癌)表现;②双侧耻骨、坐骨多发骨转移;③双侧髂外血管旁及双侧腹股沟区多发淋巴结炎性增生可能。患者随后行尿道周围组织活组织检查(膀胱尿道镜检):于尿道中段左侧约5点钟位置见一隐窝,小窝内有细小管道,有血渗出,尝试用F3输尿管导管(内径约1 mm)未能插入,经妇科检查扪及肿物在阴道前壁与尿道之间,肿物未在尿道中凸显,难以取标本活检。遂行超声引导下尿道肿物穿刺活检术,术前经直肠超声扫查见肿物位于尿道周围区域,呈类圆形,形似"男性前列腺"(图3),超声引导下穿刺得白色组织3条,质地软。组织病理学检查:镜下见组织被覆鳞状上皮,上皮下纤维组织间散在数团异型细胞呈巢状分布,实性或腺样排列,细胞胞浆丰富红染,核不规则增大,部分可见核仁。术后免疫组化检查提示:Ki-67(约85%+)、CK(+)、CK7(+)、P63(-)、CEA(-)、CDX-2(+)、PAX-8(-)、GATA3(-)、ER(-)、PR(-)、Syn(-)、CgA(-)、Vimentin(-)、S100(-)、P504s(-)、PSA(-)、AR(-)。病理诊断:病变符合尿道旁腺腺癌(中-低分化)。本例患者经多学科团队讨论后,最终诊断为尿道旁腺腺癌(Ⅳ期),结合病情及患者意愿予以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同步放化疗治疗3个疗程(顺铂+紫杉醇),后行4期替雷利珠单抗免疫治疗3个月余,复查阴道超声及MRI示肿瘤较前缩小,排尿不适等症状较前缓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西罗莫司成功治疗干扰素及阿糖胞苷治疗失败的Erdheim-Chester病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35岁,因"干咳1年,活动后喘憋5个月"于2019年12月就诊于我院。患者2018年10月无诱因出现干咳,2019年7月起干咳加重,逐渐出现活动后呼吸困难。患者就诊于外院,B超提示心包积液、双侧大量胸腔积液,取胸腔穿刺引流液行病原学、结核DNA及瘤细胞检测均未见异常。筛查抗核抗体谱、肿瘤标志物均为阴性。行PET/CT:心包稍增厚,代谢轻度增高,SUVmax 3.5,双侧肱骨头及双侧肱骨上段、骶椎、双侧髂骨、右侧坐骨及双侧股骨上段见多发结节状异常代谢增高灶,SUVmax 13.1,双附件各见一结节状代谢浓聚,SUVmax 5.6,腹膜后、肠系膜间隙多发淋巴结肿大,SUVmax 6.7。完善全身骨显像:双侧胫骨中上段及两侧股骨下段、双侧腓骨中上段硬化性改变,伴颅骨、双肩关节、双侧肱骨中上段、双侧骶髂关节、双侧髋关节、双侧股骨大转子骨质骨显像代谢对称性活跃。头增强MRI:双侧眶内、视神经及眼肌信号异常,右侧丘脑异常信号,水肿可能。2019年10月行腹腔镜活检术,术中见腹盆腔内大量积液,腹壁、网膜表面大量粟粒样结节。取病理送检:(我院病理会诊)脂肪组织内见组织细胞、树突状细胞及肌纤维母细胞弥漫性增生,伴少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未见细胞异型性,考虑弥漫性组织细胞、树突状细胞及肌纤维母细胞增生性病变。免疫组化:CD163(+),CD68(+),S-100(+),CD1a(-)。2019年11月起予甲泼尼龙40 mg/d治疗,激素治疗近1个月后复查浆膜腔积液较前无减少。患者为进一步诊治于我院血液科住院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侵出盆腔的腹膜后肿瘤的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研究分析24例侵出盆腔的腹膜后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按侵出途径可分为经肌耻骨孔、经坐骨孔、经闭孔、经会阴部4型,以经肌耻骨孔型最常见,病理类型最常见为去分化脂肪肉瘤,切口需联合耻骨结节表面、臀部等,在术中应注意盆腔移行区肿物与腹膜后肿瘤的鉴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臀部自由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臀部深度创面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臀部自由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臀部深度创面的效果。方法:2016年2月—2018年5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烧伤整形外科中心收治各种原因所致臀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27例,其中男19例、女8例,年龄28~70岁。原发病中压疮14例、瘢痕癌7例、低温烫伤2例、脓肿2例、藏毛窦2例,伤后或病变组织切除后深度创面位于骶尾部15例、坐骨结节8例、臀部其他部位4例,创面清创或扩大切除后面积4.0 cm×4.0 cm~12.0 cm×6.0 cm。采用面积为8.0 cm×4.0 cm~16.0 cm×6.0 cm臀部自由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创面,供瓣区选择在创面周边、皮肤较为松弛处,皮瓣均以臀部自由穿支血管为轴,螺旋桨式转移修复创面,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记录皮瓣成活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情况。结果:27例患者皮瓣均100%成活。2例患者皮瓣因引流不畅,术后2~6 d皮瓣下形成淤血,经换药引流,14~18 d愈合;其余病例皮瓣于术后10~14 d拆线,创面愈合。随访2~12个月,皮瓣供受区外形饱满,与健侧差别不大,能够负重。结论:采用臀部自由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臀部深度创面效果好,供区选择在创面周边、皮肤相对松弛部位即可,在修复创面的同时,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可保证臀部饱满的外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股后肌瓣联合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及闭式灌洗治疗Ⅳ期坐骨结节压疮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股后肌瓣联合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及闭式灌洗治疗Ⅳ期坐骨结节压疮的临床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21年3月—2022年3月,德州东城医院收治1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Ⅳ期坐骨结节压疮患者,其中男11例、女4 例,年龄31~72岁。压疮创面大小为6.0 cm×4.5 cm~10.0 cm×6.0 cm,创腔直径10~14 cm。5例患者合并坐骨结节骨感染。清除病灶后,移植股二头肌长头肌瓣(面积10.0 cm×4.0 cm~18.0 cm×5.0 cm)和半腱肌肌瓣(面积8.0 cm×4.0 cm~15.0 cm×5.0 cm)联合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面积6.5 cm×5.5 cm~10.5 cm×6.5 cm)修复压疮创面,将供瓣区创面直接缝合,于创腔内置管行闭式灌洗2~3周。术后观察肌瓣和皮瓣成活情况、供受区创面愈合情况,随访观察压疮复发情况、皮瓣质地和外观及供受区瘢痕情况。结果:15例患者术后所有肌瓣和皮瓣均顺利成活。2例患者术后1周因翻身不当导致受区切口受压裂开,经换药治疗3~4周后愈合;其余患者供受区创面均愈合良好。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6~12个月显示,患者压疮均未复发,皮瓣质地、色泽、厚度与受区皮肤相近,供受区仅遗留线性瘢痕。结论:采用股后肌瓣联合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及闭式灌洗治疗Ⅳ期坐骨结节压疮时,可用组织瓣充分填塞压疮无效腔,治疗后创面愈合好,供受区外观较佳,压疮不易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