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π形截骨术联合矫形头盔治疗婴儿矢状缝早闭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π形截骨术联合矫形头盔治疗婴儿矢状缝早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1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矢状缝早闭患儿的临床资料。首先采用π形截骨进行治疗,自冠状缝后约1.0 cm处横行截取宽约1.5 cm骨条,两端至左右颞顶缝处,且横跨矢状窦上方;自闭合的矢状缝旁开1.5 cm处平行于矢状缝及人字缝截取弧形骨条至颞顶缝处,骨条平行于矢状缝处宽约2.0 cm,平行于人字缝处宽约1.0 cm左右,两侧对称性截骨,截取的骨条类似π形。术后1~2周开始佩戴矫形头盔,每天20~22 h,矫正6~10个月。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头颅形态,测量头颅横径和前后径,计算头颅指数(CI)及颅腔容积,CI为头颅横径与前后径的比值,CI<0.75为效果不满意,CI在0.75~0.90为效果满意。结果:共纳入单纯矢状缝早闭患儿4例,均为男性,5~11个月龄,术前患儿CI为0.69~0.73,颅腔容积576.7~853.2 ml。所有患儿手术过程安全,术中用时2.13~2.28 h,出血量30~100 ml。术后住院时间为7~10 d,患儿仅出现头顶部、枕部皮下肿胀(7~10 d后自行恢复)及发热表现,经对症处理后体温于术后5 d内恢复正常;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异常表现,未发生脑膜炎、硬膜破损导致的脑脊液漏及硬膜外血肿等表现。随访6~7个月,所有患儿头颅外形均较术前有所改善,CI为0.76~0.80,头颅宽长比趋于正常,颅腔容积为757.3~1 261.4 ml,较术前明显增大。结论:π形截骨术联合矫形头盔辅助治疗婴儿矢状缝早闭,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可以明显改善舟状头外观,使头颅宽长比趋于正常,并动态扩大颅腔容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人类位石膏固定术中外展角度的测量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术中测量人类位石膏固定外展角度(abduction angle,AA)的不同年资医生目测和使用电子软件根据不同体表标识测量的四种方法的准确度和可信度。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1月共27例(32髋)因DDH行闭合复位或单纯切开复位的患儿资料,男6例,女21例;年龄为(13.2±6.86)个月(范围4~28个月)。5位医生分别通过目测和手机软件共四种方法,术中即刻测量髋关节AA并记录,并与术后MRI测量结果(AA-MRI)进行比较。术中测量的4种方法为:①低低年资目测腘窝中心和臀部(坐骨结节)石膏架接触中心连线与两坐骨结节连线垂线交角(junior visualization,AA-JV);②高年资目测腘窝中心和臀部(坐骨结节)石膏架接触中心连线与两坐骨结节连线垂线交角(senior visualization,AA-SV);③腘窝中心和肛门中心连线与坐骨结节连线垂线交角(anus-popliteal,AA-AP);④腘窝中心和腹股沟垂线与肛门中心水平线交点连线和两坐骨结节连线垂线交角(anus-groin crease-popliteal,AA-AGCP)。采用 t检验、相关系数、线性回归和Bland-Altman检验评估测量结果的差异性、信度和一致性。 结果:对比术中4种以及术后AA-MRI测量方法,AA-JV(42.69° ±4.13°)
0.05)。五种方法 ICC检验组间一致性范围为0.807~0.892,AA-MRI的组内平均一致性为0.948。所有 ICC结果均>0.75,一致性好。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术中4种测量方法与AA-MRI有良好或中等的线性关系,AA-AGCP( R2=0.499)>AA-AP( R2=0.318)>AA-SV( R2=0.253)>AA-JV( R2=0.217),AA-AGCP为最佳测量方法。AA-AGCP和AA-MRI的Bland-Altman散点图结果一致性良好,偏倚的均值和标准差为-0.796±3.247,一致性界限95% LoA(-7.160,-5.568)。 结论:DDH患儿在行人类位石膏固定前,常用目测方法所得AA偏小,推荐使用AA-AGCP法预估,该法操作简便、可信度高、一致性强、测量客观精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技术与髂骨螺钉技术在儿童腰骶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初步总结应用经第二骶椎骶髂螺钉(second sacral alar-iliac,S2AI)和髂骨螺钉(iliac screw,IS)技术用于儿童腰骶手术的相关经验。方法: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矫形骨科2015年7月至2020年6月应用S2AI(S2AI组,21例)和IS(IS组,17例)技术治疗的38例腰骶畸形患儿为研究对象,对比两组患儿年龄、性别、随访时间、翻修次数、出血量、平均置钉时间、是否行扩大剥离、伤口感染、内固定松动、内固定断裂、是否采用附加连接装置、一次置钉成功率、置钉直径、疼痛级别、伤口愈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胸弯自发矫正、腰弯矫正度、骶骨骨盆角矫正度等资料。结果:S2AI组和IS组行扩大剥离的病例数分别为5例和12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8.315, P=0.004);内固定松动的病例数分别为2例和8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028, P=0.025);采用附加链接装置的病例数分别为1例和14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3.673, P<0.01)。 结论:儿童先天性脊柱畸形(尤其是腰骶畸形)治疗较为困难。S2AI技术与IS技术相比,具有剥离面小、内固定松动率低、采用附加连接装置少等优点。但要熟练掌握其技术要领及使用规范,还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对患儿术后骶髂关节疼痛的评判也需要长期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早期应用神经内镜治疗婴儿非综合征型颅缝早闭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早期行神经内镜颅缝条状切除术后辅助矫形头盔治疗婴儿非综合征型颅缝早闭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例非综合征型颅缝早闭患儿的临床资料,8例患儿月龄为(4.1±0.8)个月(3~5个月)。其中,矢状缝早闭5例,冠状缝早闭2例,多发颅缝早闭1例。8例患儿均于神经内镜下行颅缝条状切除术。术后要求佩戴矫形头盔治疗9~12个月,每日佩戴时间≥22 h。佩戴矫形头盔后定期门诊随访,进行头颅扫描建立三维模型,复查头颅形态并测量头围、头颅横径、头颅前后径、头颅指数(CI)、头颅不对称指数(CVAI)、头顶-鼻根-颏下点(V-N-G)夹角,同时留取手术前、后的头面部照片,以评估矫正效果。术前发育商评估异常的患儿术后复查发育商,以评估手术对神经系统发育的改善作用。结果:8例患儿中,2例行冠状缝条状切除术,5例行矢状缝条状切除术,1例行多发颅缝条状切除术。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8例患儿的随访时间为(7.5±1.5)个月(6~10个月)。术后6个月随访时,2例单侧冠状缝早闭患儿的CVAI分别由3.062、3.341降至0.232、0.312,V-N-G角分别由167°和169°矫正为180°和178°,前斜头畸形及特征性颌面部畸形的矫正效果满意。5例矢状缝早闭患儿中,3例正确佩戴头盔的患儿头颅宽度增加、狭窄的双顶径增宽、CI恢复至0.80~0.89,矫正达到满意水平;2例矫正效果不满意,CI均<0.75。1例多发颅缝早闭患儿,头围由400.5 mm增至432.5 mm,三角形头颅逐渐膨隆圆润恢复正常外观,矫正效果满意。术前神经系统发育迟缓的1例多发颅缝早闭患儿,术后6个月复查发育商正常。结论:初步观察发现,对于非综合征型颅缝早闭的患儿,早期行神经内镜下颅缝条状切除、术后辅助矫形头盔治疗既可矫正头颅畸形、颌面部畸形,也可一定程度上改善神经系统发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胸壁压力值的鸡胸微创胸骨沉降术支架固定方式的初步探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胸肋骨压力器测量鸡胸患儿前胸壁下压至正常所需压力值,探讨三种固定方式在鸡胸微创胸骨沉降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以2012年7月至2016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胸外科行鸡胸微创胸骨沉降术的144例患儿为研究对象,于手术前行胸壁测压,根据压力值及鸡胸形态分型拟定支架固定方式:A为双侧钢丝固定;B为双侧固定片固定;C为一侧钢丝一侧固定片固定。对于对称型鸡胸中压力值<10 kg者采取A固定,>10 kg者采取C固定;对于不对称型鸡胸中压力值<7.5 kg者采取A固定,7.5~10 kg者采取B固定,>10 kg者采取C固定;总结并分析不同固定方式患儿的一般资料、手术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44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出现术中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包括气胸和钢丝断裂,其中气胸4例,均自行吸收;钢丝断裂共53例(53/144,36.81%),以A固定方式钢丝断裂发生率最高,占50.00%(40/80),B及C固定方式分别为13.64%(3/22)和23.81%(10/42)。由于胸壁外观均未受影响,断裂钢丝均于取支架时同期取出,无一例钢丝残留。取出支架后评估手术效果,三种固定方式优良率均为100%,无一例复发。结论:基于胸壁压力值制定鸡胸微创胸骨沉降术固定方式,可简化手术操作,减少术中胸壁的操作性损伤,手术切口更小,外型更美观,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生长撑开型非融合矫形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的远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完成生长撑开型非融合矫形技术(growth friendly non-fusion technique, GF)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early-onset scoliosis,EOS)患者的远期随访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9年10月完成GF治疗的26例EOS患者,男12例、女14例,初次手术时年龄(7.2±2.4)岁。16例患者采用传统生长棒技术治疗,10例患者接受纵向可撑开型人工钛肋技术(vertical expandable prosthetic titanium rib,VEPTR)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2次以上的撑开手术且完成生长棒及VEPTR治疗后随访时间均超过2年。收集患者初次手术前、术后即刻、完成GF治疗时以及末次随访时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同时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6例患者共接受145次撑开手术,撑开次数为(5.6±2.1)次。患者完成GF治疗时年龄(12.6±1.6)岁,GF治疗撑开时间为(4.7±1.4)年,完成GF治疗后随访时间为(2.9±0.9)年。内固定初次置入术后主弯Cobb角由术前81.2°±17.3°明显降低至41.1° ±13.1°( t=8.124, P< 0.001),末次撑开时增加至48.8°±15.4°。16例患者在末次撑开手术后再行终末融合手术,主弯Cobb角由末次撑开时52.8°±16.1°降低至45.4°±14.8°( t=2.415, P=0.035),矫正率为14.1%±9.4%;余10例患者未行终末融合手术而直接进行长期随访。患者完成GF治疗时及末次随访时主弯Cobb角分别为44.9°±16.2°和45.2°±15.6°;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主弯Cobb角矫正率为44.3%±15.5%。内固定置入术后胸椎高度及脊柱高度均较初次手术前明显增加,生长棒撑开期间胸椎高度(T 1~T 12)和T 1~S 1高度分别增加(3.3±0.9)cm和(5.6±1.9)cm,每次撑开手术后胸椎高度和T 1~S 1高度分别可获得(0.6±0.3)cm和(1.0±0.4)cm的增加。术后14例患者发生36例次并发症,撑开期间13例患者共发生27例次并发症,完成GF治疗后的随访期间共8例患者发生9例次并发症。 结论:GF矫形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EOS患者畸形的进展,同时维持躯干的生长发育,完成GF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较撑开期间明显降低,但反复撑开后行终末融合手术的矫正率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传统生长棒治疗特发性早发性脊柱侧凸的早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传统生长棒治疗特发性早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early-onset scoliosis, IEOS)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12月手术治疗11例IEOS患者资料,男4例,女7例;第一次手术时年龄(6.45±1.63)岁(范围5~9岁);术前Cobb角74.74°±6.48°(范围66.12°~87.85°)。分析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个月、术后1年及术后2年的Cobb角、T 1~T 12胸椎高度、T 1~S 1椎体高度、顶椎偏移距离(apical vertebral translation, AVT)、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同时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 结果:11例患儿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8.82±4.77)个月(范围23~37个月)。内固定初次置入术前Cobb角74.74°±6.48°,术后即刻降至30.30°±4.04°,术后1个月为30.39°±4.49°,术后1年为26.93°±3.09°,术后2年为28.36°±2.98°,术后2年矫正率为61.82%±4.85%;T 1~T 12胸椎高度术前(13.69±2.05)cm,术后即刻增加至(20.74±3.10)cm,术后1个月为(20.85±3.62)cm,术后1年为(21.49±3.56)cm,术后2年为(22.54±3.63)cm;T 1~S 1椎体高度术前(24.21±3.20)cm,术后即刻增加至(31.04±3.79)cm,术后1个月为(30.85±3.64)cm,术后1年为(32.91±3.24)cm,术后2年为(34.46±3.28)cm;AVT初次术前为(7.45±2.00)cm,术后即刻缩短为(2.04±0.67)cm,术后1个月为(2.07±0.70)cm,术后1年为(2.24±0.57)cm、术后2年为(2.11±0.82)cm。以上指标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年、2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术前相比术后1年肺功能FEV1及FVC分别升高至(1.28±0.13)L和(1.49±0.10)L,术后2年分别升高至(1.34±0.13)L和(1.54±0.12)L。术后1年肺功能明显改善,并且肺功能FVC与T 1~T 12胸椎高度呈正相关( r=0.838, P<0.001)。11例患者发生13例次并发症,主要包括近端螺钉松动2例次、近端出现交界性后凸1例次、钛棒断裂1例次、内固定顶起皮肤3例次、皮下积液6例次,经及时治疗后均预后良好。 结论:传统生长棒可以有效控制IEOS畸形的进展,同时维持躯干的生长发育,促进肺功能发育成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模块化截骨、角度测量装置的研制及在股骨颈基底部旋转截骨术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探讨3D打印截骨导向座、股骨头旋转角度测量器辅助行股骨颈基底部旋转截骨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方法 自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共有3例患者纳入研究,均为男性,右侧1例,左侧2例,年龄分别为48岁、31岁、41岁.术前计算患者股骨颈旋转轴线及股骨头坏死区域旋转角度等参数,结合逆向工程原理设计外科脱位及股骨颈基底部截骨导向座,并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截骨导向座.术中使用该导向座进行截骨,后借助自主研发股骨头旋转角度测量器精确旋转股骨头坏死区域.记录手术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及术后并发症,术前、术后末次随访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对患侧髋关节进行功能评价.结果 3例患者均获随访,术后随访时间分别为24个月、20个月、35个月.术中出血量均为300 mL,手术时长分别为130 min、180 min、205 min.术前Harris评分为83分、74分、78分,末次随访Harris评分为94分、86分、83分.术后X线片示旋转程度及固定位置良好,均未见并发症发生.结论 3D打印截骨导向座联合旋转角度测量器有利于传统手术向可量化的、标准化的精确操作演化,为术者术中快速定位及精准截骨矫形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套筒型导向生长棒对幼猪脊柱生长影响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估套筒型导向生长棒随幼猪脊柱生长而自动滑动的效果.方法 将14头4个月幼猪随机分为生长棒组(n=8)和对照组(n=6),生长棒组对幼猪经胸背部小切口经皮下植入套筒型导向生长棒系统,对照组只行胸背部小切口切开后逐层缝合,不作其它处理.获取所有幼猪术后当天、术后1.5个月、术后3个月幼猪脊柱X线片,根据术后即刻和术后1.5、3个月X线片测量T8、T9椎体平均高度,T7-8、T8-9、T9-10椎间盘平均高度及生长棒滑动平均长度.测量生长棒组幼猪术后3个月脊柱MRI,观察椎间盘生长板HE染色后形态学改变,观察髓核细胞形态学改变,测量软骨生长板厚度及生长棒滑动长度.结果 生长棒组共2头幼猪未完成实验,1例因麻醉复苏误吸死亡,1例术后感染,随访失败.余12头幼猪顺利完成实验.生长棒组术后当天与术后3个月T8、T9椎体平均高度分别为(18.26±3.26)mm、(27.15±4.1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868,P=0.002);T7-8、T8-9、T9-10椎间盘平均高度分别为(1.79±0.24) mm、(2.14±0.2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55,P=0.029).对照组术后当天与术后3个月T8、T9椎体平均高度分别为(17.86±3.50)mm、(28.63 ±4.45)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654,P=0.001);T7-8、T8-9、T9-10椎间盘平均高度分别为(1.78±0.27)mm、(2.17±0.3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28,P=0.035).术后3个月,生长棒组T8、T9椎体平均高度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52,P=0.566),生长棒组T7-8、T8-9T9-10椎间盘平均高度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53,P=0.823).生长棒组生长棒的平均滑动长度为65.74 mm.生长棒组与对照组相比生长板软骨细胞与髓核细胞排列整齐、细胞体积大、外形圆润、胞浆含量丰富.生长板软骨细胞高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套筒型导向生长棒可随幼猪脊柱生长的驱动力而自动滑移延长,对幼猪脊柱正常生长无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3D打印技术在康复支具领域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3D打印技术作为国内外快速成型技术的重点,近年来飞速发展.除此之外,3D打印技术还有个性化制造的重大优势,这一优势已经开始深刻地影响到了医疗行业.矫形器的个性化制造需求恰好为3D打印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绝佳机会.本文简要介绍了3D打印技术的不同成型方式的原理及特点、目前运用较广泛的3D打印材料种类及属性特点、矫形器的分类及临床应用范围,总结了国内外3D打印技术在矫形器研究制造领域的运用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讨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