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护一体化品管圈模式在提高机械通气患者早期活动依从性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品管圈模式在ICU机械通气患者早期活动依从性中的效果。方法:针对ICU机械通气患者病情危重生命体征不稳定,早期活动开展受限的问题,于2017年3~8月开展"提高机械通气患者早期活动依从性"品管圈主题活动,通过头脑风暴法采用建立早期活动流程、发放早期活动口袋书、添置活动器材等方法,比较开展医护一体化品管圈模式前后机械通气患者早期活动依从性的变化。结果:机械通气患者早期活动依从性从18.18%提高至60%。结论:医护一体化品管圈模式缩短了机械通气时间,降低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压力性溃疡和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预见性护理预防重症监护室患者压力性损伤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预防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压力性损伤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凤台县人民医院2018年1-12月收治的ICU患者70例为对照组;2019年1-11月收治的ICU患者7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10.00%(7/70)]明显低于对照组[34.28%(24/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1.97, P < 0.05)。 结论:预见性护理是一种科学有效预防压力性损伤的方法,应用预见性护理可显著降低ICU患者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慢性创面患者410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410例慢性创面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回顾性分析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31日收治的慢性创面患者410例的年龄、病因、创面特征等信息,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创面中最主要类型是创伤性溃疡[144例(31.1%)],其次是压力性溃疡[95例(23.2%)]和血管型溃疡[80例(19.5%)]。低龄组(<60岁)以创伤性溃疡最为常见,高龄组(≥60岁)以压力性溃疡最为常见,比较两个年龄组的创面病因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9.794, P<0.001),创面感染与愈合的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0.503, P=0.005)。病原学检测显示革兰阳性菌构成比最高。不同治疗方式对慢性创面的转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6.969, P<0.001),采取手术方式治疗的患者治愈率最高为59.3%。 结论:410例慢性创面中高龄组压力性溃疡较多见,感染会影响慢性创面的转归,革兰阳性菌检出率较高,外科手术干预是治疗慢性创面的有效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目标导向护理对腹腔镜全麻手术患者麻醉苏醒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目标导向护理对腹腔镜全麻手术患者麻醉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在该院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15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常规组。常规组患者行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行目标导向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压及心率水平、不良情绪程度、躁动发生情况、苏醒、拔管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血压及心率在静息期均无显著差异。苏醒期两组患者血压及心率均有所提升,研究组更为稳定,与常规组存在显著差异,同时术后24 h患者SAS及SDS评分显著优于常规组及手术前,患者躁动发生率(10.67%)显著低于常规组(29.33%),躁动发生程度也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均无显著差异;患者术后出现的并发症主要为压力性溃疡、出血、皮肤损伤及非计划性拔管等,研究组患者发生率(10.67%)显著低于常规组(3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腹腔镜全麻手术患者进行目标导向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患者麻醉苏醒质量,对稳定患者血压及心率、改善其不良情绪,避免躁动的发生及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标准护理方案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构建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预防的标准护理方案。方法:2020年1—6月在文献检索、文献综述以及案例回顾总结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发展的临床特征基础上,初步构建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患者预防的标准护理方案,采用德尔菲法对8名护理专家进行2轮咨询,对各项措施进行评分、修订并最终完成完整的干预方案。结果:2轮专家咨询问卷回收率均为100%;2轮函询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79、0.83。构建一套完整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标准护理方案,包括3个维度、11项护理措施与26个条目。结论:本研究构建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患者预防的标准护理方案的专家积极性和权威程度高,所形成的条目能很好地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可以为此类手术患者术中压力性损的预防提供指导意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保守清创联合病床上自体小皮片和/或微粒皮移植治疗4期压疮七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2017年6月—2018年10月,太原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7例压疮患者,其中男3例、女4例,年龄75~86岁。共10个无骨外露4期压疮创面,创面面积为6 cm×4 cm~11 cm×9 cm;3个创面伴有潜行腔隙,潜行区域体表投影面积5 cm×3 cm~12 cm×8 cm。入院后进行保守清创治疗持续至皮肤缺损区肉芽组织鲜红、易出血、基底基本平整,于病床上取面积为创面大小1/4~1/2的大腿前侧刃厚皮片,制成微粒皮和/或边长1~3 mm的矩形小皮片,移植于肉芽创面,于术后继续保守治疗。7个创面1次移植术后3~6周愈合;1个创面1次移植术后6周潜行区仍残余窦道,患者出院;1个创面经2次移植,于第1次术后8周愈合。1例患者(1个创面)因基础疾病死亡。该方法创伤小、风险低、操作简单,在病床上就可进行,适用于不能进行常规手术、无骨外露的4期压疮创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膜诱导技术联合局部肌皮瓣修复大转子区窦腔型压力性损伤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膜诱导技术联合局部肌皮瓣修复大转子区窦腔型压力性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2020年1月—2023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与皮肤外科收治1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大转子区窦腔型压力性损伤且伴有不同程度感染的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42~76岁,单侧大转子区压力性损伤者9例、双侧大转子区压力性损伤者3例,3例患者并发脓毒症。清创前压力性损伤创面外口面积为1.5 cm×1.0 cm~3.0 cm×3.0 cm,术中清创时测量的内腔面积为10.0 cm×8.5 cm~20.0 cm×10.0 cm。改善全身一般状况后,Ⅰ期行清创后抗生素骨水泥覆盖/填塞,Ⅱ期移植面积为10.0 cm×9.0 cm~22.5 cm×11.5 cm局部肌皮瓣修复创面,将供瓣区创面直接缝合。对比所有患者Ⅰ期术前与Ⅰ期术后7 d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红细胞沉降率等炎症指标水平及创面分泌物标本微生物培养阳性比,记录并发脓毒症患者Ⅰ期术前与Ⅰ期术后3 d精神状况、体温、心率、呼吸频率,观察所有患者Ⅱ期术后局部肌皮瓣成活及创面愈合情况,随访所有患者压力性损伤复发情况及肌皮瓣外观和质地。结果:12例患者Ⅰ期术后7 d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降钙素原水平、红细胞沉降率均较Ⅰ期术前明显下降( t值分别为6.67、7.71、2.72、3.52, P<0.05);Ⅰ期术后7 d创面分泌物标本微生物培养阳性比为2/12,较Ⅰ期术前的11/12明显降低( P<0.05)。3例并发脓毒症患者Ⅰ期术后3 d精神状况较Ⅰ期术前明显好转,体温恢复正常,心率<90次/min,呼吸频率<20次/min。共15个创面经局部肌皮瓣移植修复,Ⅱ期术后14个局部肌皮瓣存活良好,创面愈合;1个局部肌皮瓣远端少部分坏死,经床旁清创缝合后14 d愈合。Ⅱ期术后随访3~24个月,所有患者压力性损伤均未复发,肌皮瓣不臃肿,肌皮瓣颜色与周围皮肤组织近似且质地柔软。 结论:采用膜诱导技术联合局部肌皮瓣治疗大转子区窦腔型压力性损伤,可以通过抗生素骨水泥的覆盖/填塞降低患者全身炎症指标水平,减轻创面处的细菌负荷,形成诱导膜,为后期创面修复提供良好基础;局部肌皮瓣展现出了成活率高、并发症少、外观佳的良好临床效果,术后压力性损伤复发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改良双负压疗法联合清创减张缝合术治疗骶尾部及周围4期压疮并感染患者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双负压疗法联合清创减张缝合术治疗骶尾部及周围4期压疮并感染患者的疗效。方法:2015年1月—2019年6月,临邑县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美容外科收治20例骶尾部及周围4期压疮并感染患者,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48~88岁,13例患者创面位于骶尾部,其中8例见骶尾骨外露;4例患者创面位于股骨大转子区,3例患者创面位于坐骨结节区。入院时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发热、细菌感染、低蛋白血症及电解质紊乱等。Ⅰ期根据病变累及范围彻底清创、换药后行常规负压治疗,负压值为-16.6 kPa;待肉芽组织新鲜、渗出少、无坏死组织残留时,立即行Ⅱ期改良双负压疗法联合清创减张缝合术,其中改良双负压疗法为创面深部置入负压引流导管与表层负压引流导管同时实施持续负压吸引,表层负压值为-19.9 kPa。同时予以全身抗感染及营养支持等治疗。观察创面愈合等级,缝合处皮肤有无坏死、裂开或积液,出院后随访1~6个月,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记录患者住院时间、清创减张缝合术前后感染情况、治疗过程中有无并发症。结果:创面均甲级愈合,缝合处皮肤无裂开或积液、坏死。出院后随访1~6个月,术口外形良好,皮肤少量色素沉着,无瘢痕增生或挛缩,压疮均未复发。本组患者住院时间为24~33 d,平均28.5 d。清创减张缝合术前,2例患者创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1例患者创面混合感染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患者创面感染奇异变形杆菌;术后再次行细菌学培养,结果均呈阴性。治疗期间患者均未并发骨或关节感染、坏死性筋膜炎、败血症等。结论:改良双负压疗法联合清创减张缝合术治疗骶尾部及周围4期压疮并感染患者,操作简单、创伤小、患者易于接受且对效果满意度较高,适合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医联体内同质化护理模式对压疮护理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医联体内同质化护理模式对压疮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研究对象来自粤北人民医院(牵头单位)和医联体内3家二级医院,研究时间段为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两种护理模式实施时间段为2020年1-12月医联体内的3家二级医院采用《基础护理学》的常规护理模式,收集569例压疮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收集568名患者近亲属进行满意度调查;2021年1-12月采用医联体牵头单位组织培训后的同质化护理模式,收集510例压疮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收集512名患者近亲属进行满意度调查。先对医联体成员单位压疮护理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针对问题进行培训,制定医联体内压疮评估流程、会诊规范及双向转诊机制。观察比较两种护理模式下,医联体内下属成员单位护士对压疮护理知识掌握情况、压疮患者及近亲属满意度、压疮愈合数、新发压疮数及向上级医院转诊压疮患者数。结果:2020年压疮患者同质化护理管理模式实施后,下级成员单位护士压疮护理知晓评分、专业知识评分(5.91分、37.4分)明显高于实施前(5.40分、15.15分)(护理知晓评分: t=9.28, P < 0.05;专业知识评分: t=176.77, P < 0.05)。实施同质化护理模式后压疮患者满意度、近亲属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患者满意度:χ 2=61.08, P < 0.001;近亲属满意度:χ 2=65.28, P < 0.001)。开展同质化护理模式后压疮愈合率和好转率均明显高于实施前(χ 2=41.41, P < 0.001)。同质化护理模式实施后下级医院向上级医院压疮患者转诊数(27例)明显低于实施前(50例)(χ 2=5.79, P < 0.05)。 结论:构建医联体内同质化护理管理模式,可提高下属成员单位护士护理压疮患者的能力,提高患者及其近亲属的满意度,节约医疗成本,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符合国家医改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预防措施及护理干预措方法。方法:选取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2020年2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拟行手术治疗的85岁以上高龄髋部骨折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0例。对照组给予骨科一般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护理风险评估,针对可能发生的压疮、深静脉血栓形成、肺部感染等主要并发症而采取一系列的护理干预手段。结果:观察组围手术期主要护理并发症发生率(10%)明显低于对照组(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14, P < 0.05)。 结论:对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潜在的并发症风险进行动态评估,并采用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压疮、深静脉血栓形成、肺部感染等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