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动脉染色法”解剖性右半肝切除术2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病例1,男性,52岁,因“右上腹不适2 周”入院,既往曾因外伤性脾破裂行脾切除手术,查体上腹部见陈旧性手术切口瘢痕,无其他阳性体征。入院前当地医院CT增强扫描显示:肝右叶肿瘤大小约5.5 cm × 6.0 cm × 9.0 cm,合并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癌栓累及门静脉右支(程氏分型 [1]Ⅱ型,图1A)。术前肝功能Child-Pugh A级,吲哚菁绿排泄试验(indocyanine green,ICG)R15为7.9%,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310 ng/mL。择期行“肝动脉染色法”解剖性右半肝切除术 。取右上腹反“L”形切口,常规腹腔探查,无腹腔转移。切除胆囊,游离肝周韧带,切断结扎肝右后下静脉。在第一肝门处,采用Glisson蒂鞘内解剖法,分离出肝右动脉并悬吊之。细针穿刺肝右动脉、注入美蓝5 mL并将其结扎后,肝右叶和肿瘤存在染色面(图1B)。解剖第二肝门,在肝外分离出肝右静脉并切断,残端缝扎。以肝脏染色面作为肝脏切除线,采用电凝联合Cusa切肝法离断右半肝,其间注意保护肝中静脉。在第一肝门处离断、结扎右肝管,在其后方找到门静脉右支并切开,取出癌栓(图1C)。检查肝创面无出血、无胆漏,将切断的肝镰状韧带重新缝合固定,防止术后肝扭转。腹腔放置引流管1根,关闭切口。手术切除标本见图1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外伤性脾破裂患者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增多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列线图模型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可用于预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增多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六安市人民医院2016年11月至2021年11月54例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后发生血小板增多33例(术后血小板增多组),血小板无明显变化21例(术后血小板正常组)。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术后14 d检测血小板参数,包括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容积(MPV)、降钙素原(PCT)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小板参数诊断外伤性脾破裂患者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增多的效能。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外伤性脾破裂患者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增多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语言软件4.0.2构建预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增多的列线图模型,采用校正曲线对列线图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决策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术后血小板增多组休克发生率、输血量≥2 000 ml率、血小板计数和PCT明显高于术后血小板正常组[69.70%(23/33)比19.05%(4/21)、66.67%(22/33)比38.10%(8/21)、(823.56 ± 129.81)×10 9/L比(521.92 ± 85.89)×10 9/L、(0.87 ± 0.11)%比(0.54 ± 0.09)%],MPV和PDW明显低于术后血小板正常组[(10.23 ± 1.03) fl比(11.57 ± 0.92)fl和0.113 ± 0.012比0.125 ± 0.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计数、MPV、PCT和PDW诊断外伤性脾破裂患者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增多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73、0.835、0.987和0.734,最佳截断值分别为642.29×10 9/L、11.02 fl、0.7%和0.12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计数、MPV、PCT、PDW、休克和输血量是影响外伤性脾破裂患者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增多的独立危险因素( OR = 1.571、1.243、1.042、1.413、1.436和1.726,95% CI 0.014~1.762、0.743~2.862、0.954~2.563、0.584~2.389、0.045~2.643和0.154~2.143, P<0.01或<0.05)。将血小板计数、MPV、PCT、PDW、休克和输血量作为构建列线图模型的预测因子,校正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增多的观测值与预测值之间一致性较好(C-index为0.793,95% CI 0.267~2.311);列线图模型预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增多的风险阈值>0.067,列线图模型提供临床净收益,且列线图模型临床净收益均高于血小板计数、MPV、PCT、PDW、休克和输血量。 结论:基于血小板计数、MPV、PCT、PDW、休克和输血量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于预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增多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在外伤性脾破裂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探讨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效果。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9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常德医院就诊的外伤性脾破裂行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的5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47.0±14.3)岁。分析5例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等。脾损伤分级(4级法):Ⅱ级4例,Ⅲ级1例。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无围手术期死亡。5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82.2±76.4)min,术中出血量为(290.0±52.3)ml,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为(2.8±0.6)d,术后住院时间为(7.0±3.2)d。无术后出血、胰瘘、腹腔感染等并发症。5例患者出院后随访12个月,1例患者出现血小板增多,峰值为736×10 9/L,予口服双嘧达莫至恢复正常上限,余患者血小板波动在200~400×10 9/L,CT复查均未见静脉血栓及脾梗死情况。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是安全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吲哚菁绿荧光腹腔镜下右肝种植脾切除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59岁,因“体检发现右肝占位1周”入院。患者入院1周前单位体检B超发现右肝占位,4.2 cm×4.0 cm大小,无腹痛、腹胀,无黄疸、食欲下降等表现。查体:巩膜不黄,全腹无压痛,未及腹部包块。既往无“乙肝、丙肝、血吸虫肝”等慢性肝病史,有高血压病史5年,15年前有外伤性脾破裂行开腹脾切除术史。入院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肿瘤标记物AFP、CEA、CA19-9均在正常范围。入院CT(图1):右肝后叶占位,边界清,平扫为等密度,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和平衡期为等密度。MRI:T2W1高信号,TIWI低信号,增强后动脉期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及肝胆排泄期强化减弱,呈低信号。科内讨论考虑为肝脏良性肿瘤可能性大,恶性肿瘤不能排除,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决定行手术治疗。行荧光腹腔镜下右肝肿块连同周围2 cm正常肝组织的局部切除(术前48 h外周静脉注射吲哚菁绿25 mg),术中见右肝后叶肿块边缘清楚,呈被周围肝组织包绕而内陷状,病灶无吲哚菁绿残留,周围2.0 cm范围正常肝组织吲哚菁绿有部分残留(图2)。采用超声刀离断肝实质,遇到较大的管道组织予结扎夹夹闭后离断,术中超声引导手术切缘,采用低中心静脉技术以减少出血。手术顺利,术后病理:(肝脏肿块)异位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损伤程度与心肌酶谱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损伤程度与心肌酶谱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2014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65例外伤性脾破裂行脾切除术患者临床资料,依照全国脾脏外科学术研讨会议定的分级标准,按照患者脾破裂损伤程度分为Ⅰ级16例,Ⅱ级17例,Ⅲ级15例,Ⅳ级17例,比较不同损伤程度患者治疗前后心肌酶谱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分析脾破裂损伤程度与心肌酶谱的关系。结果:术后3、7 d外伤性脾破裂损伤患者CK、CK-MB均较术前明显降低( P<0.05);Ⅳ级损伤患者术前、术后2、12 h、术后1、3 d时的CK-MB水平高于Ⅲ级,Ⅲ级高于Ⅱ级,Ⅱ级高于Ⅰ级( P<0.05);外伤性脾破裂损伤程度与CK-MB水平呈正相关( r=0.585, P<0.05);外伤性脾破裂损伤程度与CK水平无相关性( P>0.05);CK-MB鉴别外伤性脾破裂损伤Ⅰ级与Ⅱ级、Ⅱ级与Ⅲ级、Ⅲ级与Ⅳ级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2、0.826、0.820。 结论: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CK-MB水平随着损伤程度的升高而升高,CK-MB在脾破裂损伤程度的判断方面具有较高的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外伤性脾破裂三阶梯分层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外伤性脾破裂(TSR)三阶梯分层治疗策略对提高患者无创及微创治愈率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7月至2022年9月107例非手术治疗和182例手术治疗的TSR患者临床资料,分析非手术、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三种方法的治疗效果。应用SPSS 22.0处理数据,非正态计量资料采用[M(Q1,Q3)]表示,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进行χ2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年轻TSR患者耐受非手术治疗的机体应激能力强,术后恢复较快。他人打击伤有更多非手术治疗机会,其他各种受伤原因均不能作为选择治疗方式的依据,受伤严重程度是决定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的关键因素。一阶梯非手术治疗107例,顺利康复103例,优良治愈(无并发症)率为96.3%;二阶梯腹腔镜手术治疗26例(包括非手术治疗组延迟性脾破裂出血改行腹腔镜脾切除2例),顺利完成手术24例,成功率为92.3%,顺利康复22例,优良治愈率为91.7%;三阶梯开腹手术治疗160例(包括腹腔镜中转开腹2例),顺利康复145例,优良治愈率为90.6%。结论:多层螺旋CT是诊断TSR的首选方法,依据血流动力学、AAST-OIS分级、是否合并其他脏器伤等因素选择三阶梯分层治疗方法,有利于减少手术创伤及其并发症,提高无创及微创治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综合护理干预对外伤性脾破裂脾切除术后护理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外伤性脾破裂切除术患者术后接受综合护理干预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9年 7月—2020年 7月我院收治的 82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所有患者均实施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不同护理措施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 95.1%,高于对照组的 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脾窝引流管拔除、住院、下床及首次排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外伤性脾破裂脾切除术患者,为其提供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加快患者术后恢复时间,缩短患者下床时间与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综合护理在经腹部外伤性手术治疗的外伤性脾破裂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经腹部外伤性手术治疗的外伤性脾破裂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大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 85例经腹部外伤性手术治疗的外伤性脾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3).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2组的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前,2组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2组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2.32%)低于对照组(19.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卧床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脾窝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97.67%)高于对照组(8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综合护理能够帮助患者疏导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脾破裂大出血患者救护中休克指数应用的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13
外伤性脾破裂是外科急诊常见的疾病,发生率也逐年增加,据相关文献报道,脾破裂可占腹部脏器损伤的40%-45%.脾脏作为人体的实体器官,具有造血、储血、清除衰老红细胞和进行免疫应答等功能.外伤性脾破裂常由外力撞击所致,因脾脏位于左侧上腹部季肋区,是储血器官且质脆,故在受撞击后易破裂引发大出血,严重时会发生失血性休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搬运重物致脾破裂残疾等级鉴定1例
编辑人员丨2024/7/6
1案例资料1.1简要案情田某某,男,54岁.某年11月2日与工友搬运重物的过程中,肩部用力扛起重物时突然感到腹部疼痛,4h后疼痛未缓解,紧急送医后经医院诊断为"脾破裂".受办案机关委托对此进行人体伤残等级鉴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