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联合 125I粒子链治疗合并门静脉癌栓肝癌患者的安全性及疗效
编辑人员丨18小时前
目的:研究对合并门静脉癌栓肝癌患者采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联合 125I粒子链植入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 方法:对25例肝内弥漫性肿瘤同时合并Ⅲ/Ⅳ型癌栓需要行TIPS治疗的患者,在TIPS术的同时植入 125I粒子链。通过 125I粒子链的近程放疗作用控制癌栓来保持TIPS通路通畅,降低门静脉压力,观察患者死亡原因的变化。以同期30例没有行TIPS及 125I粒子链植入的患者作对照。组间数据比较采用 t检验、Chi-Squre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 结果:对合并Ⅲ/Ⅳ型门静脉癌栓的弥漫性肝癌患者进行TIPS联合 125I粒子链植入操作安全,有92.0%(23/25)患者TIPS通路保持通畅。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引起患者死亡的并发症种类减少,大多数患者死于慢性肝功能衰竭(84.0%与56.7%, χ2=4.771, P=0.029);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例数明显减少(12.0%与46.7%, χ2=7.674, P=0.006);腹水严重程度显著改善(轻度40.0%与16.7%、中度52.0%与20.0%、重度8.0%与46.7%, χ2=13.246, P=0.001)。 结论:对肝内存在弥漫性肿瘤同时合并Ⅲ/Ⅳ型癌栓患者行TIPS联合植入 125I粒子链治疗安全可行,可有效地保持分流道通畅,达到降低门静脉压力从而降低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及改善腹水程度的目的。联合 125I粒子链植入可能作为需要行TIPS治疗同时合并Ⅲ/Ⅳ型癌栓患者的一种标准治疗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8小时前
-
125I粒子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18小时前
目的:探讨 125I粒子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间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18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患者[男184例,女34例,年龄(53.8±9.2)岁]资料。对患者行CT引导下 125I粒子植入术,于术后2~3个月复查CT、肝功能,比较治疗前后门静脉癌栓直径、肝功能参数及腹腔积液等并发症情况,并随访2~26个月,计算患者的生存期。应用配对 t检验进行统计比较。 结果:125I粒子植入后2~3个月,218例患者中癌栓完全缓解8例(3.7%),部分缓解111例(50.9%),无变化80例(36.7%),疾病进展19例(8.7%),总有效率为91.3%(199/218)。治疗后癌栓直径为(12.63±4.64) mm,较治疗前减小[(26.65±10.88) mm; t=18.74, P<0.01];血清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分别为(20.59±10.29)、(11.40±8.37) pg/L,与治疗前[(24.27±12.65)、(15.64±7.99) pg/L]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5.37、8.44,均 P<0.05);治疗前后血清间接胆红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85, P>0.05)。142例有腹腔积液的患者中86例治疗后较治疗前积液情况好转。所有患者均未见与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至随访结束,162例死亡,56例存活,患者总生存期(9.23±0.59)个月。 结论:125I粒子植入可安全、有效地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并改善腹腔积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8小时前
-
动态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99Tc m-乙二烯三胺五醋酸-半乳糖人血清白蛋白显像技术评估肝门部胆管癌门静脉栓塞术后肝脏功能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8小时前
目的:探讨动态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99Tc m-乙二烯三胺五醋酸-半乳糖人血清白蛋白显像技术(简称GSA检查)评估肝门部胆管癌门静脉栓塞术(PVE)后肝脏功能的应用价值。 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1年1月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收治的16例PVE后行GSA检查肝门部胆管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8例,女8例;中位年龄为64岁,年龄范围为46~78岁。观察指标:(1)PVE后肝脏体积情况。(2)PVE后肝脏功能情况。(3)典型病例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 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同一病人数据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 结果:(1)PVE后肝脏体积情况:16例病人全肝形态学肝体积和功能性肝体积分别为(1 420±211)mL和(389±112)mL,规划预留肝叶形态学肝体积和功能性肝体积分别为(636±143)mL和(234±106)mL,规划切除肝叶形态学肝体积和功能性肝体积分别为(784±210)mL和(151±106)mL。16例病人规划预留肝叶功能性肝密度(FLD)和规划切除肝叶FLD分别为0.36±0.12和0.19±0.1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794, P<0.05)。16例病人规划形态学肝体积切除率和规划功能性肝体积切除率分别为37.8%±0.6%和54.8%±0.2%,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720, P<0.05)。(2)PVE后肝脏功能情况:16例病人中,13例完成吲哚菁绿试验(以下简称ICG检查),3例因ICG不耐受未完成ICG检查。13例行ICG检查病人的全肝吲哚菁血清除率(ICG-K)值为(0.15±0.03)/min,规划预留肝叶ICG-K值为(0.07±0.02)/min。16例病人全肝肝细胞GSA摄取速率常数(GSA-K值)为(0.14±0.10)/min,规划预留肝叶GSA-K值为(0.08±0.06)/min。(3)典型病例分析:1例肝门部胆管癌病人,男,46岁,Bismuth Ⅲa型。拟行围肝门切除联合右半肝切除术,影像学评估预留肝叶体积占全肝体积27%。入院血清总胆红素为256 μmol/L,行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术。5 d后血清总胆红素下降至118 μmol/L,行PVE栓塞门静脉右前+右后支。PVE后37 d行GSA检查,规划预留肝叶形态学肝体积为559 mL,全肝形态学肝体积为1 461 mL,规划形态学肝体积切除率为61.7%。全肝ICG-K值为0.12/min,规划预留肝叶ICG-K值为0.04/min。规划预留肝叶功能性肝体积为134 mL,全肝功能性肝体积为309 mL,规划功能性肝体积切除率为56.6%。全肝GSA-K值为0.20/min,规划预留肝叶GSA-K值为0.09/min。病人行围肝门切除联合右半肝切除术,获得R 0切除,术后未发生肝衰竭,生存时间为11个月。 结论:GSA检查可用于评估PVE后肝门部胆管癌病人预留肝叶区域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8小时前
-
中国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诊疗指南(2021年版)
编辑人员丨18小时前
门静脉癌栓(PVTT)发病率高、预后差,至今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导致国际上对于肝癌合并PVTT的诊治标准仍未达成共识。因此,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于2016年推出了《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多学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并于2018年进行了更新。近年来,国内外在肝癌合并PVTT的诊治方面新出现了许多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高级别证据,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启动了指南的更新,旨在为我国肝癌合并PVTT患者的规范化诊疗提供最新的指导性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8小时前
-
精准肝右静脉回流区扩大右后叶切除术在功能性残余肝体积比处于临界状态肝癌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8小时前
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术前拟行规则性右半肝切除的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评估功能性残余肝体积比(SRLVR)处于临界状态,均在术中改行精准肝右静脉回流区的扩大右后叶切除术。术后无出血、胆瘘等并发症发生,无肝功能衰竭,无死亡。术后1周增强CT扫描测算较半肝切除多保留肝脏体积(212.4±19.1)ml。笔者认为在SRLVR临界的肝癌患者中实施精准肝右静脉回流区的扩大右后叶切除术可以在保证肿瘤根治性和手术精准化的同时又可以确保安全性,对于不能够耐受门静脉栓塞或者联合肝脏分割和门静脉结扎的分阶段肝切除术的患者不失为一种治疗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8小时前
-
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肝移植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8小时前
肝细胞癌(简称肝癌)易侵犯门静脉系统,10%~40%肝癌患者在初诊时已合并肉眼可见门静脉癌栓。在欧美国家,众多肝癌诊治指南将肝癌合并肉眼可见门静脉癌栓定义为进展期肝癌,故推荐该部分患者进行系统治疗。而在亚洲国家,外科医师对于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处理方式更加积极,认为其并不是手术绝对禁忌证。目前,关于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治疗,尚无全球性共识或标准指南。肝移植是不可切除肝癌的根治性治疗措施,但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行肝移植后肿瘤复发率高,故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一度被视为肝移植的禁忌证。此外,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常被认为存在肿瘤肝外转移。但临床实践中,在无有效治疗措施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转向寻求肝移植并最终成功进行了手术。与此同时,诸多研究表明在合理选择受体的前提下,肝移植可以使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生存受益。尤其是同其他治疗方案比较,在采用降期治疗(包括三维适形放疗、经肝动脉化疗栓塞、立体定向体部放疗、经肝动脉放疗栓塞、经肝动脉灌注化疗等)成功的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中继续行肝移植可使患者获得更佳预后。鉴于肝移植在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中的治疗争议显著,笔者深入阐述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肝移植治疗进展,主要包括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诊断和分型、支持肝移植证据以及反对肝移植理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8小时前
-
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联合选择性门静脉栓塞后手术切除治疗大肝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观察
编辑人员丨18小时前
目的:初步探讨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联合选择性门静脉栓塞(SPVE)后手术切除治疗大肝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肝胆外科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完成的17例TACE联合SPVE治疗的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5例,女性2例,年龄(59.17±10.30)岁。分析患者SPVE后与TACE后谷丙转氨酶水平、联合栓塞1个月后肿瘤反应、手术切除患者术后生存情况。结果:17例患者中,SPVE术后第1、3天的谷丙转氨酶水平显著高于TACE术后[第1天:191.4(30.5~1 966.4)IU/L比125.3(35.7 L~846.2)IU/L,第3天:298.5(24.6~1 334.2)IU/L比208.6(21.6~775.6)I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联合栓塞术后1个月,肿瘤长径5~10 cm的6例患者中,完全缓解2例(33.3%),部分缓解3例(50.0%),病情稳定1例(16.6%);肿瘤长径>10 cm的11例患者中,完全缓解1例(9.1%),部分缓解4例(36.4%),病情稳定5例(45.5%),病情进展1例(9.1%)。最终11例患者接受了手术评估,治疗前中位残余肝体积329.5(284.9~365.7)ml,经联合栓塞后术前中位残余肝体积415.6(354.7~718.8)ml,中位增生比例28.1%(14.1%~51.3%)。8例患者最终接受了手术切除,围手术期无死亡,中位无瘤生存时间17(7~4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27(7~42)个月。 结论:对于残余肝体积不足的大肝癌患者,术前TACE联合SPVE对控制肿瘤进展、促进残肝增生、提高手术切除率及改善预后具有一定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8小时前
-
肝细胞癌肝切除术后肝衰竭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18小时前
目的:探讨影响肝细胞癌肝切除术后肝衰竭(PHLF)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16例行肝细胞癌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99例,女17例;年龄为(59±10)岁。观察指标:(1)PHLF发生情况。(2)影响PHLF发生的因素分析。(3)PHLF发生预测模型构建及评价。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 Q1, 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单因素分析根据资料类型选择对应的统计学方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前进法)。采用回归系数构建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进行效能评价。 结果:(1)PHLF发生情况。116例患者中,27例发生PHLF,89例未发生PHLF。27例发生PHLF的患者中,行腹腔镜肝切除术13例,行开腹肝切除术14例。(2)影响PHLF发生的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门静脉癌栓、术前吲哚菁绿15 min滞留率(ICG R15)≥10%是影响PHL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3.463,4.702,95%可信区间为3.140~57.650,1.600~13.800, P<0.05)。(3)PHLF发生预测模型构建及评价。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纳入术前门静脉癌栓和术前ICG R15构建预测肝细胞癌患者PHLF发生预测模型。预测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750(95%可信区间为0.654~0.846, P<0.05),灵敏度为0.551,特异度为0.852。 结论:术前门静脉癌栓、术前ICG R15≥10%是影响PHL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构建预测肝细胞癌患者PHLF发生预测模型,预测效能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8小时前
-
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编辑人员丨18小时前
肝细胞癌是全世界第五大常见恶性肿瘤,也是肿瘤导致病人死亡的第二大主要原因,每年新发和死亡病例>50%发生在中国。血管浸润是肝细胞癌的重要生物学特性之一,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是影响病人预后的重要因素,其治疗方式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笔者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治疗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探讨其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8小时前
-
伴有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胰腺未分化癌的影像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18小时前
目的:探讨伴有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胰腺未分化癌(UCOGCP)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9年1月间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例经病理确诊为UCOGCP患者的CT、MRI影像学资料,记录肿瘤部位、长径、形态、边界、密度或信号、包膜、钙化、出血、囊变、强化程度,以及有无胰管扩张、胰腺实质萎缩,有无周围血管侵犯、淋巴结及器官转移。结果:4例UCOGCP中病灶位于胰头部1例,胰体部2例,胰尾部1例。病灶长径3.3~13.0 cm,平均8.8 cm;呈类圆形3例,不规则状1例;边界清晰并见包膜2例,边界模糊2例。4例均为囊实性肿块,其中3例有囊腔分隔。CT平扫示4例肿块均呈不均匀低密度,其中1例有斑点状钙化;增强后肿块实性成分轻度强化,其中2例部分实性成分明显强化。MRI检查示2例T 1WI呈混杂低信号,其中1例见小斑片高信号出血灶;T 2WI呈混杂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呈弥散受限。2例主胰管扩张,1例胰腺实质萎缩。1例侵犯十二指肠降部,3例周围血管(包括门静脉、脾动脉、脾静脉)受侵,其中1例伴门静脉和脾静脉瘤栓形成,1例伴发胰源性门静脉高压。 结论:UCOGCP影像学特征为体积较大的囊实性肿块,可伴出血及钙化,增强后实性成分轻度强化,部分实性成分明显强化,分析其影像学特征并结合临床资料,有望提高该疾病诊断准确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8小时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