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外科手消毒凝胶的消毒相关性能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估外科手消毒凝胶消毒相关性能,为实际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载体定量杀菌试验和动物实验方法,对一种有效成分为10 g/L葡萄糖酸氯己定和70%乙醇的外科手消毒凝胶的消毒效果和毒性进行观察.结果 该外科手消凝胶以其原液浸泡载体作用0.5 min,对载体上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杀灭对数值均>5.0,对载体上白色念珠菌杀灭对数值均>4.0.该手消凝胶原液经口毒性半数致死剂量(LD5o)>5 000 mg/(kg bw),对家兔完整皮肤无刺激性.结论 该手消凝胶对细菌繁殖体和真菌均具有良好的杀灭作用,属实际无毒物质,并且对皮肤无刺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方式的选择与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方式将不再局限为小梁切除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联合的单一模式,新设备和新技术有望进一步提高青光眼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将朝着微创方向发展.尽管目前的青光眼微创手术(MIGS)(如内窥镜下睫状体光凝术、小梁消融术、iStent植入术、Schlemn管成形术、XEN凝胶植入物等)降眼压幅度与传统小梁手术仍不能媲美,但为轻度或中度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提供了良好的安全性,降低了青光眼患者对药物的依赖.联合白内障手术其适应证可能扩大到某些闭角型青光眼,尚需在我国开展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进行探索.未来微创及其他新的青光眼手术联合白内障手术在青光眼患者,尤其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中实践和探索,将为我国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亚胺培南异质性耐药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调查亚胺培南异质性耐药(IPM-HR)大肠埃希菌(E.coli)血流感染流行病学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住院患者血液标本分离的非重复E.coli共163株.使用Vitek2进行菌株药物敏感性测定,并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测.采用纸片扩散法和菌落谱型分析进行IPM-HR筛选和表型分析,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耐药基因,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菌株分子流行病学.将血液标本分离出IPM-HR-E.coli的患者设为病例组(n=65例),分离出IPM敏感E.coli的患者设为对照组(n=93例);收集2组患者年龄、肺部感染、腹腔感染、感染前手术史、机械通气、气管插管和抗生素使用情况等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中P≤0.10的变量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独立危险分析.结果 163株E.coli中,IPM-HR菌株65株(占39.8%),其中31株为产ESBLs IPM-HR-E.coli;IPM敏感菌株93株(占57.1%),IPM耐药菌株5株(占3.1%).IPM-HR-E.coli标本主要来源于泌尿外科[15例(23.1%)]、重症监护室(ICU)[11例(16.9%)]、肾内科[9例(13.8%)]、普外科[8例(12.3%)]和消化内科[5例(7.7%)].对照组E.coli对氨苄西林、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和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分别为87.1%、33.3%、41.9%和14.0%,病例组E.coli对氨苄西林、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和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分别为96.9%、61.5%、69.2%和27.7%;病例组对氨苄西林、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和头孢吡肟的耐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1株IPM-HR-E.coli同源性分析显示不同条带.31株产ESBLs IPM-HR-E.coli中,共检出blaCTX-M21株,占67.7%;9株(29.0%)表达blaTEM,1株(3.2%)表达blaSHV.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住ICU、尿路感染、感染前手术史、静脉置管、肠外营养、导尿管、产ESBLs、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是IPM-HR-E.coli血流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尿路感染[比值比(OR)=2.361,P=0.049]、感染前手术史(OR=2.966,P=0.036)、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OR=3.396,P=0.018)和产ESBLs(OR=4.066,P=0.001)是IPM-HR-E.coli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PM-HR-E.coli血流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尿路感染、感染前手术史、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和产ESBLs与IPM-HR-E.coli血流感染有关,临床中应减少侵入性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减少IPM-HR-E.coli血流感染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复方甘菊利多卡因凝胶应用于小儿尿道下裂术后的临床效果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复方甘菊利多卡因凝胶用于小儿尿道下裂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儿科医学部泌尿外科2020年1月至12月收治的116例远端型尿道下裂的患儿,用随机数字分组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58例,对照组58例.患者均于全麻下行Ⅰ期Snodgrass尿道成形术治疗,研究组在手术结束后于阴茎部位均匀涂抹复方甘菊利多卡因凝胶,对照组手术方式同研究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术后水肿消退情况及术后患儿感染情况.数据采用t检验和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患儿均在全麻下由同一手术者完成,手术过程顺利,均无大出血等意外情况发生.研究组与对照组年龄[(2.5±0.8)岁vs (2.4±0.6)岁]及平均手术时间[(95.6±14.5) min vs(97.1±15.2) mi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切口感染病例.研究组术后2、24、48、72 h拆除敷料时疼痛评分(1.4±1.0、2.2±1.3、1.2±0.7、2.5±0.8)均低于对照组(2.6±1.3、3.9±1.6、1.6±0.9、3.7±1.8),术后2周水肿恢复人数研究组多于对照组(35例vs 19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甘菊利多卡因凝胶可有效缓解尿道下裂患儿术后疼痛,减轻患儿术后水肿,加快患儿术后水肿恢复,适合尿道下裂患儿术后广泛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脑血管外科病区环境中的传播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通过对脑血管外科病区环境的采样,了解该病区环境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布特征,为合理防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传播提供依据.方法 用浸含中和剂洗脱液或生理盐水的棉拭子对医务人员的咽部、手、工作服和物表等进行采样,采用纸片扩散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甲氧西林药物敏感性试验,参照2020年CLSI M100文件判读药敏结果 .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的同源性.结果 共采集189份样本,其中菌落计数样本88份,条件致病菌培养样本101份.手和床单元物体表面(监护仪、床栏等)菌落数不合格率分别为66.7%(8/12)和13.7%(7/51),护士站物表菌落数均达标.金黄色葡萄球菌总检出率为17.8%(18/101),医务人员咽拭子、手和工作服检出率分别为7.7%(1/13)、25.0%(3/12)和33.3%(4/12),护士站和床单元物表检出率分别为38.5%(5/13)和9.8%(5/51).药敏结果 显示,环境中94.4%(17/18)为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PFGE结果 显示,护士站地面与患者2痰中检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型别相似度高,某护士手和工作服与患者1痰中检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型别相似度高.在ICU患者3的监护仪按钮与ICU护士站文具键盘上检出型别完全一致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另外护士1、护士5工作服上也检出与患者5床头柜型别完全一致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脑血管外科病区存在克隆传播,工作服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传播的重要媒介,护士站可能作为细菌传播的中转站.医务人员应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增加工作服的换洗频率,加强对护士站的消毒频率,预防致病菌的传播,降低给患者带来的感染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对表皮干细胞外泌体影响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作用的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人表皮干细胞(ESC)对增生性瘢痕(HS)成纤维细胞的作用。方法:取2021年7月至2022年1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小儿外科7~12岁健康小儿包皮手术切除的20例包皮组织,采用快速附着法提取ESC,胶原酶消化法提取正常成纤维细胞(FB),运用流式细胞学进行鉴定。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5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外科HS增生期患者手术切除的6例HS标本,采用胶原酶消化法提取增生性瘢痕来源的成纤维细胞(HSF)。使用差异高速离心法提取人ESC外泌体和FB外泌体,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纳米颗粒跟踪分析仪检测颗粒直径,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D9、CD63和α-微管蛋白的蛋白表达。利用PKH67染色,将人ESC外泌体、FB外泌体和HSF细胞分别共培养24 h后,观察HSF对外泌体的吞噬情况。将HSF分为ESC外泌体组(包括5 μg/ml ESC外泌体组、10 μg/ml ESC外泌体组、20 μg/ml ESC外泌体组、30 μg/ml ESC外泌体组)、FB外泌体组(包括20 μg/ml FB外泌体组、30 μg/ml FB外泌体组)和对照组(磷酸盐缓冲液PBS),每组3孔,处理24、48、72 h后,采用CCK8法检测HSF的数量以确定外泌体对其增殖能力的影响以及最短处理时间和最低有效浓度。将HSF分为对照组、ESC外泌体组和FB外泌体组,每组3孔(下同),按CCK8实验筛选的最短处理时间和最低有效浓度,采用Ki67免疫荧光染色检测HSF处于增殖期的细胞占所有细胞的比值。采用划痕实验,在处理后第0、12、24、48 h观察细胞划痕面积,计算细胞迁移率。采用胶原收缩实验,在处理后第0、24、48、72 h观察胶原剩余面积,计算胶原收缩面积比值。在处理48 h后,收集HSF细胞RNA、总蛋白,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Ⅰ型胶原(COLⅠ)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mRNA和蛋白表达。采用荧光染色法再证COLⅠ和α-SMA的相对荧光表达强度。数据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传代后培养24 h,FB呈典型梭形结构,ESC呈"铺路石"样簇状排列,经流式细胞学鉴定为成纤维细胞、表皮干细胞。外泌体呈囊泡状,ESC外泌体平均粒径为123.1 nm,FB外泌体平均粒径为128.9 nm,均表达CD9、CD63而不表达α-微管蛋白。共培养24 h后,外泌体被HSF吞入细胞质。培养24 h后,5 μg/ml ESC外泌体组、10 μg/ml ESC外泌体组、30 μg/ml FB外泌体组CCK8吸光度与PB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45、2.04、0.39,P>0.05),20 μg/ml FB外泌体组CCK8吸光度比PBS组稍高(t=4.52,P<0.05),而20 μg/ml ESC外泌体组、30 μg/ml ESC外泌体组CCK8吸光度显著低于PBS组(t值分别为7.06、15.26,P<0.001),说明该浓度的ESC外泌体能显著抑制HSF的增殖,且抑制增殖能力随处理时间延长更加明显(交互作用F=5.19,P<0.001)。此外,30 μg/ml ESC外泌体比20 μg/ml ESC外泌体在24、48、72 h的抑制作用均更加显著(t值分别为5.88、5.18、13.64,P<0.05)。由CCK8实验可得,ESC外泌体抑制HSF增殖的最短有效时间为24 h,此时最低有效浓度为20 μg/ml。故选用20 μg/ml的外泌体处理24 h为后续实验条件。刺激24 h后,对比PBS组,ESC外泌体处理后的HSF中Ki67免疫荧光染色阳性的细胞比例显著减少(t=16.97,P<0.001),而FB外泌体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1, P>0.05)。ESC外泌体培养12、24、48 h后,HSF迁移能力明显下降,细胞迁移率分别为(52.86%±5.02%)、(59.10%±7.45%)、(70.78%±11.33%),低于对照组(60.87%±3.35%)、(92.15%±3.61%)、(100.0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7、10.60、9.37,P<0.05),作用效果随时间延长而增强(交互作用F=33.26,P<0.001)。而FB外泌体组的细胞迁移率分别为(58.78±5.46)%、(89.69±5.80)%、(98.40±1.28)%,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8、1.28、0.83,P>0.05)。胶原收缩实验结果显示,处理24、48、72 h后ESC外泌体能明显抑制胶原凝胶收缩,细胞收缩率分别为(23.07%±8.69%)、(30.68%±6.18%)、(45.92%±3.74%),低于对照组(46.18%±2.21%)、(66.80%±7.34%)、(76.65%±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68、8.88、7.55,P<0.001),作用随时间延长而增强(交互作用F=10.28,P<0.001)。而FB外泌体组的细胞收缩率分别为(41.19%±12.33%)、(63.54%±4.20%)、(73.05%±3.2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9、0.71、0.79,P>0.05)。ESC外泌体处理48 h后COLⅠ和α-SMA的mRNA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t值分别为6.25,3.07,P<0.05),而FB外泌体组COLⅠ的mRNA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有轻微提升(t=3.78,P<0.05),α-SMA的mRNA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4,P>0.05)。培养48h提取总蛋白进行免疫印迹实验和荧光染色,结果显示ESC外泌体抑制HSF细胞COLⅠ和α-SMA的表达(t值分别为7.00,9.79,P<0.001),而FB外泌体则无明显作用(t值分别为2.59,3.23,P>0.05)。结论:建立了稳定可靠的人ESC培养和外泌体分离提取体系,验证了ESC外泌体抑制增生性瘢痕来源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迁移、收缩,并抑制其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的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