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生素骨水泥联合延迟外踝上穿支筋膜皮瓣治疗糖尿病足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抗生素骨水泥联合延迟外踝上穿支筋膜皮瓣治疗糖尿病足(DF)的临床疗效。方法:2020年4月至2021年7月,采用抗生素骨水泥联合延迟外踝上穿支筋膜皮瓣治疗DF 6例,男5例,女1例,年龄45~67岁,平均56.2岁。右足4例,左足2例。创面均位于足背,面积为2.4 cm×5.0 cm~6.5 cm×10.0 cm。深度:3例达肌腱层,3例达跖骨,其中2例合并跖骨骨髓炎。患者Wagner分级:3级4例,4级2例。皮瓣切取面积为3.0 cm×6.0 cm~8.0 cm×11.0 cm。经创面清创、抗生素骨水泥应用、加味三黄汤熏洗和外踝上穿支筋膜皮瓣延迟术,术后患肢以石膏托外固定并抬高,密切观察皮瓣颜色、温度、张力、毛细血管反应,术后2周拆线,行患肢康复训练。术后定期随访,观察供区及受区瘢痕、皮瓣成活状态、外观,以美国骨科协会足踝外科分会(AOFAS)评分表评价足踝部功能。结果:6例DF经上述治疗后,创面感染未见复发,皮瓣均完全成活,供区及受区有线形瘢痕存留。出院后随访,平均6(3~14)个月,皮瓣质地优良,无明显臃肿,足踝功能活动接近正常,均可完全负重且恢复正常行走;AOFAS评分81~95分。结论:应用抗生素骨水泥联合延迟外踝上穿支筋膜皮瓣治疗DF,手术操作简单、安全、有效,能较快控制创面感染,保存了肢体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小腿穿支血管筋膜蒂皮瓣修复小儿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小腿穿支血管筋膜蒂皮瓣修复小儿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5月-2015年1月,采用小腿穿支血管筋膜蒂皮瓣修复小儿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2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面积3.5 cm×5.0 cm~7.0 cm×15.0 cm,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肌腱或骨骼外露.带胫后动脉穿支的小腿内侧筋膜蒂皮瓣7例,带腓动脉外踝后上穿支的筋膜蒂皮瓣4例,带胫后动脉穿支的小腿内侧筋膜蒂皮瓣及带腓动脉外踝后上穿支的筋膜蒂皮瓣1例.结果 术后12例皮瓣均成活,其中2例皮瓣皮缘远端少许坏死,经换药后愈合;12例获随访,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8.9个月;皮瓣血运良好,无臃肿,外形满意,供区愈合良好;患肢功能良好.结论 小腿穿支血管筋膜蒂皮瓣修复小儿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操作简单,疗效可靠,是修复小儿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理想的治疗方法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跟外侧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跟腱区及跟部皮肤软组织的血供解剖学,为跟外侧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6侧经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察跟外侧动脉“垂直段”及其穿支血管的位置、口径、数目及分布规律.结果 位于小腿后骨筋膜鞘深部的腓动脉于外踝尖上(6.6±1.1)cm(5.5~9.4 cm)发出腓动脉前穿支和跟外侧动脉,跟外侧动脉下行穿出分隔小腿后骨筋膜鞘浅、深部之小腿后筋膜隔到达外踝后间隙,于腓骨肌腱与跟腱之间移行,继续绕外踝向前下方分布.小腿下段腓动脉、跟外侧动脉穿支数为(3.6±0.7)支,口径为(0.9±0.29)mm,营养跟腱区及跟部皮肤软组织.结论 研究结果显示跟腱区及跟部皮肤软组织的血供主要来源于腓动脉、跟外侧动脉,为跟外侧动脉的命名、临床应用以及小腿中下段皮瓣的设计和跟部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高旋转点与低旋转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总结高旋转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经验,比较高旋转点与低旋转点该皮瓣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4月-2017年10月,回顾性分析修复小腿中下段、踝及足部软组缺损的372例378块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患者及手术资料.皮瓣旋转点位于外踝尖上方3.5~19.5 cm.根据旋转点位置,将皮瓣分为低旋转点组(旋转点位于外踝尖上≤8.0 cm)和高旋转点组(旋转点位于外踝尖上>8.0 cm).观察术后皮瓣成活情况,并探讨皮瓣成活的影响因素.结果 高旋转点组皮瓣93块,成活78块(83.9%),部分坏死15块(16.9%);低旋转点组皮瓣285块,成活259块(90.9%),部分坏死26块(9.1%).高、低旋转点组的皮瓣部分坏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用该皮瓣或加上简单处理(换药、二期缝合及植皮)成功覆盖创面的比例分别为95.7%(89/93)和97.2%(277/2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2周~121个月,平均7.9个月,皮瓣无溃疡及坏死,外观满意.结论 高旋转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是修复小腿中下段、踝及足部软组织缺损较好的方法,尤其是当腓动脉最远端穿支已破坏、出现解剖变异、与拟切取皮瓣区的连续性中断或较高位的穿支更靠近创面时.当高、低旋转点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均可用于修复同一创面时,建议优先选用低旋转点皮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旋转点下移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5例膝上截肢标本经股动脉灌注乳胶硫酸钡溶液,解剖观察小腿后外侧肌间隔附近筋膜皮肤穿支的起源、分布、数量、外径,然后对剥离的体表组织行X线检查.自2013年1月至2018年9月,临床应用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及前足、中足软组织缺损22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2例,年龄3~70岁,平均43岁.皮瓣大小6 cm×5 cm~14 cm×11 cm,旋转点位于外踝上2~5 cm,修复受区创面大小为5 cm×4 cm~13 cm×10cm.结果 跟外侧动脉于外踝上平均2.1 cm、4.0 cm发出2支皮肤穿支,穿入深筋膜处血管外径为0.5~0.8 mm;22例皮瓣中14例完全存活,8例远端边缘部分坏死,坏死面积约1 cm×1 cm~1 cm×3 cm,经换药后痊愈.结论 该皮瓣血运可靠,设计灵活,手术切取简便,适合修复足踝部及小腿下段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以踝周知名分支血管为蒂低位逆行岛状外踝上穿支皮瓣修复前中足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以踝周知名分支血管为蒂低位逆行岛状外踝上穿支皮瓣修复中前足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7年1月~2019年8月,利用外踝前动脉、跗外侧动脉单独或/联合为供血源,根据创面修复需求,皮瓣旋转点向源血管根部解剖分离,保护好蒂部血管束及其交通支筋膜周围组织完整性,蒂部最长达12 cm,切取外踝上穿支皮瓣移植重建前中足软组织缺损16例,创面大小为3.0cm×5.0cm~8.0cm×13.0cm,皮瓣供区直接/减张缝合或中厚皮封闭创面.结果 14例皮瓣顺利成活;1例皮瓣远端浅表组织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1例皮瓣远端出现静脉回流障碍性张力性水泡,及时拆缝线后,皮瓣成活.15例获得6~15个月的随访,1例失访;4例肥胖病人3个月后皮瓣修薄,余病例皮瓣外形质地良好,无色素沉着,恢复部分感觉;植皮供区轻度粘连,但不影响足踝部肌腱滑动,整体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利用外踝前动脉、跗外侧动脉单独或/联合为供血源,能明显下移外踝上皮瓣的旋转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