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老官山汉墓髹漆人像足三阴脉循行考证
编辑人员丨2024/3/16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经穴髹漆人像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结合早期经脉相关文物文献及同墓穴出土的《天回医简·脉书·下经》,对老官山汉墓经穴髹漆人像足太阴脉、足厥阴脉、足少阴脉进行考证,研究其循行方向及路径特点,对于研究早期经络理论的形成、发展与演变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天回汉墓医简中“通天”的涵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天回医简中屡次出现“通天”这一概念,内容涉及五脏、五色、五行诸方面.通过对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关条文的细致比勘,提出简文“气之通天,各有官窍”为《脉书·上经》全篇纲领,“通天”其内容可归纳为呼吸通天、五脏通天、五色通天、五行通天、经脉通天;认为“通天”的概念蕴含了古代中医对人体生命的认识,与扁鹊医学的“五色脉诊”体系关系密切,是构建中医脉诊方法与经脉体系的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天回汉墓医简中的刺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四川成都天回镇汉墓出土医简中整理者命名为《(刾)(刺)数》的部分,是关于针刺治法的专篇,为研究中医针灸的传承衍变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新史料.本文运用出土文献、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物互证的方法,对其中所保存的西汉初期针刺古法进行了钩沉探佚.由此发现篇中所述“脉刺”“分刺”“刺水”诸种不同刺法之操作要领,及其所用针具之形制,可与《灵柩》记载及考古发现的“九针”相印证;篇中众多早期的针方,则反映了《史记·仓公传》《素问·缪刺论》等篇及汉画像石“扁鹊行针图”中的针刺方法.针刺与脉诊的密切结合,体现了古代经脉医学的“通天”思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腧穴命名的演变:基于天回医简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天回医简中有诸多针灸理论及治疗经验的相关载述,本文主要基于医简中《刺数》等篇,针对腧穴与经脉的命名问题,对比《黄帝内经》及其他出土医籍文献,梳理其名称演变流程,探索变革的规律特点与用意;并以头面与四肢部穴名演进对比,呈现、分析其相异的变化方式;最后对比经脉命名与腧穴命名,推断各自特征背后的因素.这一初步探索,体现出天回医简的对比研究在针灸的文献解读、概念理解、经脉腧穴理论演化规律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天回医简《经脉》残篇与《灵枢·经脉》的渊源
编辑人员丨2023/8/6
成都出土的天回医简中,除包含一部较为完整的经脉文献《脉书·下经》外,另有一部残损严重的经脉文献,与《医马书》同置于一底箱内.本篇残存竹简中未发现自题篇名,考其文字内容,与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张家山汉简《脉书》,以及天回医简中的《脉书·下经》等均有所不同,而与《灵枢·经脉》的文句多有相类,故整理者拟名为《经脉》.通过对本篇与已出土经脉文献及《灵柩·经脉》的比较,展示秦汉时期中医经脉学说的源流衍变,并以此为例探讨中医经典理论的构建历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四川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出土医简和髹漆经脉木人研究综述
编辑人员丨2023/8/6
天回医简和髹漆经脉木人出土至今,从最初的考古简报到后来的合作研究论文,学术各界的专家学者均给予极大关注,依据已公布的内容和存世文献对医简进行大量的研究.学者们依据竹简的编排、形制和文字等特点,对竹简进行分篇和定名,探析各篇内容,并对简文的释读和注释提出意见,多数学者认可此批医简内容应当出于扁鹊医学的观点,为医简内容的整理和还原贡献了智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颈项穴:"腧穴–经脉"关系认识的思辨与重识
编辑人员丨2023/8/5
颈项穴是《黄帝内经》"本输"篇中与五输穴并论的经脉要穴,本文基于文献分析,就经文如此排布的内在依据予以详细解读;进而引申至《内经》对腧穴的认识理路,从颈项穴角度,阐释相关"腧穴-经脉"关系理论;在天回医简到《针灸甲乙经》演变的视野中,辨析古人对腧穴的经脉隶属关系表达,提出"分经"与"分部"列穴的腧穴叙述应与腧穴的归经相区别,重新界定"脉气所发"的学术史地位,昭示《针灸甲乙经》列穴方式的学术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天回医简所见阴脉与五脏的配属
编辑人员丨2023/8/5
天回医简《逆顺五色脉臧验精神》简文见:"·心出辟(臂)少阴,肺出辟(臂)大阴,肾出骭少阴,胃出足大阴."一般认为本简论述了五脏与经脉之间的配属关系,同时会对其中"肝"及其所属经脉的阙失感到迷惑.本文通过对简文的解读,发现本简所论实为诊五脏病之"脉口"所在,且应当并无阙失,所反映的实际是经脉理论构建中的一个特定阶段——五脏与手足阴脉相联系的"太少阴阳"体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从出土经脉类文献看手三阳脉的循行与证候演变
编辑人员丨2023/8/5
成都老官山汉墓天回医简手三阳脉首次出现同《灵枢·经脉》于经脉前冠以"手"字的特征,为研究早期经脉形成演变过程提供了新的借鉴和思考.本文以手三阳脉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马王堆帛书、张家山汉简、老官山经脉简书及《灵枢·经脉》等经脉文献,对其循行和证候演变进行探讨,发现手三阳脉循行逐渐明确了以远端手指作为起点并随后经过臂、肘、肩而最终达到头面部,其病候也相应随之不断增加,并以上肢体表证候为主.其中老官山手三阳脉与早期经脉文献联系密切,又与《脉书》重合最多,而《灵枢·经脉》中又不乏可见到从老官山内容改编而来的痕迹,反映了早期经脉学说的不同面貌,有待以后更多出土经脉文献的进一步考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难经》诠释视野与方法的反思——以滑寿诠释《难经·二十三难》为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难经》历代注家众多,因古代注家掌握的材料以传世文献为主,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对先秦两汉时期医学源流的认识存在不足,故未能完全诠释《难经》本义.近年来,随着天回医简相关研究的深入,学者认为天回医简与扁鹊学派存在密切关联,而《难经》自隋唐以来被认为是秦越人或扁鹊学派之著作,出土文献材料的研究能给《难经》研究提供另一视角下的丰富材料.试以《难经·二十三难》为例,基于先秦两汉不同流派对经脉认识差异的角度,结合天回医简出土文献研究,以分析《难经》诠释中存在的深层问题,以期为正确理解《难经》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