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庞鹤分期辨治下肢静脉性溃疡经验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庞鹤教授认为,下肢静脉性溃疡的病因主要为气虚血瘀、经脉失养、湿浊热毒郁结于下。其中气虚血瘀为本,湿浊热毒既为病理产物,又为致病因素。庞教授提出,本病的治疗当以益气活血贯穿始终,并结合整体证候与局部疮面情况,以辨证治疗为本,分期治疗为纲,需注意把握不同时期疾病特点,灵活选方用药,初期以清热解毒为要,后期以生肌收口为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丹溪心法》"十二经见证"考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丹溪心法》"十二经见证"是经脉病候理论发展轨迹上的突出变化,其在经典经脉病候的基础上辑录经典文献和金元医籍所载经脉病证和脏腑病证,并在形式上以经脉统领两类病证,冠之以新的经脉病候的代名词"十二经见证",成为经脉病候理论演变的代表.这一转变系从病证分类角度对经典经脉病候作出的改造和发展,更加强调了经脉的作用,是经脉理论指导性提升的体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伤寒论》"热入血室"辨治理法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4/7/13
通过分析《伤寒论》"热入血室"的证候表现,提出血室是以冲脉、肝脏及其所属经脉为中心,与子宫密切相关的脏腑经络综合的功能集合体."热入血室"是由于血室空虚,邪气由表入里化热,内陷血室,导致血室气血运行逆乱、功能失调而出现的一系列病理状态,诱因与外感、经期有关,其病变部位不局限于子宫,亦涉及上中二焦,以暮则谵语、胸胁下满为典型临床表现."热入血室"的治疗以调和气血、和解枢机、泄热外出为主,其辨治理法可指导神志病、经前期综合征等疾病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3种髋关节疾病早期"异病同证"的证素特征和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分析股骨头坏死、髋骨关节炎、类风湿髋关节炎早期证素特征、证候分布规律,为慢性骨病"异病同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的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6月—2022年6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微创关节科、创伤关节科、风湿免疫科就诊的股骨头坏死国际骨微循环研究协会Ⅰ~Ⅱ期、髋骨关节炎Kellgren-LawrenceⅠ~Ⅱ级、类风湿髋关节炎急性期或亚急性期的患者,采用本团队前期制定的"病例报告表-中医证候表现量表",收集中医证候信息,录入Excel 2020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提取病性、病位等证素信息,总结3种髋关节疾病早期证素特征、证候类型分布规律及其异同点.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10例患者,其中,股骨头坏死患者150例、髋骨关节炎患者160例、类风湿髋关节炎患者100例.股骨头坏死病性证素包括痰(湿)、血瘀、阳虚、精亏、气虚;证候类型初步分为经脉痹阻证(43.33%)、痰瘀阻络证(38.00%)、肝肾亏虚证(12.00%)、肾精不足证(6.67%)4类.髋骨关节炎病性证素包括痰(湿)、血瘀、气虚、精亏、阳虚、寒(湿);证候类型初步分为脾肾亏虚证(37.50%)、经脉痹阻证(26.87%)、寒湿痹阻证(18.75%)、痰瘀痹阻证(9.38%)、肝肾亏虚证(7.50%)5类.类风湿髋关节炎病性证素包括痰(湿)、血瘀、气虚、阴阳两虚、寒(湿)、精亏;证候类型初步分为痰瘀痹阻证(34.00%)、寒湿痹阻证(28.00%)、瘀血阻络证(23.00%)、肝肾不足证(15.00%)4类.整体分析3种髋关节疾病,排在前5位的证候表现为髋关节痛(96.59%)、压痛(93.90%)、固定痛(87.56%)、关节沉重(85.37%)、下肢酸楚(75.37%);病性证素包括痰(湿)、血瘀、气虚等;证候类型初步分为痰瘀阻络证(33.17%)、经脉痹阻证(31.95%)、寒湿痹阻证(21.46%)、肝肾不足证(7.32%)、脾肾亏虚证(6.10%)5类;3种疾病早期相同的证候表现有21项,以血瘀、脾虚为主.结论 3种髋关节疾病早期共同的证候特点是脾虚、血瘀.另外,股骨头坏死兼有痰湿证候,髋骨关节炎兼有肾虚、痰湿证候,类风湿髋关节炎兼有肾虚、寒湿证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转录组学数据挖掘结合"临床-动物"研究验证识别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全病程的证素标志基因
编辑人员丨2024/4/27
采用转录组数据挖掘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研究策略,识别表征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ONFH)痰、瘀、虚证素的标志基因.首先,利用项目组前期临床转录组学检测所得SONFH痰瘀阻络证、经脉痹阻证、肝肾亏虚证共性差异表达基因集,整合差异表达趋势分析与功能挖掘,分别预测出表征痰、瘀、虚证素的候选标志基因集.再利用来源于临床SONFH患者的全血样本、SONFH大鼠的全血和受累股骨头组织样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检测上述候选标志基因的表达量;进一步,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法,客观评价上述候选标志基因的辨证效能.转录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痰证素候选标志基因为超长链脂肪酸延伸酶6(ELOVL6),瘀证素候选标志基因为锚蛋白1(ANK1)、血型糖蛋白A/B(GYPA/B)、Rh相关糖蛋白(RHAG),虚证素候选标志基因为溶质载体家族2(促进葡萄糖转运体)成员1(SLC2A1)、胃口素(STOM).qPCR验证结果显示,与非SONFH组比较,ELOVL6在痰瘀阻络证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量最低(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在SONFH大鼠造模4周外周血和受累股骨头组织中的表达量最低(P<0.01),且对大鼠造模4周的辨证效能(AUC=0.850,P=0.006)优于其他造模时间点(8、12、16、21 周 AUC 分别为 0.689、0.766、0.588、0.662).与非 SONFH 组比较,ANK1、GYPA、RHAG 均在经脉痹阻证患者外周血中表达最低(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在SONFH大鼠造模12周外周血和受累股骨头组织中的表达量最低(P<0.05,P<0.01),且对大鼠造模 12 周的辨证效能(ANK1:AUC=0.855,P=0.006;GYPA:AUC=0.861,P=0.012;RHAG:AUC=0.854,P=0.009)优于其他造模时间点(4、8、16、21 周,ANK1 的 AUC 分别为 0.630、0.658、0.657、0.585;GYPA 的 AUC 分别为 0.646、0.573、0.691、0.617;RHAG 的 AUC 分别为 0.592、0.511、0.515、0.536).与非 SONFH 组比较,SLC2A1和STOM均在肝肾亏虚证患者外周血中表达量最低(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在SONFH大鼠造模21周外周血和受累股骨头组织中的表达量最低(P<0.05,STOM在大鼠外周血中表达量与正常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外),且SLC2A1对大鼠造模21周的辨证效能(AUC=0.806,P=0.009)优于其他造模时间点(4、8、12、16周AUC分别为0.520、0.580、0.741、0.774),STOM的辨证效能无意义.综上,SONFH中痰证素的标志基因为ELOVL6,瘀证素的标志基因为ANK1、GYPA和RHAG,虚证素的标志基因为SLC2A1,有助于从基因水平揭示SONFH痰、瘀、虚证素的生物学内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复杂网络技术探讨针刺治疗腹型肥胖的腧穴配伍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运用复杂网络技术分析针刺治疗腹型肥胖的腧穴配伍规律,为临床针刺治疗腹型肥胖提供选穴依据和治疗思路.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及Web of Science从建库至2022年11月1日收录的针刺治疗腹型肥胖的临床研究文献,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将符合标准的文献资料录入Microsoft Excel 2013,建立针刺处方数据库,并进行频次分析,采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建模并运用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利用Gephi 0.9.7软件进行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共纳人文献79篇,涉及腧穴94个,总腧穴使用频次为1 083次,使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分别为中脘、天枢、足三里、丰隆和大横,经脉主要选用足阳明胃经、任脉和足太阴脾经,特定穴主要选用五输穴、募穴.关联规则显示相关性最高的腧穴组合为中脘-天枢,支持度最高的腧穴组合为中脘-大横.针刺处方数据库复杂网络k-core层次分析和社团分析结果显示,针刺治疗腹型肥胖主穴处方共包含11个核心腧穴,可被划分为2个核心腧穴群:第一部分由天枢、足三里、丰隆、带脉、水道和水分构成,第二部分由中脘、大横、关元、气海和三阴交构成;针对腹型肥胖不同证型共得到5个辨证选穴处方;针对腹型肥胖不同证候分型、腧穴作用特性分别施以泻法、平补平泻法和补法.结论:通过复杂网络分析发现针刺治疗腹型肥胖具有一定特点,选穴原则以局部选穴为主,配合循经远端选穴,主穴核心腧穴的配伍规律强调补虚泻实,标本兼治,重视胃经、任脉和脾经腧穴,同时注重辨证选穴,针对不同证型及腧穴施以不同的补泻手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中医药治疗前列腺癌的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目前前列腺癌(PCa)发病率逐年攀升,而且病死率居男性肿瘤第五位,对于PCa的治疗主要采用手术及放化疗为主,同时联合内分泌、中医药治疗等方式的综合性诊治模式必将成为PCa临床医学干预的未来趋势.本文系统梳理了中医药对于PCa的临床诊疗用药、取穴配伍规律,详细阐述了近10年来中医药在PCa领域的临床研究现状及进展.通过归纳整理133篇临床相关文献发现,PCa的病因主要为脾肾亏虚,外感湿热、痰毒,搏结气血,瘀毒顽痼留于下焦;在临床诊断方面,多采用各类指南及教材为主,评估指标多为有效率、尿失禁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生活质量评分、骨转移疼痛评分、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肿瘤标志物、卡氏评分等多个临床疗效指标组合评价.试验组干预措施主要以中药、针灸联合内分泌或联合化疗治疗PCa;在针灸治疗方面,主要以足三里、关元、三阴交、气海穴居多,涉及的经脉以任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为主,在特定穴中的选择以交会穴、五输穴为多;在中药选择方面,主要以补气药(黄芪)、补血药(熟地黄)和利水消肿药(茯苓)使用频次最高;在安全性及随访方面,主要涉及消化道不良反应、免疫功能情况、生存率及复发情况等;在纳入的临床文献中,明确说明为随机数字表法的文献超过半数,但也有一部分仅提及随机字样,未明确指出采用何种随机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
《黄帝内经》五脏虚实辨证及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脏腑辨证起源于《黄帝内经》,五脏虚实辨证是《内经》时期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为探究五脏虚实辨证与治疗的内容与特点,将《内经》中相关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发现内容虽零散,不成体系,但是均以"四时五脏阴阳"藏象体系为基础,虚实证候的出现多归因于本脏与相表里脏的脏腑功能失常与经络循行异常,五行生克关系也融入在五脏虚实辨证之中.治疗多采用针刺疗法,选取相应经脉穴位,行补虚泻实手法,对于五脏实证,也可以选用泻血疗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温针灸治疗缺血性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目的 观察基于王居易经络诊察法的温针灸治疗缺血性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 80例缺血性卒中偏身感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取穴针刺;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基于王居易经络诊察法,选取治疗经脉的手足同名经之原穴及合穴进行温针灸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感觉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感觉功能评分和MBI评分均升高,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下降,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常规取穴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基于王居易经络诊察法的温针灸治疗缺血性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治疗,可以提升临床疗效,提高自理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
基于十二经脉循行路线的带状疱疹经络辨证规律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带状疱疹皮疹分布与十二经脉循行线路的关系,总结带状疱疹常见经络证型,归纳带状疱疹经络辨证要点.方法 选取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和住院部带状疱疹患者224例,采集其皮损分布、皮损表现、中医四诊症候等信息,根据所收集到的信息,分别对患者进行经络辨证和脏腑辨证,获取带状疱疹经络辨证规律、主要症候和核心症候,并探讨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相关性.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带状疱疹患者224例,经络辨证结果为:胆经证48例、肝经证42例、胃经证32例、膀胱经证22例、心包经证16例、小肠经证14例、大肠经证12例、脾经证11例、心经证11例、肺经证6例、三焦经证6例、肾经证4例;带状疱疹十二经病证皮损分布与相应经络循行路线基本吻合,经络辨证结果与脏腑辨证结果基本一致,经相关性分析,两者具有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 带状疱疹经络辨证具有规律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