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新发蜱传病毒性疾病的临床特征及实验检测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蜱作为第二大传染病媒介,可携带并传播多种病原造成人类感染,导致严重的公共卫生危害。近年来,我国面临着蜱传播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不断流行,也有荆门蜱病毒、阿龙山病毒等新发病毒发生感染人的病例报道,为提高对这类新发蜱传病毒性疾病的认识以及掌握熟悉其实验室检测方法,该文对我国新发蜱传病毒性疾病的临床疾病特征,病毒分离、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实验室检测方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传染病数学模型在动物源性传染病疫情预测预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病原体在多种宿主间跨种传播是一个复杂的动力学过程,对传染病早期预警系统的可靠性提出严峻挑战。本文通过介绍传染病生态学理论方法,回顾和总结了通过环境-宿主-传染病动态数学模型研究病原体、宿主以及环境的交互作用,量化环境对疫情趋势、传播媒介以及病原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范式;并以我国姬鼠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研究为例,介绍了传染病数学模型在疫情实际预测预警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了新的监测指标与预警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为传染病作传——秦瑟与《老鼠、虱子和历史》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秦瑟是美国20世纪早期著名的细菌学及免疫学家,在斑疹伤寒的病原菌及其疫苗的研究领域颇有建树,并以其名字重新命名了流行性斑疹伤寒。他的经典著作《老鼠、虱子和历史》从具体案例入手,以斑疹伤寒和媒介生物的发展历程为线索,梳理了传染病及其涉及生物的协同演化脉络,更揭示了传染病对人类历史改变的巨大影响。书中摈弃了传统的以人类为主角的写作模式,将人类与微生物置于平等的地位进行考察。作者引经据典,分析传染病的病理学特征,以专业的视角对梅毒的起源、雅典瘟疫等历史上的传染病事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呼吁历史学家将传染病史纳入历史诠释的范畴之中。《老鼠、虱子和历史》问世后多次再版,后世学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疾病史置于更宏大的人类历史的背景下考察,增强了对于生态、政治等因素的综合考量,促进了生命科学与历史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全球疾病史研究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疆主要蜱媒传染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蜱属于节肢动物,是第二大病原媒介生物。蜱虫可以传播多种病原体并导致疾病,对人类及畜牧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害。在我国,几乎所有省市都有蜱媒传染病的发生,但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和黑龙江等边疆地区。新疆地区蜱媒传染病呈逐年上升趋势,病情重,且在病原分布及特征上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对新疆地区的主要蜱媒传染病的病原学、流行状况及临床表现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生态位模型在病媒传染病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生态位模型是利用物种分布数据和相关环境变量,根据一定的算法建立模型分析物种的生态需求,以预测不同时空下物种的实际分布和潜在分布.现阶段,该模型已在病媒传染病的危险因素识别、传播风险预测领域中取得了很好的预测效果,表明其在疾病传播动态分析和流行病学研究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但对于一些自然疫源性或者生物因素影响较大的疾病预测,生物性因素被纳入构建模型的重要参数则较为少见,预测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必要在应用生态位模型研究此类疾病中从模型设计、数据挖掘和处理中更多地考虑生物因素,从而提高预测结果的可信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山东省聊城市2020-2022年蚊虫生态学及抗药性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分析聊城市2020-2022年媒介蚊虫构成、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趋势和抗药性监测结果,为进一步开展蚊虫防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在东阿、茌平2个国家级监测点用诱蚊灯和双层叠帐法开展成蚊监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布雷图指数法监测,蚊虫抗药性监测采用浸渍法检测.成蚊监测时间为3-11月,幼蚊为5-10月.结果 2020-2022年共布放诱蚊灯816台次,捕获成蚊4717只,平均密度为5.78只/(灯·夜).其中淡色库蚊4 232只,占全部蚊虫数量的89.72%;其次为中华按蚊15只,占0.32%;白纹伊蚊10只,占0.21%;其他蚊种460只,占9.75%.不同生境蚊虫密度农村高于城市,牲畜棚>公园>医院>农户>居民区.5月开始监测到成蚊,活动高峰出现在6-8月.双层叠帐法捕获蚊种均为白纹伊蚊,帐诱指数平均为2.99只/(顶·h),白纹伊蚊活动集中在6-9月.5-10月布雷图指数(breteau index,BI)平均为15.95,高峰出现在7月,8月以后逐渐下降.抗药性监测发现,聊城市淡色库蚊对氯菊酯、溴氰菊酯、双硫磷和高效氯氰菊酯均为低抗性,高效氯氰菊酯抗性最高.结论 聊城市优势蚊种为淡色库蚊,其次为白纹伊蚊.成蚊和幼蚊活动高峰均集中在7-9月,呈明显的季节消长趋势,存在登革热暴发流行风险.淡色库蚊对部分杀虫剂呈现抗性,应及时采取防蚊灭蚊措施,防止蚊媒传染病暴发流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气象因素对济南市城区蚊密度影响及滞后效应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分析气象因素对济南市城区蚊密度的影响与滞后效应,为进一步科学防制蚊虫及蚊媒传染病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BG-trap捕蚊器法收集2021年济南市城区蚊虫监测资料和同期相应的气象资料,构建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研究气温、湿度、气压、降水对蚊密度的滞后效应.结果 共捕获31018只蚊虫,其中库蚊属淡色库蚊22436只,占72.33%,伊蚊属白纹伊蚊8570只,占27.63%;阿蚊属骚扰阿蚊12只,占0.04%.在23.64℃时,滞后2 d时蚊密度效应最大,相对危险度(RR)=1.021[95%置信区间(CI):1.002~1.058].在相对湿度为98.00%,滞后11 d时,蚊密度最高,RR=1.232(95%CI:1.002~1.514).气压在984.99 hPa处,滞后17 d左右,蚊密度最高,RR=1.376(95%CI:1.205~1.559).日降水量在21.25 mm,滞后8 d左右后,蚊密度效应达最高,RR=1.352(95%CI:1.133~1.590).结论 气温、湿度、降水和气压对蚊密度具有非线性影响,存在滞后效应,蚊密度高峰期出现在雨热同期的夏季,较高温度和湿度会使蚊密度升高,有关部门应根据气象条件,及早采取干预措施,切实降低蚊传疾病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本刊名誉主编汪诚信研究员回所座谈
编辑人员丨2024/1/20
2023年12月19日,本刊名誉主编、90岁高龄的汪诚信研究员回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与他曾经工作过的媒介生物控制室、《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编辑部工作人员亲切座谈,在听取了媒介生物控制室的工作报告后,对科室取得的发展和进步很是欣慰,表示自己当年的三个愿望"办学会、办杂志、出专著"都已实现并被发扬光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虫媒病毒与生物安全
编辑人员丨2024/1/13
介绍虫媒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以及它们在人类社会引发的重大传染病,描述几种重要虫媒病毒的流行情况,分析与虫媒病毒有关的新型生物技术和新发突发传染病造成的相关风险,同时探讨人类为预防和控制虫媒传染病所采取的策略以及当前技术发展的难点.综述旨在加强公众对虫媒病毒及其引发的生物安全问题的认识,展望传染病防控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并呼吁有关部门加快推动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以应对今后出现的虫媒病毒传染病流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浙江省台州市2017-2022年媒介蚊虫生态学监测及病毒携带状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了解浙江省台州市2017-2022年实施新版病媒生物监测方案以来蚊虫种类、密度、季节消长及病毒携带状况,为媒介蚊虫防制及蚊媒传染病的预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台州市9个县(市、区)设置监测点,每年4-11月分别采用诱蚊灯法和布雷图指数(BI)法开展成蚊和幼蚊生态学监测,2022年6-8月在路桥区采集成蚊并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登革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西尼罗病毒、基孔肯亚病毒、黄热病毒和辛德毕斯病毒6种病毒.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7-2022年,台州市共布放诱蚊灯4800台夜,捕获雌蚊109 160只,平均蚊密度为22.74只/(灯·夜),其中三带喙库蚊76 799只,占70.35%,其次为淡色/致倦库蚊20 724只(18.98%).6-9月为成蚊活动高峰期.不同生境平均蚊密度以牲畜棚(养殖场)最高,为92.91只/(灯·夜).牲畜棚(养殖场)以三带喙库蚊为优势种,占83.08%,居民区等其他生境均以淡色/致倦库蚊为优势种(构成比均>60%),不同生境蚊种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 286.496,P<0.001).幼蚊监测共调查居民户94 523户,平均BI值为16.94,4-11月平均BI值均>5.阳性积水以闲置容器(碗、瓶、缸、罐)为主,占54.88%,轮胎/废旧轮胎伊蚊孳生率最高为37.37%.共检测淡色/致倦库蚊雌蚊1 050只,白纹伊蚊雌蚊1 140只,病毒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台州市居民区优势蚊种为淡色/致倦库蚊,牲畜棚(养殖场)蚊密度较高、优势蚊种为三带喙库蚊,4-11月均有登革热传播风险,需加强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性蚊虫防制措施,防止输入性或本地蚊媒传染病传播流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