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省天水市人粒细胞无形体病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GA)是一种经蜱虫传播,因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侵染人体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的新发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发热,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器官功能受损 [1]。2006年,安徽省芜湖市出现我国首例HGA患者 [2]。此后,相继在湖北省、浙江省、河南省、山东省、山西省及江苏省等地出现该病的病例报道。现将2022年7月甘肃省天水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HGA患者的临床表现、救治经过和愈后随访等内容进行整理分析,以期提升医务人员对HGA的认识,增强诊断及治疗该病的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我国新发蜱传病毒性疾病的临床特征及实验检测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蜱作为第二大传染病媒介,可携带并传播多种病原造成人类感染,导致严重的公共卫生危害。近年来,我国面临着蜱传播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不断流行,也有荆门蜱病毒、阿龙山病毒等新发病毒发生感染人的病例报道,为提高对这类新发蜱传病毒性疾病的认识以及掌握熟悉其实验室检测方法,该文对我国新发蜱传病毒性疾病的临床疾病特征,病毒分离、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实验室检测方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21世纪初发现的一种新发蜱媒传染病。SFTS已在亚洲地区多个国家流行,包括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缅甸。截至2019年,我国已有25个省份报告SFTS病例,主要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病例高度散发,但在地域分布上又相对集中,以河南、山东、安徽、湖北、辽宁、浙江和江苏7个省份为主。病例主要通过被携带病毒的蜱叮咬而感染,也可通过密切接触病例血液或体液感染。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胃肠道症状、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重症病例常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近年来,我国SFTS报告病例逐年上升,病死率始终维持较高水平,严重威胁人民身体健康。本文主要从SFTS的流行特征、传播流行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等方面加以综述,旨在提升对SFTS疾病自然史的认知,加强传染病预防控制能力,降低疾病病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疆主要蜱媒传染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蜱属于节肢动物,是第二大病原媒介生物。蜱虫可以传播多种病原体并导致疾病,对人类及畜牧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害。在我国,几乎所有省市都有蜱媒传染病的发生,但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和黑龙江等边疆地区。新疆地区蜱媒传染病呈逐年上升趋势,病情重,且在病原分布及特征上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对新疆地区的主要蜱媒传染病的病原学、流行状况及临床表现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危重型日本斑点热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日本斑点热是由日本立克次体感染、经蜱虫叮咬传播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本例患者表现为发热、皮疹、头痛、焦痂溃疡,病程中出现血小板急剧下降、凝血功能异常、低血压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肝肾功能损伤、意识障碍等严重并发症,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检出日本立克次体,结合患者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表现诊断为日本斑点热,经多西环素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回归热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及防控措施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回归热是一种由回归热螺旋体引起的人感染性疾病。感染回归热一般会造成患者螺旋体血症和反复高热。为了全面了解该病的分类、分布及影响因素等相关内容,本文梳理了全球回归热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并提出了防制措施及建议。回归热的类型较为复杂,普遍认为有蜱传回归热、虱传回归热和禽回归热。蜱传回归热又分为软蜱传播和硬蜱传播两种,软蜱传播的回归热有明显的地域特点,而硬蜱传播的回归热在全球广泛分布;虱传回归热的传播媒介为体虱,发病一般与战乱、饥荒、难民、贫困和卫生条件差有关。防控措施的制定应根据当地情况而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森林脑炎的病原学诊断方法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森林脑炎是经硬蜱叮咬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其病原为黄病毒科中蜱传脑炎病毒。森林脑炎病死率较高,实验室检测对此病诊断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森林脑炎的病原学诊断方法及研究新进展进行阐述。森林脑炎实验室检测主要为常规检查、血清学检测、病毒分离、分子生物学检测。森林脑炎病毒血清特异性IgM抗体对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特异性IgG抗体可作为与其他疾病鉴别的"金标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间接免疫荧光法测血清和/或脑脊液中特异性IgM抗体,血清血凝抑制试验或血清补体结合试验,双份血清血凝抑制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均有助于早期诊断。分子技术检测方法发展迅速,代谢组学、数字PCR、基质金属蛋白酶亦应用于森林脑炎的早期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南通市蜱类分布及大别班达病毒和立克次体携带情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 了解南通市蜱种类分布特点及对大别班达病毒和立克次体的携带情况,为蜱传疾病的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于2022-2023年在南通市选择7个乡镇(街道)作为监测点,采用布旗法捕捉游离蜱,采用体表检蜱法收集动物体表寄生蜱.对蜱标本进行种类鉴别后,分别采用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qPCR方法检测蜱标本中大别班达病毒和立克次体核酸.结果 调查发现3种血蜱、1种扇头蜱;游离蜱和寄生蜱的优势蜱种均为褐黄血蜱,其次为长角血蜱.游离蜱平均密度指数为0.36只/(布旗·100 m),家养动物平均染蜱率为9.80%,平均蜱指数为0.16只/宿主.48组蜱标本中3组检出大别班达病毒核酸阳性,阳性率为6.25%;28组检出立克次体阳性,阳性率为58.33%.结论 蜱普遍存在于南通市野外及居民区周边环境,家养动物体表较易检出,有传播大别班达病毒和立克次体病原的风险,应加强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动物莱姆病诊断与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6
莱姆病(Lyme disease)又名伯氏疏螺旋体病,是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以蜱为传播媒介,由不同基因型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 sensu lato)感染所致的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流行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犬、猫、马、牛、鹿等多种动物易感,人也是该病原菌的易感宿主.人患莱姆病时的主要症状为游走性红斑、关节炎和其他神经系统症状.患病动物常表现的症状是蜱叮咬部位被毛脱落、发热、蹄叶炎、跛行等.莱姆病流行广泛,但是诊断较为困难并极易造成误诊和漏诊.为避免莱姆病对畜牧业以及宠物行业造成不利影响,亟需提高对莱姆病的关注.因此,本文对动物莱姆病及其诊断和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动物莱姆病的准确、快速诊断和防治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河南省商城县2种动物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感染情况的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6
目的 通过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自然疫源地动物宿主感染新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的调查研究,明确SFTS自然疫源地SFTSV的传播风险与影响因素,为SFTS的针对性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卫星定位技术连续跟踪商城县邱湾村、平塘村和龙头桥村3个村庄部分村民家养狗日常活动轨迹2周并采集血清样本,使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法检测家养狗血清 SFTSV-IgG 抗体,使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影响家养狗感染SFTSV的潜在环境影响因素;采用夹(笼)夜法和粘鼠板法对家养狗活动区域内的啮齿动物及小型哺乳动物种群进行密度调查,针对保守基因进行PCR种类鉴定,并采用荧光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检测啮齿动物及小型哺乳动物SFTSV感染情况.结果 通过卫星定位共追踪26条家养狗的日常活动范围信息,采集37条家养狗52份血清,SFTSV-IgG抗体总阳性率为59.46%;共捕获啮齿动物及小型哺乳动物419只,优势种为黄胸鼠、小家鼠、黑线姬鼠,未有SFTSV阳性标本检出;家养狗活动中心离主干道路距离远和到过林地的频次多是感染SFTSV的危险因素,家养狗活动中心离林地距离远是感染SFTSV的保护因素.结论 商城县家养狗SFTSV抗体阳性率较高,感染SFTSV与生态环境相关,建议进一步扩大家养动物的种类,开展SFTSV感染情况的研究;啮齿动物的SFTSV感染率低,在SFTSV自然循环过程中的作用需进一步调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