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伯华论治神志病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孔伯华论治神志病的学术思想及其用药规律.方法:整理《孔伯华医集·神志病》中的所有病案,对医案中涉及的症状、病性、方药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案中涉及的症状有神志失常、失眠、言语失常、烦躁等共24类;病性要素包括气郁、痰湿、热邪和血瘀,共4种;病位主要集中在肝、心、脾等7个脏腑;治则多采用解郁、豁痰、镇肝等共33种;使用的药物有莲子心、旋覆花等共99味.结论:孔伯华认为神志病的主要病机是肝热脾湿、上扰心神;治疗多从肝、心、脾论治,擅于使用镇肝清热、化痰开窍类药物,抓住主要病机,标本兼治,为临床应用中医药治疗神志病及相关疾病提供宝贵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北京四大名医成长历程之共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对比研究燕京医学流派的代表医家——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汪逢春四位北京名医的成长历程,探讨其成长共性.北京四大名医皆出身于当地名门望族,都曾在少年学习之余兼习医药,皆担任过政府之公职,并在公余为人诊治疾病,后来都辞去公职开业行医,医疗事业取得成功后皆自费创办了医学教育.四位名医成长历程之共性对于现代中医师的成长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孔伯华临证运用紫雪丹规律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孔伯华为北京四大名医之一,以擅治温热病而享誉京津.本文对于《孔伯华医集》中使用紫雪丹的192例医案进行归纳研究,通过对这些医案的诊断、脉、症、舌等相关数据进行提取分析,总结归纳了孔伯华使用紫雪丹的经验:孔氏紫雪丹的应用涵盖了外感、内伤、瘟疫等多种疾病,常见的脉象为弦脉、滑脉、大脉、数脉四类脉象,舌象多为赤舌,舌苔可为白苔或黄苔;使用紫雪丹之目的,或在于清热平肝、或在于重镇熄风、或取其芳香开窍、或用之通调气机,各有侧重,剂量也有差别;对于夹湿之证,则配伍芳化之品以避免冰伏凉遏之弊.学习孔氏运用紫雪丹的临床经验,为灵活使用紫雪丹开拓了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北京四大名医故居保护之我见
编辑人员丨2023/8/6
针对北京四大名医(孔伯华、萧龙友、施今墨、汪逢春)故居保护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提出动静结合的名医故居保护建议.静态方面应当注重对内原真性保护和对外整体性保护;动态方面可以从保护代表性名医传承人、名医文化遗产走进当下日常生活、激活名医故居市场价值等方面入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孔伯华辨治中风病思路与用药特色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孔伯华先生辨治中风病的思路与用药规律.方法 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梳理《孔伯华医案存真》及《孔伯华》两书中“中风”一章的所有医案,对体征、症状、证型、治法、方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医案中涉及的舌象有腻、厚、白、黄等15种;脉象有弦、数、滑等24种;症状有发热、便秘、言语謇塞等40种;中医证型有痰证、肝热动风等20种;治法有豁痰、达络、润导等36种,药物有石膏、旋覆花、代赭石等154种.结论 孔伯华先生以痰壅热盛、外邪中窍、气机逆乱为中风病主要病机;祛痰平逆、通腑泄热、疏风达络为主要治法;用药切合病机,并能随机应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孔伯华诊治外感病应用石膏的学术经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孔伯华诊治外感病应用石膏的学术经验.方法 通过人工检索筛选《孔伯华医案存真》中外感病应用石膏的医案,构建标准化医案数据库,并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系统(V2.1),采用该系统的频次分析和关联分析方法对纳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再结合统计分析结果进行理论诠释.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医案207则,经数据统计分析,孔伯华诊治外感病在四季交接时应用石膏频次较高.男性患者比例明显大于女性;症状上,发热最多,其次是口渴、便秘、神昏谵语等;舌象以舌苔腻、苔厚最多.脉象以脉大而数最多见,其他脉象也多兼数脉.石膏用量在4钱至2两之间,最常用的剂量是1两.在药物关联分析上,石膏与知母、石膏与地骨皮、石膏与芦根等组合最常见.对以上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进行理论诠释,发现分析结果与孔伯华所作医论观点基本一致.结论 孔伯华擅用石膏,对石膏的理论分析与临床应用均十分深入,临证注重时空和人体体质差异,处方用药自成体系,值得后人学习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伴胃肠道症状的辨治思路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5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伴胃肠道症状的因、机、法、治.胃肠道症状的出现表明,邪毒夹风、寒、湿由表侵里,体现表证及里,传及阳明;内虚外感,合损脾土;邪陷阴分,伤及肾阳的传变特点.病因病机主要为表证未解,营卫失和;寒湿阻滞,运化失常;内火郁闭,耗气伤阴;遏耗真阳,火不暖土.治法上,可借鉴喻昌、李杲、孔伯华、卢崇汉等名医之法,透表驱邪,宣发火郁,分消走泄,通阳化湿,温镇下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孔伯华治疗眩晕的思路及用药规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孔伯华治疗眩晕的思路及用药规律.方法 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3)收集整理《孔伯华医集》《孔伯华医案存真》中治疗眩晕的有效验案,通过数据筛选及标准化处理建立医案数据库,利用频次统计、关联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症状、舌脉、证候、治法、方药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118诊次病案,常见症状有头晕、失眠、心悸等148种;舌象有腻、白、厚、黄等11种;脉象有弦、滑、数、大等26种;证型包括肝热脾湿、肝阳上亢等74种;治法有清柔、清平、和化等81种;共计处方118张,药物199味,其中高频药物为石决明、旋覆花、赭石、荷叶、知母、桑寄生等,药性以苦寒为主,归胃肝经,常用药对有石决明-赭石-旋覆花.结论 孔伯华先生认为肝热脾湿、痰火上扰、血虚精亏、水不涵木为眩晕病基本病机;清热平肝、健脾和胃、育阴潜阳、活血通经为主要治法.处方用药切合病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孔伯华治疗眩晕用药与治则的数据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研究清代京城名医孔伯华治疗眩晕的用药与治则.方法 收集整理孔伯华相关著作中治疗眩晕的医案.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6进行中药频数统计,利用SPSS 21.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结果 共筛选出139首方剂,含355味中药.使用频数排名前五味的中药为,眩晕病:旋覆花、石决明、知母、代赭石、黄柏,体现出眩晕多为肝火上逆,通过聚类分析得,眩晕病分为4类,通过因子分析提取出6个公因子.结论 孔老在治疗眩晕时:采用降逆,清肝,升清之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孔伯华从"郁热"论治热病经验探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通过对相关医案的研究,初步探讨孔伯华所主张"郁热"之概念内涵,并从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探析其从"郁热"辨治热病的思路和用药特色.认为"郁热"为热病发病之本,辨治"郁热"应重视少阳,祛邪重视通降,"郁热夹湿"重视通畅三焦,"固本"重视阴阳与守神,临证把握"通""降""和"三个主要治疗法则,开郁透热、疏散郁热多法应用暗合经旨又多有创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