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花蒿花粉变应原舌下滴剂治疗季节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观察及依从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探讨黄花蒿花粉变应原舌下滴剂对季节性变应性鼻炎进行免疫治疗的疗效及其影响免疫治疗的依从性因素。本研究采用单中心对照研究,于2021年7—9月,共纳入80例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对黄花蒿花粉过敏的季节性变应性鼻炎患者,其中40例接受舌下免疫治疗作为舌下免疫治疗组(SLIT组),另40例仅接受对症药物治疗作为对照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开始前蒿属花粉高峰期、治疗后第一年蒿属花粉高峰期的鼻结膜炎症状总评分(total rhinoconjunctivitis symptom score,TRSS)、视觉模拟量表评分(the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总用药评分(total medication score,TMS)、药物鼻结膜炎症状联合评分(combined scores of medication and rhinoconjunctivitis symptoms,CSMRS),用于评估黄花蒿花粉舌下免疫治疗的疗效。跟踪分析研究免疫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脱落情况,详细记录脱落原因,分析探讨其安全性及影响免疫治疗依从性因素。结果显示,治疗前蒿属花粉高峰期两组患者TRSS、VAS、TMS、CSMRS比较,TRSS(SLIT组:12.393±3.023,对照组:12.450±3.029, t=-0.077, P=0.939)、VAS(SLIT组:8.357±1.026,对照组:8.400±0.982, t=-0.173, P=0.862)、TMS(SLIT组:3.214±0.568,对照组:3.175±0.501, t=0.301, P=0.764)、CSMRS(SLIT组:5.286±0.680,对照组:5.253±0.677, t=0.199, P=0.84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第一年花粉高峰期SLIT组的相应各项观察评分低于对照组,TRSS(SLIT组:3.964±1.551,对照组:7.750±2.169, t=-7.918, P<0.05)、VAS(SLIT组:2.893±0.956,对照组:5.175±1.481, t=-8.286, P<0.05)、TMS(SLIT组:1.821±0.863,对照组:3.175±0.501, t=-8.163, P<0.05)、CSMRS(SLIT组:2.489±0.921,对照组:4.468±0.601, t=-10.723, 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SLIT组在治疗后第一年花粉高峰期的相应各项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TRSS(治疗前:12.393±3.023,治疗后:3.964±1.551, t=20.576,P<0.05)、VAS(治疗前:8.357±1.026,治疗后:2.893±0.956, t=30.070, P<0.05)、TMS(治疗前:3.214±0.568,治疗后:1.821±0.863, t=7.151, P<0.05)、CSMRS(治疗前:5.286±0.680,治疗后:2.489±0.921, t=14.533, P<0.05),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SLIT组患者用药期间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SLIT组共有12例患者脱落,依从率为70%,脱落原因分别为用药疗程长(4例,33%)、药物价格昂贵(3例,25%)、工作生活因素(3例,25%)、疫情影响(2例,17%)。综上,使用黄花蒿花粉舌下滴剂治疗1年可能改善蒿属花粉期黄花蒿花粉引起的季节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症状,但由于患者对免疫治疗缺乏足够的认识或者难以坚持规范化用药,接受舌下免疫治疗的依从性较差,故有待通过患者教育进一步提高舌下免疫治疗的依从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南昌市某医院变应性鼻炎季节性花粉变应原初步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分析南昌市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季节性花粉变应原谱,为完善季节性AR的临床诊治、预防及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依据。采用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就诊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门诊AR患者(共1 752人,其中男性1 069人,女性683人,年龄范围2~84岁)的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结果,应用SPSS 22.0软件对比分析患者主要变应原阳性率及其在性别、年龄、不同就诊月份之间的差异,组间差异采用student t检验、Wilcox秩和检验或 χ2检验方法比较。结果显示,1 752例 SPT阳性结果患者中,单纯季节性AR、常年性合并季节性AR人数分别为102(5.82%)和281(16.04%);单纯季节性花粉变应原阳性在男、女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2.181, P>0.05),但男性常年性室内合并季节性花粉变应原阳性率高于女性( χ 2=7.901, P<0.05)。季节性花粉变应原阳性率前5位依次为柳树(6.62%,116/1 752)、葎草(5.71%,100/1 752)、油菜(5.54%,97/1 752)、灰藜(4.62%,81/1 752)和桦树(3.60%,63/1 752)。常年性室内和季节性花粉变应原阳性率在不同年龄组中均呈现先增高后下降趋势,其中季节性花粉变应原阳性率最高的年龄段为31~40岁,与其他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 2=61.269, P<0.05)。季节性过敏原阳性率在时间上呈现两个高峰:3—5月份和9—11月份。单一花粉过敏者,春季花粉阳性率为60.27%(132/219),显著高于秋季花粉阳性率39.73%(87/219)( χ2=9.247, P<0.05);多种花粉过敏者,春秋两季花粉组合阳性率为68.29%(112/164),显著高于单纯春季花粉阳性率18.9%(31/164)和单纯秋季花粉阳性率12.8%(21/164)( χ2=14.731, P<0.05)。综上,南昌市地区的花粉过敏状况不容忽视,占AR总人数的20%以上。南昌市地区季节性AR发病呈现出2个高峰(3—5月份与9—11月份)。南昌市地区季节性AR以柳树、葎草、油菜、灰藜、桦树等为常见变应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黄花蒿花粉变应原舌下滴剂治疗蒿属花粉过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评价黄花蒿花粉变应原舌下滴剂治疗蒿属花粉致敏季节性变应性鼻炎(SAR)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SAR患者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AIT)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取确诊为蒿属花粉AR患者148例,纳入随机、安慰剂、双盲平行对照研究.所有患者经皮肤点刺试验(SPT)证实均适合接受SLIT,其中舌下免疫治疗(SLIT)组(n=74)予以黄花蒿花粉变应原舌下滴剂含服治疗,按需辅以对症治疗(ST);安慰剂组(n=74)舌下含服安慰剂,按需辅以抗组胺药物及局部激素疗法.以鼻症状总积分(TNSS)、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变应性鼻-结膜炎生活质量量表(RQLQ)评分及Th17/Treg免疫平衡状况作为有效性评价指标,以不良事件发生状况作为安全性评价指标.结果 治疗9个月后,同安慰剂组比较,SLIT组在TNSS、VAS及RQLQ的评分改善方面效果更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SLIT组Th17细胞百分比和血清IL-17的表达均较安慰剂组降低,Treg细胞百分比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均较安慰剂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在试验周期内共观察到39例次不良事件,绝大多数为轻度、一过性的不良反应,极少有中度不良反应,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无不良转归.结论 黄花蒿花粉变应原舌下滴剂特异性免疫治疗蒿属花粉致敏AR患者,对控制疾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有较好效果,且未增加不良反应.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Th17/Treg免疫平衡实现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变应性鼻炎儿童蒿花粉变应原组分诊断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 本文旨在对季节性变应性鼻炎(AR)患儿进行变应原组分筛查,了解AR患儿代表性蒿属植物花粉变应原致敏组分.方法 采集黄花蒿和大籽蒿花粉,提取花粉蛋白,以临床确诊为AR且艾蒿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IgE)检测为阳性患儿血清为一抗,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法筛查花粉中变应原组分.结果 蛋白质免疫印迹显示2种蒿属植物花粉蛋白提取物中主要有3条带能与血清IgE特异性结合,相对分子量(Mr)分别为12、25和70kDa.黄花蒿花粉中70 kDa变应原为AR儿童最常见的变应原分子,阳性检出率为85.19%,25 kDa和12 kDa变应原分别为37.04%和14.81%.大籽蒿花粉中70 kDa变应原阳性检出率低于黄花蒿(P<0.05),为51.85%,25 kDa和12 kDa变应原阳性检出率与黄花蒿相似(P>0.05).另外,同一个体血清对2种蒿属植物同源变应原阳性反应存在差异,不同患儿对1种或多种变应原分子敏感.结论 AR患儿黄花蒿花粉致敏率更高,推荐增加黄花蒿花粉组分蛋白进行诊断和免疫治疗,尤其是70 kDa变应原分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北京地区树木花粉变应原致敏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北京地区树木花粉的致敏特点,并分析其与气传花粉的关系.方法:将2017年1~7月份变态反应科就诊的2 521例过敏性疾病患者纳入研究,均接受8种树木花粉变应原点刺试验(SPT).结果:①树木花粉SPT阳性率为49.3%(1 244/2 521).男性致敏率高于女性(56.4% vs 45.0%,P<0.01).儿童组花粉致敏阳性率显著高于成人组(55.9% vs 48.6%,P<0.05).树木花粉致敏趋向于多重致敏,≥3种树木花粉阳性率为26.3%,占总阳性人群的53.3%.②树木花粉致敏的阳性率呈现典型的季节高峰,3月份阳性率最高(62.2%),其次为5月份(52.1%),最低为1月份(27.9%).花粉致敏阳性率与空气中花粉总量高度相关(r=0.929,P<0.01).③圆柏花粉点刺阳性率最高(34.6%),其次为杨树(21.3%),槐树(13.3%).不同花粉的致敏率和空气中的含量高度相关(r=0.714,P<0.05).结论:北京地区主要致敏树种为圆柏.春季树木花粉致敏呈现季节性,3月份为致敏高峰期.春季树木花粉致敏率与空气中的播散量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北京城区圆柏花粉季节性致敏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北京城区圆柏花粉的致敏特点,并分析其随季节变化的特点.方法 2017年1-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变态反应科就诊的4 201例自报变应性疾病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圆柏花粉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将圆柏花粉致敏分为多重致敏和单一致敏.不同年龄、性别、月份的圆柏花粉致敏率采用卡方分析,不同月份间的患者就诊例数、致敏率差异采用K-W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结果 圆柏花粉致敏率为32.3%(1 358/4 201),男性高于女性(35.6%比30.1%,x2=13.465,P<0.001).致敏率在11 ~20岁和31 ~40岁年龄段最高,此后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P<0.001).圆柏花粉致敏趋向于多重致敏,单一圆柏致敏率为4.7%(199/4 201),多重致敏率为27.5%(1 154/4 201),为前者的5.8倍.1~12月就诊例数与圆柏花粉致敏率呈正相关(r2 =0.715 9,P=0.001).圆柏花粉致敏率呈现典型的季节性特征,3月为最高峰(53.0%,316/596),其次为4月(36.6%,208/568).成年组呈现季节性高峰,而未成年组并未发现季节性规律.单一致敏仅出现春季高峰,多重致敏出现春秋两季高峰.结论 北京城区圆柏花粉致敏率高,倾向多重致敏,呈现季节性变化,3月为最高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内蒙古通辽地区过敏性鼻炎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 近年来全球过敏性鼻炎(AR)的患病率不断增加,但有关中国内蒙古东部草原地区的相关研究甚少.目的 调查内蒙古通辽地区AR的患病情况,并分析临床症状、过敏原因,为后期AR的预防、诊断及卫生管理部门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2015年5—8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通辽市、扎鲁特旗、开鲁县常住居民2013例.由专科医生对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及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对草原地区常见的10种吸入性过敏原进行检测).AR的诊断主要依据相关指南进行判定.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居民的社会学资料(年龄、性别、民族、居住地、地区),临床症状(鼻部症状、眼部症状、其他症状),合并疾病情况及食物、药物过敏情况,临床症状随季节变化情况.分析确诊的AR患者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结果 .结果共发放问卷2013份,回收有效问卷1954份,回收有效率为97.1%.1954例居民中,自报AR患病率30.8%(601例),确诊AR患病率18.1%(353例).353例AR患者平均年龄(45.3±15.0)岁;男161例,女192例,男女比例1:1.2;汉族193例,蒙古族143例,汉族、蒙古族比例1.3:1.不同年龄、居住地、地区居民AR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民族居民AR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R患者鼻部症状以打喷嚏(95.8%)、鼻痒(92.4%)、流鼻涕(85.3%)为主,眼部症状以眼痒(61.8%)为主,其他症状以乏力(42.5%)、嗜睡(40.5%)为主.在AR患者合并的疾病中,以合并结膜炎(64.0%)、荨麻疹(29.5%)、高血压(17.8%)为主.AR合并食物过敏患者占17.3%(61/353),AR合并药物过敏患者占24.9%(88/353).该地区2015年AR患者临床症状的高峰期为4月份和7月份,花粉高峰期出现在4月份和8月份.该地区春季4月份AR临床症状的高峰期与花粉的高峰期高度吻合,但是夏季AR临床症状的高峰期在7月份,较花粉的高峰期提前1个月.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阳性率居前3位的吸入性过敏原为蒿属花粉(21.96%)、藜科花粉(21.49%)、葎草花粉(20.06%);且多为3种及以上花粉致敏〔71.10%(251/353)〕.结论 内蒙古通辽地区AR患病率处于较高水平,患者鼻部症状以打喷嚏、鼻痒为主,眼部症状以眼痒为主,其他症状以乏力、嗜睡为主.在AR患者合并的疾病中以结膜炎、荨麻疹为主,同时花粉暴露是引发AR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且春、夏季蒿属花粉的影响不容忽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安庆地区变应性鼻炎变应原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安徽省安庆市及周边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变应原分布特点,初步掌握本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变应原种类及分布,为防治该病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敏筛定量变应原检测系统(Allergy Screen)检测50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中吸入性变应原的sIgE,分析各种变应原的阳性率及在年龄、性别方面的差异.结果 50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检测结果显示:屋尘螨/粉尘螨阳性率为78%(390/500),其次为季节花粉20.8%(104/500)、室内灰尘18.8%(94/500)、猫狗毛皮屑11%(55/500)、混合真菌9.8%(49/500)等.性别上男女阳性率无差异性.本组检测结果数据显示变应原检测的阳性率随年龄增长明显呈现下降趋势,统计学检验有差异性(P<0.05).结论 屋尘螨/粉尘螨为安庆地区变应性鼻炎主要变应原,其次为季节性花粉、屋尘、猫狗皮毛屑、混合真菌等.了解本地区变应原的种类及分布特点,有助于变应性鼻炎(AR)的标准化的诊断和治疗以及最优化的预防措施,尤其是为临床变应性鼻炎的个体化免疫治疗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季节性变应性鼻炎的减量与固定剂量治疗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在圆柏花粉过敏所致变应性鼻炎患者中,比较根据花粉浓度的减少让患者做减药治疗与坚持原治疗剂量2种治疗策略的差异.方法:采用开放性随机平行对照研究,在高峰期过后圆柏花粉浓度下降期间,将花粉过敏所致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2个组,减药组(n=67)减少对症药物的剂量,固定组(n=68)则维持高峰期的治疗剂量,比较2组患者的鼻炎症状评分和实际用药评分.结果:减药组与固定组患者的日均鼻炎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5±0.32、2.43±0.41,P=0.788).减药组对方案的依从性(80.6%)显著优于固定组(6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4).最终减药组的实际用药评分(3.67±0.98)显著低于固定组(4.78±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在重症者群体中,重症减药组的鼻炎症状有比重症固定组更重的趋势.结论:在花粉季后期花粉浓度下降期间,对症药物的减药治疗可以在有效控制患者鼻炎的同时减少药物用量,提高患者依从性.但该种下调策略可能更适用于轻症患者,重症患者需慎重减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口服H1抗组胺药治疗变应性鼻炎广州共识(2020精要版)
编辑人员丨2023/8/6
1 变应性鼻炎概述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一种极为常见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症.全球范围内AR的平均患病率高达20%左右.AR是变应原诱发的由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介导的、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鼻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引起AR的变应原包括尘螨、霉菌等常年性变应原或花粉等季节性变应原[1].AR的治疗包括环境控制、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手段,其中药物治疗能够快速、有效、安全地控制AR的鼻痒、喷嚏、流涕等鼻部症状,是目前治疗AR的主要手段.临床上常用治疗AR的药物包括鼻用糖皮质激素、H1抗组胺药、抗白三烯药物等[2].其中,口服H1抗组胺药对AR的治疗具有重要的地位,是目前治疗AR的一线用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