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马珠单抗在儿童过敏性哮喘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奥马珠单抗是治疗哮喘的生物靶向药物,推荐用于血清IgE升高、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联合长效β 2受体激动剂控制不佳的≥6岁儿童中重度过敏性哮喘。对于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慢性荨麻疹、特应性皮炎、食物过敏等,奥马珠单抗有较好临床疗效,并且在季节性应用及IgE水平过高时,该药物的个体化应用亦受到临床关注。为规范儿童奥马珠单抗临床应用,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哮喘协作组参考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达成了奥马珠单抗在儿童过敏性哮喘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供临床实践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链格孢菌合并其他吸入过敏原对儿童和青少年变应性鼻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链格孢菌合并其他吸入过敏原对儿童和青少年变应性鼻炎(AR)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队列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于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链格孢菌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阳性的151例AR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致敏原的种类不同,分为单纯链格孢菌阳性组(A组)28例和链格孢菌阳性合并其他吸入过敏原阳性组(B组)123例。分析B组患者过敏原分布情况,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2组AR患者不同季节鼻部症状视觉模拟法(VAS)评分和鼻呼出气一氧化氮(nNO),比较2组患者链格孢菌过敏等级。结果:在B组中,合并1种其他吸入过敏原者占比35.77%(44/123),其中链格孢菌+草花粉占比最高17.07%(21/123);合并2种其他吸入过敏原者占比33.33%(41/123),其中链格孢菌+草花粉+树花粉占比最高26.83%(33/123);合并3种其他吸入过敏原者占比19.51%(24/123);合并4种其他吸入过敏原者占比11.38%(14/123)。A组和B组AR患者鼻部症状VAS评分在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2.52, P=0.115),在不同时点间及组间和时点间的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39.84、3.35,均 P<0.05)。A组和B组AR患者nNO水平在组间、时点间及组间和时点间的交互作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2组AR患者链格孢菌过敏等级均以3级、2级、4级多见,在A组达96.43%(27/28),在B组达88.62%(109/123),2组AR患者链格孢菌过敏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69, P>0.05)。 结论:链格孢菌致敏的AR患者同时合并草花粉、树花粉过敏的比例较高;链格孢菌与草花粉、树花粉之间可能存在过敏原的叠加效应,导致AR患者的症状有明显的季节性加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016—2021年北京地区过敏性鼻炎就诊患者大数据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探讨北京地区2016—2021年因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就诊患者大数据特征,包括时间分布、人群分布及地区分布,为AR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30家电子病历共享工程试点医院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AR就诊患者的大数据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所在地区)及趋势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 T检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差异的检验。结果显示,北京市30家医院AR就诊患者量在2016—2019年逐年增加,增长97.9%,年均增长率为25.5%,2020年下降,2021年就诊量基本恢复至2019年水平(461 332人次);AR每年9月份就诊患者数量最高,季节指数为177.6%,每年2月份就诊患者数量最低,仅为47.2%;不同年龄组患者就诊量存在显著性差异( H=45 319.48, P<0.05),其中15岁以下就诊患者数量最多(819 284人次);45~59岁组不同性别就诊患者存在显著性差异( t=-4.26, P<0.05)。本地就诊患者以东城区(占比31.1%)等中心城区人数较多,怀柔区、密云区(占比均为0.4%)等远郊区较少。综上,2016—2021年北京地区AR就诊量总体呈明显增高趋势,有明显季节性特征,且儿童患者较多;就诊患者呈现中心城区多,远郊区少的状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脾氨肽口服溶液对季节性过敏性鼻炎预防与治疗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开展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季节性过敏性鼻炎防治的研究,探讨脾氨肽口服溶液对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的预防与治疗作用,以及其相关机制。方法:于2023年4—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变态反应科牵头,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协助开展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过敏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项目的流调人群中,选取392例季节性过敏性鼻炎患者,按3∶1随机分为脾氨肽治疗组(296例)和对照组(96例),并在2023年6月1—14日完成入组。治疗组在花粉播散期前4~6周(±7 d)开始应用脾氨肽口服溶液治疗12周,对照组应用脾氨肽口服溶液模拟剂,治疗组和对照组在花粉播散期间均按需使用口服抗组胺药物和/或鼻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通过对比两组人群的症状评分、药物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评估疗效,并检测血清中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 χ2 检验/Fisher 精确检验比较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药物评分和实验室检查。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脾氨肽治疗12周可显著改善鼻塞[ M( Q1, Q3):2(1,2) vs. 2(1,3), H值=6.308, P<0.05]、鼻痒[ M( Q1, Q3):2(1,2) vs. 2(1,3), H值=4.966, P<0.05]、喷嚏[ M( Q1, Q3):2(1,2) vs. 2(1,3), H值=5.245, P<0.05]、流涕[ M( Q1, Q3):2(1,2) vs. 2(1,3), H值=5.41, P<0.05]、流泪[ M( Q1, Q3):1(0,2) vs. 1(0,3), H值=4.664, P<0.05]症状。治疗12周时对照组和试验组鼻部症状及眼部症状评分与基线相比均升高( P<0.05),试验组鼻塞[ M( Q1, Q3):1(0,1) vs. 1(0,2), H值=4.042, P<0.05]、眼痒/异物感/眼红[ M( Q1, Q3):1(0,2) vs. 1(0,2), H值=5.302, P<0.05]症状评分及总评分[ M( Q1, Q3):4(-1,9) vs. 5(0,12.5), H值=3.958, P<0.05]升高的幅度低于对照组。脾氨肽治疗组治疗6周抗组胺药物评分低于对照组( H值=4.232, P<0.05);治疗12周时,抗组胺药物评分[ M( Q1, Q3):10(0,24) vs. 19(2,36.5), H值=6.67, P<0.05]及药物总评分[ M( Q1, Q3):28.5(5,77.5) vs. 46(6,155.5), H值=3.995, P<0.05]均低于对照组。在脾氨肽治疗6周(0.7±1.77 vs. 0.85±1.67 ,H值=10.08, P<0.05)和12周(0.81±1.63 vs. 0.94±1.73, H值=5.196, P<0.05)时,治疗组血清IL-17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结论:脾氨肽口服溶液早期干预治疗可能改善患者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的鼻部症状和眼部症状,减少发作期用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可能通过降低患者血清中IL-17A的表达水平从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柏树花粉过敏性季节性变应性鼻炎的调药方案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季节性变应性鼻炎(AR)患者适宜的调药方案,以促进个体化治疗的实施。方法:2020年1至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门诊招募124例柏树花粉过敏性AR患者,其中男43例,女81例,年龄(41±9)岁,区组随机的方法分为2组。第1组患者每隔2日,根据前2日的平均鼻结膜炎日症状评分调整用药级别(短期症状评分组);第2组患者每隔1周,根据既往1周的AR控制测试(ARCT)评分调整用药(长期ARCT组)。在柏树花粉浓度上升及高峰持平期两组均上调药物,为加药期;在花粉浓度下降期两组均下调药物,为减药期。记录比较两组患者的日症状、用药及ARCT评分。结果:整个花粉季期间,短期症状评分组日均鼻结膜炎症状评分低于长期ARCT组[(2.4±1.0)分比(2.7±1.0)分, P<0.01];而两组每日用药评分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花粉浓度上升期,短期症状评分组的ARCT评分优于长期ARCT组[21(19, 22)分比20(17, 21)分, P=0.049];而在花粉浓度高峰期和下降期,两组的ARCT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长期ARCT组违背调药医嘱次数的比例高于短期症状评分组(30.1%比6.7%, P<0.001)。 结论:花粉过敏的季节性AR患者应当根据花粉暴露量的变化规律灵活选择调药方案,以体现个体化医疗的理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A型肉毒素对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疗效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探讨A型肉毒素(botulinum toxin A,BTX-A)对秋季花粉诱导的SAR的临床疗效,并比较不同剂量BTX-A的疗效差异.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双盲探索性临床试验.纳入患者分为BTX-A高剂量组(25 U/侧)、BTX-A低剂量组(12.5 U/侧)和盐水对照组(0.9%生理盐水).采用鼻症状总评分(TNSS)、眼症状总评分(TOSS)、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鼻结膜炎生活质量问卷(RQLQ),在第2、4、8周对患者鼻眼部症状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 29例患者被最终纳入本研究.BTX-A高剂量组患者治疗后4、8周的TNSS,以及治疗后2、4、8周的TOSS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同时RQLQ也有降低趋势.BTX-A高剂量组患者治疗后4周的TNSS显著低于低剂量组,治疗后第4、8周的TOSS显著低于低剂量组,提示高剂量BTX-A对SAR鼻、眼部症状的改善更加明显.BTX-A自治疗后4周起可显著降低SAR患者鼻塞、流涕、鼻痒VAS,并可持续到第8周.同时,BTX-A自治疗后2周起可显著降低SAR患者眼痒、眼肿、流泪、眼痛VAS,并可持续到第8周.结论 BTX-A可有效缓解SAR临床症状,安全性高、副作用少,值得在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加味玉屏风散辨治过敏性鼻炎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5/18
过敏性鼻炎,又称变应性鼻炎,是一种过敏原暴露后由IgE介导的非感染性炎症所引起的鼻部症状性疾病[1].临床上以季节性或常年性喷嚏流涕、鼻塞、鼻腔瘙痒感和鼻漏为主要表现,可同时伴有鼻腔不适、眼周瘙痒感、鼻黏膜肿胀、鼻后滴水、咳嗽甚至喘息等症状[2].根据最新的中国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近年来本病的患病率显著增加,已成为主要的呼吸道慢性炎性疾病,给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带来严重影响,但临床用药的疗效和安全性仍不理想[3].而中药在治疗过敏性鼻炎方面疗效确切,临床使用广泛[4,5].玉屏风散出自于《医方类聚》,全方由黄芪、白术、防风3味中药组成,药少而效精,为益气固表代表方.黄力教授在临床上善用加味玉屏风散治疗本病,注重脏腑及风、气、血关系,临床疗效良好,现总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8
-
花粉过敏患者选哪种脱敏治疗方法好呢?
编辑人员丨2024/3/16
春季树木花粉和秋季杂草花粉是导致人们产生季节性过敏性鼻炎,以及过敏性哮喘症状的主要过敏原.春季致敏花粉主要包括:柏树、杨树、柳树、榆树、桦树、梧桐树、白蜡树、椿树花粉等;秋季致敏花粉主要有:蒿草、葎草、藜、豚草花粉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季节性过敏性鼻炎(SAR)病理机制和防治策略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2/3
过敏性鼻炎(AR)是由IgE介导的鼻黏膜慢性非感染性炎性疾病,由特应性个体暴露于变应原引起.作为全球影响人数较多的过敏性疾病,AR可造成严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而季节性过敏性鼻炎(SAR)作为其主要发病类型更应引起重视.SAR主要由IgE介导的炎症以及2型先天性淋巴细胞(ILC2s)和2型辅助T细胞(Th2细胞)介导的2型免疫反应诱导,ILC2s和Th2细胞通过释放细胞炎性因子,驱动免疫细胞,促进蛋白转换,激活信号通路从而吸引炎症细胞并干扰完整鼻黏膜屏障,以诱导SAR的发生和维持.SAR具有复杂的免疫调控和炎性机制,受遗传、环境、气象、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针对性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以及中药治疗能够对SAR产生较好的缓解作用.本研究主要针对SAR的致病因素和发病机制的病理生理学途径进行综述,阐述近年研究的最新进展,以期为SAR预防和治疗策略提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温肺利鼻汤联合氯雷他定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2/3
变应性鼻炎(AR)即过敏性鼻炎,是特应性个体暴露于过敏原后,由IgE 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症,是一种慢性鼻病,目前已成为呼吸道主要慢性炎性疾病.全球患病率为10% ~20% [1],国内地区不同,AR的流行病学数据差异较大,在9.6%~23.9% [2].发病与遗传和环境有关,吸烟、反复呼吸道感染、大量应用抗生素以及药物或者花粉过敏史是其危险因素[3].阵发性喷嚏、清水样涕、鼻痒和鼻塞是AR典型症状,可伴有有眼部症状;其中部分患者可合并支气管哮喘,可伴有肺部症状[4].具有季节性强,反复发作的特点,且缠绵难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