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及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生命质量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影响儿童及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生命质量的主要因素。方法:系统检索从建库到2019年3月19日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万方、PubMed、Webscien等数据库中关于儿童及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生命质量影响因素研究的文献,采用RevMan5.3软件和Stata12.0软件对符合纳入条件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17篇文献,总样本量11 266例。儿童及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合并效应量及95% CI分别为性别0.31(0.20~0.42)、年龄0.22(0.08~0.36)、发病年龄0.07(0.01~0.12)、是否为独生子女0.62(0.33~0.91)、家庭年收入-0.45 (-0.66~-0.24)、血糖控制情况0.66(0.50~0.82)、每天注射胰岛素次数-0.22(-0.39~-0.04)、HbA1c0.39(0.33~0.46)。 结论:性别、年龄、发病年龄、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年收入、血糖控制情况、每天注射胰岛素次数、HbA1c是影响儿童及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生命质量的主要因素。为医院、家庭、社区、学校采取多样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初中生家庭累积风险与抑郁:非适应认知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及学校氛围的调节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初中生家庭累积风险、非适应认知情绪调节、学校氛围与抑郁之间的关系。方法:2022年6—9月,采用家庭累积风险问卷、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问卷以及儿童抑郁自评量表、学校氛围量表对1 136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 25.0中的宏程序PROCESS检验非适应认知情绪调节的中介效应和学校氛围的调节效应。结果:(1)初中生家庭累积风险得分为1.00(2.00)分、非适应认知情绪调节得分为21.00(8.00)分、抑郁得分为7. 00(9. 00)分;学校氛围得分为3. 32(0.76)分。(2)家庭累积风险与非适应认知情绪调节呈正相关( r=0.28, P<0.01)、与抑郁呈正相关( r=0.43, P<0.01) 。非适应认知情绪调节与抑郁呈正相关( r=0.41, P<0.01),学校氛围与抑郁呈负相关( r=-0.56, P<0.01)。(3)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在家庭累积风险与抑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80.49%(0.33/0.41)、19.51%(0.08/0.41)。(4)学校氛围在家庭累积风险对非适应认知情绪调节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当学校氛围水平较高时,家庭累积风险对非适应认知情绪调节的正向预测作用明显增强( Bsimple=0.34, P<0.001)。 结论:非适应认知情绪调节在初中生家庭累积风险和抑郁间起中介作用,学校氛围在家庭累积风险和非适应认知情绪调节间起调节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科普基地化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儿童青少年近视是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加强眼健康科普教育,提升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管理水平,改善眼健康行为,是有效降低近视发病率最根本、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科普基地化教育模式是以医院专业技术为支撑,整合社会科普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医院之间的协同合力,共同做好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管理工作。该模式以温州医科大学眼健康科普馆建设实践为起点,以科普展教、互动体验、信息化平台建设、分层分级培训等方式逐步实践,实现了全国眼健康科普基地化教育模式的推广和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孤独症谱系障碍合并智力障碍患儿视功能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合并智力障碍患儿的视功能及眼部疾病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于2022年1至3月纳入北京市朝阳区7所特殊教育学校的292例(584只眼)ASD合并智力障碍患儿资料,其中男性235例,女性57例;年龄2~18岁。检查所有患儿主观远、近视力、近立体视、客观视力、屈光度数、眼前节和眼底。另纳入健康幼儿及学生300人作为对照,年龄2~18岁,检查主、客观视力和屈光度数。对ASD合并不同智力障碍程度患儿进行分析,视力结果转换为最小分辨角的对数进行计量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患儿数据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 结果:ASD合并智力障碍患儿的584只眼中,屈光不正272只眼(47.22%),散光260只眼(45.14%),远视29只眼(5.03%),近视10只眼(1.74%),弱视危险因素47只眼(8.16%)。292例患儿中斜视20例(6.85%),色弱3例(1.03%),外眼异常4例(1.37%)。211例患儿完成了近立体视检查,其中100″及以内者54例(25.59%),200″~900″者157例(74.41%)。272只屈光不正眼中,157只眼(57.72%)需矫正而未矫正。患儿主观、客观视力分别为0.22(0.10,0.35)和0.10(0.00,0.22);不同性别的ASD合并轻度或中度智力障碍患儿远近视力、客观视力、屈光度数、近立体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年龄段ASD合并轻度智力障碍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21.453, P<0.001),合并中度智力障碍患儿主观远、近视力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508,-4.503; P<0.001),客观视力、屈光度数、近立体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健康儿童的主观远视力和客观视力分别为0.10(0.00,0.22)和0.00(0.00,0.10),屈光度数为0.25(-0.25,0.50)D,与ASD合并智力障碍患儿比较,主观远视力及客观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8.527,-10.393; P<0.001),屈光度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274 ,P=0.203)。 结论:ASD合并智力障碍患儿的主、客观视力均低于健康儿童,屈光不正、斜视、弱视等眼病的患病率和未矫正率均明显高于健康儿童,其所患的屈光不正中以散光为主,且矫正和治疗率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青少年抑郁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调查12~16岁在校青少年抑郁状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2018年3—6月,采用整群、分层、随机相结合的方法,抽取镇江市12所学校12~16岁的学生4 268名,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Achenh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进行抑郁因子测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发放问卷4 268份,回收有效问卷3 544份。12~16岁在校生3 544名,抑郁因子检出214名,总检出率为6.04%(214/3 544),其中男生检出率为5.14%(87/1 691),女生检出率为6.85%(127/1 853),男女生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550, P=0.032)。不同性别、学习情况、家庭教养方式、父母关系、与家人关系、与周围人关系以及父母期望的青少年抑郁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学习情况、家庭教养方式、父母关系、与家人的关系、与周围人的关系、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是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因素( P<0.05)。 结论:学习情况、与周围人关系不和以及与家人关系不和是造成青少年抑郁的重要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肥胖儿童青少年社会支持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肥胖是威胁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社会支持作为一种保护因素可有效预防肥胖发生,并改善由肥胖导致的身心健康问题。高水平的社会支持能够提高肥胖儿童青少年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效能水平,促进其体育活动和健康饮食等行为养成。提高肥胖儿童青少年的社会支持水平是一项系统工程,应整合多方资源,构建全面的社会支持体系。以儿童青少年为中心,个性化整合政府、学校、社区等正式社会支持系统以及家庭、同伴等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构建措施精准、机制有效的综合性社会支持体系,对实现儿童青少年肥胖综合防治意义深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长沙市中小学6~18岁儿童与青少年夜遗尿症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长沙市中小学6~18岁儿童与青少年夜遗尿症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分析,为儿童夜遗尿症儿童保健、疾病病因及防治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的长沙市17所中小学,每所学校随机选取4个班级共3055例儿童与青少年,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进行夜遗尿症流行病学特点调查。结果:实际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908份,夜遗尿症现患病率4.47%(130/2908),女性患病率3.61%(52/1442)低于男性患病率5.32%(78/1466),夜遗尿症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结论:夜遗尿症在学龄儿童患病率仍很高,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深圳市6~18岁儿童青少年随迁时间与近视的关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深圳市6~18岁儿童青少年随迁时间与近视的关联。方法:于2019年4—5月,以深圳市宝安区为研究现场,选取宝安区福永、沙井、新安、西乡、松岗、石岩6个街道共14所学校为调查点,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最终纳入26 618名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对象的人口统计学特征、随迁状况、自我报告近视状况、最近7 d视屏时间、最近1个月户外活动情况等信息。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儿童青少年近视差异,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儿童青少年随迁时间与近视的关系。结果:26 618名研究对象年龄为(12.37±3.49)岁,总体近视率为49.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随迁1~2年的随迁子女相比,随迁时间≥6年的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近视风险更高[ OR(95% CI)值为1.48(1.14~1.92)]。经学段分组后,小学低年级组中,相比于随迁1~2年的农民工随迁子女,随迁时间≥6年的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近视风险更高[ OR(95% CI)值为1.96(1.20~2.74)];高中组中,相比于随迁时间1~2年的农民工随迁子女,随迁时间3~5年以及随迁时间≥6年的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近视风险更高[ OR(95% CI)值分别为6.03(1.29~28.15)、6.52(1.51~28.11)]。 结论:随迁时间与农民工随迁子女近视有关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3-2024)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群健康。流感病毒抗原性易变,传播迅速,每年可引起季节性流行,在学校、托幼机构和养老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易发生暴发疫情。每年季节性流感流行在全球可导致300万~500万重症病例,29万~65万呼吸道疾病相关死亡。孕妇、婴幼儿、老年人和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患流感后出现严重疾病和死亡的风险较高。2023年2月中旬至4月底,我国呈现一波以甲型H1N1亚型为主的流感流行季,强度略高于新冠疫情前的自然流行年份,今冬明春可能会面临新冠、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交互或共同流行的风险。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减少流感相关重症和死亡的有效手段,可以减少流感相关疾病带来的危害及对医疗资源的挤兑。我国现已批准上市的流感疫苗有三价灭活流感疫苗(IIV3)、四价灭活流感疫苗(IIV4)和三价减毒活流感疫苗(LAIV3),其中IIV3和IIV4包括裂解疫苗和亚单位疫苗,LAIV3为减毒疫苗。流感疫苗在我国属于非免疫规划类疫苗,居民自愿接种。自2018年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每年流感流行季之前均更新并印发当年度的《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2年9月以来,新的研究证据在国内外发表,新的流感疫苗在我国上市,为更好地指导我国流感预防控制和疫苗使用工作,国家免疫规划技术工作组流感疫苗工作组收集和整理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在2022年版指南的基础上进行更新和修订,形成了《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3-2024)》。本指南更新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增加了新的研究证据,尤其是我国的研究结果,包括流感疾病负担、疫苗效果、疫苗安全性监测、疫苗预防接种成本效果等;第二,更新了一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的流感防控有关政策和措施;第三,更新了2023-2024年度国内上市使用的流感疫苗种类;第四,更新了本年度三价和四价流感疫苗组分;第五,更新了2023-2024年度的流感疫苗接种建议。本指南建议:所有≥6月龄且无接种禁忌的人都应接种流感疫苗。≥18岁人群可在一次接受免疫服务时,在两侧肢体分别接种灭活流感疫苗和新冠疫苗;<18岁人群,建议流感疫苗与新冠疫苗接种间隔>14 d。对可接种不同类型或不同厂家疫苗产品的人群,可由受种者自愿选择接种任何一种流感疫苗,无优先推荐。结合流感疫情形势和多病共防的防控策略,尽可能降低流感的危害,优先推荐以下重点和高风险人群及时接种:①医务人员,包括临床救治人员、公共卫生人员、卫生检疫人员等;②≥60岁的老年人;③罹患一种或多种慢性病人群;④养老机构、长期护理机构、福利院等人群聚集场所脆弱人群及员工;⑤孕妇;⑥6~59月龄儿童;⑦6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⑧托幼机构、中小学校、监管场所等重点场所人群。对于接种灭活流感疫苗,6月龄~8岁儿童首次接种流感疫苗的应接种2剂次,间隔≥4周;2022-2023年度或以前接种过1剂次或以上流感疫苗的儿童,建议接种1剂次;≥9岁儿童和成年人仅需接种1剂次。对于接种减毒活流感疫苗,无论是否接种过流感疫苗,仅接种1剂次。建议各地在疫苗供应到位后尽早开展接种工作,尽量在当地流感流行季前完成接种。同一流行季,已按照接种程序完成全程接种的人员,无需再次接种。孕妇在孕期的任一阶段均可接种灭活流感疫苗。接种单位在整个流行季都可以提供接种服务。本指南适用于各级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和接种单位等从事流感防治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员。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本指南今后亦将定期更新、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以学校为基础的研究显示:8岁、11岁和14岁的学生在体育活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使用方面存在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8岁、11岁和14岁受试者按性别和年龄划分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使用与客观测量的体育锻炼(PA)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我们从瑞典东南部三个中产阶级社区的六所学校招募了549名儿童和青少年(264名男孩)。使用密封式计步器客观测量每天的步数,每日填写一份关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使用情况的简短问卷。研究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每日使用的平均分钟数与每日平均步数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低使用者与高使用者之间的差异。结果:总体来看,每天的步数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使用量呈一定的负相关( r=-0.329, P<0.001),但男孩( r=-0.340, P<0.001)低于女孩( r=-0.401, P<0.001)。当进一步按性别和年龄分层时,这种相关性仅存在于14岁的女孩( r=-0.385, P<0.001),且仅在这一组中,低使用者和高使用者之间存在差异( P=0.005)。 结论:每天步数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使用量呈一定的负相关。当按性别和年龄组分层时,这种相关性只在14岁的女孩中观察到。研究结果可能针对未来青春期女孩的体育锻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