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泌体在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外泌体是肝纤维化潜在的病理介质、标志物和治疗靶点,具有广泛性、组织源性、靶向性和生物功能性等特点.目前已发现血清外泌体中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和microRNA(miRNA)可作为肝纤维化早期诊断标志物;外泌体内相关遗传物质的改变可为肝纤维化微观辨证的证候研究提供更加客观的指标参考;外泌体或可能是中药有效成分的潜在作用靶点,能更全面地体现中药治疗肝纤维化多途径、多靶点的特性;外泌体又可作为中药载体进行靶向运输,可显著提高中药有效成分的抗肝纤维化疗效.外泌体的发现不仅可为今后中医药在肝纤维化预防诊断、证候研究、治疗、药物载体等方面提供新的切入点,也会成为推动中医药在肝纤维化防治领域发展与应用的重要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CHS-DRG付费制度下GB1分组住院费用影响因素分析与管理策略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国家医疗保障疾病诊断相关分组(CHS-DRG)付费制度下GB1(食管、胃、十二指肠大手术)分组住院费用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费用管理策略。方法:本研究通过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了北京地区某三甲肿瘤专科医院在2018年1月~2023年12月纳入GB1(食管、胃、十二指肠大手术)分组的9732例病案首页及住院费用数据。通过单因素对比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评估食管相关手术及非食管相关手术对住院费用的影响,以及患者性别、年龄、医疗保险、住院天数等其他潜在影响因素。结果:GB1分组中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占比高,患者年龄区间为15~94岁,平均年龄为60.6岁,住院天数8~15 d占比60.9%。纳入分析的因素中性别、年龄、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是否伴有严重并发症或合并症以及住院天数均对GB1(食管、胃、十二指肠大手术)住院费用影响显著(P<0.05)。结论:在CHS-DRG付费制度下,通过优化诊疗流程、缩短住院天数、预防并发症以及合理选择治疗方式可以有效控制GB1分组患者的住院费用。建议加强对这些关键因素的监控和管理,实施客观公平的费用控制策略,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不必要的医疗开支,同时保证患者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进一步提升CHS-DRG付费制度的科学性、公平性与适用性,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效率和质量,实现医保、医患、医疗三方共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多层网络的系统辨证脉学诊断模式探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中医脉诊能够较为客观、全面地反映人体常变概况,但需要建立一个客观化、逻辑化的诊断模式.将多层网络的概念迁移至脉象与疾病的关系中,通过输入提取25对脉象要素节点构建时空脉象网络,在中医学知识体系指导下对节点建立连边,提取出病因层、体质个性层、心理状态层、功能失调层及结构紊乱层,最终输出对患者一般情况、病因病机及疾病演化过程的认识,从而指导临证辨治,形成以系统辨证脉学脉象要素网络为主导的疾病诊断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多级任务的"视觉脉诊"方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脉诊对中医诊断至关重要.然现有脉诊客观化高度依赖设备,阻碍其在远程在线诊疗中推广.受近年来基于远程光电容积脉搏波描记法(Remote Photoplethysmography,rPPG)的视频非接触式生理参数检测启发,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rPPG的"视觉脉诊"方法,以面部视频为输入预测中医脉象;研究通过多尺度融合及多任务学习进行ROI检测,利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进行滤波获取纯净血容量脉搏波,后基于深度神经网络进行脉象预测.经真实病例验证后发现,基于深度学习及多级任务的"视觉脉诊"准确率可达85%以上,且优于其他rPPG法."视觉脉诊"研究创新了非接触式脉诊研究范式,未来可推广至中医移动医疗,具有较大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医脉诊智能化设备数据标注的研究述评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近年来中医诊断智能化的研究火热,其中脉诊的智能化更是研究重点.脉诊的智能化主要集中在采脉与数据处理两个方面,采脉的难点主要集中在传感器及采集指,其数据来源以及处理方式目前行业内无统一标准,目前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在脉图变化以及桡动脉超声方面.介绍基于脉诊八要素(脉位、脉力、至数、脉律、脉长、脉宽、流利度及紧张度)的数据标注的方法,比较脉图及桡动脉超声的优缺点,并提出三维脉图作为脉诊数据标注形式的可行性,进一步探讨目前对于脉图的前端处理方法及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应用于脉图数据标注的现状以及建议,以期为脉诊客观化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德阳市129家医疗机构病案管理现状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了解德阳市辖区内各医疗机构病案管理科工作现状,为推进全市病案管理科室科学化建设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2023年4月26日-5月21日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129家医疗机构病案科基本情况、人员配置、业务开展、信息化建设等内容,由各医疗机构实名填写病案管理专业基线调查表.建立数据库,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129家医疗机构中72家医院病案科室隶属于医务科,占55.81%;30~39岁年龄段病案工作人员占38.18%,本科人员占54.13%,医学相关专业人员占51.00%;实际开放床位数与病案人员比为86.9∶1,开展住院病案首页质控医院占89.15%,主要诊断编码正确率大于90%医院占79.84%;开展线上病案复印预约服务占5.43%,采用数字化扫描的医院仅占7.75%.结论 德阳市部分医疗机构病案管理科室设置不合理,病案管理人员不足,专职人员学历、专业配备不合理,需进一步完善科室隶属,加强人员队伍建设,优化科室人员结构,提升业务能力,同时加强信息化建设,为现代化病案管理提供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哮鸣音人工智能监测及其临床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喘息是临床常见的儿童呼吸道疾病表现之一。然而,因其体征波动变化,医师难以听诊时随时抓捕异常呼吸音,家长更无法识别,造成了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的较大困难。因此,一种可随时采集儿童呼吸音并进行分析判断的数字监测装置对患儿的家庭治疗和疾病诊治有重大意义。近年来,数字监测装置的发展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为呼吸音听诊提供了客观依据,提高了疾病诊断的准确率。现阶段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呼吸音听诊技术主要侧重于人工智能算法研究,包括了对声谱的图像处理和支持向量机等算法的应用。现就现阶段基于数字监测装置的呼吸音人工智能算法研究及应用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深度学习重建算法在腹部CT成像中应用的体模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辐射剂量下深度学习图像重建算法(DLIR)相对于常规迭代重建算法(ASIR-V)对腹部体模CT图像质量的改善价值。方法:根据管电压设置100 kV组与120 kV组,每组按照容积剂量指数(CTDI vol)不同(2、4、6、8、10、15 mGy)分为6组进行常规扫描,获得基于滤波反投影(FBP)算法的CT图像,并使用不同权重迭代重建算法(ASIR-V 50%、80%、100%)及不同等级深度学习重建算法(DLIR-L、DLIR-M、DLIR-H)进行图像重建,共获得84组图像。对比分析不同重建方式下各CTDI vol组图像各部位CT值、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主观评分的变化规律。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客观指标和辐射剂量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配对样本 t检验。 结果:同一管电压下,各CTDI vol组不同重建条件下各部位的噪声、SNR、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 =415.39、315.30, P<0.001),且ASIR-V 50%与DLIR-L图像的噪声、SNR、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主观评分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00 kV组: H=13.47, P=0.036;120 kV组: H=12.99, P=0.043),且两名医师的主观评分一致性较高(Kappa>0.70),其中DLIR-H图像质量评分最高,DLIR-M与ASIR-V 50%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基本一致;100 kV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整体较120 kV略高。以CTDI vol为15 mGy组ASIR-V 50%图像作为参照,在满足诊断需求的前提下,低中高等级的DLIR可以分别降低辐射剂量超过30%、70%、85%。 结论:DLIR算法不仅能够显著降低图像噪声、提高图像质量,而且可以在满足诊断需求的前提下有效降低辐射剂量;推荐临床应用100 kV结合中、高等级DLIR行腹部低剂量CT扫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非肿块型乳腺癌超声影像学特点与病理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0例非肿块型乳腺癌患者资料,参照乳腺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进行评估分类。超声表现为片状低回声114例、结构扭曲33例、导管扩张32例、微钙化21例。病理为导管原位癌108例、浸润性导管癌58例、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26例、浸润性小叶癌8例。超声误诊39例,超声提示为乳腺囊肿4例,导管扩张8例,乳腺增生性病变19例,导管内乳头状瘤4例,乳腺炎1例,浆细胞性乳腺炎3例。我们认为片状低回声是非肿块型乳腺癌主要的超声表现,导管原位癌是其主要的病理学类型。导管型乳腺腺体、病灶内部乏血流及大部分为导管原位癌是导致非肿块型乳腺癌超声误诊的客观因素。对于超声表现为片状低回声病变,超声医师应提高警惕,结合CT、MRI等影像学检查,以提高对非肿块型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功能性认知障碍的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功能性认知障碍(FCD)是指患者主诉存在持续的认知下降,认知下降具备“内部不一致性”特征,并且不能用其他疾病解释的一组临床综合征。FCD在临床很常见,但存在普遍认识不足、诊断率低的现状。在老龄化社会认知障碍高发和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后的公共卫生问题背景下,FCD的识别和规范诊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FCD的概念演变、临床表现与诊断进行阐述,分析其与相似疾病概念的关系,探讨其临床诊断的重要性,并对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和治疗现状进行综述。元认知受损被认为是FCD的关键机制,非药物治疗可能对FCD尤其重要,药物治疗尚有待研究。客观、标准化的诊断工具是FCD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