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咽肾关系理论在宣清和化方治疗IgA肾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基于咽肾关系理论探究宣清和化方治疗IgA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8月武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IgA肾病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化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宣清和化方,2组患者均治疗24周.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血清IgA、尿红细胞计数、24 h尿蛋白定量(24 h-UTP)、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血尿酸(UA)、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IL-4、IL-5、IL-6、IL-10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24周,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IgA、尿红细胞计数、24 h-UTP、Scr、BUN、UA低于对照组(P<0.05),eGFR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s-CRP、TNF-α低于对照组(P<0.05),IL-4、IL-5、IL-6、IL-10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一般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咽肾关系理论使用宣清和化方辅助西药治疗IgA肾病可进一步提高疗效,减轻临床症状,改善肾功能和炎症水平,安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从“宣肺解毒、和中化湿”论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编辑人员丨2023/8/5
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院内制剂“宣清和化方”配伍特点及应用范围等进行初步探究.新冠肺炎属疫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病位在肺脾,特点为“湿毒”.疫病初期为湿毒困表,肺卫不固,营卫不和,正邪交争,虚实夹杂;中期乃邪毒壅肺,肺失宣降,脾失健运,若素有肺脏伏热,则邪毒易内陷,变生厥脱,系正邪相争鼎盛,疫戾邪气亢盛,为本虚标实.治应分时而论,预防之时,扶正立法,益肺健脾,调和营卫;发病之时或发病中期,“和法”始终贯穿.从肺论治,宜宣肺,非单纯补肺、温肺;从脾论治,宜和中化湿,非单纯补脾、健脾.以“和”立法,宣、清、和、化四法联用,宣肺解毒,和中化湿.契合武汉气候特点,辨证施治,创立“宣清和化方”,系小柴胡汤和银翘散化裁,取小柴胡汤和荣卫、和肝脾、透达膜原、分消上下之意,又取银翘散轻宣透邪之功,始终使邪有出路.据疾病不同阶段,加减化裁,或“和荣卫”,或“和表里”,或“和津液”,辅以宣肺、泄肺、健脾、和中、化湿、化瘀、清热、泄热、通腑、解毒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从宣、清、和、化角度探讨COVID-19的中医药防治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3/8/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应归为肺系疫病中“湿毒疫”范畴.疫戾毒邪是COVID-19发病的主要原因,“湿邪”为发病的外在条件,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疫戾毒邪与六淫邪气挟杂形成湿毒邪气以致病,湿毒之邪致病初起以呼吸道症状为主,但尚无明显气血阴阳、寒热虚实之分.初期,湿毒困表,营卫失调,病位在表在卫气分;病至中后期,邪毒壅肺,肺失宣降,肾不纳气,湿毒困脾,脾失健运,病位在肺、脾、肾三脏.若遇素有伏邪,正气本虚,则易邪毒内陷,变生厥脱,并容易导致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蓄积,病入营血分.对于COVID-19的防治,始终强调早期中医药干预,防止病情向危重症转化.宣清和化方主要用于COVID-19医学观察期和临床治疗期中的轻型、普通型发热患者,临床疗效评价主要从患者体温降低、咳嗽症状缓解、乏力症状减轻、胃肠道症状改善、病程缩短等几个方面综合评价.全方采用“宣透达表法”“清热解毒法”“表里和解法”“辟秽化浊法”四法联用,扶正与祛邪相结合,使表里双解,患者病程缩短、发热及胃肠道症状明显改善,可有效预防患者向重型及危重型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Ucinet和Netdraw的国内新型冠状病毒中医药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分析国内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的中医药研究现状,立足于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主流观点,选择与核心科研单位、科研工作者开展深入合作,开展针对COVID-19的系统研究工作,从COVID-19的预防、轻证的治疗、普通型的治疗、后期的调护方面,归纳总结经验,服务临床.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策略为“主题“新型冠状病毒”并含“中医””,检索时间为2019年11月1日--2020年3月23日,将检索出来的中文期刊导出为Refworks格式,使用Ucinet软件、Netdraw软件生成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的可视化共线网络图.通过分析找到高频关键词、作者之间合作关系、机构合作关系,选择与核心作者、研究机构合作,分析主流观点,结合医院实际情况,以形成医院治疗COVID-19从预防到康复阶段的系统化治疗方案.结果 (1)COVID-19中医药研究在中医疾病归属、发病机制、中医证型、临床表现、诊疗方案、中医方剂等整个理论体系均有研究,其中,“新型冠状病毒”“中医药诊疗方案”“辨证论治”“病因病机”“中医证型”“治法治则”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所在.在疾病归属方面,将COVID-19归属“瘟疫”范畴仍是目前主要观点;在病因病机方面,“湿浊”“湿疫”“湿毒”“湿毒疫”“疫毒”研究相对较多;在中医证型方面,“风温夹湿证”“气阴两虚证”两种证型纳入的研究最多;在诊疗方案中,主张“病证结合”“分期论治”,采用“宣畅气机法”“解毒法”“化湿法”“开窍醒神法”“扶正祛邪法”为多数医者所推崇;在中医方剂方面,“清肺排毒汤”“宣白承气汤”“达原饮”“玉屏风散”四个方剂较为突出,研究较多.(2)在全国研究地域分布方面,全国将近三分之二的省份均有相关研究论文产出,有将近1140名科研工作者参与该疾病研究.比较核心的研究人员有王玉光、杨丰文、张俊华、苗青、张伯礼、刘清泉、李晓东、王辉、庞博、王永炎等人,作者之间形成了若干个研究团体.3.在研究机构方面,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这三家机构发文量位居前三,是本次研究的核心机构.但统观全国范围,作者之间及科研机构之间合作关系较为松散.结论 (1)目前,COVID-19中医药研究已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理论研究重点仍应放在中医疾病归属、发病机制、中医证型、临床表现、诊疗方案、中医方剂方面;“辨证论治”“病因病机”“中医证型”“治法治则”是现阶段研究的热点所在,广大科研工作者、各科研机构广泛参与,但科研工作者之间、科研机构之间深入合作不够.(2)结合诊疗实际情况,立足于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主流观点,选择与核心科研单位、科研工作者开展深入合作,对COVID-19进行系统性研究,最终确定采用分期论治,辨证论治方案.在疾病预防阶段,选用热门方剂“玉屏风散”进行加减化裁,创立“九味预防方”对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在疾病治疗阶段,立足于数据分析所得的、被广大科研工作者所认同的“宣畅气机法”“解毒法”“化湿法”“开窍醒神法”“扶正祛邪法”等治法,提出“宣透达表法”“清热解毒法”“表里和解法”“辟秽化浊法”四法联用,创立“宣清和化方”用于COVID-19医学观察期和临床治疗期中的轻型发热患者;创立“新冠2号方”用于COVID-19普通型的治疗,有效防止COVID-19普通型疾病的病情进展;在疾病康复阶段,采用药物治疗和康复方法,训练的综合调护包括辨证以“气阴两虚证”为主的药物治疗和以八段锦、简式太极拳、呼吸导引法、灸法、穴位贴敷、耳穴压豆、膳食指导和情志疗法的综合康复训练.从而形成了从预防到康复的治疗体系,极大提高了治愈率.(3)围绕COVID-19中医药研究现状绘制的相关文献知识图谱,通过图谱的方式揭示了相关研究的整体概况,并将此大数据运用到具体的临床科研思路中,指导临床实践活动.在全国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迅速把握研究热点和重点,找出核心研究者和研究单位,加强合作,确定中医治疗方案,迅速用于临床救治,具有快速反应、迅速应对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中药阻断高龄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转危并治愈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本文介绍1例95岁高龄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以“发热伴咳嗽10d”为主症,呼吸道症状,CT提示双肺多发感染灶,呈磨玻璃样改变,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呼吸急促,频率大于30次/min,血氧饱和度低于93%,分型为重症.高龄老年,转化为危重症可能性极大.笔者选择先纯中医治疗,以宣肺清热、和解化湿为主,予宣清和化方,并加经鼻高流量吸氧后症状控制,痊愈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中药早期干预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疾病转归影响的回顾性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回顾性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中药早期干预对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疾病转归的影响.方法 纳入武汉市中医医院2020年1月25日-3月10日收治的重症(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72例,根据最早应用中药干预时间分为早期干预组(发病3天内服药)55例,非早期干预组(发病4天及以上服药)17例.两组患者均辨证给予宣清和化方、感冒退热方、新冠2号方(宣肺败毒方)汤剂及连花清瘟胶囊、喜炎平注射剂、血必净注射剂.分别统计两组患者入院时及入院7天后的实验室指标、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序贯性脏器功能衰竭评分(SOFA评分)、肺部CT情况,统计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并比较临床结局的差异.结果 两组入院时一般情况及实验室检测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7天后两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D-二聚体(D-dimer)等实验室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干预组患者尿素氮(BUN)、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较非早期干预组降低(P<0.05),淋巴细胞计数(L)较非早期干预组升高(P<0.05).早期干预组住院时间中位数为20天,非早期干预组为22天,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干预组患者的死亡率(18.2%,10/55)低于非早期干预组(52.9%,9/17,P<0.05),治愈出院率(78.2%,43/55)高于非早期干预组(47.1%,8/17,P<0.05).结论 中药早期干预能够减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炎症反应,调节患者免疫功能,促进肺部炎症的吸收,降低死亡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16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症状特点及治疗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本文通过分析16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病机,认为COVID-19为肺系疫病中湿毒疫范畴.从病机病机而言,发病的主要原因为疫戾毒邪,发病的外在条件为气候伏邪"湿邪",发病的内在因素为正气不足.初期:湿毒困表,营卫失调;中后期:邪毒壅肺,湿毒困脾,肾不纳气,若遇素有伏邪,正气本虚,则易邪毒内陷,变生厥脱.从疾病临床症状而言,COVID-19发病变得更加隐蔽.发热、咳嗽等症状仍是疾病主要症状.消化道及其他系统症状常常兼有,疾病临床证候变得多样化.合并多系统疾病的患者,特别是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更容易转化为危重病例.危重病例中胸闷、心慌、乏力、喘息、气促等临床表现早期更容易出现,而畏寒、咽痛、咽干、咽痒、呼吸困难、烦躁、食欲减退或厌食、腹痛、呕吐、影像学改变等症状早期并未出现.COVID-19产生的这些变化,可能会增加防疫的难度,这值得我们警惕和重视.对于疾病的防治,始终强调早期中医药干预.本院使用自制药"宣清和化方"治疗COVID-19医学观察期和临床治疗期中的轻型、普通型发热患者,全方采用"宣透达表法""清热解毒法""表里和解法""辟秽化浊法"4法联用,扶正与祛邪相结合,以期表里双解,从而明显改善患者呼吸道及胃肠道症状,缩短病程,有效预防病情向重型及危重型转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宣清和化方质量标准的提升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提高宣清和化方质量标准.方法:在现行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建立宣清和化方中大青叶、黄芩、甘草的薄层鉴别方法;同时采用HPLC法对宣清和化方中黄芩苷、菊苣酸进行含量测定,色谱柱:inertsil?ODS?3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0.2%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80 nm、327 nm;柱温:30℃;进样量:10μl.结果:TLC斑点清晰,分离度好,阴性对照无干扰.黄芩苷、菊苣酸分别在进样浓度121.24~848.68μg·ml-1(r=0.9999)、5.26~63.12μg·ml-1(r=0.9999)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3.0%(n=6);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53%、98.98%,RSD分别为2.20%、1.85%(n=6).结论:该方法快速、准确、专属性强,可用于宣清和化方的质量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