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肛门括约肌重叠成形术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为一例59岁女性,体质指数为17.35 kg/m 2。因"发现肿物脱出阴道口2年余,加重6个月"就诊。2年前开始发现阴道口有肿物脱出,排尿时加重,平卧时加重,伴排粪失禁,固体粪便、液体粪便和排气无法自控,Parks评分D级,Cleveland评分19分。患者既往于30岁时有分娩产伤史。专科检查示:外阴已婚式,嘱患者屏气增加腹压后,阴道前壁全部脱出阴道口外,阴道后壁达处女膜缘,但仍在阴道内,子宫Ⅱ度脱垂,宫颈脱出阴道口外,子宫体萎缩,位于阴道内。阴道与直肠下段相通,肛门外括约肌离断100%,肛门内括约肌离断100%,直肠黏膜失去完整性;触诊:肛门完全松弛,括约肌张力明显下降。盆底功能超声:老年性子宫,慢性膀胱炎声像。前盆腔:膀胱颈移动度明显增加,膀胱后壁明显膨出;中盆腔:子宫脱垂(Ⅱ度);后盆腔:考虑直肠膨出声像。考虑肛门内外括肌断裂声像。肛提肌裂孔明显扩张。建议盆底康复治疗;盆腔MR平扫+增强扫描:阴道下段壁稍厚、毛糙,建议结合临床及专科检查。诊断为:(1)Ⅱ度子宫脱垂;(2)Ⅱ度阴道前壁脱垂;(3)Ⅰ度阴道后壁脱垂;(4)Ⅳ度陈旧性会阴撕裂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宫颈腺样囊性癌5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宫颈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病理科2009—2020年5例宫颈ACC的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MYB基因断裂重排结果及人乳头状瘤病毒(HPV)DNA检测结果,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5例发病年龄为41~72岁,平均年龄为64岁,2例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1例表现为经期延长,2例体检发现;2例为单纯性ACC,3例为混合性病变。3例混合性病变中1例ACC伴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宫颈上皮内瘤变(CIN)3级,ⅠB期手术+放疗,术后43个月无复发及转移;2例ⅡA期手术+放化疗,其中1例ACC伴“高级别转化”(呈未分化癌形态)、腺样基底细胞癌(ABC)及HSIL/CIN3级,术后4个月肝转移,总生存期12个月;另1例ACC伴基底样鳞状细胞癌,总生存期25个月。ACC成分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为4例CD117阳性,5例p63、S-100蛋白、细胞角蛋白7阳性,5例嗜铬粒素A、突触素、CD56阴性;5例均呈p16弥漫强阳性表达,4例HPV16 DNA PCR+膜杂交阳性,1例因组织量有限未进行HPV DNA检测;5例荧光原位杂交MYB基因断裂重排阴性。结论:宫颈ACC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与涎腺ACC相似,但不是MYB基因断裂重排相关的真正的ACC,而是HPV相关性的多表型癌,是具有腺样基底样特征的高级别恶性肿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宫颈所谓的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宫颈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罕见,因和涎腺ACC有相似的形态学和免疫表型而得名,在第3版和第4版WHO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分类中被列入宫颈“其他上皮性肿瘤”分类中描述。宫颈ACC和涎腺ACC不同,不存在MYB基因断裂重排,而和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相关,宫颈ACC预后差,放疗敏感,免疫治疗疗效尚不确定。2020年第5版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分类中,宫颈ACC未被纳入宫颈癌的分类中,宫颈ACC是HPV相关性癌,可能是具有ACC样形态特征的多表型癌,所以基于病因学的宫颈癌分类,宫颈ACC的名称可能成为历史。尽管如此,对于类似涎腺ACC形态学特征的宫颈癌目前尚无统一名称,因此本文暂且使用“宫颈ACC”来进行叙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PU-H71对增加宫颈癌细胞辐射敏感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90(Hsp90)抑制剂PU-H71联合X射线照射对辐射抗性人宫颈癌细胞的作用。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 Hsp90基因在宫颈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通过分次照射法(2 Gy/次,共30次)获得辐射抗性的宫颈癌细胞系HeLa RR和SiHa RR,将细胞分为对照组(二甲基亚砜处理)、单纯照射组、PU-H71组(0.5 μmol/L PU-H71处理)、PU-H71+照射组(0.5 μmol/L PU-H71处理24 h后给予照射)。利用克隆形成法检测细胞存活。细胞处理后1、6、24 h,用免疫荧光法检测γH2AX聚焦点。细胞处理后1、2、6、12、24 h,利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Rad51的表达;细胞处理后2 h,检测磷酸化的DNA依赖蛋白激酶催化亚基(p-DNA-PKcs)的蛋白质表达。细胞处理后48 h,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结果:PU-H71增强了辐射抗性宫颈癌细胞对X射线的敏感性。与单纯照射组相比,PU-H71+照射组HeLa RR和SiHa RR细胞,在10%存活下的辐射增敏比(SER)分别为1.36和1.27,而凋亡率分别提高了约72.1%和63.1%。PU-H71使辐射诱导的γH2AX聚焦点的持续时间延长,抑制了DNA依赖蛋白激酶催化亚基(DNA-PKcs)的磷酸化,从而限制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修复,同时延迟了同源重组修复。结论:PU-H71通过抑制DNA双链断裂修复途径,增加了辐射抗性宫颈癌细胞的辐射敏感性,有望作为一种增强宫颈癌放射治疗疗效的放射增敏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子宫NTRK重排的梭形细胞肉瘤2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子宫NTRK重排的梭形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原发于子宫的NTRK重排的梭形细胞肉瘤,包括肿瘤形态学、免疫表型、遗传学特征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年龄分别为29岁(例1)和51岁(例2);肿瘤均位于宫颈,直径分别为26 mm和39 mm,国际妇产科联盟分期均为ⅠA期。低倍镜下密集的梭形肿瘤细胞呈条束状、“人”字形或无序分布,浸润性生长,可见血管外皮瘤样结构;高倍镜下瘤细胞中等大小,轻-中度异型,胞界不清,细胞核卵圆形,染色质粗糙,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20个/10 HP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2例均弥漫表达广谱原肌球蛋白受体激酶(pan-Trk)和cyclin D1,部分表达S-100蛋白和CD34,不表达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平滑肌肌动蛋白及结蛋白,Ki-67阳性指数分别为40%和70%。采用断裂分离探针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发现2例均为NTRK3断裂;RNA靶向二代测序检测,例1存在MYH9-NTRK3融合,例2存在SPECC1L-NTRK3融合。分别随访30和6个月,患者均存活,无复发或转移。结论:子宫NTRK重排的梭形细胞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组织学形态与多种子宫梭形细胞肿瘤有重叠,免疫组织化学抗体pan-Trk、S-100蛋白、CD34及cyclin D1可用于初筛,借助FISH或二代测序证实NTRK重排或融合有助于选择恩曲替尼或拉罗替尼指导靶向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宫颈伴有腺样囊性癌的混合型癌3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宫颈伴有腺样囊性癌的混合型癌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临床治疗和预后。方法:收集2018—2021年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3例宫颈伴有腺样囊性癌的混合型癌临床及病理资料,并行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检测,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均为绝经后老年女性,平均年龄74.7岁。临床症状为无明显诱因阴道出血。1例为内生性肿瘤,2例为外生性肿瘤,平均直径3.3 cm。2例行根治性手术,浸润宫颈外1/3层、中1/3层,淋巴结均未见转移性癌;1例患者仅行组织活检。镜下观察,3例以筛状结构为特征,筛孔内充满嗜碱性黏液样物质,周围有双层细胞排列的小管状结构,瘤细胞胞质少,具有宫颈基底样细胞特点。3例均合并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及鳞状细胞癌,其中1例同时合并有非特异梭形细胞肉瘤样成分。免疫表型上,p63免疫组织化学可显示双层上皮结构,外层上皮阳性,但S-100蛋白标记外层上皮呈阴性,CD117、p16 INK4a(克隆号E6H4)和MYB蛋白检测阳性;3例PD-L1(克隆号22C3)肿瘤伴随诊断综合阳性评分均小于1。1例患者术前检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6、18型感染,另2例术后组织切片RNAscope原位杂交检测示高危型HPV感染。采用断裂分离探针荧光原位杂交检测3例均未显示MYB基因重排。随访时间平均23.3个月(分别为36、28和6个月)。2例行手术及放射治疗,无病生存。1例仅行放射及药物治疗,带瘤生存。 结论:宫颈伴有腺样囊性癌的混合型癌临床极为罕见,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肿瘤与高危型HPV感染相关,无MYB基因重排,且具低PD-L1免疫反应性。根治性手术加放化疗目前仍是主要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放化疗宫颈癌患者病痛体验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探讨放化疗宫颈癌患者的病痛体验.方法 采用描述性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5例宫颈癌放化疗患者以及12名妇科肿瘤科医护人员进行叙事访谈以及半结构式访谈,运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 提炼出3个主题及10个亚主题:身体完整性遭破坏(消化系统损伤、泌尿生殖系统改变、皮肤改变),身份序列被打乱(社会角色转变、家庭角色调整、自我认同危机),新的康复断裂与冲击(医疗照护服务断裂、饮食习惯改变、社会再融入障碍、癌症复发恐惧).结论 放化疗宫颈癌患者病痛体验复杂多样,医护人员应及时评估患者病情和感受,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缓解患者身心痛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女性生殖道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女性生殖道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PEComa)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4例女性生殖道PEComa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组织形态学特点,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应用FISH检测TFE3基因重排,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患者均不伴结节性硬化综合征,病变分别位于子宫颈、宫体和阴道残端.肿瘤主要由上皮样细胞排列呈实性片、巢和束状,瘤细胞胞质丰富、透明或嗜酸性、颗粒状,细胞核异型性轻微或显著,核分裂象多少不等.部分病例可见肿瘤性坏死、多核瘤巨细胞和横纹肌样细胞等.免疫表型:3例手术标本中HMB-45、Melan A、MiTF、TFE3、desmin、SMA 和 h-caldesmon 均阳性,S-100和SOX10均阴性.1例会诊病例的HMB-45、MelanA、desmin和SMA均阳性,S-100阴性.3例FISH检测TFE3基因无断裂重排.结论 女性生殖道PEComa易误诊,结合其典型的组织学、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征,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中药药用成分β-谷甾醇的预测及其对辐照宫颈癌细胞增殖与迁移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预测宫颈癌差异基因的靶向中药关键药用成分,并分析其对辐照宫颈癌细胞增殖与迁移的影响.方法通过Coremine Medical、TCMSP、Uniprot以及Cytoscape数据库查找宫颈癌差异基因靶向中药及其药用成分和对应靶点,并筛选出核心靶点和关键药用成分.通过STRING数据库分析关键药用成分对应靶点基因与宫颈癌差异基因的蛋白互作.采用MTT、细胞划痕实验和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关键药用成分对辐照前后宫颈癌HeLa、Siha细胞增殖、迁移和DNA断裂水平的影响.结果 共预测出宫颈癌差异基因的有效靶向中药9种.共得到96种药用成分和252个靶点基因,其中关键药用成分为β-谷甾醇,并筛选出其对应的核心靶点基因10个.β-谷甾醇的相关核心靶点基因与宫颈癌差异基因表达蛋白存在互作.β-谷甾醇抑制辐照前后宫颈癌细胞的增殖与迁移,促进宫颈癌HeLa细胞以及Siha细胞的DNA断裂水平.结论 预测宫颈癌差异基因的靶向中药关键药用成分为β-谷甾醇,其可抑制辐照宫颈癌细胞的增殖与迁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非产后、非肿瘤所致子宫内翻伴宫颈断裂1例
编辑人员丨2024/7/6
1 病例简介患者,42岁,G2P2,均经阴分娩,因"阴道肿物脱出伴流血11h"于2023年11月27日急诊入院.患者2023年11月26日上厕所用力时自阴道脱出一肿物,随后出现阴道出血,色红伴鲜血块.患者神志淡漠,血压106/54mmHg,心率101次/min,SO2 99%,考虑失血性休克,立即打开两路静脉通道并快速补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