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2016年家庭内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2002-2016年我国文献报道家庭内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特征,为有关部门制定家庭内食源性疾病防控对策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02-2016年有关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文献,采用自制调查表摘录相关信息,利用EpiData3.1对摘录信息进行录入,Excel2010进行数据整理,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002-2016年我国文献报道571起家庭内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累计发病人数7 430例,住院4 910例,死亡345例.主要的原因食品为肉类及其制品,占总起数的18.39%.化学污染物引起的暴发事件最多,占总起数的42.67%.死亡事件的主要致病因素是椰毒假单胞菌(占13.91%)和肉毒梭菌及其毒素(占12.17%)、毒蕈(占11.01%).结论 应加强对亚硝酸盐、有机磷农药、沙门菌、毒蘑菇等主要致病因素引发的家庭内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防控力度,以减少发病人数和死亡事件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0-2016年浙江省毒蘑菇中毒流行病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浙江省毒蘑菇中毒发生规律和流行病学特征,为毒蘑菇中毒的预警及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0-2016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报告的浙江省毒蘑菇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7年内共报告毒蘑菇中毒暴发事件42起,累计中毒病例192例,死亡13例,死亡例数占浙江省同期食源性疾病暴发总死亡例数的76.5%(13/17).事件起数最多的是2016年,占总数的40.5%(17/42).6~10月是毒蘑菇中毒的高发期,中毒事件起数、发病例数分别占95.2%(40/42)和97.9% (188/192).死亡例数均集中在6~8月.家庭是毒蘑菇中毒的主要发生场所,占总事件起数的83.3%(35/42).事件起数在前3位的地市是杭州市、金华市、绍兴市,事件起数在前3位的县(市、区)是宁海县、桐庐县、嵊州市.病例症状以胃肠炎型为主,占总发病例数的72.4%(139/192).发病潜伏期最短为18 min,最长为15 h,中位数为2h.从两起严重脏器损害型事件的毒蘑菇中检测出鹅膏多肽.结论 毒蘑菇中毒是浙江省造成食源性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应对高发季节、高发地区及高发人群进行重点监测和干预,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0-2015年浙江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数据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2010-2015年浙江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浙江省11地市6年内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上报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年内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347起,发病人数达4235人,死亡14人.暴发高峰在夏季(7-8月).暴发场所以宾馆饭店、家庭及单位食堂为主.细菌性因素是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首要致病因素,其中排首位的致病菌是副溶血性弧菌.毒蘑菇6年间共报告25起,导致11人死亡,是致死性最高的致病因素.结论应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和健康宣教,对重点食品、重点场所、重点致病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降低食源性疾病的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0-2018年四川省家庭内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四川省家庭内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0-2018年四川省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报告的家庭内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8年全省共报告家庭内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645起,发病3 154人,死亡46人.菌类及其制品中因毒蘑菇引起的事件数最多,有337起(61.50%);其次是蛋与蛋制品被沙门氏菌污染所致事件数,有66起(12.04%);其他植物类因其他植物毒素引起的事件数居第3位有19起(3.47%).引起死亡的致病因素主要是毒蘑菇、亚硝酸盐和河鲀毒素,分别占50.00%、30.43%和6.52%.2018年各发生一起因误食白果和蟾蜍死亡的事件.引发事件原因的环节主要是自采占45.53%,引发事件原因的因素主要是误食误用占64.69%.结论 建议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人们对野生蘑菇、来路不明的食盐、白糖、鱼干等海产品、自制蛋与蛋制品、白果和蟾蜍危害的认识,相关部门要加强市场上对这些食品的监督检查,加强餐饮服务环节禁用亚硝酸盐的宣传和监督,通过培训提高医疗救治和现场处置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3-2017年天津市滨海新区某区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2013-2017年天津市滨海新区某区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趋势,为制定食源性疾病暴发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选取分析2013-2017年天津市滨海新区某区域范围内上报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结果 2013-2017年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75起,发病573例,无死亡病例;全年发病高峰集中在7~9月;暴发地点较集中的区域为塘沽街、功能区、泰达街,占辖区总发生事件数及病例数的65.33%与63.69%;暴发事件的报告数量和病例数最多的场所为单位食堂(33.34%),其次为宾馆饭店(22.67%),除原因不明外,致病因素以微生物性为主(25.48%),致病菌为副溶血性弧菌,可疑食品为海鲜;发生在单位食堂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以微生物性、未煮熟四季豆中毒引起为主,事件查明率为(32.00%),发生在家庭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以化学性、瓠子与毒蘑菇中毒引起为主,事件查明率为(50.00%);不同场所事件查明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76,P>0.05),宾馆饭店的事件查明率较低(5.88%).结论 应加强对单位食堂、宾馆饭店等集中就餐场所的监管,针对重点人群开展食品加工、饮食习惯等方面的健康知识宣教,减少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6-2018年河北省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了解河北省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策略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我省食源性疾病监测中的暴发监测网络上报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3年间全省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305起,发病2 735例,死亡14例.第二、三季度是食物中毒事件和发病人数的高发季节.细菌性中的副溶血弧性菌和沙门氏菌是主要的致病因素.死亡人数最多的为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事件,占总死亡人数的64.3%;其中发生在家庭内的死亡人数最多,占总数的78.6%.发病起数和发病人数最多的是餐饮服务单位,分别占总数的45.2%和48.4%.结论 食物中毒事件的高发期是在夏秋季节;细菌性致病因素是导致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原因;有毒动植物因素是导致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地点在餐饮服务单位.针对以上我省食物中毒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和对公众的宣传教育,以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2016-2020年河南省家庭内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了解河南省家庭内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措施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上报系统收集2016-2020年河南省报告的家庭内暴发事件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6-2020年河南省共报告发生在家庭内的食源性疾病事件144起,发病人数597人,住院人数304人,死亡人数6人.5-8月份是家庭食源性疾病事件的高发期.导致家庭食源性疾病事件的主要原因食品为植物类,合计占总上报事件数的56.25%.在查明致病因素的事件中,引发家庭内食源性疾病事件最多的致病因素为毒蘑菇,占总事件数的20.14%.引发死亡人数最多的致病因素是亚硝酸盐,占总死亡人数的50%.引发家庭食源性疾病事件最多的原因环节因素是误食误用,占总事件数的34.72%.对查明原因的主要食品与致病因素的事件进行分析,以菌类及其制品中因毒蘑菇引起的事件数最多,占45.31%,其次是粮食类食品-亚硝酸盐,占9.38%.结论 建议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毒蘑菇和亚硝酸盐危害的认识,相关部门要加强市场上该类别食品的监督检查,提高食源性疾病的医疗救治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2010—2019年云南省昭通市食源性疾病暴发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了解2010—2019年云南省昭通市食源性疾病暴发情况,为昭通市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暴发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对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2010—2019年度报告的昭通市食源性疾病暴发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昭通市2010—2019年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82起,累计发病2060人,死亡40人;2016年暴发数最多,共12起(14.63%).7~10月是昭通市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高发月份,家庭是食源性疾病暴发主要的发生场所,占63.41%.问题食品主要为野生菌,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39起(47.56%),食用野生菌死亡26人,占死亡人数的65.00%.误食误用是主要的致病环节,引发47起(57.31%).结论 夏秋季是昭通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高发季节,野生菌是主要的致病食品和致病因素.误饮误食是主要致病环节,家庭是主要场所.建议加强食用野生菌的鉴别、加工方法等为主要的内容的食源性疾病健康教育,加强单位、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食堂和农村宴席等重点场所食品安全监管,在食源性疾病暴发高发季节及时发布预警干预等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福建省2016-2018年毒蘑菇中毒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1/6/26
目的 掌握福建省毒蘑菇中毒发生规律及流行病学特点,为做好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整理2016-2018年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上报的福建省毒蘑菇中毒调查报告,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福建省2016-2018年共发生毒蘑菇中毒事件282起、中毒人数562例,其中死亡10例,病死率为1.8%;2018年报告事件起数最多,占3年总数的63.1%;6~9月是中毒高峰期;中毒事件主要发生在农村,发生在家庭的中毒例数占91.8%,中毒起数占93.3%;位于闽西北地区的南平、龙岩和三明是中毒高发区,中毒起数、例数分别占全省的65.2%、71.5%;中毒患者恶心、呕吐等症状发生率达96.6%;中毒潜伏期为15min至41h,90%的中毒患者的潜伏期在6h以内,平均值为2.8h.结论 应在福建全省范围内加强毒蘑菇中毒防控的研究与科普宣传,以减少毒蘑菇中毒事件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1/6/26
